17世纪意大利歌剧发展新

合集下载

意大利歌剧简论

意大利歌剧简论

意大利歌剧简论歌剧(opera)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之中就萌芽了。

当时便具有了合唱队的伴唱,当中甚至也已出现了歌唱、诗歌朗诵等形式。

直到中世纪,歌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题材多为宗教故事,以宣扬宗教观点为主旨的神迹剧更是源源不断。

16世纪,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真正音乐化的戏剧应运而生。

一、意大利歌剧的产生和发展简述歌剧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而这种艺术形式正是歌剧产生的根源。

到了中世纪尤其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4-16世纪,神秘剧、奇迹剧等音乐形式又逐渐取代了宗教剧,这种以音乐、诗歌、戏剧为表现手段的体裁也成为了歌剧的一个重要起源。

文艺复兴对歌剧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牧歌剧、幕间剧相继出现,前一种形式是用一组牧歌来表现故事情节;后者则是在15世纪出现的,是一种穿插在当时的喜剧各幕之间的一些田园剧、神话剧,是歌剧的最直接的起源。

16世纪末,歌剧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最早的歌剧便是田园剧。

它是由一群文化艺术家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的,这也是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世界上的第一部歌剧是诗人努尼里奇和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人于1597年创作的《达芙妮》,是根据阿波罗与达芙妮之间的神话故事而写的,不过已经失传。

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是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写的《犹里狄茜》,这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

17世纪上半叶,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圣卡西阿诺歌剧院”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建立,这标志着歌剧开始平民化。

走向了社会大众。

在17世纪末,歌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几位影响重大的划时代音乐家,比如德国的巴赫,法国的拉穆,以及意大利的斯卡拉蒂等等。

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则是那不勒斯,这就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的正歌剧。

这种歌剧多是以虚构的英雄事迹等历史作为题材,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

那时候,既具有男性有力的肺活量,又具有女性阴柔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成为流行。

二、意大利歌剧的总体特征(一)艺术风格在19世纪,歌剧的风格是以“浪漫主义”为主,理想主义为代表,在创作手法上还加入了民间艺术作为素材。

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

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

引言在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从最初的意大利歌剧到后来的德国和法国歌剧,不断演变和丰富。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历史、文化和音乐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以期对西方歌剧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一、17世纪: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和发展1. 奠基:意大利歌剧的诞生17世纪初,意大利的新威尼斯剧院为歌剧提供了舞台,莫札特的《多妮朵利嘉儿》等作品拉开了歌剧创作的序幕。

意大利歌剧以激情、表演和旋律为特点,为后世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著名作曲家普契尼的《里戈莱托》等作品在此时期涌现,对歌剧的形式和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期的歌剧注重音乐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呈现出极致的艺术表现力。

二、18世纪:法国和德国歌剧的崛起1. 法国歌剧的独特魅力18世纪,法国歌剧开始崭露头角,以其优雅的舞台设计和丰富的剧情著称。

作曲家朗基耶等人的作品,使法国歌剧逐渐成为欧洲歌剧界的一颗耀眼明珠。

2. 德国歌剧的探索与创新与法国歌剧相比,德国歌剧在18世纪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索与创新。

莫扎特和韦伯等作曲家的作品,为德国歌剧注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音乐性,将歌剧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繁荣1. 情感表达的浪漫主义歌剧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戏剧性,作曲家梅耶贝尔等人的作品,将歌剧的音乐和剧情进一步结合,呈现出更为细腻和深刻的艺术表现。

2. 意大利歌剧的复兴:威尔第和普契尼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经历了一次复兴,威尔第的《茶花女》和普契尼的《图兰朵》等作品,使意大利歌剧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戏剧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四、20世纪:现代主义的歌剧创作1. 探索新领域: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开始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兴起。

其作品的题材更加多元化,音乐风格更加大胆前卫,对传统歌剧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新诠释。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及特征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及特征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及特征
意大利歌剧从17世纪末期开始发展,以威尼斯为中心地区,成为当时欧洲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之一。

