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通知

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通知

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2.12.31•【字号】南府办发〔2012〕67号•【施行日期】2013.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通知南府办发〔2012〕6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经市政府五届3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施行。

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12月31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调查公布第三章保护传承第四章开发利用第五章保障措施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南充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市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市建立市、县(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分级保护。

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应当报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文化主管部门)备案。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南充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0.07.19
•【字号】南府函〔2010〕136号
•【施行日期】2010.07.1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通知
南府函〔2010〕13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经南充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专家组评审,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审议通过,现将第三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公布(共计20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南充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项目保护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认
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保护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〇一〇年七月十九日。

民间文学中的南充蚕桑丝绸文化

民间文学中的南充蚕桑丝绸文化

民间文学中的南充蚕桑丝绸文化作者:文建刚来源:《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03期[摘要]作为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南充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其民间文学中记录有许多极富价值的蚕桑丝绸文献材料。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搜集和整理这些材料,考证始蚕者的真实身份、弄清伏羲织造之谜、比较民间传说故事、剖析其中的历史信息,进而在历史事实和真相的基础上,阐明这些民间传说故事的巨大价值和意义,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并以史为鉴,促进南充更好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南充;蚕桑丝绸;民间文学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4)03-0049-14通俗而充满趣味的民间文学在其奇异的文辞中包含了各个时期、地区和社会阶层的重要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对我们还原和认识客观真实的历史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是历史文献典籍和考古发现之外研究历史的又一可靠可行途径。

南充,秦汉以后历为郡、县、州、府、路、署的治所,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在中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试图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在对南充地区有关蚕桑丝绸业的民间文学材料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为南充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及其历史文化研究发掘一些历史信息,并对相关问题作简略之探究与辨析,希请指正。

一、南充蚕桑丝绸材料搜集与整理较之南充繁荣的丝织业,有关蚕桑丝绸的民间文学材料的整理与研究则略显不足,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材料大多流传在民间,长期未被重视;(二)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又促使这些文化流失极为严重;(三)缺乏大规模的专业性搜集与整理。

在相关研究方面,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南充蚕桑丝绸文化研究较少,{1}且研究内容集中在历史考证、旅游开发和丝织业发展等方面,对南充丰富的蚕桑丝绸民间文学材料搜集整理的论著尚付阙如。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考察等方式,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现将搜集材料整理为“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和“歌谣、谚语及诗文等”三大类,汇总如下:(一)神话故事类神话产生于人类蒙昧无知的远古时代,主要描写古代英雄人物及神格化事物的传奇故事,且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被不断地改编、创造、放大,使故事在不经意中印上了各个时代的烙印。

南充丝绸文化

南充丝绸文化

南充丝绸,四川省南充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南充丝绸是特色传统丝织工艺品之一,因产于四川省南充市得名。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地形以丘陵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栽桑养蚕,具有3000多年的蚕桑历史,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美称,2005年4月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

南充丝绸具有光泽一致性好,织物表面光洁、色泽均匀、手感柔软、弹性好,平纹织物不易起皱等特点。

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今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的蚕丝织物就已经成为贡品。

在秦汉时期,丝绸业开始成为南充经济的一大支柱。

史载,2000多年前,东起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五彩丝绸络绎于途,为古代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丝绸之路"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经考证,拥有璀璨丝绸文化的南充,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发源地。

嘉陵江高坪段发现的巨型桑树乌木,再次佐证了这一说法。

经过南北朝及隋朝的发展,丝绸产业在唐宋时期达到新的高度。

有诗人用"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来形容当时丝绸业的盛况。

当时,朝廷将南充地区的绸、绫、金、绢、丝等十余种产品定为常贡品。

而由南充生产的果州花红绫还由长安输往日本,一时名扬海外。

在元代,由于战乱频繁,南充丝绸基本处于停滞和衰败阶段。

直到明代开始,由阆中、中溪等地产的水丝,因质量较好而畅销吴、越、闽等地。

这表明当时南充丝绸已经恢复到相当水平。

清代,政府非常注重蚕桑养殖和丝绸发展,南充地区的丝绸业重又显现出繁荣景象。

民国元年(1912年),西充县占山乡人傅骏山投资白银万两,在都京镇开办兴隆丝厂,后改名为六合丝厂,也是南充丝二厂的前身。

兴隆丝厂首开近代南充境内用机器缫丝织绸的先河,当时年产值近2万银币。

四川南充历史文化的介绍

四川南充历史文化的介绍

四川南充历史文化的介绍四川南充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南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曾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四川南充的历史文化吧。

