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声乐音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声乐音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声乐音乐的发展摘要巴洛克时期创作了大量永垂千史的的声乐作品,作品中涵盖了浓厚的艺术趣味。
这些声乐作品不仅内容强烈反映人性主义的光辉,肯定人的理性,同时运用广泛的题材、优美的旋律和新的节奏记号把音乐表现的酣畅淋漓,许多力度表情记号也用来暗示音乐的强弱变化,从而进一步加深音乐的表现力,还有高贵典雅、雄伟庄严、内省而极富哲理性的音乐风格,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艺术特征,才使其在四百多年的音乐长河中一直颇受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声乐发展特点1.绪论1.1 声乐音乐的相关概念1.1.1 声乐的概念声乐(vocal music),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
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2006年中国又出现了原生态唱法。
通常声乐指美声唱法。
1.1.2 声乐的分类1.女高音女高音的音域通常是从中央c即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c。
演唱女高音的歌手,由于音色、音域和演唱技巧的差别,又可以分为抒情、花腔和戏剧三类。
2.女中音女中音的音域和音色都在女高音和女低音之间。
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a 。
3.女低音女低音是女声中最低的声部,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f到小字二组的f。
音色不如女高音明亮,但比较丰满坚实。
4.男高音男高音是男声的最高声部,音域通常从中央c即小一字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c。
按音色的特点可分为抒情和戏剧二类。
5.男中音男中音的音域和音色介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兼有两者的特色。
音域一般从小字组的降A到小字二组的降a。
6.男低音男低音是男声的最低音。
音域通常从小字组的e到小字二组的e。
按音色的特点还可细分为抒情男低音和深厚男低音等。
男低音的音色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
1.1.3 声乐的唱法所谓“唱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有的演唱模式,这种模式直接影响着演唱的外在表现风格。
1.2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中,巴洛克时期是指1600-1750的150年历史,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巴洛克时期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不管是器乐音乐还是声乐音乐都有很高的水平。
在巴洛克时期的声乐领域中,歌唱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是声音的表现方式,巴洛克时期的歌唱和以往不同,它更注重声音效果的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歌手们通过跑调、装饰和变化节奏等方式,来呈现出多样化的声音特性。
一些著名的歌手,比如法国歌手安娜·迪·阿马托、意大利歌手法朗西斯科·卡拉比诺和埃杜亚多·贝克恩等,都在歌唱技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并且也是巴洛克时期声乐领域中的佼佼者。
其次是音乐风格的转化,巴洛克时期以前的歌唱多以伴奏为主,而巴洛克时期的歌唱则将歌手作为主角,演唱风格更多样且更具表现力。
歌唱家有选择地可以使用对比,例如清晰的高音和深沉的低音,来对唱句进行强调和表现。
一些著名的歌唱家,比如意大利歌手安东尼奥·卡斯特罗和西班牙歌手法朗西斯科·波利佐利,以及法国高音歌手皮埃尔-傅尔尚·马丁等,都在歌唱风格上有着很高的造诣,被认为是巴洛克时期声乐领域的代表人物。
此外,巴洛克时期的歌唱还注重了声音和音乐语言之间的呼应,通过词语的发音、表达和音乐的节奏感受,并将其相互混合,来增加歌曲的表现力和表现效果。
歌唱家要在这些方面有很高的素质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在歌唱的同时,真正的理解歌词和歌曲的意义,让他们的歌声真正地达到心灵的感受和表现。
综上所述,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歌唱家在声音的表现方式、音乐风格的转化和呼应上,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作品。
这使得巴洛克时期的声乐音乐具有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被认为是欧洲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摘要】巴洛克时期是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音乐特点包括复杂的和声、富有装饰性的旋律和强烈的情感表达。
在这个时期,歌唱技术的重要性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声乐训练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歌手们开始注重个性化的歌唱风格,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巴洛克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歌剧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歌手们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对声域、音准和表情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音乐作品中,也影响了声乐教育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的歌唱技术不仅突显了音乐的美感,更展现了歌手们的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音乐,歌唱技术,声乐训练,个性化风格,声乐作品,歌剧,技术要求,影响,音乐作品,声乐教育1. 引言1.1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复杂而精细的音乐结构和华丽的管弦乐配器。
在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中常常出现大量的对位法和复调,运用各种曲式和节奏变化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注重情感表达,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更加注重技巧和技术的完美,演奏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技巧和训练,才能胜任这些复杂的作品。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不仅注重技术,更注重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成为了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1.2 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重要性在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个时期的音乐注重表达情感和人类内心的细微变化,而歌唱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
