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文化资源
沂蒙红色文献整理与利用研究

沂蒙红色文献整理与利用研究孙慧云申志文王晓徐泳(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250100)[摘要]采用文献调研法、网络调查法,调查了沂蒙红色文献存藏情况。
结合文献目录学相关知识,对沂蒙红色文献按照图书、期刊、报纸、特种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并分别列举了代表性文献。
总结沂蒙红色文献的特点,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线,提出沂蒙红色文献的挖掘利用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沂蒙红色文献文献整理挖掘利用[分类号]G 253*本文系2021年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研究课题“沂蒙红色文献挖掘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1WL (H )93]的研究成果之一。
1绪论1.1沂蒙红色文献定义红色文献是记录和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活动、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
沂蒙红色文献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特定的红色文献,因此,沂蒙红色文献可以定义为记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沂蒙革命根据地革命历程的一切文献。
1938年底,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按照毛泽东指示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
沂蒙革命根据地位于山东省的中南部,北依胶济铁路,南接陇海铁路,西临津浦铁路,东濒黄海。
沂蒙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开辟、创建的全国著名根据地之一,是山东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中心。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八路军山东纵队等山东的党政军群机关在此驻扎,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战斗、工作过。
山东新华书店、新华社山东分社在此创办,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此创刊。
沂蒙革命根据地产生的大量红色文献是沂蒙革命历史的最好见证。
1.2研究的现实意义沂蒙红色文献承载着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记录着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踊跃参军、拥军支前的感人事迹,是沂蒙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直接体现,为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提供源泉活水。
挖掘和利用好沂蒙红色文献,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资料。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保护”“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红色旅游等创新发展”[1],为探索“红色文献+旅游”发展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撑。
沂蒙红色文化 (1)

沂蒙红色文化在山东临沂,有一个响当当名字“沂蒙”,它出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历过无数战争的洗礼和风雨的吹打,是红色文化的产物。
沂蒙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继承的,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沂蒙精神,无数的临沂人把它当成一种信仰,作为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也许就不会有“沂蒙”。
饱经战火洗礼的沂蒙人民,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精神和血肉之躯践行了爱党爱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高尚品质。
正是经过了这血与火的历练,使以“忠诚”、“大爱”、“正义”和“实干”为本质特征的沂蒙红色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以蒙山、沂水为主要象征的沂蒙山区,既是一块孕育中华文明的文化沃土,也是一块滋润中国革命的红色热土。
在临沂的孟良崮,曾经发生过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战役。
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军在蒙阴县孟良崮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山地运动战役,也是一次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扭转华东地区战局的关键战役。
沂蒙人,用小米加步枪支撑起中国革命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自己幸福,他们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
但,再多的泪也不怕,再多的血也无所畏惧。
这就是沂蒙人,这就是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都是沂蒙精神的内涵,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升华优秀民族文化品质。
它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过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开放时期的考验,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充实,达到新高度,进入新境界。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著的崇高政治信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沂蒙山区开辟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人民饱受日寇残酷的扫荡,也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以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
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
主要有:1、以夏蔚镇王庄为中心的沂水红色文化区域。
这里地处沂蒙山腹地,徐向前、罗荣桓、陈毅三位老帅都曾在这里战斗过,是三四十年代山东军民抗战的指挥中心和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在革命斗争史上被称为“王庄时代”.有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野战医院旧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遗址,山东分局、分局党校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印刷厂旧址,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旧址,山东第一个党支部——沂水支部诞生地,王庄烈士陵园等。
2、以马牧池乡为中心的沂南红色文化区域。
这里有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青驼镇山东战工会纪念馆,徐向前旧居,鲁中革命烈士陵园等.3、以大店镇为中心的莒南红色文化区域。
这里有八路军115师师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旧址,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军区驻地,刘少奇、罗荣桓等办公地,山东新华书店诞生地,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诞生地,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甲子山战斗遗址,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4、以河东区九曲镇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为主体的临沂市内红色文化区域。
