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代欧洲主

拿破仑时代欧洲主
拿破仑时代欧洲主

知识点一拿破仑上台

1 背景

(1)举世瞩目的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革命意识深入人心。

(2)“热月政变”后上台的,内不能安邦,外不能御敌,使法国人民大失所望。法国急需一把“利剑”。

2 上台: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建立了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思维拓展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不是历史倒退的原因

提示:(1)帝国的建立没有使法国经济回到封建社会,帝国仍是大资产阶级政权。

(2)拿破仑采取的政策肯定了反封建的成果,维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起了奠基的作用。

(3)拿破仑帝国时代,把被战争弄得筋疲力尽的法国推到了强盛的顶端。

知识点二“绞杀”与“继承”

1 帝制建立:1799~1804年间,拿破仑实际上是法国的,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

2 主要政策

(1)政治上

①实行中央集权制。组建高效、集权的政府机构;强化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平息叛乱,稳定局势,坚决打击。

②取消出版、言论自由,禁止工人等措施广受批评,被认为是对革命的“绞杀”。

(2)经济上:进行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教育上:拿破仑创办和法兰西大学。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4)法律上

①拿破仑颁布了《》,这是资产阶级制定的第一部民法典。

②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确认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的原则。

(5)对外战争

①多次打败反法联盟。

②法军所到之处,摧毁封建秩序,推行资产阶级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民主原则,对欧洲的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想一想,拿破仑为什么如此看重他的《民法典》?(教材P65)

因为这部民法典确认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契约自由”的原则,保护私有财产,保障信仰自由和职业自由,它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是资本主义民主在法律上的体现,它将大革命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保留下来。这是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拿破仑梦寐以求的成果,因此拿破仑非常看重它。

知识点三帝国的末日1 原因

(1)拿破仑帝国盛极一时,是靠和武力维系的,根基并不牢固。

(2)各地的反抗斗争更是此起彼伏,使战车上的拿破仑疲于应付。无休止的战争早已超出了革命的需要和范畴,法国人民不堪重负,开始滋生情绪。

(3)实行政策。这种违背资本主义经济开放原则的做法,使拿破仑政权也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 拿破仑帝国覆灭

(1)1812年,拿破仑亲率大军远征俄国,结果兵败。

(2)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1813年,在进行的大决战中,拿破仑失败,帝国随之瓦解。

(3)1814年,拿破仑退位,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复辟。

(4)1815年,拿破仑指挥法军在比利时的与英、普联军展开决战,结果法军失败。拿破仑再次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彻底覆灭,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

思维拓展二 1 如何全面认识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提示:(1)从目的上看,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法国领土主权,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法国资产阶级争夺国外市场和争夺欧洲霸权的需要。(2)从性质上看,具有多重性质。拿破仑多次打败欧洲反法联军,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这些战争是正义的。但是拿破仑也侵入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奴役这些民族,这些属于侵略掠夺性质的战争,但客观上又有利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具有进步性。拿破仑同俄国和英国的战争属于争霸性质的战争。

(3)从影响上看:正义的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侵略战争客观上传播了法国革命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也引起了各民族和国家的反抗,导致拿破仑帝国的灭亡。

2 如何评价拿破仑?

提示:(1)功绩:颁布《民法典》等法典,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法制体系,《拿破仑法典》有利于打击封建复辟势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把革命的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2)过失:拿破仑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了各国人民,招致了人民的反抗。他迷信武力,终于众叛亲离,最终导致灭亡。

练习题

1《拿破仑法典》是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它体现的资本主义原则包括()

①“主权在民”原则②自由、平等原则③所有权原则④契约原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当你研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时候,会发现拿破仑()

①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度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③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④征服了英国和俄国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灭说明()

①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②欧洲封建势力强于资本主义力量③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完全丧失

④拿破仑统治违背历史发展的方向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4 拿破仑说:“我有时是狐狸,有时是狮子,进行统治的秘密在于要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是前者,什么

时候应当是后者。”下列哪一事件体现拿破仑有时是“狐狸”()

A 雾月政变

B 建立起执政府

C 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 颁布《民法典》

5 油画《拿破仑加冕仪式》,在1804年拿破仑加冕仪式上,当时他说:“我只能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拿破仑肯定了罗马教皇的地位

B 拿破仑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利益

C 拿破仑恢复了法国的封建君主制度D拿破仑表明了与华盛顿一样都是共和主义者

6“因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这个“前提?结论”式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A 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 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C 前提错误,结论正确D前提错误,结论错误7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督政府软弱腐败B拿破仑有较高的威望

C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D法国面临着外国军事进攻的严重威胁

8“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人权宣言》的发表 B《社会契约论》的出版C《拿破仑法典》的颁布D《论法的精神》的出版

9法国共和政体被拿破仑帝制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A 当时法国的形势需要强权政治

B 共和国政体不符合法国的国情

C 拿破仑有较强的政治手腕

D 封建残余势力浓厚

10 新浪网法国文化年专题进行了一个“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认为什么最能代表你心目中的法国”的网民调查活动,结果拿破仑高居榜首,拿破仑一生最主要的功绩是()

A 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B 颁布了《拿破仑法典》

C 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D 发动了对外战争

11 (2011·潍坊期末)1804年3月21日是法国人忧喜交加的日子:刚颁布的《民法典》规定了法国人享有的权利,但已婚妇女未享有公民权。对这部法典比较确切的评价是()

A 进步意义大于缺陷

B 歧视妇女一无可取

C 因有局限无法实行

D 长久实行没有改变

12 1814年拿破仑被打败后,在外国刺刀的保护下复辟的波旁王朝颁布了钦赐宪章,接受了法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的原则,这说明了法国()

