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现代文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必考类现代文阅读-8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解题指导

必考类现代文阅读-8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解题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解题指导番禺区象贤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一、教学目标:通过习题的训练,归纳出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主观题故设障碍的三种题型,找出避免答非所问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投影学生答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出失分的原因,进而寻求解题方法。

三、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程序:(课前准备:发放资料一张,完成前面练习一、二、三,共3个小题)(一)导入:在主观题答题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出现答非所问而导致失分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几种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的题型,并寻求解决办法。

(二)导读:1.展示第一篇限时训练《让网络为文学插上翅膀》(2011届惠州第二次调研考试)的学生作答情况,小组为展示的答案评分,并说明理由,还有说说你们小组认为正确的答案。

问题1:网络对文学有哪些影响?(4分)学生答案1:网络文学是丰富而芜杂的,不同身份的网民加入到文学创作的阵营,文学通过网络实现了真正的多元化。

网络文学正成为中国文学的一支生力军。

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答案2:网络使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新的写作空间下得以张扬,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网络提供了全民阅读、写作的新平台。

小组讨论结果1:小组讨论结果2:小组讨论结果3:(教师点拨:答案1得分:0分;理由:问的是“网络对文学的影响”,答得却是“网络文学”的部分,另外,答案未能分点。

答案2得分:2分;理由:未能答全且未分点作答,答案遗漏2处得分点)(正确答案:①互联网冲击了已有的文学体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阅读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网络、传统文学期刊、出版社三分文坛的格局。

②使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新的写作空间下得以张扬,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③网络提供了全民阅读、写作的新平台。

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网络促进了今天通俗文学的繁荣。

(每点1分))主观题故设障碍1:相似词语混淆(全文出现最多的词是“网络文学”,所以学生在看题时想当然把“网络对文学”几个字看成了“网络文学”)避免答非所问的方法1:审题,划关键词,在原文中圈出。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1. 文章中提到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面临哪些主要威胁?(4分)答案:•强势文化通过经济、科技和媒体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弱势文化的生存空间缩小。

•小语种和少数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甚至消失,文化认同危机加剧。

2. 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作者建议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答案:•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保护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

•提升公众的文化意识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鼓励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3.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多样性。

(4分)答案:•政府应制定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政策,鼓励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提高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增强文化认同。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尊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同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答案:D. 行:行为(正确解释:品行)5. 魏徵在文中强调了什么重要理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分)答案:•魏徵强调了治国安邦应以德义为本,树立良好的根基,保持节俭与宁静,避免贪图名利。

他提倡君子应注重修身养德,通过德行的积累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6. 结合全文,分析魏徵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及其对当时社会的警示作用。

(10分)答案:•魏徵认为功名利禄是外物,不应追求过度,否则会引发祸患。

他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德治国,避免贪图享乐与权势。

•这一态度对当时社会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告诫统治者不要迷失于功名利禄,应注重道德建设,以维护社会的长久稳定和繁荣。

7.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答案:(1)天地之间,只是万物的旅店;光阴在岁月中流逝,如同百代的过客。

(2)外在的事物,久了就会厌倦;荣华富贵的精华,一旦失去就会带来危险。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材料一: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

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

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

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

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

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

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

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

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

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

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

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

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

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

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

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

这是画中之主。

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

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

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

.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

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

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情”。

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性情。

再来讲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究竟人类理想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耶稣教说,世界末日到来,能上天堂的就上天堂,不能上天堂的就下地狱,上帝不能天天老在爱着这世界。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宜春宋埠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宜春宋埠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宜春宋埠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文化理论模型的建构是为了阐释文化的现实。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撕扯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呢?面对这样一个大文化主题,梁漱溟指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中国文化的路向正“柳暗花明”,中国文化将替代西方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

第一,从经济上说,西方文化已露败相。

虽然资本主义经济曾给人类带来过许多利益,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富悬殊,权力集中在资方,生产过剩,失业的恐慌.等等,足见人们生活的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这种不堪忍受的局面断不会长此延留。

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因为人类将从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而转入人对人的问题的时代,由物质的不满足时代转入精神的不安宁时代,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它的复兴理所当然。

第二,从见解方面说,西方文化已出现了转向。

以前,西方的心理学一直重理性。

现在关注到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它说明西方人两眼睛的视线与孔子两眼睛的视线渐渐相合。