1945年10月28日,新四军军部在军长陈毅的率领下北移山东,设在临沂市九曲镇前河湾,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所在地(之后新四军与山东八路军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现遗存有陈毅住所、张云逸住所及军部办公室共15间。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9年4月,占地15万平方米,有大型纪念建筑物18处,是全国最大的综合型烈士陵园之一。
5、蒙山红色旅游区。
位于沂蒙山腹地,是我党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包括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遗址、山东省委驻蒙山办公遗址等,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粟裕、肖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
沂蒙精神

红嫂故里-沂蒙精神的发源地红嫂故里: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发源地:红嫂故里景区暨沂蒙影视城位于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
马牧池乡是著名的红嫂之乡,这里有用乳汁救伤员、被评为全国“双百”英模人物、红嫂原型明德英故居;有创办“战地托儿所”养育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有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姐妹们为部队架起的“火线桥”旧址;有千万个推磨、碾米、烙煎饼,做军鞋、缝军衣拥军支前的姐妹们的先进事迹。
这里是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百姓集体英雄主义纪念地;是沂蒙精神发源地。
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小车队长”李家才故居、战邮会纪念馆、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山东纵队司令部旧址、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旧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北海银行旧址、火线桥旧址、战地托儿所旧址、战时总医院旧址、战时兵工厂旧址、战地供销社旧址等红色遗迹30余处,是典型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马牧池乡地处沂蒙区的核心地带,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圣地。
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党政机关的大本营,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生活过。
原**省委书记高克亭曾说过:“**的抗战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的中心在**”,**就是指我们今天的马牧池乡。
“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均出自该乡。
马牧池乡红色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在该乡拍摄的42 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通过一系列个性鲜明、生动真实的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形象,完美诠释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在央视一套及各省市电台热播后,马牧池享誉齐**,“沂蒙精神”誉满神州。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依托**沂蒙影视拍摄基地这一红色资源整合全乡旅游产业,寓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互动参与之中,寓革命遗址保护于开发管理利用之中,寓革命传统文化于**绿水之中,取得了良好实效,在红嫂故里马牧池乡发展红色旅游可谓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创举。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研究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研究左谦【摘要】为保证临沂文化软实力,帮助临沂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沂蒙精神,本文结合沂蒙红色文化重要价值,从创新沂蒙红色作品的表现形式、对外交流与合作沂蒙红色文化、保护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三个方面入手,为实现对沂蒙精神这一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沂蒙精神|红色文化|传承|发扬在临沂优秀传承文化中,沂蒙红色文化是核心部分,具有沂蒙革命文化精神内涵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质明显、社会影响力强等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1]。
因此,为促使沂蒙红色文化繁荣兴盛,强化对沂蒙精神的弘扬以及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一、沂蒙红色文化重要价值(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共产党参照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目标所形成的一种强大影响力。
而国内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国家具有较高的文化自觉性、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强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个国家形成较高的文化软实力[2]。
对于沂蒙红色文化而言,其丰富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自觉的思想结晶。
这表明沂蒙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
如抗日根据建立、沂蒙红嫂等先进事迹,这些先进事迹的出现,说明临沂人民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地弘扬和传承艰苦奋斗的优秀作风。
(二)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资源在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件建设工作期间,通常离不开沂蒙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该红色文化具有内容丰富特点,除了涉及红色精神文化外,还涉及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等优秀非物质文化以及临沂人民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沂蒙红色文化精神等,这为后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沂蒙红色文化是临沂人民新时代文化产物,不仅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良好精神面貌,还彰显了伟大民族精神。
对于沂蒙红色文化而言,其在各个历史阶段所体现的重要价值均突显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为壮大和发展民族实力,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沂蒙文化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沂蒙文化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沂蒙老区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著名的四大革命老区之一(井冈山、延安、西柏坡、沂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本文旨在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文化开发模式进行研究。
