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文化 (1)
沂蒙红色文化

山东省战工会在沂蒙
山东省战工会基本简介1940年7月底,山东省联合大会制定了《山东省战 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组织大纲》,选举产生了全省 统一的行政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 员会(简称山东省战工会),下设政治、军事、 财政经济、教育、民众动员5个组。先后辖鲁南、 鲁西、胶东、清河、滨海5个主任公署以及鲁中行 政联合办事处、冀鲁边区战时行政委员会。首席 组长黎玉,副首席组长李澄之,秘书长陈明。
三、滨海建国学院与沂蒙高等教 育
建立时间:1941年1月,目的:培养抗战急用人 才
滨海学院目前的发展
沂蒙地区的其他高等教育:华东白求恩 医学院、山东大学、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四、《大众日报》与沂蒙红色报刊
抗战时期 现在
大众日报作用及关注的转变
它不仅丰富了人民生活 而且对广泛反动人民 群众参军参战,指导 战争走向胜利发挥了 重要作用
– 从战争形式、沂蒙区内 重大事件,指导方针等 专门报刊到目前国计民 生及生活各个方面全方 位报刊的转变。
沂蒙红色报刊
• 115师:《战士报》、 《时事通讯》、《战画 刊》。 • 山东省文协:《山东文 化》、《农村生活》、 《大众歌声》、《教师 之友》、《山东画报》 • 山东工会:《山东民主 导报》 • 山东战邮总局:《山东 邮报战 • 华东军政大学:《军大 报》、《学习》。 • 鲁东区党委:《鲁南时 报》、《先进》。 • 滨海党区委:《滨海农 村》 • 鲁中南区党委:《鲁中 南报》
沂蒙红色文化
第三节战火催生的红色文化
学习本章目的:
了解沂蒙红色文化,增进对 沂蒙老区的热爱。
一、识字班、庄户学等沂蒙民众教 育 二、抗大第一分校与沂蒙干部教育 三、滨海建国学院与沂蒙高等教育 四、《大众日报》与沂蒙红色报刊 五、战士剧社与沂蒙红色文艺团体 六、《沂蒙山小调》与沂蒙红色歌 曲
沂蒙红色文化 (1)

沂蒙红色文化在山东临沂,有一个响当当名字“沂蒙”,它出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历过无数战争的洗礼和风雨的吹打,是红色文化的产物。
沂蒙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继承的,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沂蒙精神,无数的临沂人把它当成一种信仰,作为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也许就不会有“沂蒙”。
饱经战火洗礼的沂蒙人民,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精神和血肉之躯践行了爱党爱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高尚品质。
正是经过了这血与火的历练,使以“忠诚”、“大爱”、“正义”和“实干”为本质特征的沂蒙红色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以蒙山、沂水为主要象征的沂蒙山区,既是一块孕育中华文明的文化沃土,也是一块滋润中国革命的红色热土。
在临沂的孟良崮,曾经发生过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战役。
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军在蒙阴县孟良崮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山地运动战役,也是一次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扭转华东地区战局的关键战役。
沂蒙人,用小米加步枪支撑起中国革命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自己幸福,他们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
但,再多的泪也不怕,再多的血也无所畏惧。
这就是沂蒙人,这就是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都是沂蒙精神的内涵,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升华优秀民族文化品质。
它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过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开放时期的考验,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充实,达到新高度,进入新境界。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著的崇高政治信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沂蒙山区开辟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人民饱受日寇残酷的扫荡,也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以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
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
主要有:1、以夏蔚镇王庄为中心的沂水红色文化区域。
这里地处沂蒙山腹地,徐向前、罗荣桓、陈毅三位老帅都曾在这里战斗过,是三四十年代山东军民抗战的指挥中心和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在革命斗争史上被称为“王庄时代”。
有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野战医院旧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遗址,山东分局、分局党校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印刷厂旧址,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旧址,山东第一个党支部——沂水支部诞生地,王庄烈士陵园等。
2、以马牧池乡为中心的沂南红色文化区域。
这里有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青驼镇山东战工会纪念馆,徐向前旧居,鲁中革命烈士陵园等。
3、以大店镇为中心的莒南红色文化区域。