歌唱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声乐演唱的技巧和美学提升,也促进了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绎。
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通过对声乐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为后世的音乐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培养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事务。
声乐训练被视为一种艺术,歌唱家必须掌握各种歌唱技巧,如呼吸控制、音域和音色的调整、发音清晰等。
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巴洛克时期是欧洲音乐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其中歌唱技术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歌唱家们开始将歌唱技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对后来的歌唱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巴洛克时期的歌唱技术发展得非常迅速。
由于新的音乐作品对歌唱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歌唱家们开始培养更加复杂和难度更大的技巧。
他们开始使用更多的音程,在不同的音区之间快速转换,并使用更多的音乐变化和装饰。
这使得歌曲的演唱变得更加富有感情和戏剧性。
其次,巴洛克时期的歌唱技术开始变得更加精确和技术性。
歌唱家们开始更加注意声音的吐字和发音,特别是在意大利歌曲中,强调了清晰的发音和意大利语的自然语调。
歌唱家们还开始更加关注气息、声音的启发与停歇,以达到更好的表现和技术效果。
此外,巴洛克时期的歌唱家们也开始使用各种声音和音色,发掘人类声音的多样性。
他们使用了更多的共鸣技术,通过声音的不同强度和共鸣方式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意图。
他们还开始尝试在歌唱中使用嗓音的柔和和清晰的变化,包括使用更多的颤音和颤音技巧。
最后,巴洛克时期的歌唱技术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强调音乐装饰和变化。
这些装饰包括滑音、颤音和跳音等等。
巴哈的音乐中,装饰既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歌唱家能够自我表达的重要工具。
为了表现歌曲的情感,歌唱家们热衷于添加各种音乐装饰,并将其作为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之,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歌唱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时期,强调技术的准确性和装饰的细致表现。
该时期的歌唱家们的这种技巧和风格,不仅影响了后来的乐曲和乐器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了现代歌唱家的榜样和灵感来源。
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大约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音乐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也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一大亮点。
在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改进不仅在歌唱艺术上有所成就,也对后世的歌唱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
我们需要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巴洛克音乐追求对情感和表现力的极致追求,歌唱也在这个时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在巴洛克时期,歌唱不再仅仅被视作音乐中的一个配角,而是成为了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唱家们也开始在表达情感和展现技巧上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声乐教育的兴起。
在巴洛克时期,声乐教育开始被赋予更多的重视,歌唱家们开始接受专业化的声乐培训,学习歌唱技术和演奏技巧。
这使得歌唱家们在歌唱技术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其次是发声技术的改进。
在巴洛克时期,发声技术经历了重大的改进,其中最大的突破是发声方式的转变。
在巴洛克时期之前,歌唱家们一般使用胸声发声,但在巴洛克时期,头声发声成为了主流。
这种发声方式使得歌唱家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唱出高音,也允许他们在表现力和情感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也开始使用更多的音乐符号来表达情感和音乐意图。
在歌唱技术上,这意味着歌唱家们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技巧来表现不同的音乐符号。
这对歌唱家的技术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歌唱家们在巴洛克时期也逐渐培养了更加丰富的歌唱技巧和表现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声音的色彩和表现力。
在巴洛克时期,歌唱家们开始注重发声的色彩和表现力,他们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明暗、轻重和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这使得歌唱家们能够在音乐表演中展现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音乐性。
在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从声乐教育的兴起到发声技术的改进,再到对音乐符号的更加灵活的运用和声音的表现力,这些都为歌唱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综合论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成就

综合论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成就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通常指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被称为“巴洛克时期”的西洋音乐形式。
它起源于乔治·夏勒(1685年-1750年)的作品,其音乐流派由两个重要的国家演变而来:意大利和德国,这也是它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得以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整体体系的原因。