A 资本主义的潮流不可逆转

B 波旁王朝倾向资产阶级

C 同顽固派贵族进行了妥协

D 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

13 恩格斯指出:“一个在四分之一的世纪内连年征战,因而力量消耗殆尽的国家,已不可能单独抵抗整个武装起来的世界对它的进攻。”这说明()

A 欧洲封建君主的联合力量强大

B 法兰西帝国孤立无援

C 拿破仑失去法国资产阶级的支持D长期战争使法国国力消耗殆尽

14 下列关于拿破仑的政策没有体现进步性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创办法兰西银行

C 颁布《民法典》

D 实行大陆封锁政策

二非选择题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

——引自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二“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的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但是,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对拿破仑评价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他的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3)材料三中的“法兰西民族战争”是指什么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又是指什么?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

16读图,回答问题。

拿破仑一世加冕从法国民主进程来看说明了什么?

奥匈帝国军衔领章体系

奥匈帝国军衔领章体系 本帖被三叉戟执行提前操作(2011-01-29) 奥匈帝国是一个悲情的帝国,她经历了欧洲历史上最辉煌了时代-拿破仑时代和一战,但奥匈帝国从来不是时代的主导。 奥匈帝国的命运也是坎坷的,她的身边也是强国林立,从拿破仑的第一帝国,再到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德意志帝国。 而在那个时代,奥匈帝国永远只能生活在其他强国的阴影下,被人们所淡忘。 本文将从图文来介绍一战时期奥匈帝国军衔体系,如有欠缺之处请各位见谅(因为有关兵种色的资料没有完全找全,所以在本文中暂时不介绍)。 奥匈帝国步兵,猎兵,炮兵佩戴的军衔标识基本一致。军衔标识由军服竖领军衔星和衣领外侧的饰边领章组成。在战争爆发后,军官的军衔星一般为银制或金制,而白色其他材质的军衔星并不是官方的版本,只是一些特殊情况。某些军官在衣领上只佩戴玫瑰花饰而不是军衔星。随着战争的进行,因为原料的短缺,导致了领章上军衔星的材质变成了普通金属或者布制的。而以前的由金属线缝制的饰边也改由黄色或者白色的丝线缝制了。相似的是,衣领领章在战争后期逐渐被一种表明军衔的狭长竖直条取代了。 将官级:银色军衔星和3.3厘米宽的金色饰边组成的领章佩戴在衣领上。将军的衣领一般长11.2厘米,高4厘米。将级和校级衣领的区别在于校级的饰边后部长于将级2.6厘米。在双排扣的军服上,在袖口有一条5.3里面宽的金色饰边。 总参谋部将官级:总参谋部将官级领章基本样式和将官领章相同,唯一不同之处领章顶部多出一块5厘米长,2.6厘米宽黑边。 这是总参谋部少将领章,请注意饰边上部的黑色部分

校官级:领章主体由3.3厘米宽的饰边和军衔星组成,而根据饰边颜色的不同使用相对颜色的军衔星作为搭配。校官级衣领一般8.6厘米长4里面宽。 尉官级:领章无饰边,直接佩戴不同等级的金色军衔星。其中准尉佩戴的领章有窄饰边,饰边组成“L”形。 士官长级:与准尉佩戴的窄饰边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军衔星的不同。 士官级:领章无饰边,直接佩戴白色军衔星 士兵:领章无任何饰边和军衔星 奥匈帝国军队军衔星有两种佩戴方式,一种是可拆卸的领章(领章式),还有一种是直接把饰边绣在衣领上(衣领式),相应的军衔星也佩戴在衣领上。 Erzherzog Joseph上将,他的领章和衣领分开的,为领章式

史总复习(选考部分B版)同步:专题11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和亚洲觉醒的先驱1(Word版含

专题十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 杰出 人物和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8 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1.1628年,克伦威尔首次被选入议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此时英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是 ( ) A ?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及平民的矛盾 B ?新贵族阶层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C ?资产阶级、新贵族同专制王朝的矛盾 D ?英格兰同苏格兰两国间的矛盾 答案C 2.英国革命中出现了克伦威尔任护国主的军事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后出现了拿破仑称帝。这主要是因为 ( ) A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 B ?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 C ?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需要 D ?防止封建王朝复辟的需要 解析克伦威尔与拿破仑分别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中出现,都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革命中不稳定的政治局面使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有一个强权人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这两人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故A、

B两项明显错误 答案C 3?史学界普遍认为,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应基本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据此标准,对克伦威尔“基本否定”之处是 A .护国政治是走向复辟的过渡形式 B .远征爱尔兰未能满足英国的殖民需要 C.镇压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 D .在英国内战中击溃保皇党人的力量 解析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并对爱尔兰实行大肆掠夺,满足了英国的殖民需要,B项不准确;镇压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和在英国内战中击溃保皇党人的力量都是发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是其最主要的贡献,C、D两项不准确;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谈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答案为A。 答案A is v mar 4.右图是“自由女神”像。她既是美国的象征,也是自由、民主的象征。美 国真正的“自由”是在什么时候实现的 () A . 1773年B. 1776年 C. 1777年 D. 1783年 答案D 5.英王乔治三世曾对华盛顿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啊,上帝!如 果这样做,他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这样评价是因为华盛顿 A .领导军队打败英国殖民军 B .提出建立联邦的重要意见 C.拒绝了一些人的称王建议 D .在战争胜利后毅然地辞职 解析华盛顿在独立战争后毅然解甲归田,他是人类历史上不因外在压力,而 仅仅依靠内心的道德力量自觉放弃自己掌握的巨大权力的典范,所以他受到包