这里有八路军115师师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旧址,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军区驻地,刘少奇、罗荣桓等办公地,山东新华书店诞生地,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诞生地,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甲子山战斗遗址,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
4、以河东区九曲镇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为主体的临沂市内红色文化区域。
1945年10月28日,新四军军部在军长陈毅的率领下北移山东,设在临沂市九曲镇前河湾,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所在地(之后新四军与山东八路军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现遗存有陈毅住所、张云逸住所及军部办公室共15间。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9年4月,占地15万平方米,有大型纪念建筑物18处,是全国最大的综合型烈士陵园之一。
5、蒙山红色旅游区。
位于沂蒙山腹地,是我党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包括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遗址、山东省委驻蒙山办公遗址等,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粟裕、肖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
智慧树知到《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沂蒙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沂蒙区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A:历史环境B:自然环境C:社会环境D:人文环境答案: 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2、沂蒙精神以()为本质特征。
A:艰苦奋斗B:水乳交融、生死与共C:爱党爱军D:无私奉献答案: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3、沂蒙精神是外在的名片,更是植入沂蒙人民血脉和灵魂的精神图腾。
()A:对B:错答案: 对4、沂蒙山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积淀区,孕育出的名人有()等。
A:曾参B:匡衡C:王羲之D:颜真卿答案: 曾参,匡衡,王羲之,颜真卿5、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山区是山东党政军的领导机关驻地和指挥中心。
()A:对B:错答案: 对6、基于厚重的文化底蕴,沂蒙人民形成了()品格。
A: 舍己为人B: 吃苦耐劳C: 敢于奋斗D: 永不服输答案:舍己为人, 吃苦耐劳, 敢于奋斗, 永不服输7、中国红色文化的主要形态包括()。
A:新民主主义文化B: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C:传统文化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化答案: 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8、电视剧《沂蒙》是文艺形态的沂蒙红色文化。
()A:对B:错答案: 对9、沂蒙精神是群众精神和人民精神,已升华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A:对B:错答案: 对10、山东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是中央党校的校外培训合作单位。
()A:对B:错答案: 对第一章1、沂蒙山区不是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确切地说,沂蒙山区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是一个特定的称谓,是以()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
A:蒙山B:临沂C:沂水D:大青山答案: 蒙山,沂水2、任何先进的红色文化在一个地区的形成,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是沂蒙精神产生的重要基础。
A:自然文化B:沂蒙文化C: 历史文化D: 民间文化答案: 沂蒙文化。
沂蒙文化第一章第一节ppt

❖ 战争年代,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刘 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罗炳 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 生活过,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 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车轮滚 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 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 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一、东夷文化源远流长
❖ 中国大陆东部,从东岳泰山周围到东海沿岸 的这块土地上,自古便有人类生息繁衍。如 果不计阶段性的群体构成差异,权且按习惯 上的上古族系称谓浑言之,这些古人类可统 称之为东夷。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亦即近时 大家习称的东夷文化或海岱文化。
❖ 鲁南古城秀 琅琊圣贤多。临沂市,古代分别为齐 国、鲁国、莒国所辖。为东夷文化重要发源地。
匡衡
❖ 匡衡(生卒年不祥),字 稚圭,东海丞(今苍山 县)人。西汉大臣,官 至丞相。家贫,当过雇 工。少年勤学,“凿壁 偷光”的故事,成为家 贫而苦读的典故。能文 学,善说《诗》。终成 为经学家。
鲍照
❖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 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 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关系