一、形成1.意大利——强调声乐和宗教属性: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形式融合了意大利派和德国派的特点,此外,它还把意大利派和德国派强烈的对立性变成了融合性,从而使它们成为一体。
在意大利派,非常强调声乐,声乐的流式和优雅的音乐语言要远远超越其他乐器,而宗教属性的音乐,又多注重优美叙事性的表达,使得它在整个巴洛克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德国——集合多种特色:德国的音乐风格是实际的,却又富有变化及想象力,仍然新颖自然,因此它包罗万象,多种乐器的融合使其能表达喜怒哀乐,多变精细,十分引人入胜。
如静态宁静,活跃动感,复杂繁多等特点均被融合之中,提供了多样的音乐元素。
二、成就1.独特的形式和旋律:由于两种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融合,使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显得十分独特,它借鉴意大利派跌宕起伏的声乐旋律性,也明显的继承了德国派的细腻的乐音表现形式,而它把这两者精巧的结合起来,使得其音乐旋律更加紧凑,结构更加严谨,从而获得极高的评价。
2.对后代影响深远:此外,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也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实现有的斯特拉文斯基复兴,古典时期,浪漫主义等也都离不开巴洛克时期的影响,它不仅延续了现有的音乐形式,而且也催生了非常优美的新音乐,开创了新的音乐革命,被公认为音乐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也为西方音乐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此,应该就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形成及成就,从意大利和德国思想及概念的融合、以及独特形式和旋律以及它对今日音乐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全面审视和讨论,以加深人们对巴洛克音乐的理解与体会,充分发挥它们在当今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巴洛克时期音乐

巴洛克时期音乐巴洛克时期,大约从 1600 年到 1750 年,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音乐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巴洛克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华丽而复杂的旋律。
作曲家们常常创作出充满装饰音和快速音符跑动的旋律线条,这些旋律不仅具有高度的技巧性,还能够引发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其旋律优美动听,通过丰富的变化和巧妙的编排,生动地描绘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景象。
在节奏方面,巴洛克音乐通常具有稳定而规律的节拍,但同时也会运用一些复杂的节奏模式来增加音乐的动感和张力。
例如,巴赫的赋格作品中,不同声部之间的节奏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精妙的对位效果,使音乐充满了内在的活力和逻辑性。
和声在巴洛克音乐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个时期的和声体系逐渐完善,作曲家们开始大量使用和弦的进行来营造音乐的氛围和情感。
从简单的和弦到复杂的和声进行,巴洛克音乐中的和声为音乐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深度。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丰富多样,其中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声乐作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歌剧以其壮观的舞台布景、动人的剧情和美妙的音乐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被认为是早期歌剧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巴洛克歌剧在音乐和戏剧方面的高度融合。
清唱剧和康塔塔则是一种以宗教或世俗题材为内容的声乐作品,通常由独唱、合唱和乐队共同演出。
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激昂的旋律和宏大的合唱场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声乐作品,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协奏曲、奏鸣曲、组曲等器乐体裁逐渐成熟。
协奏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精彩对话展现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这一体裁的经典之作。
奏鸣曲则强调不同乐器之间的相互呼应和配合,展现出音乐的平衡与和谐。
而组曲则由一系列风格各异的舞曲组成,如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舞蹈文化。
声乐艺术发展史

声乐艺术发展史一、古代声乐艺术的起源声乐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音乐表演。
古代的声乐艺术主要是基于人们的自然发声能力,通过简单的歌唱和吟唱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在古代文明国家中,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声乐艺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并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音乐体系和表演技巧。
二、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音乐成为了声乐艺术的主要形式。
教堂里的圣歌经常被用于宗教仪式和礼拜活动中,起到了宣扬宗教思想和凝聚信仰的作用。
这段时期的声乐艺术主要以合唱为主,歌唱技巧较为简单,但情感表达丰富。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声乐演唱文艺复兴时期,声乐艺术开始脱离宗教的束缚,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
歌剧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歌剧将音乐、戏剧和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声乐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声乐作品以意大利歌曲为主,开创了歌剧的黄金时代。
四、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进一步发展,歌剧成为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声乐技巧的展示,歌唱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表演能力。
