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发展历史及技术特点2011.12.18

合集下载

国内外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技术创新综述

国内外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技术创新综述

由若干 块 四分 之 一 壳 横截 面 的扇 形 截 面平 板 搭 建 成 一个 近 似 螺 旋 面 , 间 断状 地 自壳 程进 口处 向 出 口处推 进 。实 验表 明这 种 形 式 的换 热 器 螺旋 折 流 板 可 以起 到 引导 壳 侧 部 分流 体 呈 近 似 螺 旋流 动 的
作者简 介 :张宇 ( 1 9 8 0 一 ),男,安徽合肥人,2 0 0 3 年7 月毕业
盟 和美 国这两 大 市场 的规 模 约为2 0 0 亿 美元 , 占据 全 球 换 热 器 市 场 近4 0 %的份 额 。2 0 1 0 年 中 国换 热 器 总产 值 约人 民币5 0 0 亿 元 ,预计 2 0 2 0 年 中 国换 热 器总产值可达到1 5 0 0 亿 元 的规 模 。未 来 的世 界 换 热 器 市 场 新 的 增长 点集 中在 以中 国 为 主 的亚 洲 市 场 、美 国为 主 的 北美 市 场 、沙 特 为 主 的 中 东市 场 和 巴西为 主 的南美 市场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 生产 现 场 测 量 标 定 的 数 据反 馈 ,对 现 有 经 验 公 式 、 设 计 模 型 以及 数 据 图 表 等 方 面 进 行 局 部 修 正 , 以及 综 合 考 虑 各 种 影 响 因素 在 内 的优 化 等 , 其发 展 空 间 已趋 于 饱 和 。 因此 近 年 来 国 内外对 传 统 列管 式 换 热 技 术 的 改进 ,集 中在 开 发 研 究新 一 代 强化 传 热 方 法 上 , 以更 好 地 满 足 不 同使用 场 合 对 管 壳 式 换 热 器 的 性 能 要求 。例 如 在 壳程 采 用 折 流 杆 、折 流 环 等 支撑 结 构 ;在 管 程 采 用增 加 螺 旋 铁 内扰流等结构 ] 。其 中通过改变壳程介质流动方

一种特殊形式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一种特殊形式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一种特殊形式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石油、化工、动力、冶金、能源等工业部门中常常涉及诸多的传热问题,列管式换热器是当前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传热设备。

与其它类型的换热器相比,其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及传热效果好。

加之结构简单、制造所需的材料范围广、操作弹性较大等,因此在化学工程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为了加大壳程流体的速度,使湍动程度加剧以提高壳程传热膜系数,通常要在列管式换热器的壳程安装折流板,最常见的是圆缺形挡板。

流体在装有圆缺形挡板的壳体内曲折流动时,方向和速度不断改变,特别在折流板边缘处易产生流体分离。

由于在弓形板与壳体间存在着流动死区,流体在折流板中反复地叉流运动,降低了传热推动力(Δtm),若想获得较高的传热性能,只有减小弓形板的间距,这必然会伴随着较高的流动阻力,以较高的能耗为代价。

因而迫切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折流板形式。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由于其独特的优点而成为理想的替代产品。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如图1所示,主体由壳体、管板、折流板、阻流板、支持板、定距管组成,连续螺旋状的准扇形板及其支持的换热管束构成拟螺旋流动系统。

流体在壳体内平稳螺旋流动,降低了常规弓形折流板横向折流时所产生的压力损失。

由于介质呈螺旋式流动,在径向产生速度梯度,形成径向湍流,彻底改变了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流体流动方式和流场分布,减薄了传热管表面滞流底层的厚度,提高了传热膜系数,消除了弓形板的传热死区,使壳程的传热状态大为改善。

此外,螺旋折流板结构可以满足的工艺条件很宽,设计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可针对各种特殊的工艺条件选择最佳的螺旋角。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面世,引起了国内外传热专家的关注[1-3]。

近年来,对螺旋折流板传热性能和流动特性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4-6],张克铮[7-8]等也曾先后对高、低粘度的流体进行了小试和中试。

实验证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较之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无疑是一次重大变革。

但已有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尚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由于折流板与轴成所在的平面垂直,与规范的螺旋通道存在着差距,对轴向运动的流体存在反压,流体突然转向会造成极大的能量损失,特别在螺旋角较大时更是如此。

