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32°43′,东经119°16′-120°12′。
下面是常州的自然条件数据。
1. 地理位置:常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临上海,南接杭州,西临南京,北靠淮安,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江苏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2. 面积和边界:常州市总面积约为4388平方公里,辖区东西长约144.8公里,南北宽约128.5公里。
常州市与扬州市、泰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南京市相邻。
3. 地势和地形:常州地势相对平坦,地形主要由长江平原和太湖平原组成。
境内有长江、京杭大运河等水系,地势东高西低,南部较平坦,北部较为丘陵。
4. 气候:常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典型气候特征。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和宜人。
年平均气温约为16摄氏度,降水集中在夏季。
5. 水资源:常州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等重要水系。
水资源丰富为常州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 土壤:常州市土壤种类较为丰富,主要有沙壤土、黄壤土、红壤土等。
其中沙壤土和黄壤土适宜农业发展,为常州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基础。
7. 植被:常州市植被种类繁多,主要分布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湿地植被等。
常州市注重生态保护,积极推进绿化工程,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8. 动物资源:常州市动物资源丰富,境内有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生活,如松鼠、野兔、斑鸠等。
常州市还有多个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着珍稀的野生动物资源。
9. 自然景观:常州市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中国太湖湿地公园、天目湖风景区、常州恐龙园等。
这些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常州市的旅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0. 矿产资源:常州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石、石英砂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常州市的建材工业和化工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以上是常州的自然条件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常州的地理位置、气候、水资源、土壤、植被、动物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通州自然条件概况

通州自然条件概况通州地区自然条件一、气候特征通州区属于典型的温带人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具有春秋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的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二、气候要素(一)气温:通州区全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7.4 ℃,年平均最低气温5.8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7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1 ℃,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3 ℃,极端最低气温为-21 ℃,无霜期190天左右。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平均初日为3月2日,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0 ℃以下的平均日期为11月26日;全年高于0 ℃的持续日数为269天。
(二)降水:通州区年平均降水量620.9mm,其中65%的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份。
雨热同季,但是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常年发生春旱、夏涝。
降水年际变化大,对排水系统提出较高要求。
(三)日照:本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年平均太阳辐射为132.6kcal/cm,月平均太阳辐射5月份最强,为16.24kcal/cm;年日照数为2435.4h,年日照百分比率为62%。
(四)风速:一年中春季风速最大,4月份平均风速为3.6m/s,夏季平均风速最小,8月份平均风速为1.8m/s,多年10分钟最大风速达22m/s;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895mm。
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次风为西北风,西风出现的几率最小,全年平均风速为2.9m/s。
三、地形地貌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端。
区域地理坐标北纬39°36′~40°02′,东经116°32′~116°56′,东西宽36.5km,南北长48km,面积907k ㎡。
面临朝阳区、大兴县,北与顺义区接壤,东隔潮白河与河北省三河市、人大回族自治县、香河县相连,南和天津市武清县、河北省廊坊市交界。