意大利的歌剧家们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蒙特威尔第和亨德尔等。
五、古典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古典主义时期,声乐艺术受到了古典音乐的影响,歌剧成为了主要的表演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注重和声和旋律的完美结合,歌唱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这个时期的声乐作品以奥地利的作曲家莫扎特为代表,他的歌剧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演唱。
六、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展示。
声乐作品的主题也更加广泛,涵盖了爱情、自然、历史等各个方面。
这个时期的声乐作品以德国的作曲家舒伯特和瓦格纳为代表,他们的作品给声乐艺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
七、现代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现代声乐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的歌剧演唱外,声乐艺术还与流行音乐、爵士乐等各种音乐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表演风格和声乐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洛克时期声乐音乐的发展摘要巴洛克时期创作了大量永垂千史的的声乐作品,作品中涵盖了浓厚的艺术趣味。
这些声乐作品不仅内容强烈反映人性主义的光辉,肯定人的理性,同时运用广泛的题材、优美的旋律和新的节奏记号把音乐表现的酣畅淋漓,许多力度表情记号也用来暗示音乐的强弱变化,从而进一步加深音乐的表现力,还有高贵典雅、雄伟庄严、内省而极富哲理性的音乐风格,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艺术特征,才使其在四百多年的音乐长河中一直颇受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声乐发展特点1.绪论1.1 声乐音乐的相关概念1.1.1 声乐的概念声乐(vocal music),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
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2006年中国又出现了原生态唱法。
通常声乐指美声唱法。
1.1.2 声乐的分类1.女高音女高音的音域通常是从中央c即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c。
演唱女高音的歌手,由于音色、音域和演唱技巧的差别,又可以分为抒情、花腔和戏剧三类。
2.女中音女中音的音域和音色都在女高音和女低音之间。
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a 。
3.女低音女低音是女声中最低的声部,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f到小字二组的f。
音色不如女高音明亮,但比较丰满坚实。
4.男高音男高音是男声的最高声部,音域通常从中央c即小一字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c。
按音色的特点可分为抒情和戏剧二类。
5.男中音男中音的音域和音色介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兼有两者的特色。
音域一般从小字组的降A到小字二组的降a。
6.男低音男低音是男声的最低音。
音域通常从小字组的e到小字二组的e。
按音色的特点还可细分为抒情男低音和深厚男低音等。
男低音的音色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
1.1.3 声乐的唱法所谓“唱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有的演唱模式,这种模式直接影响着演唱的外在表现风格。
1.2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中,巴洛克时期是指1600-1750的150年历史,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
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
2.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历史背景2.1 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的进步,特别是实验科学的进步,成为新的音乐风格的重要源泉之一。
社会崇尚理性主义,科学家的新观念和成就深刻的影响了音乐的发展。
(十二平均律、和声学等)2.2 宗教兴盛该时期是宗教兴盛的时期。
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斗争对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新教和代表封建旧王朝的天主教,都在利用巴洛克这种新的艺术风格为自身服务。
2.3 社会环境西方殖民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中产阶级累积的财富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其次,贵族宫廷成为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
音乐生活以宫廷、教会(天主教和新教)、城市市民三个社会阶层展开,但是宫廷逐步成为音乐文化的中心。
3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发展3.1 歌剧歌剧是一种由戏剧(脚本)、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等综合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形式,其中戏剧和音乐史最重要的元素。
歌剧的音乐形式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管弦乐、主导动机、序曲、幕间曲、以及舞蹈等。
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和奇迹剧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
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
3.1.3 意大利歌剧1.佛罗伦萨歌剧最早的歌剧是1597年上演的《达芙尼》(Daphne),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作曲。
但该作品的乐谱只留下残片。
所以,通常人们把1600年上演、保留完整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Euridice)作为第一部歌剧。
早期歌剧的特征: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以后则包括历史的、神话的与虚构的人物。
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用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由少量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2.罗马歌剧代表人物及作品:卡瓦利埃里(E.Cavalieri,约1550~1602)创作的《灵魂与肉体的体现》,于1600年2月上演,该剧为罗马歌剧奠下了基础。
