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_总结

合集下载

药理期末总结

药理期末总结

药理期末总结药理学是药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过程以及药理学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关系。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通过系统地学习了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深入了解了不同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此总结中,我将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药物的分类药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比如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按照药物的作用部位和靶点分类等。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如酸类药物、碱类药物、酯类药物、胺类药物等。

不同类别的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药理效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有着不同的用途。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特定分子相互作用,使其发挥药理效应的过程。

药物与生物体内的靶分子结合,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效应。

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有:激动剂药物与靶受体结合,增加相应的生理活性;拮抗剂药物与靶受体结合,阻止生理活性的发生;酶抑制剂通过与特定酶结合,抑制其催化活性等。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药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药物的药理效应和副作用。

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是药物不断从体内释放出来的过程,也是判断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程的重要因素。

药物代谢的主要地点是肝脏,通过化学反应使药物转化为更易排泄的代谢物。

而药物的排泄是指将代谢后的药物或其代谢物从体内排出,主要通过肾脏的排泄作用完成。

了解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避免药物的积蓄和毒性反应。

四、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物的临床应用是指将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过程。

临床应用涉及到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用法等方面的问题。

合理的药物选择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需要来确定的。

药物的剂量和用法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临床应用药物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药理学总结

临床药理学总结

临床药理学总结临床药理学总结「篇一」这学期,我有幸选上了实用药理学。

俗话说"兴趣是良好的导师"。

正由于我对药理学感兴趣,所以我才选修了使用药理学。

同时,我作为一名制药工程的学生,学好药理学是我的学习任务之一。

怀揣着愉悦的心情开始了我学习实用药理学之旅。

虽然我们的课程并不多,但是我在课堂上获得了很多药理学知识。

古人曾说:"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我会在不断的学习及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为下学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用药理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药学知识的大门,所以我很珍惜每一次学习药理学的机会。

首先我从课件的总论及绪论中得知了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

其次,我知道了药理学的研究方向,一方面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

前者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后者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通过对绪论的学习,它不仅规范了我对药理学的认识。

而且还了解到它与主要研究的内容。

我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老师的每次授课都会给我的身体注入新鲜的"营养"――药理学知识。

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我自身的知识体系得到了丰富与完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总会总结一些学习方法。

好的方法能使我们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我有必要谈谈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点:一、重点突破法曾有学者断言:任何知识的核心内容仅占其全部知识的约20%,弄通这20%就相当于熟悉了该知识的大半。

这一观点尽管并不完全适用于药理学,但却可以有所借鉴。

所以我们必须清楚老师的教学大纲,每章每节的重点与难点。

对于重点的概念及药理机制的作用都应深刻记忆。

二、提纲挈领法自上学以来,老师都强烈要求我们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临床药理学复习总结

临床药理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助于发现新药的作用特点和开发更有价值的新品种。

临床药理学信息有助于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临床药理学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用药。

开展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药剂型的改良、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一、临床药动学研究: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新药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

(生物等效性:两种不同制剂具有相同的生物利用度。

)二、临床药效学研究:研究药物对人体(包括老、幼、正常人与病人)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的:1.确定治疗剂量,以得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

2.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三、药物安全性研究:内容:新药的临床试验、毒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新药Ⅰ~Ⅳ期临床试验均以安全性研究为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在研究药物疗效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观察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增强或减弱),特别注意要防止产生有害的不良反应。

目的:充分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寻找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途径和方法,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一、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二、市场药物再评价: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

实习报告药理学工作总结

实习报告药理学工作总结

实习报告药理学工作总结本次药理学实习,我在医院临床药学部门工作,主要负责药理学相关实验和病例分析。

通过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药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习的总结和感悟。

一、实验室工作在实验室的工作中,我主要参与了药物药理性能测试和不良反应检测。

首先,我学会了使用多种实验仪器,如荧光定量PCR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通过操作这些仪器,我能够准确测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

其次,我还学习了药物毒理学实验,通过检测和评估药物的毒副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时刻保持警惕,并遵循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和安全规定,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药物评价与设计在药理学的研究中,药物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经过导师的引导,参与了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积累了丰富的药物评价与设计经验。

同时,我还学会了使用分析软件,如SPSS 和GraphPad Prism等,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图形展示。

这些数据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对新药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三、临床药物管理在临床药学部门的实习中,我参与了大量的病例分析和药物管理工作。

通过与临床医师的合作,我学习到了合理用药的原则和方法。

在病例分析中,我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和设计个体化的用药方案,提高了患者的用药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我还参与了药物指导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提醒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用药问题。