欧洲艺术起源

间:远古时期代表作: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 乔托意大利画家《尤大之吻》等 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学者《歌集》 薄伽丘意大利文学家《十日谈》 达芬奇意大利画家、科学家《蒙娜丽莎》等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雕刻家、画家、建筑师等《大卫》 拉斐尔意大利画家、建筑家《西斯廷圣母》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等《君主论》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家《哈姆雷特》等 拉勃雷法国作家《巨人传》 伊拉斯谟德意志作家《愚人颂》 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堂吉诃德》 艺术形式: 欧洲艺术风格主要分为四种同时也是影响欧洲文化艺术最深,最广的四种艺术风潮-------- 罗马时期:法国建筑师德高蒙(De Caumont)在1824年首次提出用“罗马式风格”一词,来统称中世纪初期的西欧艺术。这个提议很快被人们认同,但这个词却隐含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认为“拉丁语系”的形式发展,也是大众化的拉丁语与各地日尔曼侵略者的语言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些地区和国家同时创造力自己的新形象艺术,也努力结合罗马艺术和民间传统。二是有了新的定义,目的是要把中世纪初期的西欧艺术与古罗马的艺术相提并论,为的是想彰显自身的重要性。 哥特时期:它的艺术是发源于比较偏僻的阿尔卑斯上的以北地区,与来自繁荣南方的罗马式艺术,发源位置恰好相反,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某个人文主义者,便认为这种出自北方的艺术形式是野蛮的,于是用“歌特”这个对野蛮种猪的称呼来称呼它,带有歧视意味。 其实这种艺术形式主要发源于法国中心,日后以其为起点,逐渐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 文艺复兴:被称为“文艺复兴”的艺术活动,起源于15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到了15世纪末,这项艺术活动的的风潮遍及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在16世纪上半叶,罗马取代了佛罗伦萨成为艺术中心,同时创造出文艺复兴运动的辉煌成就。 它的风潮也传遍了整个欧洲,引发了一场全面型的艺术革命。这场革命几经兴衰,持续影响了数个世纪,直至今日。 同时建筑师是史于这个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前人们称他们为泥瓦匠,在低位上和画壁画的画匠、从事雕刻的工匠没两样。 巴洛克时期:其垄断了17至18世纪中叶的艺术界。影响了整个欧洲,并蔓延到拉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锡诺普海战整个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对于对手有利的态势,1853年10月28日土耳其军队战场指挥官奥马尔·卢特菲帕夏非常成功的率军从多瑙河南岸宽大的正面渡过多瑙河。1853年11月4日,土军在奥尔特里查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补给是双方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巴尔干战场远离俄国的政治中心,尽管俄国已经有多次对土战争的经验,但补给仍然是限制俄军行动的主要问题。对土耳其而言,虽然君士坦丁堡距离战场较近,但巴尔干山脉和当地居民的叛乱使得运输也十分困难。多瑙河航运发达,利用海运成为双方补给的必然选择。争夺黑海制海权显得尤为重要。正在加载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海战11月27日,一只土耳其小型舰队到达希诺普港。土耳其舰队指挥官命令部下不准首先开火。不久他就发现六艘俄国战列舰在港外巡弋。他发出急件请求增援,但杳无音信。这些俄国战列舰从一百英里外的塞瓦斯托波尔赶来,属于俄国黑海舰队,由海军中将帕维尔·斯捷潘诺维奇·纳希莫夫指挥。11月30日早晨,俄国舰队进入希诺普湾要求土耳其舰队升起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挥官拒绝投降并下令开炮,几分钟后俄国战列舰开炮。当早晨结束时,俄国舰队取得完全的胜利。俄国俘虏土耳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护

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这是木制风帆战列舰最后的辉煌也是俄国黑海舰队最后的辉煌,本次海战也作为帆船舰队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交战而载 入史册,正是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蒸汽动力战舰被英法广泛使用,技术兵器的优势大大体现出来。而战前拥有4艘120门炮战列舰,12艘84门炮战列舰和4艘60门炮巡洋舰以及大量辅助舰的俄国黑海舰队不久就消失了。消息很快传到伦敦和巴黎,两国的舆论迅速升温(在英国,锡诺普海战被更是渲染为锡诺普属杀),两国民意高涨,要求政府采取行动。锡诺普海战的胜利,是俄国在战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俄国的胜利就意味英国和法国在地中海地区利益的损失,因此两国很快参战。1854年1月4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这只舰队规模十分可观。英国舰队拥有11艘主要战舰,而法国舰队拥有14艘,并且装备了更多的舷炮,超过100门舷炮的军舰共有8艘(法国5艘,英国3艘)。英法舰队战舰由风帆和蒸汽混合驱动,机动优势非常明显。一天之后,土军在西塔特击败俄军的进攻,这是俄军的一翼。正在加载克里米亚战争的想像复原图1854年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交,作为英法联合舰队驶进黑海的回应。10日,英国和平代表团到达俄国作最后的外交努力并面见了沙皇。双方分歧很大,沙皇担心与英法开战,但也不愿意就此退让,尼古拉对英国特使讲:“你们不

各国骑兵

世界上最早的骑兵----亚述骑兵 马在战争中的应用应归功于游牧民族。早在公元前两千年赫梯人就用双驾轻型战车横扫腓尼基,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而最早的正规骑兵则是公元前9世纪出现的亚述骑兵。 那时候的骑兵个个都是马术高手。三千年前,还没有马鞍和马镫,只用缰绳控制马需要很高深的技巧。那时的骑手坐在光屁股的马背上,他们的脚高高蜷起,这是个极不舒服的位置,所以当时的缰绳很短很硬,不仅用来控制马还当成把手。马嚼子很长很宽,即使骑手用力拉缰绳,也不会将之拖出来。