❖ 1、沂蒙文化在新石器时期的发展就是东夷文 化。
❖ 2、沂蒙山区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 3、中华文化由东夷文化、炎帝西羌文化、黄
帝北狄文化及南蛮文化四大群族文化构成。
二、汉竹简石画像闻名遐迩
(一)银雀山汉墓竹简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二)沂南北寨汉墓石画像
Hale Waihona Puke 三、古圣先贤光耀千秋(二)荀子
❖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时人尊而号为 “卿”。战国思想家、 教育家。赵国人,游学 于齐,三为稷下学宫祭 酒(学长)。继赴楚国, 为兰陵(今苍山兰陵镇) 令。著书终老其地。著 有《荀子》。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研究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研究左谦【摘要】为保证临沂文化软实力,帮助临沂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沂蒙精神,本文结合沂蒙红色文化重要价值,从创新沂蒙红色作品的表现形式、对外交流与合作沂蒙红色文化、保护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三个方面入手,为实现对沂蒙精神这一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沂蒙精神|红色文化|传承|发扬在临沂优秀传承文化中,沂蒙红色文化是核心部分,具有沂蒙革命文化精神内涵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质明显、社会影响力强等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1]。
因此,为促使沂蒙红色文化繁荣兴盛,强化对沂蒙精神的弘扬以及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一、沂蒙红色文化重要价值(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共产党参照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目标所形成的一种强大影响力。
而国内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国家具有较高的文化自觉性、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强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个国家形成较高的文化软实力[2]。
对于沂蒙红色文化而言,其丰富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自觉的思想结晶。
这表明沂蒙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
如抗日根据建立、沂蒙红嫂等先进事迹,这些先进事迹的出现,说明临沂人民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地弘扬和传承艰苦奋斗的优秀作风。
(二)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资源在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件建设工作期间,通常离不开沂蒙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该红色文化具有内容丰富特点,除了涉及红色精神文化外,还涉及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等优秀非物质文化以及临沂人民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沂蒙红色文化精神等,这为后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沂蒙红色文化是临沂人民新时代文化产物,不仅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良好精神面貌,还彰显了伟大民族精神。
对于沂蒙红色文化而言,其在各个历史阶段所体现的重要价值均突显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为壮大和发展民族实力,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沂蒙红色历史文化-WORD文档

孟良崮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 ,对国 民 党军进行的山地进攻战役。
1947 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对陕北和山东实施重点进攻。
在山东战场,国民党军集中了24个整编师共60个旅约45万人,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在徐州设立前进指挥所统一指挥。
其中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为17个师43个旅约20万人;以其精锐的整编第11、第74师和第五军为骨干编成 3 个兵团,成弧形向鲁中山区推进,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主力与其决战或北渡黄河。
华东野战军曾多次定下歼灭国民党军的决心,除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整编第72师主力外,均因其密集靠拢行动谨慎而未能实现。
针对上述情况,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敌军密集不好打时,忍耐待机;一不要性急,二不要分兵,将主力集结于机动位置;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
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遵照指示,于5月上旬调整部署,把主力后撤至莱芜、新泰以东地区隐蔽待机。
蒋介石、顾祝同得悉华东野战军主力撤退,即令3个兵团向博山、沂水一线疾进。
担负右翼进攻任务的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不待第二、第三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第74师为骨干,在整编第25、第83师的配合下,于5月11日自垛庄、桃墟地区进攻坦埠。