南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商、西周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南充属于蜀地,是巴蜀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南充成为常山郡的辖地,开始了长期的军事要塞时期。

南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巴蜀文化的传承之地,还是著名的带状文化的交汇地区。

带状文化是指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现象,南充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巴蜀文化和带状文化的交汇之地。

南充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其众多的古代遗迹和文化景观上。

在南充市内,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如翠屏山、南充古城墙、阆中古城等。

翠屏山是南充市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是南充的象征之一、南充古城墙位于南充市中心,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墙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阆中古城位于南充市阆中区,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保存较好的明代古城,被誉为“巴蜀第一城”。

此外,南充还有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夜郎国”遗址。

夜郎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秘国家,南充被认为是夜郎国的所在地。

考古发现,夜郎国非常神秘和独特,其遗址内发现的文化遗物极为丰富和珍贵。

这些遗址和遗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南充还有众多的传统文化,如川剧、川江民间文化等。

川剧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在南充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被誉为“天府之戏”。

川剧以其独特的音乐曲艺、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巴蜀人民的喜爱。

此外,南充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川江民间文化。

川江是指长江和沱江的交汇处,是南充的一条重要河流。

川江民间文化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流行艺术、民间音乐、曲艺等,反映了巴蜀地区的文化特色。

南充 宗教风情

南充 宗教风情

南充宗教风情
南充市位于四川省西部,被称为“天府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宗教文化。

历史上,南充市有沃里斯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代表着南充市统治者们对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崇尚。

南充市广大市民对宗教信仰有着浓厚的感情,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习俗,而是表达和虔诚的一种方式。

南充市的宗教风情浓郁,宗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南充市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文明中,沃里斯教在南充市发挥重要作用,它被誉为“宗教之国”,滋养着市民们对宗教信仰的深厚感情。

传统的宗教习俗在南充市流传甚广,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均与宗教有关。

传统节日如此重要,而宗教义仪更是不可抗拒。

南充市的宗教风情也表现在民俗艺术方面。

南充市有着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宗教音乐。

南充的宗教音乐具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韵律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抒情,内容丰富,情绪高昂,朗朗上口,深受人们喜爱。

宗教活动是南充市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各教派都会经常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如向新婚夫妇祝福宗教仪式,宗教礼拜仪式等,对当地宗教信仰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当地土司也经常组织礼拜宗教先祖,以歌唱、钟声等方式来表达对先祖的缅怀和尊敬之情。

综上所述,南充市的宗教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宗教信仰在南充市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宗教活动、宗教音乐、宗教礼拜等,
既可以表达当地市民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宗教文化,增进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更好地实现人与宗教和谐共处。

南充人文背景介绍

南充人文背景介绍
可爱的家乡 ——南充
南充市处在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由于处在充国南部 得名。南充历史悠久,源自汉高祖公元前202年设立的安汉, 至今建成2200多年。春秋以来历为都、州、郡、府、道之治 所;解放初期为川北行署区的驻地。 南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四川省石油 天然气和能源化工基地、川东北区域科教文化中心、西部地 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川东北经济、物流、商贸和金融 中心。素有“水果之乡”、“丝绸之都”的美誉。 截止2016年,南充GDP总量达1651.4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达1561.31亿元,南充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 民风淳朴,民俗优雅,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 陵江文化交融生辉。
罗瑞卿
罗瑞1906.5.31—1978.8.3),大将军衔,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3] 。 四川南充人。民国十七年(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八年(1929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生涯中,历任支队党代表、纵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 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参加乐安宜黄、建黎泰、金资等战役,参 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战斗,参加强渡乌江战斗,率部六渡赤水,参加回师 遵义歼灭国民党军吴奇伟师的战斗,参加直罗镇战役,参与指挥百团大战和领导华 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组织绥东战役,参与指挥大同集宁、张家口、易满、保南、 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等战役,参与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 太原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瑞卿先后担任公安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 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 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5] 。1978年8月3日病逝,终年72岁。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1] , 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 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2] 。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 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 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 莫若司马迁。”

文化南充

文化南充

文化南充南充市是四川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为让南充因文化而厚重、因文化而生动,南充市着眼于文化惠民乐民、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壮大文化产业支撑,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其存在和发展与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紧密相联。