在18世纪和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欧洲乃至全球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意大利歌剧的主要特征:
1. 旋律美:意大利歌剧以旋律优美、充满感情的唱腔为特点。

演唱时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现,配合唱词的意境。

2. 色彩丰富的配器:歌剧常用的乐器包括弦乐器、管乐器、钢琴和打击乐器等。

配器要准确、精细,以营造各种情境和氛围。

3. 精心编排的情节:歌剧的情节多为爱情、战争、权力斗争等主题,讲述人物之间的关系纷争,精心安排的情节,让观众陷入情节峰回路转的魅力。

4. 多人合唱:歌剧中常会有多人合唱的场景,此时要求演唱者的合唱技巧和协调度都非常高。

5. 声音的艺术:歌剧演唱要求歌唱者有高超的技巧和对声音的把握能力,以表达出人物内心世界,让观众理解和感受到歌词的内涵和情感。

总的来说,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史和特征中体现了其丰富的历史底蕴,以及对音乐、情感和人文的深入探索和表达。

简述从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及影响

简述从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及影响

简述从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及影响从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歌剧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对音乐、表演艺术以及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世纪是西方歌剧的起源阶段。

在这个阶段,意大利的歌剧首先崛起,并逐渐发展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意大利歌剧的特点是歌唱技巧的强调,表演方式偏向华丽和戏剧化。

画面感和戏剧冲突在意大利歌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并且音乐与剧情的结合更加紧密。

18世纪,随着巴洛克艺术的兴起,西方歌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意大利歌剧的形式开始趋向于结构化和规范化,音乐也变得更加复杂和丰富。

巴洛克歌剧强调悲剧和喜剧的对立,开创了音乐戏剧的新领域。

在这一时期,德国的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对西方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初,音乐的浪漫主义开始渗透到西方歌剧中。

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注重情感的表达,诗意和神秘感的描绘。

意大利歌剧家范·齐克和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成为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创作人物。

范·齐克创作的歌剧具有激情和剧情冲突,并且以其卓越的音乐才能和歌剧剧本的编写能力而闻名。

瓦格纳的歌剧作品则追求更加完整和统一的艺术形式。

他创造了所谓的“音乐剧场”概念,将音乐、剧本和舞台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作品突破传统的歌剧形式,融合了史诗般的叙事和哲学思考的内容。

他的作曲风格以其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和创新的编曲技巧而成为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歌剧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

现代主义歌剧破坏了传统的和声和调式,探索了新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

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代表了现代主义歌剧的典范。

他的作品《萨洛梅》和《约翰·肉屠夫》运用了新颖的和声技巧和复杂的音乐结构,以及以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剧情。

此外,20世纪还出现了更加多元化和实验性的歌剧形式,如美国作曲家杜封·亨斯勒的作品《彼得·格林的魔鬼波西米亚》和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的作品《织机》等。

浅谈意大利歌剧起源及初期发展

浅谈意大利歌剧起源及初期发展

浅谈意大利歌剧起源及初期发展樊璐瑶【摘要】歌剧文化起源于欧洲,起源之初在欧洲占据了重要地位,属于主流音乐形式.而且随着歌剧的发展,其迅速在全球传播开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音乐形式.本文主要以歌剧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歌剧的概念及发展历程.首先,从类型与特点两方面展开了对歌剧的初步分析;其次,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对歌剧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得知,歌剧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和创新的历程变革中,而且意大利歌剧是欧洲歌剧鼎盛时期的代表,为欧洲各种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8(000)021【总页数】1页(P26)【关键词】歌剧起源;发展脉络;意大利歌剧【作者】樊璐瑶【作者单位】中北大学,山西太原 0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一、歌剧的起源16、17世纪的欧洲正经历着时代的变革,当时的欧洲处于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时期,尤其音乐艺术领域的变革更加突出。