螺旋板式换热器

螺旋板式换热器
螺旋板式换热器
目录
• 螺旋板式换热器概述 • 螺旋板式换热器性能特点 • 螺旋板式换热器应用领域 • 螺旋板式换热器设计选型 • 螺旋板式换热器运行维护与保养 • 螺旋板式换热器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螺旋板式换热器概述
定义与的换热设备,由两张平行的金 属板卷制而成,形成两个均匀的 螺旋通道。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性化定制
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螺旋板式换热器将向个性 化定制方向发展。
绿色环保
环保意识的提高将推动螺旋板式换热器向更加环 保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和网络化
随着工业4.0的推进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螺旋板 式换热器将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运行。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螺旋板式设计使得设备具有较高的承压能力,可适应较高的工
03
作压力和温度。
操作弹性大、适用范围广
螺旋板式换热器可处 理多种流体介质,包 括液体、气体以及蒸 汽等。
设备处理量可根据需 求进行调整,操作弹 性大。
操作温度范围宽,可 满足不同工艺要求。
易于维护和管理
设备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螺旋板式换热器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稳定的性 能,降低了维护成本。 设备运行过程中噪音低,对环境影响小。
02
原理: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在螺 旋通道内以逆流或顺流方式进行 热量交换,达到加热或冷却的目 的。
结构组成
螺旋体
由金属板材卷制而成的 螺旋通道,是热量交换
的主要场所。
端盖
密封装置
支承结构
位于螺旋体两端,用于 连接流体进出口管道。
确保流体在螺旋通道内 不泄漏,保证换热效率。
用于支撑螺旋体,保证 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PPT课件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PPT课件

2021/6/1
第26页/共29页
最后,我们第一小 组的小伙伴们祝愿每个小 组都能向老师和同学们展 示出自己最棒的PPT,展 现最好的自己!
2021/6/1
第27页/共29页
2021/6/1
第28页/共29页
感谢您的观看!
2021/6/1
第29页/共29页
2021/6/1
第18页/共29页
3.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工程上的应用举例
某炼油装置采用引进工艺包,专利商对其中一台 “锅炉给水预热器”的压降要求很严格,换热器(结 构见图5)壳程压降不得大于24kPa;为防止出口气相 中夹带液体,要求壳程介质上进上出;设备的壳体、
换热管、管板、折流板、接管嘴子均为(¼Cr,½Mo)换
7
第7页/共29页
8
图(2)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第8页/共29页
2.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特性
防止结垢 流动性能
性能
传热特性
2021/6/1
螺旋折流 板的特性
抗震性能
第9页/共29页
10
传热特性
• 传热系数是传热过程的综合反映,是衡量换热器 传热性能的重要指标
• 相比弓形折流板光管换热器,螺旋折流板光管换 热器总传热系数和壳程换热系数分别提高 50%~ 80%和90%。
第4页/共29页
弓形折流板换热器
优点
• 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多采用弓形折流板换热器, 该类换热器具有制造简单,运行可靠的优点,适 合于壳侧流体处于较低流速的场合。
缺点
• 由于流体在接近壳体壁面处的突然转向使能量损 耗迅速增大,造成壳侧的沿程压力降的增大,另外, 由于折流板与壳体之间的旁流和换热管与折流板 之间漏流及死区的存在(如图1),使其壳侧流动特 性的缺点十分明显。

螺旋折流板列管换热器工艺

螺旋折流板列管换热器工艺

螺旋折流板列管换热器工艺汇报人:2024-01-06•螺旋折流板列管换热器简介•螺旋折流板列管换热器设计•螺旋折流板列管换热器制造工艺目录•螺旋折流板列管换热器性能评价•螺旋折流板列管换热器发展趋势与展望01螺旋折流板列管换热器简介螺旋折流板列管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紧凑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等工业领域。

定义具有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流体阻力小、易于清洗和维修等优点。

特点定义与特点通过螺旋折流板的设计,使流体在换热管束内形成复杂的运动,增加流体的湍流度,提高换热效率。

高温流体通过换热管束,与管外的低温流体进行热量交换,实现温度降低或升高。

工作原理流程原理用于各种化学反应过程的冷却、加热和热量回收等。

化工领域石油领域制药领域用于油品的冷却、加热和热量回收等。

用于药品的结晶、浓缩、蒸馏和萃取等工艺过程的冷却、加热和热量回收等。

030201应用领域02螺旋折流板列管换热器设计采用螺旋流动方式,使流体在换热器内形成连续的旋转运动,增加流体的湍流度,提高换热效率。

螺旋折流板结构在壳体内设置一定数量的列管,使流体在列管内进行换热,提高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