亚述军队中有三种骑兵:轻骑兵,由亚述帝国统治下的游牧民族组成,装备弓箭和标枪;骑弓手,身穿硬皮甲;重骑兵,装备长矛和剑,负责近战接敌。后来,骑兵逐渐取代战车的地位,而后者变得越加笨重,四匹马拉的战车最后成了步兵的运载工具。亚述弓箭手出现于帝国晚期,马的高度用当时的标准说是14手长,大概就是150公分左右。马的颜色是典型的阿克汗-特克马,今天在土库曼一代还有这样的品种,也是伊朗马的近亲。

最具重量级的骑兵部队--拜占庭重骑兵 10世纪时,拜占庭重骑兵是当时身价最高的雇佣兵,拥有最好的装备和最高的作战技巧。重骑兵的骑手们,身上披着铠甲,使用长矛和弓箭,同时兼有机动的“射击力”和“冲击力”。他们使用的长矛在四米左右,枪尖上长三角形矛旗的颜色根据所属部队各有不同;佩剑的刃长90公分上下;马鞍旁悬挂的革囊可以放上几支标枪。 拜占庭重骑兵穿着多层铠甲,最里面的是锁子甲,中间是鳞甲,再外层用薄铁片穿编成板块装甲。最后罩上一件短袖的长袍,袍子两公分厚,内衬一般是棉花,也有皮革或者毛毡。小腿上包着铁制的胫甲,前臂上裹着同样铁制的护臂。马铠也用薄铁片,层层遮盖。果然有资格称为超重装,厚重到牙齿。

2020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考6月模拟考试(最后一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东莞市2020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考(6月) 高考冲刺试题(最后一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已知的西周早期墓葬中,按照随葬品的多少、葛室的大小等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但不同类型墓弗中铜器的数量及组合,没有形成一定的比例。以此为证据可以说明当时 A.阶级分化不明显 B.贵族特权被削弱 C.礼仪尚未制度化 D.血缘关系的弱化 25.史学家司马迁认为,汉族四周的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族,都与汉族一样是黄帝后裔,甚至朝鲜也与黄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华夷共祖”的思想 A.消弭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说明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 C.迎合了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D.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史学观 26.敦煌文献中唐天宝之前户籍上没有自买田的记载,而天宝六年(747年)以后,户籍中买田的记载明显增多。这说明当时 A.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C.西北农业生产力衰退 D.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 27.晚明时期,江南地区许多农民一大早就把自己纺的棉纱和织的布拿到市场上去卖,买回原棉或者棉纱,然后回到家里再纺纱或织布。次日他们再去市场上这样交易一圈。这一现象 A.推动了朝贡贸易繁荣 B.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加速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不利于新生产方式发展 28.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 A.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C.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D.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29.1917至1919年,在《新青年》中“十月革命”被提及的次数极少,1919年以后逐渐增多。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国内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从徒步步兵进攻闲谈步兵战术

[征文栏] 从徒步步兵进攻闲谈步兵战术 [复制链接] kgb1059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kgb1059 当前离线活跃1318 性别男 UID433833 帖子341 主题7 精华3 龙晶4 龙威0 积分12 阅读权限100 好友2 分享0 记录0 日志0 注册时间2010-7-28 最后登录2012-6-2 . 牙牙学语的幼齿龙 牙牙学语的幼齿龙, 积分 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主题7 精华3 龙威0 积分12 好友2 注册时间2010-7-28 . 我是龙珠 1# 发表于 2011-8-18 23: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前言: 徒步步兵战术是一切步兵战术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初级指挥人员的必修课。战术的基本问题是兵力、火力和机动,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况就是步兵战术基本内容。随着自动武器和管退速射炮的装备,自日俄战争起到一次大战各国步兵战术都进入了集群式散兵战术时代。徒步步兵战术在此也进入了其巅峰状态;而后由于机械化装备的大量装备,徒步步兵战术又构成了乘车步兵战术的基础。本文即围绕徒步步兵分队(营及营以下)战术展开。本文中所述步兵单位,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我国军队。

步兵分队进攻战术概说: 20世纪随着机枪和迫击炮的装备,步兵分队的火力密度大大提高了;而步兵防御阵地也逐渐演变到有较强稳定性的线式防御阵地,野战阵地广泛采用土木工事。此时步兵要想突破敌方防御阵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战术问题展开:强大的火力是进攻的先决条件;在步机枪火力威胁下,步兵必须以散开战斗队形实施冲击;只有将火力、兵力、机动结合起来突破才有希望,各兵种间协同作战成了战术的重要内容;为减少火力杀伤增加战斗突然性,必须隐蔽接敌;采取侧翼攻击、迂回等手段比正面攻击更为有利。以下将以步兵连进攻战术和作业流程为例说明。 从散兵线到集群散兵战术: 火器时代的步兵战术也是随着火器占兵器数量的提升和火器性能提高,继承冷兵器时代步兵战术发展而来的。早期前装火绳滑膛枪时代,由于枪支发射速度慢、精度差,步兵战术依然延续了冷兵器时代的方阵战术。之后的燧发滑膛枪由于步枪射速的提高,步兵战斗队形演逐渐变成横队“三段交替发射”式;从拿破仑战争到克里米亚战争时期,为了方便突破还广泛的采用了纵队队形,同时为了发挥刺刀的作用在敌前采用密集队形刺刀冲锋击垮敌作战队形的例子也非常常见。随着速射武器和野战炮装备数量的进一步提高,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散兵战术,防御也开始注重构筑野战工事。日俄战争的实例则证明了再机枪、速射炮和防御工事面前步兵进行密集队形集群冲锋无异于自杀。 野战工事、机枪、速射炮大大的改变了战场的格局和步兵战术;到一战初期,各国防御战术已经普遍由单一防御基点形成防止迂回、渗透的线性野战工事阵地。地雷、铁丝网等工程障碍也开始广泛得到运用,更加登峰造极的是一战中防御阵地已经从单线式进化到多道堑壕、障碍物组成防御地带,甚至是数到防御地带。 到一战时,各资本主义列强的步兵进攻队形已经普遍过渡到多道疏开的散兵线。散兵线通