紧邻北京市中央商务区(CBD)西距国贸中心13km,北距首都机场16km,东距塘沽港100km,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
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某些传染病在城市中传播。
食品卫生
02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食品生产受到威胁,如洪涝灾害可能影响农
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环境卫生
03
恶劣天气可能导致城市环境卫生康。
PART 06
案例分析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案例一: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调研和分析 自然条件的影响,科学制定城市发展策略 ,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合理性。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气候条件
温度
气候条件对城市建筑风格、能源消耗、居民生活方式等都有 影响。例如,炎热气候地区的城市需要注重建筑隔热和通风 ,而寒冷气候地区的城市则需要加强保温和采暖。
降水
降水对城市排水系统、建筑防水和维护、户外活动空间等方 面有重要影响。过多的降水可能导致城市排水系统负担加重 ,而干旱地区则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
对城市建设的建议
因地制宜
生态优先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 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地形、气候等资源, 避免过度改造自然环境。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绿化建设和水域保护,促进城市的 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科学决策
城市发展应注重长期效益,合理利用资源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
01
02
03
大气污染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导 致空气质量恶化,影响居 民健康。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未 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 体污染,威胁居民用水安 全。
土壤污染
重金属、化学品等污染物 渗入土壤,影响农作物生 长和食品安全。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32°18′,东经119°29′-120°26′。
以下是常州的自然条件数据。
地形地貌:常州地势东高西低,整体呈现出一个南北狭长的独立山地。
境内主要地貌类型有丘陵、平原、湖泊和河流。
其中最高点为灵山,海拔高度为372.7米,最低点为长江水面,海拔高度为4.5米。
气候:常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年平均气温约为16.5℃,最热的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为28.7℃,最冷的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为2.8℃。
年降水量约为1100毫米,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水系:常州境内有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两大水系。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横贯中国东部,对常州的水运和水资源起到重要作用。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道,经过常州市区,为常州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
植被:常州的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森林、草地和湿地。
森林覆盖率较高,主要分布在常州的山区和郊区。
常见的树种有松树、柏树、柳树等。
草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是常州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湿地主要分布在湖泊和河流周围,是许多鸟类和动物的栖息地。
动物:常州的动物资源丰富多样。
常见的野生动物有松鼠、野兔、獾、麋鹿等。
湖泊和河流中生活着各种鱼类和水生动物。
此外,常州还有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着珍稀濒危的动物物种,如白鹤、丹顶鹤等。
自然景观:常州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句容园林”。
该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设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常州还有灵山风景区、天目湖风景区等,这些景区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
总结:常州的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其独特的地貌、温和湿润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的植被和动物资源,为常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常州的自然景观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一、地质地貌条件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是东北大平原组成部分,在地质构造上为松花江凹陷地区,在中生代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时,开始凹陷下降,两侧高地开始作拱形隆起,当时盆地堆积或湖相沉积极为活跃。