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产物,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既体现现在人们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多元的文化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

文化被看做是一种人类文明抽象的结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一个复合体。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分布的空间特征和时代性特征,不同民族、地域和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和历史文化。

南充春季花明,夏日风清,秋熟香溢,冬至温润;而南充的文化更是让人们无比的赞赏。

南充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世称“并迁双固”的陈寿,以其文史兼美的不朽名著《三国志》。

南充被联合国定为世界三国文化研讨会永久会址。

南充市境内三国址较多,诸如万卷楼、张飞庙、谯周墓、王平墓、瓦口关古战场等,为其形成了独立的“三国文化”。

为进一步打造“三国文化源”,南充市的人们开展了‘四川·南充三国文化节’活动,目的是为了促进南充“三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三国文化”的发展是适应了现在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塑造“三国文化渊源”雕塑群。

用组雕形式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三国文化”从史著《三国志》到世界名著《三国演义》的演变渐进过程,加深对“三国文化源头”的印象;并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品读‘三国’有奖征文”、“三国文化与南充有奖征文”、“三国诗歌会”、“三国灯展”等具有三国特色的文化活动,并注入时尚元素,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川北凉粉 顺庆羊肉粉 保宁干牛肉 松花皮蛋 保宁白糖蒸馍 营山板鸭 南部鸭老壳 蓬安河舒豆腐 锅盔灌凉粉 川北大木偶 川北皮影 川北灯戏 锅盔灌凉粉
2

川北凉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具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 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当时,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 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 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 川北凉粉无不称道,谢 凉粉便有了名气。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 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他选用新 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制火候、所作凉粉质细柔嫩, 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不久, 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也不胫而走。老一辈无产阶 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生前回南充视察工作时,就曾特意品尝了 川北凉粉。川北凉粉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凉粉制作独具特色, 更主要的是拌料十分考究。主要拌料有辣椒、花椒、生姜、葱叶、 冰糖等掺合制作的红油,以及有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可谓色、 香、味俱全,独具风味。
18
19
20

蓬安河舒镇的豆腐历史悠久,远近驰 名。据当地老人回忆,相传清顺治年间就 有了名气。河舒豆腐由于质量好,附近几 个乡的人逢场都要到这里来买,成了当地 久负盛名的土特产。
21
22
23

川北大木偶(杖头木偶)活动于仪陇县马鞍场一带, 起源于一种家传艺术。1914年,仪陇包包场(今石 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下杨三合的木偶,创建“福 祥班”,走村串户进行表演,深受乡亲百姓喜爱。新 中国诞生以后,“福祥班”民间木偶艺人结束了流浪 生涯,组建了仪陇木偶剧团,1987年更名为南充木 偶剧团。在三个世纪的岁月里,川北大木偶在造型、 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长, 融各家之巧,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被国内、国际 公认为世界稀有的木偶艺术。
9
10
11

松花皮蛋为南充名特产品。系采用传统天然原料 配方,不含铅,无有害物质,且含有多种氨基酸和 麸酸钠,呈弱碱近中性。南充松花皮蛋质量特佳。 蛋体离壳容易肃取,蛋白透明,富有弹性,松花明 显,宛若松柏盆景,蛋黄油泣,略带糖心。近年来, 又创一种在蛋层间具有明显的赤、橙、黄、绿、青 等色彩绚丽的“五彩松花皮蛋”,为海内外盛大宴会 和工艺菜谱增加了新的品种。1982年,在外贸部商 检局重庆分局和外贸系统在罗江召开的出口食品质 量评比会上,南充松花皮蛋获总分第二名,在四川 省食品系统质量评比会上,获第一名。1984年该产 品远销首都,被誉为“嘉陵状元皮蛋”。目前,该产 品远销东南亚等地及全国各大城市。
6
7
8

保宁干牛肉,亦称张飞牛肉,为阆中市 一大名食。在清代乾隆年间就远近驰名,至今 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在成都“劝业会” 上被评为“上等食品”,自此声誉更佳,至今不 衰。保宁干牛肉分生、熟两种。生干牛肉又称 风干牛肉,经腌制、烟熏、风干、密藏等工序 精制而成。熟牛肉,系选用精肉,经浸渍、松 肉、腌制、抹香、煮熟、烘干等工序精制而成。 保宁干牛肉,色显玫红,滋润光亮,肉质细嫩, 纹丝紧密,不干、不燥、不软、不硬。食之, 咸淡适口,五味俱香,具有浓郁的山野味,为 宴席配餐、伴酒佐餐之上品。
33
34
35
30
31
32