就进化论而言,以前西方文化只讲竞争本能论,现在出现了互助本能论,这与中国尚情毋我的文化视角渐渐重合。

这都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必然复兴。

贺麟提出,应以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去吸收融化、超出、扬弃那外来的文化和以往的文化,不管时间之或古或今,不管地域之或中或西,只要一种文化能够启发我们的性灵,扩充我们的人格,发扬民族精神,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

尽管梁漱溟、贺麟主张保守和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但他们却具有开放的心怀,在中国现实文化的选择和建构上,坚持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双向互动的原则,为今天的文化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人类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各自的独立性,但独立性不等于孤立性。

尤其是今天,由于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渗透融会是必然的趋势。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

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

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

2025届广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十月六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广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十月六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广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十月六校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躺平”作为一种有别于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正引发热议。

与奋斗争取成功相对,“躺平族”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逃避,他们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

这位得引起社会的重视。

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

20世纪70年代,欧美面临经济“滞胀”危机,以筒的的音乐结构和非主流的者装风格未表达叛逆的朋克文化风靡一时;在经历了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裂之后,日本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盐居族”,形成了“低欲望社会”: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日益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

“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随者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内卷”上。

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

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那些不拘于传统的青年可以选择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

然而,“躺平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多不利。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贡献。

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尖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警惕。

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我国尤为必要。

当然,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

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业。

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方面体现。

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需要从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培育积极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

语文模拟参考答案

语文模拟参考答案

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5分)1.文章认为全球化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包括文化同质化的现象和文化冲突的加剧。

(4分)2.文化同质化现象使得各国的本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逐渐淡化,这对各国文化的长期影响是传统文化的消失与全球化文化的主导地位确立。

(4分)3.作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多样性需要不同文化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共同繁荣,避免文化单一化。

(4分)4.答案示例:在现实生活中,像日本的动漫文化、韩国的流行音乐等通过全球化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影响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挑战。

这些国家需要通过加强本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5.答案:D(5分)6.句子翻译:然而五人的死,最终成为了天下人的指责和传言。

(8分)7.作者通过“五人之死”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和人类良知的呼唤,强调了为正义而牺牲的价值,呼吁后人铭记那些为了正义而死的人。

(6分)8.文中的“义”体现了对正义和良知的坚守,以及在面对不公时的无畏精神。

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要勇于捍卫正义,维护社会公平。

(6分)9.“独怆然而涕下”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个人力量的渺小与无奈感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忧思。

(7分)10.诗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自我认知表现为对前人和后人的巨大鸿沟的感叹,反映出诗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质疑。

这种局限性使得他陷入了悲观情绪,未能看到历史进程中的进步和自身的作用。

(8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30分)11.材料认为AI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包括:决策过程缺乏透明性,可能引发社会偏差;加剧社会不平等,特别是对低技能劳动者的影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控制权的丧失。

(5分)12.在AI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平衡技术进步与伦理责任需要:增加AI技术的透明性,加强对AI决策过程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以防止AI加剧社会不平等,保护劳动者权益;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制定严格的数据使用规范和法律法规。

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当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

当今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加入了WTO,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严重入超。

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

因此中国不应该满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中国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应该发出而且要把自己的声音放大为国际的声音;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拿来了一个世纪以后,也要开始送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尽快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赤字现象。

那么,中国文化应该拿什么走出去?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缔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使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

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卫星定位、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中国成为感知中国、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又得到了不断的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

在世界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

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却并非和谐。

人类在自然资源的争夺、国际秩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认知、宗教信仰等许多问题上的纷扰、矛盾不断,导致出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全球变暖、贫困蔓延、自杀率上升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现代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现代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王岳川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

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

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

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
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

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得以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

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莱、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

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

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

如今又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
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

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趣,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

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方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

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总序》,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沿袭了二千多年汉语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
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

D.中国文化出现了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E.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的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也带来了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难。

13.属于导致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西方这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入中国
D.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世纪末困境
14.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4分)15.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4分)

12.CD(C.在时间上与当代人不同步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西方基督神学是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隔阂。

D.在原文中,并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

)【信息整合】[5分。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
13.B(A.主要原因仅为观念、价值层面,不包括器物、制度层面。

C.应为: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共时态地涌入。

D.陷入世纪末困境是结果,不是原因。

)【信息筛选】
14.因为在百年间,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关怀失落和价值符号错位;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遭遇古今、东西、南北、灵肉之争的困惑。

[4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思路把握】
15.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应该:⑴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⑵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合与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话语体系。

[4分。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要点归纳】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现代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