纵论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各国名将

纵论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各国名将.txt和英俊的男人握握手,和深刻的男人谈谈心,和成功的男人多交流,和普通的男人过日子。纵论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各国名将 那个时代的将军与现代不同,更讲究个人的勇气,品质,和骑士气概。 先说法军元帅。1806年拿破仑称帝时封了18位帝国元帅,马塞纳,达武,缪拉,拉纳,朱诺,奥热罗,贝尔纳多特,内依,苏尔特,贝尔蒂埃,贝提埃,马尔蒙等都是,这些人同时都封公爵。后来9年的战事中陆续又封了一些元帅,象麦克唐纳,乌迪诺,格鲁西等,这些人中评家褒贬不一,大致获赞扬较多的总有达武,马塞纳,拉纳,缪拉。我个人欣赏达武,贝尔纳多特和马塞纳。我评判的标准是拿破仑不在的时候独立作战的能力和战绩。因为拿破仑是数百年不出的军事天才,法军将领大多数只要充分领会,积极执行他的意志就好打胜仗,拿破仑提拔将领也偏重听话型的。 达武是最能独当一面的。他30出头就受封元帅,是最年轻的法国元帅。最能体现他能力的是对普鲁士一战。奥斯特里茨“三帝会战”法军大胜之后,普鲁士对法宣战,拿破仑麾兵分进合击希望捕捉普军主力击破之。双方都不清楚对方主力所在,结果是拿破仑“大军团”主力在耶拿遭遇了普军前锋,误以为是普军主力,各军紧急收拢,从行进中投入战斗,痛快淋漓地吃掉对手,但法军中独独缺了达武的第三军。却原来达武行进途中遭遇了真正的普军主力和后卫5万人,不但普王御驾亲征,而且总司令不伦瑞克公爵和(后来最终击败拿破仑的)布吕赫尔都在。达武把自己的3个师1万5千人紧急展开,大战的结果不但没被普军吃掉,而且以一个军击败了普军全军,不伦瑞克公爵伤重而死。普军还盼前锋回援,结果听到的是前锋被拿破仑击溃的消息,立时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达武的军也伤亡过重无力追击,但拿破仑这时候已经闻报,立即全力以赴追击。这就是耶拿-奥尔施泰特双重会战,结果是普鲁士一战崩溃,全境被法军占领,向法国投降,连布吕赫尔也在逃到北海边的什切青后作了法军俘虏。达武因这一战而被晋封为奥尔施泰特亲王。 1915年拿破仑复辟,达武没有随拿破仑出国作战而任巴黎留守。有评家认为没有带达武是拿破仑滑铁卢败因之一,如果那一战分出去的法军不是格鲁西带领而是达武的话,滑铁卢当天不会被布吕赫尔甩开,让布吕赫尔赶到战场汇合英国惠灵顿公爵击败拿破仑了。说得有理,但我认为拿破仑的部署是有原因的——他上次战败退位就是因为后院起火,留守巴黎的将领投降,这次当然要选自己信任而且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大将留守后方。事实证明也对:拿破仑虽然最终失败,但达武不轻易认输,威胁要继续战斗,最终通过谈判至少为法军将领争取到了日后保留地位和兵权的条件。 其次是马塞纳。他资格老,1800年前就是拿破仑麾下北意大利军团的师长(那时欧洲还没有发明军这一级编制,军团下面就是师)。拿破仑离开北意大利远征埃及后担任北意大利军团司令。但他没有拿破仑那样的天才,敌不过优势联军(何况联军由俄国老将苏沃洛夫指挥),处境困难。我说这也怪不了他,那种情况下除了拿破仑曾经打过胜仗外,换谁也不行。拿破仑从埃及回巴黎经雾月政变任第一执政后组建“大军团”经略北意大利和奥地利,命令被围在热那亚的马塞纳坚守以牵制奥军主力,马塞纳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最后弹尽粮绝不得不向奥军投降,但那时拿破仑已经率组建好的“大军团”出其不意的越阿尔卑斯山出现在奥军背后。所以说马塞纳的苦斗是拿破仑几个月后马伦哥大捷的基础。马塞纳后来封帅以后参加了拿破仑的各个胜仗,屡立战功。但1812年征俄的败仗没有参与,大概是退休了。 还有贝尔纳多特,他是个传奇人物,长期担任“大军团”第一军司令,打仗不一定明显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四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学案人民版选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3 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 四 拿 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学案 人民版选修 2 一、拿破仑上台 1.背景 (1)举世瞩目的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革命意识深入人心。 (2)“热月政变”后上台的督政府,内不能安邦,外不能御敌,使法国人民大失所望。法国急需一把“利剑”。 2.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了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①必然性:督政府的软弱,外敌的进攻,大资产阶级需要强权人物巩固自身利益,拿破仑本人具有军事才能和威望。②偶然性:此时法国需要有一个军事独裁者稳定局面,即使没有拿破仑,也会出现另外一个人物,所以具有偶然性。 二、“绞杀”与“继承” 1.帝制建立 1799—1804年间,拿破仑实际上是法国的独裁者;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 2.主要政策 (1)政治上: ①实行中央集权制。组建高效、集权的政府机构;强化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平息叛乱,稳定局势,坚决打击封建复辟势力。 ②取消出版、言论自由,禁止工人结社罢工等措施广受批评,被认为是对革命的“绞杀”。 (2)经济上:进行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教育上:创办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4)法律上: [深化认知]