南充锅盔灌凉粉,是四川省南充市的著名 特色小吃,该品既有新鲜出炉锅盔的香脆,热 气腾腾,又有川北凉粉的晶莹剔透,麻辣绵软。 芳香可口,独具特色。另广安市武胜县也有一 道类似小吃,叫做武胜凉粉锅盔。南充锅盔灌 凉粉是四川南充的特色风味小吃,它既有新鲜 出炉锅盔的香脆,热气腾腾,又有川北凉粉的 晶莹剔透,麻辣绵软。芳香可口,独具特色。 吃南充锅盔灌凉粉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街小巷,街头巷尾,叫卖锅盔灌的吆喝声此 起彼伏,吃锅盔灌的人热…
12
13
14

保宁白糖蒸馍为阆中市一大名食。系 清乾隆时回民技师哈公奎所创。据阆中县 志记载:“保宁麦面最知名,取南麦碾细, 重罗筛之,蒸为馒首,名曰蒸馍。远行者 携千余里外,虽外霉内燥,蒸之移时,而 色、香、味、形如故。外来客商多于县中 购蒸馍以作馈品”。
15
16
17

营山板鸭在埋没千年以后,直到清代方名噪天 府,民国以后,驰名远近。营山板鸭的制作,有其 独特之处。一是非时不做。每年立冬以后,立春以 前方可制作;二是选鸭挑剔。有三忌:即忌未阉之 雄鸭;忌越冬老鸭;忌体弱瘦鸭。有三选:即选膘 肥肉厚者;选羽毛光亮者;选活泼强食者。三是制 法特殊。板鸭的制作要经过宰杀、去毛、密封、熏 烤等多道工序。制成后色泽金黄、腊香四溢。四是 选形别致。其一鸭体正圆,头颈反顾,宛似团扇飞 鸿。其二秀颈直伸,若鲲鹏展翅。如此做成,使人 闻香滴涎,但又爱不忍食。目前,营山板鸭远销成 渝及云南、贵州、陕西、广,制作精细, 是南充乃至川北名特小吃之一。早在清代, 顺庆羊肉粉就闻名遐迩,最为有名的当属 朱老拱粉店。顺庆羊肉粉是由米粉(以大 米制成的熟米粉)和羊肉汤、馅,配上考 究的佐料而成,具有三鲜特色(粉鲜、馅 鲜、汤鲜),米粉质细、绵软、馅味清得 无腥膻,汤色乳白而滚烫。数九寒冬,食 一碗羊肉粉可发热冒汗,大有驱寒祛湿之 功,故有人喜用食羊肉粉发汗治疗感冒。

24
25
26

皮影艺术历史悠久,远溯两汉。宋代,关于皮影演出,典籍中 多有记载。川北皮影活跃于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 县农村,以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 唱腔,风趣的剧情和乐曲倍受山乡人民的青睐。阆中宝台乡王 文坤融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所创作的皮影,在川北颇受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川北皮影的演出,大都具有祭神、愉人、消灾、 贺喜的性质。在庵观寺庙演出“求神还愿戏”;在春节、清明、 端阳、中秋等传统节日演戏庆祝;红白喜事演“喜戏”、“寿戏”; 为祈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还请戏班演“秧苗戏”、“雨戏”、“丰 收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川北皮影犹如“枯木逢甘霖”,得到了 发展和提高,活动在嘉陵江流域的业余皮影剧团有20多个。 1988年,川北皮影应邀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访问演出,美国、 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在奥人士竞相观看。川 北皮影从此名扬世界。
27
28
29

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 三朵奇葩。它是以南充为中心,遍及嘉陵江中 上游两岸,传唱于民间的灯戏的总称,具有质 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农郁的酬神 娱人赛会色彩。其构成较完整形态,至迟不晚 于明末。由于川北地区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和 崇尚多神的民俗,在川北灯戏早期的天上地下 32神(或32戏)中,儒、释、道三教并存,豪 杰义士甚多,善神恶鬼皆有,变幻多端,扑朔 迷离,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 性和土风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