列管设计根据工艺需求,选择合适的进出口连接方式,如法兰、焊接等,保证流体流动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进出口连接方式结构设计材料选择耐腐蚀性根据工艺介质的腐蚀性,选择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的材料,如不锈钢、钛材等。

高温性能对于高温工艺,应选择具有良好高温性能的材料,如耐热钢、陶瓷等。

机械性能考虑材料的机械性能,如强度、刚度等,以确保换热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工艺条件和材料特性,进行传热系数的计算,以确定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尺寸。

传热系数计算流体在换热器内的压力降,以确保流体在换热器内的正常流动。

压力降根据工艺要求,计算换热器进出口的温差,以满足工艺需求。

温差计算热工计算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和工艺要求,对换热器的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换热效率和降低能耗。

结构优化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和工艺要求,对换热器的材料进行优化,以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和寿命。

毕业设计--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开题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螺旋折流板式换热器的设计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姓名:桂大强班级:过控08-2班学号:06082908指导教师:朱荣涛一、概述以及设计目的折流板是提高换热器工效的重要部件。

传统换热器中最普遍应用的是弓形折流板,由于存在阻流与压降大、有流动滞死区、易结垢、传热的平均温差小、振动条件下易失效等缺陷,近年来逐渐被螺旋折流板所取代。

理想的螺旋折流板应具有连续的螺旋曲面。

由于加工困难,目前所采用的折流板,一般由若干个1/4的扇形平面板替代曲面相间连接,形成近似的螺旋面。

在折流时,流体处于近似螺旋流动状态。

相比于弓形折流板,在相同工况下,这样的折流板(被称为非连续型螺旋折流板)可减少压降45%左右,而总传热系数可提高20%~30%,在相同热负荷下,可大大减小换热器尺寸。

虽然非连续螺旋折流板的加工技术比较成熟,在石化行业也已得到推广应用,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例如,扇形板连接处成非光滑的锐角过渡,对轴向运动的流体存在反压,流体通过时的突然转向会造成能量损失,在螺旋角较大时能耗更严重;相邻两片扇形板空间对接时,必须附加角接板才能填补缝隙,既费工又废料,又增大了流体的阻力。

相比之下,具有理想螺旋曲面的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有着更好的传热与流动特性,但在实际应用时必须首先解决其加工难题。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提出基于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改变壳侧折流板的布置,使壳侧流体呈连续的螺旋状流动。

因此,理想的折流板布置应该为连续的螺旋曲面。

但是,螺旋曲面加工困难,而且换热管与折流板的配合也较难实现。

考虑到加工上的方便,采用一系列的扇形平面板(称之为螺旋折流板)替代曲面相间连接,在壳侧形成近似螺旋面,使壳侧流体产生近似连续螺旋状流动。

一般来说,出于加工方面的考虑,一个螺距取2~4 块折流板,相邻折流板之间有连续搭接和交错搭接两方式,按流道又可分为单螺旋和双螺旋两种结构。

本次设计的螺旋折流板式换热器是我之前学习所没有接触过的,在传统的学习知识上面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使得设计更具色彩性,同时主线没有改变,依然是列管式换热器。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弓 板 折 流 示 意 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螺旋板折流示意图
蒸汽在单根水平管外冷凝
蒸汽在水平管束外冷凝
螺旋板对管束液膜引流示意图
冷凝器传热关联式
rp g 0.725 .d 0 t
2 3


1 4
rp 2 g n 0.725 .d 0 nt
1、延长开工周期近一倍,减少停工损失和清洗费用。 2、 K值衰减软小,热负荷相对稳定。 3、可增加30%热负荷,节约扩能改造投资。
压 降 对 比 图

1、一般螺旋板换热器压降可减少50%。 2、减少了结垢淤积,压力降平稳,节电效果 明显。
经济效益对比图
再见!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原理介绍
---东方亿鹏传热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突破了壳层介质流横向 垂直和管子相切的传统观念。由若干块四分 之一壳体横截面的扇形折流板呈螺旋状自进 口处向出口处推进,这样介质在整个壳体中 连续、平稳、旋转着流动,避免了大角度折 返带来的严重压力损失,减少了能耗。同时 由于折流板呈螺旋分布使壳体介质流产生旋 涡,从圆心到半径方向存在较大速度梯度, 这个梯度场能有效的在管子表面产生湍流, 使边界减薄,提高膜传热系数。
1 3 4
符号说明 α-单排管冷凝膜传热系数 αn-n排管冷凝膜传热系数 n -冷凝管排数 r -蒸发潜热 μ-粘度 d0 -管子直径(外径) △t-温度
同等热负荷对比图
1、由于减少换热面积,可节约一次性投资。 2、延长开工周期近一倍,减少停工损失和清洗费用。 3、K值衰减软小,热负荷相对稳定。
同等换热面积对比图