在此之前,复调音乐是欧洲主流的音乐形式,该音乐形式的创作技法为对位法。

但随着16、17世纪的到来,和声法开始逐渐取代对位法的音乐创作技巧,随之音乐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主调音乐逐渐成为欧洲的主流音乐形式,其中歌剧便是主调音乐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而且歌剧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不断发展。

歌剧起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引导下,当时的文人集团为了促使古希腊文化复活,创作了歌剧。

在创作过程中文人集团首先创作了朗诵调,该音乐形式主要以古希腊悲剧为基础进行创作,而且融入一些创新的和声处理方法和情绪处理方法,从而促使出歌唱音乐形式的出现,基于此,歌剧在融合多种创作手法和音乐理念的变革下诞生。

“卡梅拉塔”是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的音乐集团,在该音乐集团的作用下歌剧诞生。

众所周知,诗人努契尼是歌剧著名的作词家,而佩里则是歌剧著名的作曲家,他们都是“卡梅拉塔”音乐集团的组成人员,二者在参加“卡梅拉塔”期间,共同从事于歌剧的钻研和创作,所以最终完成了首部歌剧的创作,即《达芙妮》,而且首部歌剧在作曲过程中作曲家卡契尼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简述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简述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简述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歌剧起源于16世纪意大利,最初是由歌唱、舞蹈和话剧组合而成的艺术形式。

最早的歌剧以神话、传说等故事为主题,既有浪漫的情节,又有富有感情的音乐和精彩的舞蹈。

16世纪末,歌剧开始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17世纪,意大利的歌剧经历了一个飞速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蒙特威尔第和拉莫齐等伟大的作曲家,以及以女高音和男高音为主的一批杰出歌唱家。

整个歌剧的表演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舞台设计更加复杂,灯光和音响效果也更加出色。

18世纪,法国的歌剧经历了自己的高峰期。

当时流行的歌剧是以宫廷舞蹈和歌唱为主,以豪华的舞台设计和服装装扮为特色。

在这样的环境下,法国歌剧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浓重、庄重的情感表达,而非意大利歌剧那样热烈和充满激情。

19世纪以后,歌剧继续发展成为了一种更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有的歌剧选择了轻松的、活泼的主题,而有的则更加沉重和严肃。

此外,歌剧也逐渐向其他艺术形式融合,比如戏剧、舞蹈和音乐等。

总的来说,歌剧的形式和表演方式在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但它仍然是一种备受瞩目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形式。

欧洲歌剧发展历程

欧洲歌剧发展历程

欧洲歌剧是西方文化最为重要的艺术之一,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随着欧洲各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播,不断发展成为一种跨越国界、风格多样的音乐剧形式。

以下是欧洲歌剧的发展历程:
1. 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成为歌剧的诞生地,最早的歌剧是由祭祀剧发展而来的,其中以威尼斯的歌剧最为著名。

2. 巴洛克时期(17-1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注重音乐的表现和歌唱技巧的展示,常常涉及复杂的情节和角色。

著名的巴洛克歌剧包括蒙特威尔第的《唐·吉札什》,哈定的《塞米拉米德》,布鲁克纳的《魔笛》等。

3. 古典主义时期(18-19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追求自然的音乐表现和对话的清晰度,以及舞台上的细节处理。

最著名的古典主义歌剧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唐·乔凡尼》。

4. 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注重配乐的戏剧性,强调情感和个性特征。

其中最著名的浪漫主义歌剧包括普契尼的《图兰朵》,威尔第的《茶花女》,理查德·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5. 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至今):现代主义时期的歌剧追求个性化和实验性,同时也追求对社会和意识的深思。

例如,布里顿的《比利时的小提琴手》,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等。

总体来说,欧洲歌剧在音乐、戏剧、舞台美术、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其发展历程也一直伴随着欧洲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意大利歌剧是欧洲歌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意法喜歌剧则是对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一种重要继承和延展。

意法喜歌剧在17世纪和18世纪迅速崛起,为欧洲歌剧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将从意法喜歌剧的起源、特点、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品等方面,来探讨意法喜歌剧的发展历程。

