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发生在大脑、脑干或脊髓中的一个或多个恶性或良性肿瘤的总称。

这些肿瘤通常是由神经细胞或非神经组织细胞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它也会影响患者和他们的家人的生活。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类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或非神经组织细胞中发生的肿瘤。

它们通常是恶性的,但也可能是良性的。

•原发性肿瘤的命名通常与其起源细胞的类型有关。

例如,胶质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脑膜瘤等。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由其他部位的癌症转移到大脑、脑干或脊髓中的肿瘤。

继发性肿瘤通常是恶性的。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症状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症状因肿瘤部位和大小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头痛头痛通常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早期症状之一。

疼痛可能很剧烈,并且会经常出现。

恶心和呕吐恶心和呕吐通常是头痛的常见伴随症状。

这些症状经常出现于早上和晚上,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疲劳和身体不适疲劳和身体不适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其他早期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会感到虚弱,没有精神,不想参加平时喜欢做的事情。

神经学症状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如失去平衡、行走困难、语言障碍、视力改变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肿瘤部位相关。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病史和身体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然后进行身体检查。

2. 影像学检查医生通常会要求进行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部位和大小。

3. 活体组织检查如果医生怀疑有肿瘤存在,他们可能会安排活体组织检查。

这种手术通常需要局部麻醉。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可能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其他治疗方法。

治疗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类型、位置、大小和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手术手术通常是去除肿瘤的主要方法。

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脑膜瘤分类解读

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脑膜瘤分类解读

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脑膜瘤分类解读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脑膜组织的肿瘤,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一种。

在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脑膜瘤有着详细的分类体系,这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对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脑膜瘤分类进行深入解读,以便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重要内容。

1. 脑膜瘤的分类概述脑膜瘤是一类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多数为良性肿瘤,少数为恶性肿瘤。

根据起源位置和组织类型的不同,脑膜瘤可以分为多个亚型,如硬脑膜瘤、软脑膜瘤、蜘蛛膜瘤等。

2. 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脑膜瘤分类在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脑膜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遗传学特征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其中包括I级脑膜瘤、II级脑膜瘤、III级脑膜瘤和IV级脑膜瘤。

不同级别的脑膜瘤有着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脑膜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其生长位置和大小,常见症状包括头痛、癫痫、感觉障碍等。

临床医生通常通过头部MRI、CT等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来进行诊断。

不同级别的脑膜瘤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这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4. 我的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脑膜瘤分类系统更加完善和科学,有助于临床医生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这一分类系统也为疾病的病理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结: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脑膜瘤分类系统详细而科学,有助于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和研究脑膜瘤。

我相信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分类系统将为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多的进步。

脑膜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病率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居前。

大部分脑膜瘤是良性的,但有少数属于恶性。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及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及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及护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指发生在脑部和脊髓的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其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同时还需要进行细致的护理以保证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方法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治疗方法:1.手术切除:对于有条件的患者,手术切除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手术的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可能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或胼胝体剪灭术等操作。

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放疗:放疗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和复发的肿瘤。

放疗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来抑制肿瘤生长。

放疗期间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评估放射反应的严重性,并辅助进行饮食和生活护理。

3.化疗:化疗是通过给予化学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式。

通常化疗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包括半定量设计的化疗组合治疗和目标化治疗。

化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肿瘤标志物,避免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4.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如镇痛、止吐、抗癫痫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的不适,提高其生活质量。

护理措施:1.定期观察病情:护士应每天进行病情观察,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应、运动功能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营养支持:脑部肿瘤的患者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和吞咽困难等情况,影响营养摄入。

护士应监测患者的体重、血常规和血蛋白水平,并根据情况提供高蛋白、高热量、易于消化的饮食。

3.皮肤护理:部分患者接受放疗后会出现皮肤反应,如红肿、瘙痒和糜烂等。

护士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及时进行皮肤护理,如清洁、保湿和使用护肤品。

4.精神疏导: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和情绪波动等问题。

护士应通过心理疏导和倾听患者的需求,帮助患者减轻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

5.安全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常常会出现运动障碍和平衡问题,容易发生跌倒和受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WHO分类及影像学诊断(三)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WHO分类及影像学诊断(三)