①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这是资产阶级制定的第一部民法典。 ②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确认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契约自由”的原则。 (5)对外战争: ①多次打败反法联盟。 ②法军所到之处,摧毁封建秩序,推行资产阶级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民主原则,对欧洲的民主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并非历史的倒退,而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法兰西第一帝国在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具有重大功绩,但也出现了取消出版、言论自由、禁止工人结社罢工等反民主措施。 三、帝国的末日 1.原因 (1)拿破仑帝国盛极一时,是靠强权和武力维系的,根基并不牢固。 (2)各地的反抗斗争更是此起彼伏,使战车上的拿破仑疲于应付。无休止的战争早已超出了革命的需要和范畴,法国人民不堪重负,开始滋生厌战情绪。 (3)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这种违背资本主义经济开放原则的做法,使拿破仑政权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拿破仑帝国覆灭 (1)1812年,拿破仑亲率大军远征俄国,结果兵败莫斯科。 (2)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1813年,在莱比锡进行的大决战中,拿破仑失败,帝国随之瓦解。 (3)1814年,拿破仑退位,路易十八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复辟。 (4)1815年,拿破仑指挥法军在比利时的滑铁卢与英、普联军展开决战,结果法军失败。拿破仑再次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彻底覆灭,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前后不同:前期是反对欧洲反法联盟干涉法国革命的进步战争,后期转变为掠夺和奴役其他民族的侵略战争。其后期对外的侵略性战争,遭到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这是拿破仑帝国崩溃的主要原因。 探究点一 拿破仑的统治 [深化认知] [深化认知]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波兰军团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波兰军团 拿破仑时代的波兰军团是指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在法国军队中服役的众多波兰军事单位。在1795年波兰被第三次瓜分后,很多波兰人相信革M的法兰西以及他的盟友将会对波兰伸出援助之手。法国的敌人包括了波兰的三个瓜分者——普鲁士、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及沙皇俄国。鉴于这种情况,很多原先的波兰陆军士兵、军官和志愿者向外国移民,其中很多前往了意大利(也正是因此,引出了一种说法,即“意大利的波兰军团”)和法国(并在那里加入了当地的法国军队)。 来自波兰的的军事人员迅速飙升到了数千人。在拿破仑?波拿巴的支持下,波兰军队初步成型了。拿破仑允许了波兰军队使用自己的军衔,并且由波兰军官担任指挥职务。自此广为人所知的“波兰军团”才被正式载入历史,其实质为一支法军指挥下的流亡军队。其中著名的领袖包括: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后波兰陆军骑兵大将——译者注)、卡罗?塔杜斯、约瑟夫?维比茨基(波兰国歌《波兰没有灭亡》的作者——译者注)以及安东尼?阿米尔卡?科辛斯基。 波兰军团在整个拿破仑战争中,几乎参与了所有战役。他们的汗水与鲜血洒在了从西印度群岛到意大利,甚至埃及的广褒大地上。当1807年,华沙大公国成立时,很多军团中的老兵组成了一支以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核心的公国军队。1809年这支部队在对奥地利的战争中凯旋而归。皇帝胜利的光环引领着波兰士兵们同法军一同战斗着,直到1812年侵俄战争。

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

后来的法国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 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曾是一名波兰—立陶宛联邦军队的高级军官。在联邦被摧毁的后一年,即1796年,他被拿破仑召唤到巴黎开始新的工作。不久之后,他就被授权在法兰西的附庸——阿尔卑斯共和国【译者注一】组建波兰军团。与此同时,他被新成立的伦巴第共和国政F授权组建一支新的第二军团作为新共和国陆军的一部分。

导与练人民高中历史选修检测:专题三 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 四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 含答案