企图乘隙占领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七军及整编第48师北犯沂水,策应整编第74师作战;以整编第65师担任蒙阴防御。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决心集中主力5个纵队东移,歼灭整编第 74师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山区。
经过13、14日的猛烈攻击,15日形成了对整编第74师的四面包围。
激战至16日上午,全歼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此役,在国民党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上给以迎头痛击,歼灭其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等部 3.2万余人,震惊了国民党军内部,鼓舞了解放军军民的胜利信心,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和其他战场的作战沂蒙红嫂沂蒙红嫂是千千万万沂蒙山区妇女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群体形象。
100个沂蒙红色经典故事(一)

100个沂蒙红色经典故事(一)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沂蒙红色经典•《沂蒙山的火焰》•《火红的年代》•《野火春风斗古城》突发事故•地处沂蒙山的小村庄•平静的清晨突然爆发大火•村民们惊慌失措忠诚勇敢的村民•一名老奶奶•火势蔓延,老奶奶毫不犹豫•她风中奔跑,呼喊着提醒村民逃生利用各种资源•女老师天桥上指挥车辆疏散•大声呼喊,指挥有序•随身携带的手帕用来阻塞燃烧物共同努力•组织快速撤离•大家团结一心,通力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将村庄的居民转移到安全地带火势蔓延•家家户户都遭受到火灾的侵袭•火光映照着整个山村•村庄变成了人们心中的红色经典共渡难关•村里的年轻人成立救援小组•亲密合作,共同扑灭火势•众人一同救火,守护家园红色文化的传承•灭火结束后,村庄正在重建•举办沂蒙红色经典展览•村民们自豪地讲述他们的故事结尾突如其来的火灾让沂蒙山村庄陷入了一片火海,然而,这个小村庄的每个人以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组成一个紧密的团队,一起抵御火势的侵袭。
他们顽强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展现了沂蒙红色经典的真正内涵。
这场火灾没有撕裂他们的团结,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守护家园的决心。
这个小村庄的故事成为了沂蒙红色经典中最动人的一页,激励着更多的人传承红色文化的力量。
的确如此,这个小村庄的故事成为了沂蒙红色经典中最动人的一页。
在火灾之后,村庄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工作。
他们修复着倒塌的房屋,重建起一片繁荣的家园。
红色经典的展览为了纪念这场惊心动魄的火灾和村庄人民的勇敢行为,村里决定举办一场沂蒙红色经典的展览。
展览中展示了《沂蒙山的火焰》、《火红的年代》、《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百余本沂蒙红色经典的书籍。
这些书籍里的故事,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那段烽火岁月的艰辛与忠诚。
村民们的自豪当展览开幕时,整个村庄都沸腾了起来。
村里的老人、年轻人和孩子们都激动地走进展览馆,看着展品一张张展示着村庄的英雄事迹和红色精神。
他们为自己的家乡能成为沂蒙红色经典的一部分而感到自豪。
传承红色文化展览成功举办后,村庄里的年轻人更加明白了红色经典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蒙红色文化
在山东临沂,有一个响当当名字“沂蒙”,它出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历过无数战争的洗礼和风雨的吹打,是红色文化的产物。
沂蒙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继承的,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沂蒙精神,无数的临沂人把它当成一种信仰,作为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也许就不会有“沂蒙”。
饱经战火洗礼的沂蒙人民,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精神和血肉之躯践行了爱党爱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高尚品质。
正是经过了这血与火的历练,使以“忠诚”、“大爱”、“正义”和“实干”为本质特征的沂蒙红色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以蒙山、沂水为主要象征的沂蒙山区,既是一块孕育中华文明的文化沃土,也是一块滋润中国革命的红色热土。
在临沂的孟良崮,曾经发生过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战役。
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军在蒙阴县孟良崮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山地运动战役,也是一次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扭转华东地区战局的关键战役。
沂蒙人,用小米加步枪支撑起中国革命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自己幸福,他们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
但,再多的泪也不怕,再多的血也无所畏惧。
这就是沂蒙人,这就是沂蒙精神!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都是沂蒙精神的内涵,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升华优秀民族文化品质。
它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过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开放时期的考验,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充实,达到新高度,进入新境界。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著的崇高政治信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沂蒙山区开辟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人民饱受日寇残酷的扫荡,也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沂蒙人民从中看到了出路和希望,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无比爱戴之情。