标签:沂蒙老区;红色旅游;开发模式一、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概况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是国家的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山东省沂水县夏蔚镇,面积约大32.6平方公里。
这里是由夏蔚、双山、王庄、大战地、云头峪五大景区构成。
景区内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众多的历史遗迹。
这里是山东省省委的前身,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旧址、是大众日报的创刊地、还是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旧址。
这里不仅是国防教育基地、爱国教育基地、还是百家红色旅游区。
在景区内,不仅可以开展红色之旅,感受在沂蒙山区先辈们战争时期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精神,近距离触摸历史,感悟沂蒙精神,还可以欣赏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优美的人文景观。
是国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夏令营接待中心,爱国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区。
二、红色旅游文化及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文化的内涵2.1红色旅游文化内涵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主要是把已有的红色历史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红和绿相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参观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其打造的红色旅游主题景点,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红色革命历史,加深学习革命精神的印象,提升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促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趋势。
2.2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文化内涵沂蒙山区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曾经诞生过很多的名家,这里曾经是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名将蒙恬等一些伟人的故乡。
现在沂蒙山区更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1926年的时候沂蒙就开始建立了党的组织,并且八路军115师挺近沂蒙山区,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
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与开发建议

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与开发建议作者:许岩来源:《山西农经》2020年第19期摘要:通过分析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特点,梳理了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种类,指出该地区发展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对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未来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红色旅游;沂蒙山;旅游资源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131-02 ;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 ; ; ; ;文献标志码:A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记载,反映着革命先辈的崇高革命精神,不但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和历史内涵,而且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
沂蒙山区是山东省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国家著名的红色爱国教育基地。
沂蒙山区作为中国红色革命重要的传承地区,近年来红色旅游资源逐渐得到开发。
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沂蒙山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并未合理开发。
针对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1 ;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概况沂蒙山区是一个人文概念。
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下辖3区9县,分别是河东区、兰陵县、罗庄区、沂南县、蒙阴县、平邑县、莒南县、郯城县、沂水县、费县、兰山区及临沭县。
从地理地形上来讲,沂蒙山主要由孟良崮、鲁山、蒙山以及沂山等诸多山脉组成,是典型的高山丘陵,同时也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
临沂古城已有2 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涌现了书圣王羲之、宗圣曾子、算圣刘洪等名人。
在沂蒙山区,传颂着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等许多平民英雄事迹,感人至深,正是这些普通人中的英雄形成了“沂蒙精神”这一党和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革命老区的文化资源。
沂蒙山区目前存在的红色旅游资源包含51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有2处,省级有13处,市级有36处。
纵观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根据地,持续时间非常长,革命遗址遍布整个沂蒙山区。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区作为抗日根据地,这片山区发生了近3万次对日作战,打击和挫伤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消灭日伪军人数高达50多万。
沂蒙山“红色革命根据地”景观的特征与启示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12沂蒙山“红色革命根据地”景观的特征与启示◎郝艺摘要: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应运而生,使游览者在参观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沂蒙山作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是在自然人类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沂蒙山红色革命基地是人们纪念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但是,近年来,随着沂蒙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很多的景观只是停留在感官的设计上,这种设计只是在视觉上有一定的吸引力,并没有很多现实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沂蒙山;红色革命根据地;景观特征古往今来,山东就是中华民族有着浓厚底蕴的文化地区,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关键时期,因为它的特殊地理位置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成就了山东地区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基地多层次的文化遗产景观。
