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脑转移瘤常规调强放疗与螺旋断层放疗的剂量学分析

合集下载

螺旋断层放疗与常规调强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推量中的剂量学比较

螺旋断层放疗与常规调强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推量中的剂量学比较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d o s i m e t r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o r g a n s a t r i s k ( O A R)b e t w e e n
同步 推 量 中的剂 量 学 比较
2 1 0 0 0 2 南 京 解 放 军八 一医 院全 军 肿瘤 中心放疗 科
李益 坤 ,刘 海 ,王 晓萍 ,杭 霞瑜 ,曾 波 甘 叶敏 ,李 帆
【 摘
要】 目的 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 同步推量放 疗 中应用 常规调 强放疗 ( I MR T ) 及螺 旋断层放 疗 ( H T ) 剂量分 布的
L /Y i k u n, L I U H a i , W A NG X i a o p i n g, H A N G X i a y u , Z E N G B o , G A N Y e m i n , L I F a n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R a d i o t h e r a —
剂量 的均匀性 、 适形度 明显优 于 I M R T ( P< 0 . 0 5 ) , 患侧肺 V 、 V V 。 、 V 及肺平 均剂量均 明显低 于 I MR T ( P<0 . 0 5 ) , 但 健侧 肺V 增加 ; 心脏剂量明显降低 ( P< 0 . 0 5 ) 。结论 对于乳腺 癌保乳术 后同步 推量放疗 , H T与 I MR T计划 都可 以满 足临床 剂 量 的要求 , 但H T计划在剂量学方 面相对于 I MR T计划具有优势 , 可以显著 降低对正常器官 的毒副作用。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辐射环境影响分析摘要: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是采用螺旋CT扫描方式治疗癌症的放射治疗设备,很多医院都购置了此设备以扫描和治疗癌症患者。

本文对某医院配置的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防护能力进行介绍,并对设备周围进行辐射剂量率监测,分析此设备的运行对周围辐射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辐射环境一、前言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是采用螺旋CT扫描方式治疗癌症的放射治疗设备,其将6MV的小型加速器安装在螺旋CT机的滑环机架上,该加速器可以产生3.5MVX射线来扫描患者,也可以产生6MV的X射线,用调强后的射线来治疗癌症患者。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将螺旋CT和医用直线加速器相结合,同时具有影像扫描和放疗的功能,是集3D-CRT、DGRT、IGRT、IMRT、ART功能为一体的放射治疗设备,其特点是将高能X射线束360度旋转聚焦注射肿瘤,靶区适形性佳,剂量分布均匀,使正常组织及器官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同时具有图像引导功能,每次治疗前在治疗机上进行MVCT成像,确认治疗体位在三维空间上与治疗计划一致后再进行放疗,从而保证了治疗的精确性。

本文以某医院为例,对其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开机运行时对周围辐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概况该医院的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机房位于负二层,南侧为基土层,北侧、西侧和东侧为负二层地下车库,下方为基土层,上方为封闭式空房间。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技术参数见表1,机房防护能力见表2。

表1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技术参数表2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机房屏蔽情况一览表三、辐射环境监测与分析3.1 监测方法与仪器现场监测依据《环境γ辐射剂量率测量技术规范》(HJ 1157-2021)中规定的方法和要求。

监测仪器选用校准有效期内的德国Thermo公司生产的辐射剂量率仪,仪器型号为FH40G,选用FHZ672E-10型探头,能量响应范围40keV~4.4MeV,量程1nSv/h~100µSv/h。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近况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近况
研 究进 展
21 4 第 8 第 0 0年 月 1 l 1 卷 期
螺旋 断层 放射治疗 的基础 与临床研究近况
张善 敏 李素 云 , 仲 品 , 金 1山东 省 高青 县 人 民 医院 , . 山东 高青 2 6 0 ;. 5 3 0 2滨州 职 业学 院 , 山东滨 州 2 6 0 56 0
螺 旋 断 层 放 射 治 疗 ( l a T moh rp , T) 近 几 年 Hei l o tea y H 是 c 发 展 起 来 的超 强 度 无 创 治 疗肿 瘤 的新 技 术 ,它 使 用 兆 伏 级 C Me ao aeC mp tdT mo rp y MVC 图 像 实 时 引 导 T( gvh g o ue o ga h , T) 的调 强 放 疗 (ne syMo uae a it n T ea y I T [. Itni d ltd R dai h rp , t o MR )1 1 是 一种 三 维 适形 放 疗, 是本 世 纪放 疗 领域 的 里程 碑 。 现就 H T
【] K tymaKF jaN,sroTA t rti iae B- e edn hs 7 aaa ,ui T uu .k/ oenkn s dp n etp o一 t p
为该 方 法 可 以使 临床 医 生 和物 理 学 家 们很 容易 地 评 估 螺 旋 有 助 于螺 旋 断层 放疗 机 的 质量保 证 。
1 . HT 剂 量 的 研 究 3
家 委 托 美 国 医学 协 会 所 属 1 8个 工 作 小 组 审 查 螺 旋 断 层放 4 疗 硬 件 设计 和质 量 保 证后 ,提 出相 关 的质 量 保 证 方 法 的建
p o l t n a d i a tv t n o E Hu p o t e lc ce p o e so h r a i n n c ia i fW E1 r moe c l y l r g s i n y o o r