实际上这部作品被史学界认为是第一部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
罗马歌剧的特征: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歌剧中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
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3.威尼斯歌剧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1637年建立了欧洲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
代表人物及作品: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被歌剧史上称为第一部真正的歌剧。
威尼斯歌剧的特征:在歌剧中大量采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了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管弦乐曲也不多,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4.那不勒斯歌剧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
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
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Alemandro Scarlatti,1660~1725)代表作:《泰奥多拉》3.1.4 法国早期歌剧1.形成与发展1659年诞生了法国的第一部歌剧,它是由R.康贝尔(R.Cambert,1628~1677)创作的在巴黎上演的《波莫纳》,这部作品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歌曲组成的具喜剧风味的田园剧。
17世纪时,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法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歌剧,这是一种把宣叙、歌唱、芭蕾融为一体的称为“抒情悲剧”(Tragedie lyrique)的法国歌剧形式。
2.法国抒情悲剧的特征(1)歌剧题材一般选自历史、神话。
(2)歌剧序曲由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的风格改为“慢-快-慢”的法国式序曲形式。
(3)宣叙调带有歌唱性,而咏叹调则带有朗诵性,不突出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对比。
(4)歌剧中插入芭蕾舞场面,使歌唱与芭蕾艺术融为一体,并重视合唱及管弦乐的作用。
(5)歌剧旋律由于受到舞曲的影响,音域窄,乐句方整,音响华丽。
(6)不用阉人歌手。
抒情悲剧代表人物:吕利(Lully, 1632~1687)3.1.5 英国的假面剧和早期歌剧的发展假面剧因演出时戴假面具而得名,其形式为歌唱、说白、舞蹈、合唱、器乐和朗诵调等,舞蹈是剧中最重要的成分,其次是布景,最后才是脚本与音乐,剧情常用对白形式。
“假面剧”流行于16世纪的英国,是宫廷内一种娱乐性的话剧,题材多具神秘性和寓言性。
代表人物:普赛尔3.2 大型声乐套曲3.2.1 清唱剧1.含义: 清唱剧又称神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内容富戏剧性和史诗性。
它与歌剧一样,包括合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序曲和间奏曲等,但因清唱剧是一种只唱不演的所谓“清唱”形式,无动作表演和布景,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而区别于歌剧。
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记》是清唱剧的典范作品。
2.来由: 清唱剧是17世纪产生在意大利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
1600年卡瓦利埃里(E.Cavalieri,约1550~1602)的《灵魂与肉体的体现》被人们称为第一部清唱剧。
3.两种形式:“拉丁清唱剧”和“世俗清唱剧”。
3.2.2 康塔塔(Cantata)1.含义:康塔塔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在形式上它与清唱剧有相似,只是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不一定是宗教题材,常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著名的康塔塔有巴赫的《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等。
2.由来:康塔塔于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最早使用康塔塔这个词的是意大利作曲家阿·格兰迪(A Grandi,1575~1630)。
3.两种形式:通常康塔塔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家庭社交场合表演的小型的康塔塔(小到可以是一首咏叹调),称室内康塔塔;第二类是大型的,带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的,在一个特定重要场合的康塔塔。
3.2.3 受难乐受难曲是清唱剧的一种。
它多是根据《新约圣经》中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写成的一种清唱剧。
它产生在意大利,后来在德国的新教中得到发展。
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5世纪,罗马天主教仪式中开始出现受难乐的雏形。
2. 14世纪后半叶,单声部圣咏构成的“素歌受难乐”成为受难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3. 15世纪开始,复调手法的运用使受难乐进入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应答受难乐”。
4. 1650年后,受难乐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受难清唱剧”阶段;它借鉴了清唱剧和歌剧的写法,运用众赞歌音调,并且加入了《圣经》之外、自由释义的歌词段落。
重要的受难乐作曲家是许兹,他的作品有《基督临终七言》、《耶稣复活的故事》等。
巴赫使受难乐达到最高境界,著名作品有《马太受难曲》等。
参考文献[1]王娴. 巴洛克时期独唱声乐技巧与作品的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2]尹辉, 张宁宁. 巴洛克时期康塔塔的音乐风格[J]. 大众文艺: 学术版, 2013 (9): 136-136.[3]李娜. 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演绎之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2.[4]罗曼丽. 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8: 025.[5]李俊丽. 论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体裁[J]. 文艺生活: 中旬刊, 2010 (10): 111-112.[6]郭海燕. 巴洛克时期宗教声乐作品的演唱技术与风格特征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7]赵青. 浅谈声乐演唱艺术的个性化[J]. 中国音乐, 2002, 4: 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