到了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末期,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大兴安岭急剧上升,东部山地因受到断层作用而隆起。
此时外力作用加强,受侵蚀、剥蚀和流水作用而形成大量碎屑物质,都堆积到松嫩平原拗陷盆地内。
到了第四纪时,小兴安岭上升为东南西北向的山岭,使松嫩平原和苏联的结亚河盆地隔开。
松辽分水岭隆起,分成松、辽两大水系。
从此松嫩平原的基本轮廓才形成。
松嫩平原自中生代到新生代沉积了深厚的陆相地层。
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中部为灰色湖相粘土。
松嫩平原现代沉降区,略呈三角形,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白城(洮安)一带。
盆地的中央凹陷区很不对称,不仅影响沉积厚度,也影响水系的流向,使水系集中于偏西的轴线上。
地势东、北、西三面高,南面低,向西偏南倾斜,地势较为平坦,一般相对高差为100-200米,坡度多在3-5度以下,坡长一般在500-600米之间,最大的要超过1000米。
这种坡缓又长的地势,有利于农业机械作业和发展灌溉事业,有利于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可分为3个地貌单元:西部为台阶区,东部为隆起区,统称为波状起伏的山前台地区,也叫高平原区;中部为中央凹陷区,由河漫滩、一级阶地组成的低平原。
(一)东部山前台地区(高平原)东部山前台地区包括小兴安岭山前台地区和张广才岭山前台地区,大致在讷河——依安——安达一线以东地区。
主要有巴彦、呼兰、绥化、望奎、兰西、青冈、明水、拜泉、克山、克东、海伦、依安、讷河、宾县、阿城等市县。
本区海拔一般都在200-300米,有的达到400米,相对高度15-40米,地形呈波状起伏,川岗相间,水土流失严重,冲沟发育,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4-0.42公里。
根据地貌形态特点和流水切割的程度分成6个地区:①大小兴安岭边缘剥蚀堆积丘陵状山前台地区;②嫩江北安拗谷起伏台地区;③克、拜现代冲沟侵蚀波状台地区;④海伦、庆安切割较强的波状台地区;⑤绥化、双城平坦台地区;⑥明水、青冈、兰西缓倾斜台地区。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一、世界第一大洲1、地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7、中国北邻北亚,西邻西亚和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二、地形和河流1、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3、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三、复杂的气候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因素~~亚洲跨热带、温带、寒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陆因素~~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海洋,降水东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因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4、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5、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
中国自然条件评价表

中国自然条件评价表
- 土壤类型、质地 - 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 - 土壤酸碱度、盐碱化程度
4. 植被评价: - 森林、草原、湿地等植被类型 - 植被覆盖度、植被状况 - 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结构
中国自然条件评价表
5. 水资源评价: - 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分布 - 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 - 水文特征、水循环情况
6. 矿产资源评价: -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分布 - 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资源分布 - - 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程度 -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潜在风险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国自然条件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表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评价指标 的选择和权重可以根据评价的目的和需求进行调整。
中国自然条件评价表
中国自然条件评价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1. 气候条件评价: - 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 - 年降水量、降水分布 - 季节性气候变化 - 年平均风速、风向 2. 地形地貌评价: - 海拔高度、地势起伏 - 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特征 -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分布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引言概述:常州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02′,东经119°33′-120°30′。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州市的自然条件数据,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资源和植被分布等五个方面。