Age and sex distribution of medulloblastoma, based on 651 cases.
• 临床及神经影像
– 患者常出现共济失调、步态紊乱。由于脑脊液循 环受阻,出现高颅压症状,包括嗜睡、头痛和晨 起呕吐 – 在CT 和MRI 上,髓母细胞瘤为高密度信号影,增 强后均匀强化。约l/3 患者发生脑脊液播散,影 像学上表现为软脑膜或脑室壁上出现点状高密度 /信号影
• 特点
– 相当于WHOⅣ级。是颅内罕见肿瘤,占松果体肿瘤的 45%
Age and sex distribution of pineoblastoma based on 93 cases.
• 神经影像
• 肿瘤在CT 上呈大的分叶状,边界不清,密度均匀, 增强后可强化,少见钙化。MRI TlW上呈低信号或 等信号,可有不均匀增强
• 定义
– 发生于大脑或幕上的胚胎性肿瘤,由未分化的或分化 差的神经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具有向神经元、星 形细胞、室管膜细胞、肌肉或黑色素细胞方向分化的 能力
• 特点
– 相当于WH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位于幕上大脑和鞍上。松果体区的 PNET 为松果体母细胞瘤。发病年龄4 周~20 岁,平均 年龄5.5 岁,男女之比为2:1
On T1-weighted MRI, pineoblastoma shows homogeneous contrast enhancement.
A Large, haemorrhagic pineoblastoma.B Highly cellular pineoblastoma showing undifferentiated small cell histology.
Medulloblastoma of the cerebellar vermis compressing the brain stem.

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神经肿瘤专业医师堪与之厮守终生的学问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中针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系统被广泛使用,并为神经肿瘤专业医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这个分类系统被称为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该分类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包括脑、脊髓和其他脑膜瘤等多种类型的肿瘤。

这个系统根据病理学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特征,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为不同的亚型和分级。

神经肿瘤专业医师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个分类系统,熟悉其中的各种亚型和分级。

这样一来,他们可以根据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其他特征,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此外,对于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这个分类系统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便进行更好的比较和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和研究是一个复杂而不断演变的领域。

随着科学的进展和对肿瘤多样性的进一步了解,神经肿瘤专业医师需要持续与之保持紧密联系,并随时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这要求他们持续学习、参加研讨会和专业培训,与同行进行交流,以便提供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疗效评价 rano 标准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疗效评价 rano 标准

中央神经系统肿瘤是指发生在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

由于其特殊的部位和重要的功能,对中央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RANO标准是目前用于评估中央神经系统肿瘤疗效的一种国际标准。

下面我们将以从简到繁的方式,从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角度来探讨中央神经系统肿瘤疗效评价RANO标准。

一、中央神经系统肿瘤的疗效评价意义中央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而了解治疗的效果则需要进行疗效评价。

中央神经系统肿瘤疗效评价不仅可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还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治疗是否有效。

通过及时有效地进行疗效评价,可以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RANO标准的起源和意义RANO标准是指“响应评价标准在神经外科肿瘤领域”(The Response Assessment in Neuro-Oncology criteria),于2009年首次提出,并在之后不断修订和完善。

RANO标准在中央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效果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主要意义在于规范化治疗评价的标准,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多中心和多国家的研究合作。

三、RANO标准的评估内容及标准RANO标准主要包括对中央神经系统肿瘤治疗效果的影像学评估和临床评估两大内容。

在影像学评估方面,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螺旋CT等影像学检查的评估标准,通过对病灶的大小、数量、形态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估。

而临床评估则包括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生存期和对治疗的耐受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治疗调整。

四、对RANO标准的个人理解和观点作为一项用于中央神经系统肿瘤疗效评价的国际标准,RANO标准的出现为中央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规范,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医院之间的治疗效果可以进行直观、客观的比较。

RANO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准确、更及时的治疗信息,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的MRI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的MRI诊断-

T1WI
增强
.
增强
毛 细 胞 型 星 形 细 胞 瘤
.
脑干星形细胞瘤
T1WI
T2WI
.
增强
T1WI
同前病例
增强
增强
.
T1WI
脑干星形细胞瘤
增强
T2WI
.
T1WI
同前病例
增强
增强
.
肿瘤的40%~50%。 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
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是神经上皮源性肿瘤中最常见者。 占颅内肿瘤的17%,神经上皮源性肿
瘤的40%。 男多于女,两者比率为1.89∶1。
.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一)临床与病理 分类:传统的柯氏分类法分为Ⅰ~Ⅳ级
.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分化不良者: A.弥漫浸润性生长。 B.形态不规整,与脑实质分界不清。 C.易出血、坏死,半数以上有囊变。 D.肿瘤血管形成不良。 E.血脑屏障不完整。
.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发生于小脑者: A.多位于小脑半球,亦可位于蚓部。 B.多为囊实性。
中枢神经系统常 见
肿瘤的MRI诊断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钱银锋
.
.
.
.
.
.
.
.
.
.
.
.
.
.
.
.
.
.
.
.
.
颅内肿瘤
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 平片诊断价值有限。 血管造影可定位诊断,目前少用。 CT,绝大多数可定位、定量诊断,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世界卫生组织(WHO)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其致力于卫生领域的发展和协调。

近期,WHO发布了一份有关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的报告。

这一新的分类方案将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指发生在脑和脊髓内的肿瘤。

这些肿瘤通常由神经元、胶质、血管、淋巴组织和间叶组织构成。

目前,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方案一直存在争议。

各个医学界的研究者在其分类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许多问题,例如,分类的方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有效地指导治疗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决定制定新的分类标准。