换热器发展历史

换热器发展历史

换热器发展历史一、引言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能源领域和建筑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换热器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简单换热器到现代高效换热器的演变过程。

二、早期换热器早期的换热器主要是基于自然对流传热原理设计的,如古代的火炉、蒸馏器等。

这些换热器的设计相对简单,主要是利用热量的传导和对流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然而,这种换热方式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三、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出现20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对换热器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这个时期,螺旋板式换热器应运而生。

螺旋板式换热器采用了新颖的结构设计,通过将流体引导到螺旋板之间的空间,增加了热量传递的表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螺旋板式换热器在石油、化工、制药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壳管式换热器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壳管式换热器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壳管式换热器由一个外壳和一组管子组成,流体在管子内外交替流动,实现热量的传递。

壳管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等优点,逐渐成为工业领域中最常用的换热器之一。

五、板式换热器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板式换热器开始兴起。

板式换热器采用了一系列平行排列的金属板,通过板与板之间的间隙实现热量传递。

板式换热器具有体积小、换热效率高等特点,逐渐成为化工、食品、制冷等行业中常用的换热器。

六、现代高效换热器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高效换热器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代高效换热器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设计理念,通过优化流体流动路径、增加传热表面等方式提高换热效率。

同时,一些新颖的换热器类型也相继出现,如微型换热器、膜式换热器等。

这些新型换热器在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七、结论换热器作为一种传热设备,在工业生产和能源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早期的简单换热器到现代高效换热器,换热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换热器将会继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节能的换热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A)
• 有壳侧压降大、存在多个流动“死区”换热不充 分; • 易出现漏流和旁流、流体横向冲击管束易产生震 动从而缩短换热器寿命等缺点
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技术特点
• 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结构简单,制造安装 方便; • 不足的是容易出现死区、旁流和漏流等情 况,降低了传热系数; • 容易结垢导致热阻增加,换热效率降低; • 压力损失较大,能耗增加; • 高速流动时易产生诱导振动、易发生共振 而破坏传热管,降低了使用寿命。
– – – – –
改善了噪音水平; 低速流明显改善。
2. 课题:
减少漏流引起的回流量; 降低共振风险; 降低壳程压降损失。
应用实例
第二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C)
• • • •
连续螺旋板导流板换热器管束; 连续螺旋折流板蒸发器比弓形折流板蒸发器提高57%; 当最小流通截面流速比大于2.4,螺旋折流板蒸发器比弓形折流板蒸发器有更好的壳侧换 热性能 课题: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发展历史及技术特点 发展历史及技术特点—— 发展历史及技术特点
杭州华东化工装备实业有限公司 谭新 2011.11.01
目录1
1. 高效节能列管换热器的技术指标; 2. 列管换热器技术发展概述; 3. 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A);
– – – – – – – 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技术特点;
附件1 自主知识产权
附件2 用户报告
附件3 媒体相关报道
谢谢大家!
杭州华东化工装备实业有限公司
谭新
E-mail: t418x@ 2011.11.01
已通过国家级鉴定
• 图片没来得及扫描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技术优势
全封闭流道流道连续型主要优点是:
1. 2. 3. 形成真正意义的全封闭流道螺旋流道,从而形成真正意义的稳 定螺旋流型; 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且可以根据化工生产工艺技术的需要, 非常容易地组合成壳程的多程传热; 振动小噪音低,经计算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换热管最低固有频率 比对应垂直弓形板换热器换热管固有频率大9倍,这是螺旋折流 板换热器的优势,因此在相同换热面积和相同工况下的螺旋折 流板换热器的抗振效果要远优于垂直弓形板换热器; 制造过程相对容易,在90度拼装导流板的制造所用胎具设计简 单安装方便 ,易于制造; 高效全封闭流道式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从理论上讲也属于 管壳式换热器,其结构或功能类型与普通管壳式换热器基本相 同,因此,可直接参照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规范的范 围安排生产 。
