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5.1《论语》十二章一、单选题1.下列加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求:追求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D.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许多教学理论。

C.《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D.南宋时,朱熹把《诗经》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见贤思齐焉②见贤思齐焉③可以群④远之事君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择善而从之⑦草菅人命A.①⑤/②③⑦/④⑥B.①②/③④⑦/⑤/⑥C.①⑥/②⑤/③④/⑦D.①④⑤/②/③/⑥⑦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③回虽不敏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古之学者必有师A.②⑤B.②④C.①③D.①④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

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12 《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2 《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2《论语》十二章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下列选项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B.有朋/自远方来C.学而/不思则罔D.温故/而知新3.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1)《<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的句子是“,”。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4)《<论语>十二章》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4.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共二十篇,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了孔子本人言行。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其中,懂得学习的人境界最高。

C.有客人远道而来,我们可以用《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

D.“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五十而不惑”中的“而立”“知天命”“不惑”常用来代指年龄。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统编版七年级上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同步训练(含解析)

统编版七年级上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同步训练(含解析)

《论语》十二章同步训练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下面句子中不是关于修身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儒家语录体大学中庸孟子春秋时期思想教育【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通“悦”,愉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真诚,诚实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有害这,指河水胳膊忠实,坚守【详解】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说:通“悦”,愉快;(2)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句意为: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信:真诚,诚实;(4)句意为: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5)句意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殆:有害;(6)句意为: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斯:这,指河水;(7)句意为:弯着胳膊枕着它睡。

肱:胳膊;(8)句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

笃:忠实,坚守。

3.D【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辨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及答案11 《论语》十二章一、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5)不逾.矩()(6)思而不学则殆.()(7)人不堪.其忧()(8)匹夫..不可夺志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用本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文中讲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切磋交谈、探讨问题,既可以增长知识、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的句子是:(2)文中论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3)谈时间之易失难得的句子是:(4)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2)吾日三省.吾身()(3)为人谋而不忠.乎()(4)不逾矩.()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选段中不少句子已演变为成语,请写出两个。

7.阅读选段,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

(不少于两点)(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

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③似重有忧者。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课时练(一)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②吾日三省吾身三省: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④温故而知新新: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舍:⑦曲肱而枕之肱:⑧博学而笃志笃:3、根据原文默写填空。

(1),不亦乐乎?(2),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3)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4)子曰:“,可以为师矣。

”(5),思而不学则殆。

(6)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二章》)(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9)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

(10),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14)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的是被尊称为“圣人”的孔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C.《论语》中有很多章节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D.“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圣人认为古稀之年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道德修养将达到最高境界。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

《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

"这是符合事实的。

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唯仁者能之。

"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

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

《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

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

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

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见得思义。

”(《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

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5课《论语》十二章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而①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_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2)其①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②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①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4)者①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何①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②小子何莫学夫《诗》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譬如平地____________(3)小子何莫学夫《诗》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

(1)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____________(4)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5)止,吾止也________5.下列有关《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B.可谓好学也已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士不可以不弘毅2.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求:追求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D.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3.下列对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而:如果B.小人喻于利于:在C.不亦重乎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D.其“恕”乎其:它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项伯者,项羽季父也B.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知止而后有定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5.将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⑥知所先后,则近道矣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⑥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
初一班姓名
知识填空:
一、孔子(前551一前479),名,字。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末期著名的家、家、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其人被尊为“”。

二、《》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及其关于言行的记录,是体散文,共20篇。

它是研究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时被列为“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合为“四书”,同为封建社会文人学子的必读书。

三、通假字。

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说:
2.十有.五有:
四、课文内容填空(填原文语句)。

(一)道德修养:1.
2.
3.
(二)学习态度、方法:1.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