红色旅游景观的核心是红色文化,不能为了发展经济,对红色革命文化遗址进行无意义的扩建或重建,要对红色革命文化遗址进行保护。
一、沂蒙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背景沂蒙山是蒙山山系和沂河流域共同构成的地理区域,沂蒙山作为地质公园概念主要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有浓厚的红色历史资源,优越便利的地理交通条件、奇特的岱崮地貌作为景观设计的支撑;大部分的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境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
沂蒙山的“红色革命基地”主要位于山东省沂水县夏蔚镇。
总面积有32.6万平方千米。
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这里的革命历史遗迹众多,有很多无产阶级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过,例如,刘少奇、陈毅等。
这里是四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十多万名的革命烈士为了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二、沂蒙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景观特征首先,沂蒙山“红色革命根据地”主要位于山东省沂水县夏蔚镇。
这里的革命历史遗迹众多,主要有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旧址、孟良崮陈毅指挥所旧址、中共山东分局旧址等一系列的革命教育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以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
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
主要有:1、以夏蔚镇王庄为中心的沂水红色文化区域。
这里地处沂蒙山腹地,徐向前、罗荣桓、陈毅三位老帅都曾在这里战斗过,是三四十年代山东军民抗战的指挥中心和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在革命斗争史上被称为“王庄时代”。
有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野战医院旧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遗址,山东分局、分局党校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印刷厂旧址,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旧址,山东第一个党支部——沂水支部诞生地,王庄烈士陵园等。
2、以马牧池乡为中心的沂南红色文化区域。
这里有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青驼镇山东战工会纪念馆,徐向前旧居,鲁中革命烈士陵园等。
3、以大店镇为中心的莒南红色文化区域。
这里有八路军115师师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旧址,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军区驻地,刘少奇、罗荣桓等办公地,山东新华书店诞生地,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诞生地,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甲子山战斗遗址,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
4、以河东区九曲镇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为主体的临沂市内红色文化区域。
1945年10月28日,新四军军部在军长陈毅的率领下北移山东,设在临沂市九曲镇前河湾,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所在地(之后新四军与山东八路军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现遗存有陈毅住所、张云逸住所及军部办公室共15间。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9年4月,占地15万平方米,有大型纪念建筑物18处,是全国最大的综合型烈士陵园之一。
5、蒙山红色旅游区。
位于沂蒙山腹地,是我党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包括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遗址、山东省委驻蒙山办公遗址等,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粟裕、肖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
蒙山旅游区山水风光秀丽,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
6、孟良崮战役遗址。
位于蒙阴县和沂南县境内,包括孟良崮战役纪念碑、纪念馆、战场遗址和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园。
7、以大青山战斗遗址为主体的费县红色旅游区。
包括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等。
(二)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的红色文化遗产。
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纪念地(馆、园)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及其题材等诸多方面。
英雄人物纪念地有: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为代表的“沂蒙红嫂”纪念地,以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母亲”纪念地,以“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姬贞兰、公方莲)、“英雄七姐妹”为代表的拥军支前、爱党爱军典型的纪念地;红色经典歌曲的诞生地有:费县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南东高庄《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此外,还有《南征北战》、《红日》、《红嫂》、《英雄孟良崮》、《车轮滚滚》、《沂蒙山的故事》等一批红色经典文学、影视作品的取材地、拍摄地。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一批红色典型。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奋斗,创造了新的奇迹,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0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
二、临沂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成绩及做法近年来,借助国家和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时机,确立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沂蒙红色之旅亮点、形成沂蒙红色旅游热点,红绿结合、整体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5年3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部委联合发文,将临沂、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分别纳入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7年5月,临沂又被列为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
山东省把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作为全省红色旅游发展的核心,把八路军115师在山东的转战路线作为山东红色旅游的一条主线,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线被列入7条精品线路之一。
2009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国内游客1086万人次,同比增长24.62%,接待入境游客3.7万人次,同比增长49.1 %,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65 .83亿元,同比增长32.9%。