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我与导师和同事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完成了一系列研究和工作任务。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不仅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还改善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团队会议和学术讨论,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这些经验使我更加适应临床药学工作环境,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五、自我提升与展望通过本次药理学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了药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1.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诱发加重感染:抑制免疫消化系统并发症心血管系统高血压骨质疏松、糖尿病、癫痫禁用(2)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反跳现象隔日疗法的用法和优点用法:早晨、隔日、一次给药,每天只给一次,构成一次高峰8产生一次抑制优点:减少对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2.口服降糖药物分类磺酰脲类:格列苯脲双胍类: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曲格列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3.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4.耐药机制1)产生灭活酶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3)改变外膜的通透性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5.四代头孢的作用比较6.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1)耳毒性:前庭神经:头晕、视力减退、眩晕、共济失调耳蜗听神经:耳鸣、听力减退、永久性耳聋(2)肾毒性:蛋白尿,管型尿、血尿,氮质血症、肾功能降低,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合用。

(3)神经肌肉麻痹作用,避免与肌松剂合用,一旦中毒,可使用肌松剂新斯的明、钙剂解毒。

(4)过敏反应:链霉素仅次于青霉素7.复方新诺明:5:1(1)作用环节相似,双重阻断四氢叶酸的合成(2)扩大抗菌谱减少耐药株的产生,延缓耐药性,(3)药代学参数相近(4)协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8.消化系统药物抗酸药H2受体阻断药抑制胃酸分泌药H+K+ATP酶抑制药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的药物M胆碱受体阻断药抗幽门螺杆菌药胃泌素受体阻断药9.平喘药分类一、抗炎性平喘药(一)糖皮质激素二、支气管扩张药(一)肾上腺受体激动药(二)茶碱类(三)M受体阻断药三、抗过敏平喘药(一)肥大细胞膜稳定药(二)H1受体阻断药(三)抗白三烯药物10.肝素(体内体外)抗凝机制: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加其活性。

临床应用:治疗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栓塞性疾病。

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用于体外抗凝如心血管手术、心导管检查和血液透析时防止血栓形成。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临床药理学:就是药理学得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与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得一门学科2、消除半衰期:药物得消除半衰期就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得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得一门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得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得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得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得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得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得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得疗效与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得临床试验分为Ⅰ、Ⅰ、Ⅰ、Ⅰ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Ⅰ、Ⅰ、Ⅰ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得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得一种对药物得反应性逐渐减弱得状态。

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得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得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就是药物在正常用法与用量时由药物引起得不良与不期望产生得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与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与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得速度与程度,就是评价药物有效性得指标。

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与使用得药品12、药物滥用drug abuse: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与保健目得,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

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与身体地危害。

13、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与使用得药品14、 TDM治疗药物:在药代动力学原理得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得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她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得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Evil临床药理重点总结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的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

3、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4、临床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5、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6、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7、临床试验的常用方法:对照、随机、盲法试验、安慰剂。

8、临床药理学试验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

9、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10、我国临床试验分四期:⑴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

对象:健康人⑵II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

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

对象:靶疾病的患者⑶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

多中心临床试验单位应在临床药理基地中选择,一般不少于3个,每个中心病例数不少于20例。

药理学学期期末总结怎么写

药理学学期期末总结怎么写

药理学学期期末总结怎么写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学科,是现代医学和药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本学期的药理学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药物的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复习所学知识,现进行本学期药理学的综合总结。

一、药物的来源和分类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品。

药物可以来源于天然物质,如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可以是合成的化学物质。

根据其起源和性质,药物可以分为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

化学药物是以化学合成为主要手段制备的,常见的化学药物包括抗生素、激素等;生物药物则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如重组蛋白、抗体等。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疗效。

药物的吸收通常发生在消化道,可以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分泌等方式实现。

药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膜的渗透性、血流量和靶器官的亲和性等。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通过酶系统将药物转化为活性代谢物或无活性代谢物。

药物的排泄则通过肾脏、肝脏、肺和肠道等途径完成。

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对于合理应用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靶点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来发挥生物效应。

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与受体的结合、酶的抑制、离子通道的调节等。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一般遵循配体-受体理论,通过结合激活或抑制受体,改变靶细胞中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的活性。

药物的酶抑制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可逆性抑制来发挥作用。

药物的离子通道调节主要通过调节离子通道开放和关闭来改变靶细胞膜的电位和功能。

四、药物的药理效应药物的药理效应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引起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药物的药理效应可以分为治疗效应、副作用和毒性作用。

治疗效应是药物期望产生的治疗效果,如抗生素用于杀灭细菌、降压药用于降低血压等。

副作用是指药物产生的非预期的药理效应,如抗生素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衡、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不一定考,但要知道)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重要,老师读了一遍):其核心是保障受试者与患者的权利,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临床药效学(clinical 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临床药动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我国的新药临床试验分期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

对象:健康人II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

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

对象:靶疾病的患者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

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

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即在新药上市后,临床广泛使用的最初阶段,对新药的疗效、适应证、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以期对新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做出进一步评价,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新药的分类新药: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按照新药管理部门的要求,新药西药注册分为I,II,III,IV,V,VI类I类: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II类:改变给药途径且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III类: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IV类: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V类: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VI类: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临床试验方案内容22条。