新的分类标准根据新的分类标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将被分为以下13类:1.神经元肿瘤2.胶质细胞肿瘤3.神经外胶质细胞肿瘤4.脉管母细胞瘤和血管新生肿瘤5.细胞增生性病变6.混合型和复合型肿瘤7.间叶肿瘤8.上皮样肿瘤9.神经上皮肿瘤10.良性或不定型恶性胶质瘤(ODG)11.胚胎性肿瘤12.神经源性肿瘤13.非特定类型的原始神经外肿瘤新分类标准的优点新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较之前的分类标准更加详细,不仅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也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和后续生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新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为医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时提供了更加详细准确的指导方案,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和管理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来说,新的分类标准可以提高他们对自己病情和治疗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治疗和后续生活,提高其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脑胶质瘤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或疑诊,即行手术±放化疗
脑胶质瘤术后有残留靶区
低级别:大多数低级别胶质瘤的MRI不强化,因此确定其大体肿瘤靶区(GTV)主要是根据T2/FLAIR上的异常信号区域,术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在放疗前应行MRI复查以确定肿瘤是否残留,并以此作为确定GTV的依据,同时强调参考术前MRI以排除由手术创伤所致的异常信号干扰。

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以GTV外扩1-2cm边缘作为低级别胶质瘤的临床靶区(CTV)。

近期有研究显示应用11C-蛋氨酸(MET)-PET/CT有助于确定低级别胶质瘤术后残留肿瘤的范围和监测治疗后的反应(Ⅲ级证据)。

强烈推荐低级别胶质瘤放疗的总剂量为45-54Gy,分次剂量一般推荐为1.8-2.0Gy。

高级别:GTV为术后可见病灶和T2/FLAIR异常信号区,GTV向外扩展1-2cm得到CTV,CTV的勾画应是放射治疗医师根据解剖结构进行修正后产生CTVs,在此基础上外扩0.3-0.5cm即PTVs。

推荐GTV的剂量60Gy,CTVs的剂量40-50Gy。

总之,靶区勾画中放疗医生对靶区范围的修正非常重要,除了避开正常重要结构外,还应参考术前MRI,区分术后改变和肿瘤残留。

脑胶质瘤术后无残留靶区
(1)肿瘤靶区
经过对手术记录及术前、术后MRI图像的复阅
GTV(tb):为结合术前MRI所勾画的瘤床区域(水肿带);
(2)临床靶区
CTV1:GTVtb外放1.5cm(Ⅱ级)形成,2.5cm(Ⅲ、Ⅳ级)形成,根据解解剖屏障调整。

一般不画CTV2。

(3)计划靶区
PTV:上述对应各靶区外放2~5mm,一般为3mm,(外放具体数值按各单位摆位误差确定)。

放疗剂量:
PGTVtb 低恶54Gy(2.16Gy/F)高恶60Gy(2.0Gy/F)
PCTV 低恶45Gy(2.0Gy/F)高恶54Gy(1.8Gy/F)
一些知识
1.全脑放疗的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
2.多发脑转移瘤;
3.大脑胶质瘤病;
4.多灶性恶性胶质瘤;
5.软脑膜恶性播散癌。

2.全脑全脊髓放疗(四版书):主要用于某些经脑脊液播散的恶性肿瘤,如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室管膜瘤、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脉络丛乳头状癌。

除髓母细胞瘤外,后四种是有选择的进行全脑全脊髓放疗。

3.全脑全脊髓放疗(苏大版):1.室管膜瘤,多为良性,儿童及青少年常见,75%发生在幕下,第四脑室最常见;2.髓母细胞瘤,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类,亦多发生在幕下;3.松果体区肿瘤,尽量活检,诊断性放疗;
4.小脑恶性星形细胞瘤,预后差。

4.临床上称为恶性胶质瘤的是下面两种:恶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

5.恶性胶质瘤和胶质母细胞瘤CTV=GTV+2.5~3cm。

6.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肿瘤,它起源于胚胎脊索残余组织,好发中线部位、颅底斜坡、鞍区、骶尾部。

7.颅咽管瘤的放疗剂量54GY。

8.垂体微腺瘤是指直径≤10mm的肿瘤,以泌乳素瘤最常见。

垂体瘤术后常规分割治疗的剂量为45~50GY。

9.脑肿瘤中以脑胶质瘤多见,大脑半球发生的脑胶质瘤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最多见。

10.脑转移瘤放射治疗原则:全脑放疗是脑转移患者的常规治疗
模式。

治疗剂量为4000CGY/20次,或3000CGY/10次。

11.多发脑转移瘤,行全脑放疗后可对病灶加立体定向外科,推荐单次剂量10~15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