四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拿破仑上台 1 “绞杀”与“继承”2、4、5、6、7、8、9 帝国的末日3、8 一、选择题 1.拿破仑说:“我有时是狐狸,有时是狮子,进行统治的全部秘密在于要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应当是后者。”下列哪一事件体现拿破仑有时是“狐狸”( ) A.雾月政变 B.建立起执政府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颁布《民法典》 解析:A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拿破仑把握住时机,于1799年从埃及只身潜回法国,发动雾月政变,建立了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体现了其“狐狸”的一面。 2.(2015大连月考)如图是油画《拿破仑加冕仪式》,在1804年拿破仑加冕仪式上,当时他说:“我只能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拿破仑肯定了罗马教皇的地位 B.拿破仑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利益 C.拿破仑恢复了法国的封建君主制度 D.拿破仑表明了与华盛顿一样都是共和主义者 解析:B “加冕”的含义是君主,“华盛顿”喻义指资产阶级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B项。 3.拿破仑登基之后,几年之内就建立了一个法兰西大帝国,盛极一时,但最终被欧洲反法联军推翻,建立了复辟的波旁王朝,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拿破仑的独裁统治不得人心 B.拿破仑的独裁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D.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引发了欧洲的民族主义 解析: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拿破仑与欧洲反法联军的斗争从性质上来说属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违背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原则,使拿破仑政权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故选C。 4.(2015安阳期末)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这主要是因为它( ) A.超越了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 B.克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在中国,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要由于历史专业的分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对举,几乎把世界历史作为外国历史的代称。实际上,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国历史也和所有其他国家历史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 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至今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已有了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说法。这种主要基于欧洲历史的分期,在西方史学界长期沿用。有不少史学家又在三时期之后加上“当代”或“现代”,从而形成四阶段分期法。马克思主义史学也采用四阶段分期法,其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理论,与以政治兴替或其他“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准者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世界史的分期,一般都以“古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阶段,“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阶段,“近代”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现代”则是指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的一个新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中世纪”一词只适用于西欧历史,没有世界历史上的普遍意义,所以改用“中古”一词标示“古代”和“近代”之间的阶段。这种分期法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平衡,世界各不同地区进入某一社会经济形态有早有迟,在某一社会经济形态中经历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特别是自历史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少看到绝对纯粹属于这一阶段或那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很少看到绝对整齐的、单一发展的由低级社会经济形态逐层向高级社会经济形态的过渡。因此在世界史的分期断限问题上,目前仍然存在着分歧。 古今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不同认识 远在古代,历史学家就已经把记述历史的范围扩大到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由于世界历史在当时还远没有象后代那样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即使是视野扩及全部已知世界的历史学家,一般也不会对所写历史标名为世界历史,也不会完全意识到是在写作当时已知世界的历史。但是,他们毕竟把已知的地理范围视为一个世界,并且把发生在这个范围内的历史记录了下来。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为这个已知地理范围所写的历史,就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世界历史。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9卷,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因此可以说,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却扩及公元前 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沿用中国古代的习惯说法,笼统地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对于为这样一个广阔的地理范围记载史事的史书,把它视为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看来并不为过。罗马时

《欧洲文明的起源》教案(1)

《欧洲文明的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爱琴文明的兴起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伯里克利当政时的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出现布匿战争与罗马的扩张罗马共和国的衰落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①通过识读《爱琴文明》、《古代希腊》、《公元前2世纪末的罗马》等图,增强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你怎样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布匿战争对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有何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通过解答课后的畅想天地题“古代希腊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有何不同”,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在“爱琴文明”一目的教学中,采取自学辅导法。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本,识读地图,播放有关录像资料,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②在“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和“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两目的学习中,注重探究式学习。首先鼓励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课堂讲述雅典伯里克利当政时的故事、布匿战争的故事,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从而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探讨扩张战争对罗马共和国兴衰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爱琴文明”一目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使学生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从而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②在“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的奴隶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但伯里克利毕竟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家,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本质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对奴隶的专政。 ③通过“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罗马先有共和国后有帝国这一史实,从而感悟到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奴隶起义是打击奴隶主统治、推动奴隶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3.4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课后作业 人民版选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3.4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课后作业人民版选 修2 一、选择题 1右图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法国督政府被推翻,这一历史事件对法国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法国从此告别了君主制时代 B.标志着法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C.推动法国革命进入高潮阶段 D.开始了拿破仑统治法国的新时期 解析: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推翻了督政府,攫取了法国的政权,从此法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D 2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曾有这样的描述:“军人们听到拿破仑被任命为共和国第一执政时,都高兴得眉开眼笑。因为他们第一次看到他们同行中的一个人能够主持国政。”拿破仑能够成为第一执政的社会环境是( ) A.法国保王党人急需复辟专制制度 B.反法联盟反对法国实行共和制 C.拿破仑通过战争赢得了崇高威望 D.法国需要强权人物来维护利益 解析:督政府统治期间,对内不能解决社会经济问题,造成政局动荡不定;对外无力抵抗欧洲一些国家对法国的武装干涉和入侵。动荡中的法国迫切需要一个强权人物来维护革命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登上法国最高政治舞台。 答案:D 3《民法典》是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它体现的资本主义原则包括( ) ①民主共和原则②自由平等原则③所有权原则 ④契约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典》内容十分丰富,确立了资产阶级私有财产原则、契约自由原则、损害赔偿原则和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B 4当你研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时候,会发现拿破仑( ) ①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度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③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④征服了英国和俄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拿破仑“踢开共和,建立帝制”,在对外战争中捍卫了大革命的果实,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未能征服英国和俄国。 答案:B 5法国大革命中,英国多次组织反法联盟对法国进行干涉,这主要是为了( ) A.阻止法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B.阻止法国革命蔓延整个欧洲 C.帮助波旁王朝重新统治法国 D.维护英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解析: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取决于该国的国家利益。英法之间曾发生长期的争霸战争。通过战争,英国取得了欧洲乃至世界霸主的地位。这一时期,英国干涉法国革命,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强大,维护自己在欧洲和世界的霸主地位。 答案:D 6观察右图,塑像中的拿破仑一手持剑,一手握住一卷文稿高高举起并指向远方。这尊塑像寓意着( ) A.拿破仑是一位不可一世的君主 B.拿破仑用武力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 C.拿破仑致力于用武力征服世界 D.武力征服和颁布法典是拿破仑的两大成就 解析:剑象征着武力和对外征服;高高举起的文稿,象征着《民法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答案:D 7拿破仑帝国在欧洲盛极一时,这种强盛只是表面上的,主要是因为( )

中世纪欧洲城市(资料和描述)