意法喜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的法国,当时法国宫廷盛行芭蕾舞戏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意大利歌剧的早期形式是由佛罗伦萨的科米迪亚台本演变而来的,这种形式在法国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法国歌剧风格。

法国歌剧和意大利歌剧在当时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戏剧风格,后来两者相互交融,产生了意法喜歌剧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

意法喜歌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旋律优美、歌舞丰富的特点,同时又吸取了法国戏剧的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方面的特色,使意法喜歌剧具有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表现手段。

意法喜歌剧在叙事形式上更加注重戏剧性和情节的发展,强调歌剧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得整个剧情更加严谨和富有吸引力。

意法喜歌剧对歌唱技巧和表演技巧都有较高的要求,歌唱家需要具备出色的声乐技巧和表演能力,这也促进了意法喜歌剧艺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

意法喜歌剧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这一时期以弗朗西斯科·卡瓦里作品《卡尼瓦尔之声》为代表,意法喜歌剧开始初露头角,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

第二阶段是18世纪中期,这一时期以欧仁·阿克宾作品《阿尔特卡》为代表,意法喜歌剧进入了繁荣时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第三阶段是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这一时期以格鲁克作品《奥菲欧》和莫扎特作品《费加罗的婚礼》为代表,意法喜歌剧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欧洲歌剧舞台上的主流形式,产生了一些不朽的经典作品。

意法喜歌剧的重要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卡瓦里的《卡尼瓦尔之声》、阿克宾的《阿尔特卡》、格鲁克的《奥菲欧》、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世纪意大利歌剧发展学院:艺术学院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摘要:歌剧,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融入了现代文明。

歌剧的兴起首先是在意大利。

意大利歌剧自佛罗伦萨兴起后,迅速发展到罗马、威尼斯、拿波里等各大城市,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本文主要对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做出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产生发展歌剧诞生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意大利,这种体裁把舞台戏剧与布景、情节和持续的音乐相结合,音乐中包括各种独唱、对白、合唱和器乐演奏。

早期巴洛克歌剧的一个直接的灵感来源是古希腊的戏剧。

在那些戏剧中,合唱和一些抒情段落是需要歌唱的。

人们相信古代音乐具有打动听众情感的力量,因此,也希望以类似的形式为基础来创作当代的音乐。

歌剧的更加直接的来源是幕间剧。

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和喜剧的幕间上演的音乐短剧。

在一些重大的礼仪性的场合上,幕间剧可以变得非常壮观,有合唱、独唱和较大的乐队。

歌剧的诞生是和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一个学者和艺术家的小组)的活动分不开的。

这个小组以贵族巴尔迪伯爵为首,从16世纪70年代起常在伯爵家中聚会,其中包括两位重要的早期歌剧的作曲家-雅可布·佩里和朱里奥·卡契尼,还有几位最有影响力的音乐理论家,如文森佐·伽利莱(科学家伽利略的父亲)。

他们在聚会中对音乐的讨论受到一位研究古希腊著作的学者吉罗拉莫·梅伊的信件的很大影响。

梅伊认为古希腊音乐之所以感人,是由于它是以单音旋律为基础的,这种旋律特别能够通过人声的自然表现而传达歌词中的情感。

佛罗伦萨卡梅拉塔成员的理论在佩里和卡契尼的一系列作品中得到了实践。

首先是在1597年,他们都为诗人利努契尼的诗歌《达夫尼》谱写了音乐。

这部作品可能是最早的歌剧,可惜只有一些片断保存下来。

1600年,佩里为利努契尼作词的《优丽迪茜》谱曲,表现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欧的故事,在佛罗伦萨为梅迪契家族的宫廷婚礼上演出。

卡契尼也参加了这个作品的一部分音乐创作。

两人都在1601年出版了这部作品的总谱。

它们代表了现存最早的完整保存下来的歌剧。

蒙特威尔第在1607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

它是为曼图瓦宫廷而作的,也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欧的故事,脚本作者是诗人小斯特里吉奥,他直接参照了利努契尼以前所写的《尢丽迪茜》,并把它扩充成了五幕戏。