一、地理位置1.1 地理坐标:常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北纬31°14′-32°02′,东经119°33′-120°30′。
1.2 周边环境:常州市东临扬州市,南接无锡市,西连南京市,北界淮安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1.3 面积和边界:常州市总面积4385.71平方公里,东西最长约144.4公里,南北最宽约110.7公里,边界线长约418.4公里。
二、气候特点2.1 气候类型:常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2.2 年平均气温:常州市年平均气温约为15摄氏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湿润。
2.3 年降水量:常州市年降水量约为105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降水充沛。
三、地形地貌3.1 地势特点:常州市地势相对平坦,以江河湖泊和平原为主,地势逐渐向东南倾斜。
3.2 主要地貌类型:常州市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平原、丘陵和湖泊,其中平原面积最大,湖泊较为集中。
3.3 地质构造:常州市地质构造复杂,以河流冲积平原和湖泊沉积为主,地质资源丰富。
四、水资源4.1 水系分布:常州市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等,湖泊有太湖、洪泽湖等。
4.2 水质情况:常州市水质较好,水源地保护工作得到重视,水质监测体系健全。
4.3 水资源利用:常州市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五、植被分布5.1 森林覆盖率:常州市森林覆盖率较高,约为35.6%,森林资源丰富。
5.2 植被类型:常州市主要植被类型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湿地植被等,植被多样性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自然条件
2.1地理概况
舟山位于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入海交汇处,背靠江、浙、皖、鄂等辽阔腹地和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踞我国南北沿海航线与长江水道交汇枢纽,是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与亚太诸新兴城市呈扇形辐射之势,区位优势十分显著。
舟山港水路向北距青岛433海里、距秦皇岛683海里,向南距厦门476海里、广州824海里,近洋航线中,距台中、长崎、釜山约500海里,距高雄、汉城约600海里,距香港、神户、大阪约700海里。
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岛屿众多。
舟山市是我国唯一的以群岛设置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的东北部,座落在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域中。
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9°32′~31°04′,东经121°30′~123°25′之间。
全市区域界线分别为:北界沿浙沪分界线经嵊泗花鸟山北面即北纬31°04′、东经122°30′之点一直向东;南界从普陀西磨盘岛东南方即北纬29°32′、东经122°15′处向东延伸;西界位于滩浒岛与嘉兴五盘山岛之间;东界根据我国关于领海基线的声明中所列的佘山、海礁、东南礁、两兄弟屿、渔山列岛的领海基点连线外推12海里作为界线(见附图1-1)。
舟山东西长约181.7km、南北169.4km,总面积约22216km2,其中海域总面积达20959 km2。
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有人居住的岛屿共98个。
群岛呈东西成行、南北成列、面上成群的分布格局。
岛屿的分布格局,造就了众多大小不等、海况各异的海区和水道。
这些海况各异、深浅不一的海区和水道,不仅为各种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也为各种船只提供了极好的航道和锚地。
2.2 气象
舟山港地处亚热带,东临太平洋,背靠欧亚大陆,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季多海雾,夏秋多台风,总的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舟山岛屿众多,受海洋和大陆的影响程度不同,气象特征差异较大。
各主要站点的气象特征如表2-1所示。
表2-1 舟山港区各主要站点气象特征值表
2.2.1 风
舟山地区受季风影响,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季为两种季风过渡期。
最大风速为28~46m/s,分布特点为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极大风速可达54.2 m/s。
部分测站的风速特征列于表2-2。
表2-2 风速特征值表
2.2.2 灾害性天气
舟山地区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台风和寒潮。
每年7-9月易受热带风暴影响,平均每年出现3.9次。
热带风暴出现的风向以NNW~NNE 向和ENE向为多,一次热带风暴影响最长持续时间约2~3天。
近50年来影响最严重的台风是9711号台风,最大风速为44m/s,降水量为112~302mm,最大增水为142cm。
对舟山海域影响最严重的台风是在浙江中、南部登陆,然后转向东北出海消亡或转向西北内陆消亡的台风,另一类是中心接近舟山群岛沿岸北上的海上掠过型台风。
2.3 水文泥沙
2.3.1 潮汐
2.3.1.1潮汐特征
舟山沿海的潮汐受外海潮波的控制,潮汐性质多为半日潮,舟山西部海域由于潮波受岛屿和浅海的影响而变形,潮汐性质多为非正规半日潮,东部海域则多为正规半日潮。
2.3.1.2潮流
外海潮波由舟山海域的东南方向经岛屿间的航门水道进入各港区。
受地形影响,岛屿之间水域的潮流流速较大,流向大致与水道走向平行,大多数港址水域的潮流呈往复运动。
海区的潮流性质一般是不规则半日潮流,浅海分潮明显。