世界城市史之中世纪欧洲城市 一、中世纪城市的起源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 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完全可以说,近代西欧工业文明的诞生,其源流不能不溯之于中世纪时代的工商业城市;也可以说,工商业城市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正是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或东方相比较而具有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正是西欧较快实现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因素。 西欧城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能普遍而又迅速地兴起,原因当然有许多,几个世纪来也有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流行的说法有“手工业起源说”和“商业起源说”。 10世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及封建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给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促使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之达到了专门化的水平;商业活动开始活跃,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这样在主教驻地、城堡周围、修道院附近和一些交通便利、比较安全,能够获得廉价原料与可以顺利出售产品的港口、交通要道等地,一些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其后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于是城市兴起。城市居民大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奴,他们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成为城市市民。“从中世纪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这种发展方式即是称为城市的“手工业起源说”。 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的则是“商业起源说”,它是由皮雷纳提出的。他的基本思想是:8世纪时,由于阿拉伯人的征服,导致商道堵塞,造成地中海贸易的衰落;到11世纪,随着商道的畅通与商业的恢复,最早城市便作为商业据点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尤其是意大利;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城市得以兴起。他写道:地中海的全部商业活动,东面通过威尼斯,西面通过热那亚、比萨汇流到伦巴底,伦巴底异乎寻常地蓬勃发展起来了。在那个令人神往的平原上,城市像庄稼一样茁壮成长。商业促使那里工业的出现,随着商业的发展,所有古罗马的“城镇”、“自治市”,重新出现了新的生气,比之它们在古典时代更加蓬勃。他又描述北欧的城市兴起:像威尼斯的商业很快将伦巴底卷入它的活动之中一样,斯坎的纳维亚的航海活动激起佛兰德尔海岸的经济觉醒。佛兰德尔的地理位置确实使之成为北方商业最好的中转站。佛兰德尔还有一项传统的呢绒工业,1000年左右,在伦敦市场引人注目的是佛兰德尔的呢绒。这样商业和工业的结合使得佛兰德尔地区自10世纪起经济越来越活跃,在11世纪时,佛兰德尔所取得的进步是惊人的。最后,他得出结论:商业的扩展发端于两个地方(威尼斯和佛兰德尔),像一种健康的时尚传遍整个欧洲大陆。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最早从9世纪就开始了;10世纪时是大规模地、普遍地开始,12、13世纪达到了高潮。与国际贸易相联系,城市最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依次有影响的城市有阿莫菲、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热那亚以及伦巴底城市,

拿破仑的兵法理论

拿破仑的兵法理论 (一)指挥的统一: 拿破仑认为指挥的统一是战争中的第一要件。因此,当他接管意大利军团的时候,他就希望能为指挥的统一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一七九六年,他曾经上书督政府说:政府对于将领应有完全的信任,准许他有充分的行动自由,并只指示他所应达到的目标。假使这个目标是合理的,则这便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定义了。 在论及指挥的军事单一性时,他说:在军事行动中,就只征询自己的意见,而在外交方面,我却征询一切人的意见。在一七九六年的战役中,拿破仑又说:我在这个战役中是不曾与任何人商量过的,假使我被迫必须协调我个人与他人的行动,则结果又将会一无所有。只要环境许可,则指挥的统一便是要求集中所有一切可以动用兵力于主战场上,并由一位主将作单独的指挥,可是一个无知或软弱的政府所具有的共同趋势,却是想分散其兵力以来掩护所有一切的要点。拿破仑的许多胜利,都是以这个统一指挥的观念为基础的,他说:在战争中人不算什么,只有一个人足以代表全体。和将部队交给一位坏的将领,其效果远比交给二位优秀的将领要好。 (二)将道: 拿破仑曾经有过下述的意见;将军的必要素质即为决断;将领不应靠想象描绘情势,他的情报应像望远镜的透镜般清楚;一位将军若必须透过他人的眼睛来看东西,则他对于军队也就不能作合理的指挥;在战争中,成功是要靠慧眼,并在会战中发现心理性的时机。在奥斯特利兹战役中,假使我提前六小时发动攻击,那么我便会失败了。意志、性格与胆量才使我之所以为我,反而言之,一支驯鹿所率领的狮军,是绝不可能再成为狮军的。 (三)武德: 拿破仑对于他的部下,他总是尽量激发他们的虚荣心,并且消灭他们的恐惧和增强他们的信心,以使一个谨慎小心的动物变成一个战士。他对于部下并不是靠金钱收买的,他说:金不能购买勇敢,相反的,他是诉诸于他们的荣誉感。当他征意大利时,他说:在意大利我们总是一对三,但是人员对我具有信心,所以决定胜利的因素不是数量而是精神力量。他又说:使一支军队获得力量者不是部队的数量,而是他们的忠贞和豪气。在某次的当日命令中,拿破仑曾经这样的写着:一位营长不应该休息,直到他对于一切的细节都完全熟悉时为止,指挥了六

欧洲文化的起源

Origins of European culture Some time ago I have re-read《The Ancient Greek Myth and Legend》the origins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then had a strong interest in the origins of European culture ! When talking about the origins of European culture, it will always be reminiscent of ancient Greek culture. Indeed, Europe is the cultural which can date back to the ancient Greek culture and the Hebrew culture. Here is a simple example on the word "Europa", from the word we can obviously see that ancient Greek culture and European culture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she used to refer to a princess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in ancient Phoenicia, Zeus transformed himself into a bull and then brought her to Crete Island. Since then people named her landing continent Europe! And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he European culture is not just simply the ancient Greek culture and the Hebrew culture’s extending. Today, if you want to have a simple Western culture’s summary, then, it is more inclined to a combination of Greece philosophy, Roman law and Christian morality. It seems complicated, but if we were staging of European history, the result is clear. Who ruled the continent of Europe, who will play a decisive impact on the intrinsic value of European culture. So, Greek philosophy, Roman law and the Christian faith are the three basic components of Western culture. Now, we first take a look at Greek philosophy. Greek philosophy is the origin of Western philosophy, The word "philosophy" comes from the ancient Greek “philo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