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定义:(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背景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

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前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其意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政策。

并在最后提出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如何表现。

正文: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述(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意义专业:学号:姓名:所谓“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法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支援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

而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武汉一直以来都是个“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工业城市。

在武汉,以武汉钢铁等为首的化工、冶金企业每年消耗着大量的资源但能源利用率却不高、排放着大量的废气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

而武汉也一直努力寻找一个好的发展路子,于是武汉市申请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接着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

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级城市,武汉的常住人口逐年上升,已经超过了1000万。

常住人口的大量增加,带来的是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量大增;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对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城镇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汽油需求量越来越大,尾气排放量也越来越多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在今天开始制约武汉的发展繁荣。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齐卓泽(天津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天津300000)摘要:文章着重于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研究,首先将从两个角度分析节约资源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其次是针对具体需求提出建议:创新业务发展模式,落实环保生产问题,提出新想法,创新环保道路,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创造环境友好型文化环境,促进新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引言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要加快制定资源节约措施的方针计划。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推进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这一重要的战略决策需要学习国际的先进理念,集中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保证我国“十一五”期间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设节约资源和环境的社会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从而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1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必要性1.1可持续发展政策要求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对可持续生态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异常的温度和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解决持续升级的环境问题需要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政策。

转变社会建设方式,弘扬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理念,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时刻关注环境变化,制定基于有效保障措施的科学发展政策叫1.2和谐社会构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环境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资源建设理性社会,改善生态环境,指导社会与自然,促进共赢发展。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做到这一点,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大自然整体环境至关重要。

我们将积极开发回收材料,以减少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以及对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压力。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与任务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将逐步实现由“环境促进增长”向“绿色增长”改变,重大变化基于结构优化,有着更高效率和更低能耗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这里,“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

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二: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1、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较弱,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

(2).我国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

(3).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4).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如果不能在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将严重衰竭。

总之,我国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3.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可持续发展战略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1)中国的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对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2)我们所要追求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含义、要求(1)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2)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要求:强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确定P52(1)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2)1994年,中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和主要目标.(3)1996年3月,我国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战略目标。

4(补):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统文化P52(1)法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天人合一”的思想(4)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5、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现实依据)我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它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6、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具体政策包括: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它们贯穿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实现我们生存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这条主线中。

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为健康、友好、和谐的发展提出总体的思想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也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
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为健康、友好、和谐的发展提出总体的思想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

它是对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危害的一种深思,也是对以后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其基础上提出来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我们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这个前提,并且不能脱离这个前提。

我们制定的各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都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都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

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珍惜利用每一种资源,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体现。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和谐发展,其实质是为了实现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它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社会的描写,也是人们对社会的一种憧憬。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描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而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不单是对社会环境的要求,也是对自然环境的要求。

和谐社会对社会环境的要求需要我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处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要求。

和谐社会对自然环境的要求需要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要求。

因此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社会,处处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最终需要达到的社会形态。

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也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

因此要深刻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需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当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是我们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和谐的社会,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整体和谐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我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消耗资源为代价。

我们既要保护自
然资源,又要社会持续的发展,我需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依靠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我们要构建良好的环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我们不可能脱离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总之,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内涵的一致性,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总体的要求和思想的指导,对什么是和谐社会做出了科学的诠释。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对怎样建设和用什么方法能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目的,是最终需要达到的结果。

无论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是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达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绵阳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08级1班杜俊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