2.3.2 波浪
舟山海域濒临东海,是我国沿海的大浪区,长周期波浪可传入本海域。
受季风影响,冬季以偏N向浪为主,波高较大;夏季以偏S向浪居多,波高较冬季小。
部分区域波浪情况见表2-3。
表2-3 舟山部分区域波浪情况表
2.3.3 泥沙
2.3.3.1含沙量
舟山海域的泥沙主要来自附近海域,河流输沙很少。
含沙量分布为西部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冬季大于夏季,大潮大于小潮,底层大于表层和岛屿周围大于开阔水域。
受地形、水流、风、波浪以及季节的影响,各水域含沙量差异较大。
平均含沙量在0.05~2.0kg/m3,最大可达2.8 kg/m3。
表2-4给出部分港区的水体含沙量值。
表2-4 舟山海域水体含沙量
2.3.3.2悬移质和底质
表2-5 舟山海域悬移质和底质特征
2.4 地质
舟山群岛位于浙东南褶皱带北部,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系东南褶皱带。
各港区地质特征列于表2-6。
表2-6 舟山海域地各港区地质特征
2.5 地震
册子、金塘、六横等南部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相应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北部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2.6 海床稳定性
舟山群岛是浙江天台山余脉向海延伸出露水面的部分,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自西南向东北分两行分布。
各岛群在南北方向上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排列,各主要岛屿的走向呈东西方向。
岛屿的分布格局造就了众多的港湾锚地,为船舶的锚泊和避风提供了良好的水域和四通八达的深水航道。
舟山各岛的海岸基本属于稳定型和侵蚀型海岸,大多数岛屿的迎风面由于受外海较强风浪和潮流的作用,岸线曲折,岬湾相间,而其它部位由于水流的作用,泥沙不易落淤,基本上是稳定的。
影响舟山海域的泥沙主要是悬沙,在季风和海流的作用下,泥沙运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在西北风吹送下,长江口泥沙随沿岸流向南运移,本海区潮滩发生淤积;夏季盛行东南风,泥沙向北运移,潮滩冲刷。
台风对泥沙的运移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台风过境潮滩发生较大的冲刷,其后逐步回淤。
舟山海域水体的含沙量较高,工程后改变水流流态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冲淤。
但由于该海域的水流流速较大,泥沙的回淤强度不大,一般小于1m/a。
(1)杭州湾
杭州湾属典型海湾地貌特征,根据近多年以来的海图对比分析,整个杭州湾海域由于受长江口与杭州湾泄海泥沙影响,其湾口30m以上等深线总体上呈逐年向外海推进态势,说明由于受长江口与杭州湾泻海泥沙影响,杭州湾海域总体上呈微淤态势。
(2) 南汇咀浅滩
南汇咀边滩附近动力条件较弱而为良好的泥沙沉积环境,边滩稳定地向外海淤涨延伸。
历史上,南汇边滩每40年向海淤涨1km。
南汇咀边滩水下堆积体东北坡平缓、南坡较陡,主要沿东向和东北方向
发展。
南汇边滩与崎岖列岛间水域宽阔,东西向涨落潮流流速较大,泥沙呈现东西向往返输移之势,含沙量虽高但沉积较慢。
崎岖列岛和川湖列岛之间海域年平均淤积强度约2.7cm/a,呈缓慢淤积状态。
(3) 岱衢洋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岱衢洋大衢山西侧-10m以上滩地正在向南、北二个方向逐渐扩展,由岱衢洋通过大衢山西侧所穿越的10m线以上滩地最窄处宽度,由1932年的3.15km,至1984年已增加到4.65km。
岱衢洋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除外海20m线外,其余各等深线在总体上都在缓慢向外淤涨,淤涨速度逐渐趋缓,1963年以来变化甚微,仅作局部调整,说明该海区目前正处于基本微淤稳定状态。
(4) 黄大洋
黄大洋海域位于杭州湾湾口南侧,其泥沙也主要来自于长江口与杭州湾,当地径流来沙较少。
马岙港区航道 2~15m等深线向SE或NW方向延伸明显,局部年份有小幅回缩,在总体上呈冲淤平衡或微淤态势,数十年来深槽的水下地形变化甚微。
黄大洋长涂山附近10m 线由于受沿岛流的影响有所冲刷。
15m以上各等深线在近半个多世纪间,在总体上变化幅度较小,其变化规律与岱衢洋各等深线的变化相近。
但由于黄大洋受周围岛屿及沿岛流的影响较大,故其各等深线向外淤涨速度要明显小于岱衢洋,说明该海区受长江口外输泥沙的影响要小于岱衢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5)洋山海区
从二十世纪初到八十年代,崎岖列岛海区海床经历了堆积和冲刷的交替运动过程,从本世纪初到五十年代崎岖列岛海区主要是淤积趋势,其中在三十年代小洋山北部出现过一片冲刷区,但在六十年代前这片冲刷区又转为淤积区;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崎岖列岛海区又复成为冲刷区。
在崎岖列岛以北、以南海区,因受长江口
泥沙扩散影响,年均淤厚2.5~5.0cm,而崎岖列岛以西的杭州湾内中部区域,年均淤厚1.0cm左右。
历史海图对比分析表明,从较长时期来看崎岖列岛及其周边海区处于堆积和冲刷过程的交替作用下,基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从近期资料分析看,工程所处的局部海域呈现微冲态势。
(6)灌门水道、龟山航门
根据1962年~2004年航道水深资料对比分析,灌门航道海床冲刷区平均厚度大于淤积区平均厚度,冲刷厚度为0.71m,说明全区域呈微量冲刷。
龟山航门航道海床冲刷区厚度亦大于淤积区平均厚度,冲刷厚度为1.30m,全区域平均为微量冲刷。
灌门航道、龟山航门航道年平均冲刷厚度分别为0.017m和0.031m。
对此,可以认为航道水下地形基本上是稳定的。
(7)岱山水道
岱山水道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除近水道两侧等深线有所缓慢微淤及局部调整外,水道深槽和局部深水点在不同时期海图上均可见到,说明岱山水道目前基本处于微淤状态。
(8)虾峙门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和计算本海区在自然状态下冲淤变化的结果表明:虾峙门海区属冲淤平衡区,年冲淤幅度为±0.1m左右,海床长期以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