4. 5.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实证结论
• 高效封闭式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之所以明显改善传热、压降、结 垢及振动效果; • 一是因封闭螺旋流道的形成提高了介质的流速,导致雷诺准数、对流 传热系数和壳程膜传热系数均有较大提高; • 二是因引封闭螺旋流道的形成使每一根换热管都处于螺旋流形成的介 质旋涡中,有效换热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整体换热效果; • 三是因封闭螺旋流道内形成了特殊的速度梯度场,使旋涡使换热管表 面边界层减薄而降低了热阻,实验表明螺旋倾斜角在 15° —35 °区 间换热效果最好; • 四是因封闭螺旋流道形成的高速旋转的介质流,有利于冲刷走颗粒物 及沉淀物,显著降低了污垢热阻; • 五是多头螺旋结构很容易实现纯粹意义的多程传热,无论是并流、逆 流、错流还是折返留,有效对数温差或有效加权温差均有相当程度的 增加; •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侧传热膜系数比弓型折流板换热器高 33%~136%。
第三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D)
• 解决了第一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漏流问 题,解决了第二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加 工难度和造价昂贵问题;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优点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优点:
1. 是阻断了三角区漏流现象,使得壳程内形成真正意义的全封闭流道螺旋 流道,单位压降的换热性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2. 是因为螺旋流道的全封闭流道而大大提高了介质流速,从传热计算的角 度雷诺准数也相应提高,对流传热系数α也可以大幅度提高; 3. 是螺旋通道内高速旋转的介质流有利于在壳程内冲刷走颗粒物及沉淀物, 显著降低了占总热阻的50%-70%污垢热阻,有利地提高了换热效率; 4. 是高速的螺旋流使壳程横截面出现一个速度梯度场,使每一根换热管都 处于换热介质旋涡中,且由此产生的离心力提高了流体的湍流程度; 5. 是因为螺旋折流板对管束的支撑长度是完全平均的,且同扇形折流板间 三角形阻流板结合形成一种超稳定结构,进一步强化了换热器管束的抗 振能力; 6. 是容易加工制造,产品的结构特点,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加工制造成本, 还可以根据产品的形状、体积和结构特点,分别采取整体加工组装和分 管束组加工组装的不同加工形式。因此,较目前国内市场上各种螺旋折 流板换热器产品更容易实现大型化。
第一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B)
• 四分之一螺旋板折流板换热器管束 • 由捷克人提出 • ABB公司申请了专利
第一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技术特点
1. 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比较:
– – – – 有效提高了的热交换效率; 死区面积大幅度改善; 压降损失明显降低; 改善壳程二相流的介质均一度:
• • • 提高了壳程冷凝温度; 降低了壳程的蒸发温度; 强化了壳程对流传导系数;
– – – 1、进一步提高换热面积; 2、降低加工难度; 3、改善组装难度,降低维修成本。
A与C型的矢量图对比
• a图可见,由于流通截面的突变而在圆缺处形成高速区和 折流板背风侧的回流区,即流动死区。流动死区的存在既 增加壳程压力损失,叉减小了壳程换热效率。 • b图可见,由于受螺旋折流板的导流作用,除壳程进出口 附近有部分回流外,壳程流体整体呈螺旋状流动,在折流 扳附近几乎不存在流动死区。
• 1983年由前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化工设备研究所科 学家杰.卢卡和杰尼姆肯斯基等人首次提出的使壳 程流体作螺旋流动可以强化换热器壳程的传热效 率; • 第一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ABB公司投入工业 化实用,并转让日本三重重工; • 第二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西安交大研发成功 少量投入工业化实用; • 第三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北京研发成功,首 台工业原型机
1. 2. 3. 4. 5. 6. 7. 8. 换热效率越高越好; 换热过程的动力消耗越少越好; 紧凑性及金属消耗量越少越好; 共振及噪音越少越好; 加工、组装越简单越好; 维修与维护成本越低越好; 中心管的结垢速度越慢越好; 使用周期越长越好。
列管换热器技术发展概述
4. 第一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B)
第一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技术特点; 应用实例;
5. 第二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C);
工艺及工装; A与C型的矢量图对比; A与C型的温度与静压发布对比; A与C型的换热系数与压降曲线对比;
目录2
6. 第三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D);
– – – – – –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优点;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技术优势;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实证结论; 附件1 自主知识产权; 附件2 用户报告; 附件3 媒体相关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