每一幕表现情节发展的一个阶段。

音乐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声乐和器乐的风格。

首先,他运用了更加连续不断的宣叙风格,把朗诵性的部分和抒情性的部分混合起来,那些最现代的朗诵性音乐被保留在特别有戏剧性的场景中运用。

其次,他运用了独唱的咏叹调和二重唱。

然后,他还采用了一些牧歌式的合唱。

最后,他在歌剧中加入的器乐部分包括一些舞曲和器乐间奏、前奏或尾奏,这种段落有助于对场景的组织。

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开始出现角色增多、布景豪华、强调壮观场景和娱乐性的倾向。

同时,宣叙调和咏叹调开始明确地分开,前者近似说话,后者是旋律性的和分节歌式的。

意大利一直被誉为歌剧的故乡. 17世纪由于最初几部歌剧的成功,歌剧很快由佛罗伦萨流传到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及意大利各地并逐渐流入到欧洲各国。

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了王公贵族们的宠物,很快得到了发展,到了17世纪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十分注重歌剧创作。

处于黎明时期的歌剧,大多为单旋律说白式的歌剧,演出也基本上只是局限在宫廷中,成了王公贵族们在文化娱乐和享受方式上的一种特权。

在1637年以前,歌剧仍然只是贵族的私有品,直到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

剧院里面向公众出售余票,公开演出的形式才在历史上首次被确定了下来。

随着贵族们的纷纷仿效,到十七世纪末,只有十二万五千人口的威尼斯已经拥有了十多个专门演出歌剧的剧院,上演歌剧近四百台,演出季也由狂欢节期间的一个演出季增加为三个。

从此,歌剧不再仅仅是属于宫廷的歌剧,而且也成为大众的歌剧。

每当歌剧演出的时候,一边是剧场大厅的主人、歌剧院经理、音乐诗人、音乐大师、歌手、乐器师、舞蹈演员、布景师、服装设计师、不少的勤杂工,另一边则是观众:一些付过钱的人和要去付钱的人,热闹非凡。

据说,歌剧的现代剧场就是这样诞生的。

剧场成为一个公众的、企业化的场所,它不再被设想为一种罕见的、巨额的奖赏场所,而是一种商业经营或者消遣场所,一种可以获利的商业场所,一种自身乐趣可以得到满足的场所。

意大利歌剧在18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动荡中迅速发展起来。

意大利的芝诺(1668-1750)和梅塔斯塔西奥(1698-1782),为“正歌剧”制订了基本的规范,为剧情发展和角色语言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合理的程序。

哈塞(1699-1783)也写意大利歌剧,他留下歌剧百余出,但佳作不多,大多因其妻博尔多妮出色演唱而闻名于世。

维瓦尔第、佩尔戈莱西和亨德尔代表了18世纪初期的最高水平维瓦尔第是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他火热的性格,娴熟的技巧,清新的构思,和他特有的纯洁成功地创作了49部作品,很好地表现了歌剧的特点。

为此他想成为歌剧院的经理。

他希望拥有很好的有器乐演奏家和乐队,以便能够在巨大的弦乐器演奏中加入一些长笛、双簧管、小号或圆号。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但是,在他去世后,他的作品逐渐被人遗忘,沉默了200多年,到20世纪中叶人们才对他的音乐重新感到兴趣。

罗马歌剧的发展,罗马歌剧:在《达芙尼》和《尤里狄茜》以后的30年内佛罗伦萨只上演了为数不多的几部歌剧。

歌剧的中心开始向罗马转移。

罗马歌剧的题材偏重于神话寓言故事,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舞台美术追求奢华富丽的效果。

前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奥·德·卡瓦里埃利(1550-1602),他本是卡梅拉塔会社成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舞蹈设计师、外交家、也执着于歌剧创作,在1600年,他创作了歌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并在罗马上演。