“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就是沂蒙人民的决心和态度。
英雄的沂蒙人民不仅用红薯、煎饼、小米、奶水养育了几十万人民军队,而且为人民战争的胜利献出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沂蒙红嫂”,早已成为了沂蒙的代名词,在现在看来,这就是沂蒙的骄傲,沂蒙永远不会泯灭的辉煌。
“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是沂蒙人民历经时代洗礼、紧跟时代步伐奋勇前进的保障,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初期,沂蒙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
沂蒙地区山多岭多,土地贫瘠。
但沂蒙人民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从荒山秃岭到粮食生产,从南稻北移到南茶北引,沂蒙人民不断改变着临沂地区的面貌,改变着
沂蒙人民的生活,这都是沂蒙人民敢于创新、开拓奋进的结果。
“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是沂蒙精神的精髓,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面对战争后经济的孱弱和“一穷二白”的社会现实,勤劳顽强的沂蒙人民并没有被吓到,他们相信,只有自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凭借着那一股劲,那一种拼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自然中创造自然,极大地改变了沂蒙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没有他们的奋斗,就没有今天蓬勃发展的沂蒙山区,我要深深地感谢他们。
“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敢于奉献的价值取向。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全力支持中国革命,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故事。
沂蒙人民将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口粮食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
在淮海战役中,当时人口不足40万的郯城县,接受了筹粮250多万千克的任务,而当时县粮库中只有50万千克的粮食,其余200万千克全部由群众筹集。
郯城人民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让前线战士吃上饱饭。
他们节衣缩食,紧勒腰带,硬是一碗一瓢得筹集粮食,按时完成了筹粮任务。
在前线,沂蒙根据地人民召之即来,推着独轮小车,抬着担架,奋勇参加战地支前。
在后方,沂蒙根据地人民省吃俭用,为革命斗争准备较为充足的物质,将革命一程又一程地推向胜利。
临沂大学,经历了73年的风风雨雨,终于有了今天空前的发展。
作为沂蒙孕育出来的儿女,我们临沂大学的学生更应该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为别的,只为能对起“沂蒙”这两个鲜红的大字。
进入21世纪,新的《临沂大学校歌》歌词为:“感恩这方捧出无数圣贤的土地,今天又把红色的大学深情托举。
”是的,我们应该感恩,感恩不仅仅是沂蒙,感恩的更是付出最多的中国共产党。
我们的现代生活,已不需要战争,战争是可恨的,它带走了无数的美好,但给我们留下了前进的动力。
今天,就读于临沂大学的每一位学子,都应当倍加珍惜在这所红色大学就读的时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合格大学生,为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
人生不是百米赛跑,它是一段无穷无尽的马拉松,不在于快,而在于能坚持跑多久,我相信,把中国共产党当做我们人生的信仰,我们会更有前进的动力,我们会走得更高、更远。
先人们已经为我们打下了天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好地去维护它爱护它。
作为一个沂蒙人,我很骄傲,我相信,每一个沂蒙人都会骄傲自己是一个沂蒙儿女,我们身上流着的沂蒙的血,我们有英勇无畏、不怕艰苦的坚定基因。
这个基因,无论是什么,都无法摧毁它。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每一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我们的未来,有三种事可以做,第一种“有利于自己,但不要去伤害别人”的事;第二种“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别人”的事;第三种“损害自己的利益去为别人的利益”。
我们的大部分人应该可以做到第一种,只有极少数人会做到第二、第三种,这就是我们之间
品质的一种差距,做对自己有利的事,但不要伤害别人,这是最起码的做事标准。
我认为,要做事,先做人,我们连人都做不好的话,怎么能去做好事情,这个世界是痛苦的,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这不正是红色文化所要告诉我们的吗?现在的我们,没有战争,没有纷扰,我们的生活很和平,在未来,我们需要努力奋斗,“最美好的日子是那些为梦想奋斗的日子”。
没有奋斗,中国人民不可能会胜利;没有奋斗,中国不可能成为现世界中的大国;没有奋斗,就没有今天的沂蒙,今天的中国!
我是临沂人,对临沂有着深厚的感情,它不仅是我的家,更是我的精神依靠。
我要做的,只有努力。
用理想和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用激情和毅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一个痛苦的消失的同时另外一个更深层的痛苦在等着你。
挺立在孤独、绝望与屈辱的废墟上,这是我对人生的感悟,“沂蒙”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告诉我没有努力,没有热爱就不会有幸福的真理。
“沂蒙”——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