1、题目和立题理由。

2、试验的目的。

3、试验设计。

4、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5、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6、观察指标。

7、流程。

8、不良事件的评定和记录试验设计“四性”原则:代表性、重复性、随机性、合理性二.药代动力学重点:参数(半衰期、时量曲线、清除率、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曲线下面积)TDM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药物体内过程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ADME),即ADME四个基本过程。

代谢和排泄都是药物在体内逐渐消失的过程,统称为消除。

转运主动转运:逆浓度差转运、消耗能量、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被动转运①简单扩散: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无饱和性、无竞争性②易化扩散: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简单扩散受到药物的溶解性和解离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吸收药物自给药部位经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通过肝门静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被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也随之下降的现象。

影响因素: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其吸收速度相关分布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各部输送的过程影响因素①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②与组织蛋白的亲和力③局部血流量④血浆蛋白结合率⑤特殊细胞屏障(血脑、血眼、胎盘)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先分布于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随后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的这种现象血浆蛋白结合率: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暂时失活、可逆性、动态平衡、临时储库特异性低、竞争结合、置换现象,血浆蛋白过少或变质→蛋白结合率↓,易中毒代谢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生物转化或药物代谢Ⅰ相: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水解(hydrolysis)→极性增加,大多数药物失活主要酶:肝药酶(cytochrome P450, CYP)→选择性低、活性有限;变异性较大,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

酶诱导剂可使合用药物的效应减弱,而酶抑制剂可使合用药物效应增强Ⅱ相:结合(conjugation)→极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经机体的排泄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大多为被动转运。

2.药代动力学参数(1)曲线下面积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时量曲线C-T: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时)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2)达峰浓度Cmax: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3)达峰时间tmax:达到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4)表观分布容积Vd:假设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药物分布体液容积,单位为L或L/kgVd=A(体内总药量)/C(血药浓度)Vd意义①用来估算血容量及体液量5L→分布于血液10-20L→细胞外液40L→全身体液>40L→某一器官内浓集②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性或与组织结合的程度③根据药物的分布容积调整剂量(5)半衰期t1/2: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6)总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物被清除,是正确估算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唯一参数假设生物利用度完全:给药速率 = CL×Css(7)稳态血药浓度Css(steady state concentration,坪值plateau,Cp):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在恒量恒速重复多次给药4-5个t1/2后,给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体内药物的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曲线趋向平稳,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Css意义①其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②其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③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与t1/2成正比(8)生物利用度(F):应用药物或药物制剂后其所能达到体循环的程度影响F的因素:①吸收前的药物降解②吸收后的首过消除F绝对 = AUC(po)/ AUC(iv)×100%F相对 = AUC(试验)/ AUC(参比)×100%(9)负荷剂量(loading dose,DL):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DL =Cp×Vd/F R(给药速度)=Cp×CL3.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重点:定义、包括、原因、机制(A\B型,哪些属于哪型)诊断标准(5点)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用药过量、用药不当所致的药物反应1.ADR包括(副、毒、后、继、过、依、撤、特、突、癌、畸→小撤过继给继父后,特爱脱衣吸毒)①副作用(side effect):在药物正常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a药物固有作用 b停药后很快消退 c较轻微 d为可逆性功能变化②毒性反应(toxic effect):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某些器官或组织生理功能异常和结构病理改变。

急性→剂量过大所致慢性→长期应用所致③后遗效应(after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治疗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学效应。

长期→链霉素所致永久性耳聋短期→巴比妥类药物所致宿醉现象④继发反应(secondary effect):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后果,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

抗菌→肠道菌群失调→二重感染⑤过敏反应(anaphylactic effect):药物作为半/全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非正常免疫反应。

特点:a与药理作用无关 b与药物剂量无线性关系 c不易预知⑥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身体状态,或二者兼有。

表现:强迫性要求连续或定期用药,否则出现精神/生理症状⑦撤药综合症(drug-withdrawal syndrome):长期用某药→适应性→突然停药→出现症状⑧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effect):由于先天遗传导致的对某些药物异常敏感。

大多是机体缺乏某种酶引起,使药物在体内代谢受阻。

即使很小剂量也会发生,且其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特点:a与遗传有关,如某种药物代谢酶缺乏 b与药理作用无关⑨致突变(mutagenesis):药物导致遗传物质(DNA)出现变异,并可遗传。

如基因突变、染色体重排⑩致癌(carcinogenesis):因药物引起某些器官、组织、细胞的过度增殖,形成良/恶性肿瘤。

药物为最主要化学致癌物。

癌症潜伏期数月或数年,可发生在用药者本身,或其子代,难以预料。

⑪致畸(teratogenesis):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引起胚胎和胎儿发育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