》这是一部道德剧,以寓言故事的手法,宣扬了宗教的理念。

以抽象的“灵魂”与“肉体”之间的斗争,用寓言宣传宗教道德观,此剧篇幅最长,配乐最完整,是适合歌唱特点的朗诵式音调,这种介于说白朗诵和歌唱之间的曲调显示出罗马早期新型单声音乐的特有风格。

1623年,教皇乌尔班八世在罗马即位,他的上台对奠定罗马歌剧在意大利的领袖地位具有很大的影响。

乌尔班家族支持歌剧发展。

乌尔班八世的侄子巴贝里尼王子于1633年前后在王宫修建了能容纳3000名观众的歌剧院,研制了供歌剧舞台使用的机关布景等。

由于罗马是教廷和王室的所在地,因此罗马歌剧崇尚奢侈浮华的场面,并以此来能迎合贵族的情趣,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这一时期的歌剧大多是根据史诗创作的神话剧和圣人剧。

1634年,由克雷芒九世的尤里奥·罗斯皮里奥西(后来的罗马教皇)创作剧本,斯特凡诺·兰迪谱曲的《圣·阿莱西奥》,在新落成的罗马歌剧院开幕典礼上演出。

剧中描写了中世纪一位罗马“圣人”的故事。

1662年,由多梅尼科·马佐基创作的《阿多内的锁链》在罗马上演,这是一部典型的“罗马式”风格的歌剧,它不仅弃了宣叙调中过于枯燥乏味的成分,而且它的歌剧前奏曲成为后来普遍采用的歌剧序曲的早期形式。

这样既迎合了教会,又取悦了贵族,舞台效果豪华富丽。

晚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路易吉·罗西, 1647年他把古老的题材《奥菲欧》装满时髦、怪诞的流行素材。

引起罗马歌剧舞台的轰动。

但是,由于罗马歌剧思想主题上的局限性和贵族化倾向,使它逐渐切断了与广大市民的联系,在竭尽奢华中榨尽了自身的活力,终于慢慢淡出歌剧舞台,到了教皇伊诺桑十世时期,罗马歌剧日趋败落,而威尼斯乐派却大显威风。

17世纪后期,意大利歌剧在那波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那波利风格”。

代表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第。

在他创作的一百多部歌剧(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中,优美的声乐旋律线条被简单的和声所支持,形成简洁的织体。

宣叙调被分成两类,一类是干唱宣叙调,只用通奏低音乐器组伴奏。

另一类是助奏宣叙调,由弦乐伴奏,有时也动用乐队中的其它乐器。

这种宣叙调通常用于比较紧张的戏剧性场景中。

在咏叹调中,返始咏叹调(da capo aria)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是一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的咏叹调。

它为声乐技巧的展示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从头反复的段落中,歌手经常可以增加即兴的装饰。

在斯卡拉第晚期的歌剧中,还开始采用了由"快、慢、快"三段组成的序曲,成为后来典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

那不勒斯歌剧(正歌剧):17世纪80年代意大利歌剧的中心才从威尼斯转到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叫做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

他对所谓“返始咏叹调”的推广无人可比。

“返始咏叹调”指的是一首歌曲唱完前面两部分后再回到开头将第一部分再唱一遍--就好象第一次没唱好又重来一遍似的。

歌手们很喜欢这个套路,因为这等于是一种固定下来的返场机会。

有些观众也乐于接受,以便再听一遍歌词,加深理解。

歌剧在17世纪正式兴起,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在各个领域长期发展并取得一系列实践经验后的必然结果。

其综合性音乐风格和戏剧历史的文明传承共同营造了成熟的土壤,使歌剧的诞生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历史必然。

歌剧的诞生,不只是为声乐艺术增加了一个新体裁,而是对这一时期所有的音乐形式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新体系与新体裁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人类的文明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1、《西方音乐史》,唐·杰·格劳特,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月北京第一版2,、《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3、《意大利歌剧文化与现代化》,黄昌瑞,辽海出版社,1999年4、<外国音乐简史>,高志民,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