主要做法:(一)高起点编制规划。
近几年,先后编制完成了《沂蒙山区红色旅游项目建议书》、《沂蒙山红色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临沂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红色专项系列规划,确立了临沂红色旅游“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的发展格局。
目前正集中力量对沂蒙红色旅游园区进行整合提升,以充分发挥沂蒙山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潜力,带动餐饮业、宾馆业、交通业、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红色旅游产业要素的发展。
同时,该市还策划编制了沂蒙红色风情游、齐鲁红色文化经典游、鲁南苏北红色之旅等多条以红色旅游为主轴的复合型旅游线路和专项线路,吸引了大批游客。
下一步将结合全市红色旅游规划,充分发挥市区对全市红色旅游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打造临沂“137”(一心三线七区)红色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以临沂市区为中心,以战争线、支前线、政权线三条线为轴,组织开发产品,联合区内、区外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造华东小延安旅游区、红色首府旅游区、滨海传奇旅游区、英雄孟良崮旅游区、战地歌声旅游区、英雄新四军旅游区、红嫂家乡旅游区等七大经典旅游区,争取所有景区达到国家A级旅游区和国家、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准,使更多的景区进入国家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行列。
(二)高标准建设重点旅游项目。
根据2007年《临沂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将开发红色旅游项目24个,规划总投资8.91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
一是整合包装“大孟良崮”。
以孟良崮特有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传说和自然生态为基础,实行跨县统一开发模式,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地观光、特色文化参与、生态旅游度假三大特色品牌,推出并优化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地观光和山林生态休闲旅游产品。
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7000万元对孟良崮纪念馆以及陈列布展进行了改造建设。
二是打造沂蒙红色乡村旅游项目。
以“沂蒙”和“红嫂”为品牌,将建成融影视拍摄、红色旅游、休闲观光、文学创作、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拍摄旅游项目,总投资1.1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360万元。
三是建设华东革命历史主题公园。
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以3A级景区标准进行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由纪念地向旅游地提升。
目前,已投入700余万元新建了沂蒙精神展馆。
四是修复山东省政府诞生地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地。
以红色文化和庄氏文化为核心,重点发展红色文化观光、特色民俗休闲、庄氏文化体验和生态古镇度假四大系列产品。
2005年以来,由省、市、县、镇四级政府共同出资1.24亿元对旧址进行了全面修复。
(三)大手笔进行宣传推介。
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手段,采取联合营销、人文营销、产品组合营销等方式,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展示沂蒙红色风情。
一是通过建设沂蒙红色文化雕塑园,举办中国临沂“蒙山沂水”红色旅游推介展示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孟良崮战役胜利和山东省政府诞生60周年、沂蒙精神晋京展、中国(临沂)红色旅游发展论坛、全国红色旅游导游讲解骨干(师资)人员培训班、全国红色旅游市场拓展及融合发展研讨会等,不断提升沂蒙红色之旅的影响力。
二是走出去推介,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旅游资源推介会、洽谈会等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促销,叫响沂蒙红色旅游品牌。
为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拓力度,激活地接旅游市场,该市今年又出台了《旅游奖励办法》,并组织赴省内、京津冀、苏豫皖、长三角四大目标客源地的42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宣传推介,在北京、济南等城市召开了《蒙山沂水》大型水上风情歌舞专场旅游推介会,进一步扩大了临沂红色旅游的影响力。
三是通过请进来宣传,组织各级各类媒体来临沂考察、采风、踏线,扩大临沂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
四是创新沂蒙红色文化。
该市加快实施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相继推出了《沂蒙颂歌》、《谁不说俺家乡好》、室内版歌舞《蒙山沂水》、大型水上实景红色风情歌舞《蒙山沂水》,形成了“白天看景点,晚上看表演”的良好格局;联合策划摄制了《沂蒙》、《沂蒙六姐妹》、《一个农民的1978-2008》、《娘》等影片、电视剧,使沂蒙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弘扬,沂蒙红色文化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和创新。
(四)打造区域旅游联盟。
积极发展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合,组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强势红色旅游产品,由临沂市发起,泰安、济宁、枣庄、日照等市参与组成五市旅游联盟,实现了区域合作、线路对接、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形成了山东无障碍旅游“新三角”;积极发展与全国其他红色旅游区的联合,陆续完成了江苏省连云港、徐州、淮阴等淮海协作区红色旅游重点城市的联合,建立了互访和联谊机制,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拓展了临沂红色旅游发展的空间和前景。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本地旅游资源、本地与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和本地与远距离红色旅游资源之间的联合与呼应,巩固和发展“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提高红色旅游的品味,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拉动农民致富效果明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助推器。
蒙阴、沂水、平邑、莒南等县依托其较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农家乐”等,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农家乐致富靠旅游,旅游旺,农家忙,农家才乐。
孟良崮旅游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九间棚、沂蒙山根据地等红色旅游景区周边大大小小近百家农家乐、旅游购物点、采摘园都在红色旅游中收入颇丰,“红嫂”、“沂蒙六姐妹”、“拥军鞋”、“拥军煎饼”等一批特色红色旅游产品得到畅销,特别是蒙阴河头泉村、百泉峪村、百花峪村,沂南县竹泉村、费县大田庄村、平邑九间棚等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在黄金周期间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利润比平时增加了三四成,与去年同期相比,收入有较大提高。
依靠拥军鞋发展起来的沂水“布鞋城”有企业近300家,年产布鞋1.8亿双,实现产值7亿多元、利税6000余万。
目前,临沂“红色”品牌的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上百个门类,带动起数十万人走上致富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