质子调强放疗技术与2种光子旋转调强放疗技术在全中枢照射中的剂量学比较

质子调强放疗技术与2种光子旋转调强放疗技术在全中枢照射中的剂量学比较

解传滨,杨涛,王子申,等•质子调强放疗技术与2种光子旋转调强放疗技术在全中枢照射中的■38■剂量学比较[J].医疗卫生装备,2021,42(5):38-42,52.质子调强放疗技术与2种光子旋转调强放疗技术在全中枢照射中的剂量学比较解传滨打杨涛打王子申2,方春锋2,徐寿平打曹林2,曲宝林卩(1.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治疗科,北京100853;2•—洲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河北涿州072550)[摘要]目的:比较质子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proton therapy,IMPT)技术与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 H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2种光子旋转调强放疗技术实施全中枢照射(cranio spinal irradiation,CSI)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选取12例接受CSI患者的CT定位图像,完成靶区及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勾画,对所有病例均分别设计VMAT、HT及IMPT3种放疗计划,并定义为VMAT组、HT组及IMPT组。

分析比较靶区及各器官剂量学参数并探讨3种技术实施CSI的剂量学差异。

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3组计划均能满足靶区处方剂量的要求,其中VMAT组与HT组D95均高于IMPT组。

对于。

2、几聞2种指标,IMPT组略优于2种光子旋转调强放疗组,且仅HT组与IMPT组的久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3组的0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VMAT、HT及IMPT3组计划的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和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index,H I)比较,仅VMAT组与IMPT组的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8,P=0.031)在各OAR 的保护上,IMPT组在低剂量区域(V“J体现出明显优势。

乳腺癌患者螺旋断层放疗与混合调强放疗治疗效果探讨

乳腺癌患者螺旋断层放疗与混合调强放疗治疗效果探讨

乳腺癌患者螺旋断层放疗与混合调强放疗治疗效果探讨陈泽杰;高梦圆;林勤;柯瑞全【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24(15)3【摘要】目的探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helical tomotherapy,TomoHelical)与混合调强放射治疗(hybrid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Hy-IMRT)2种治疗方式对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2023年1—7月保乳乳腺癌手术早期患者50例,并按术后射线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TOMO组与Hy-IMRT组,各25例。

比较2种治疗方式照射靶区处处方剂量(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剂量学参数及放疗后周围正常器官剂量学,放疗结束随访3个月并比较其预后情况。

结果与Hy-IMRT相比,TOMO治疗的PTV符合性指数(conformity index,CI)为(0.68±0.15),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为(1.09±0.12),Hy-IMRT治疗治疗的PTV CI为(0.54±0.12),HI为(1.3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OMO组全肺平均放射剂量(mean does,Dmean)为(517.23±109.33)cGy,全肺受到5 Gy或以上的辐射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olume5,V5)为(18.53±4.07)%,全肺受到20 Gy或以上的辐射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olume20,V20)为(10.55±2.83)%,Hy-IMRT组全肺平均放射剂量(mean does,Dmean)为(581.12±113.72)cGy,全肺受到5 Gy或以上的辐射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olume5,V5)为(21.44±4.85)%,及全肺受到20 Gy或以上的辐射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olume20,V20)为(12.66±3.15)%,TOMO组均低于Hy-IMRT组(P<0.05)。

放射治疗正常组织剂量限制精选全文完整版

放射治疗正常组织剂量限制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正常器官名称器官剂量限定脑干D max≤54Gy脊髓D max≤40Gy视神经D max≤54Gy视交叉D max≤50Gy头颈部肿瘤危及器官剂量限定I类——非常重要的必须保护的正常组织II类——重要的正常组织正常器官名称剂量限定颞叶D max≤54-60Gy眼球D max≤50Gy晶体D max≤9Gy下颌骨D max≤60-70Gy颞颌关节D max≤50Gy垂体MLD≤50Gy腮腺MLD≤50GyD50%≤30-35Gy单侧耳蜗D5%≤55Gy,或MLD≤50Gy肺癌、食管癌、胸腺瘤危及器官剂量限定正常器官名称单纯放疗同步放化疗术后放疗脊髓D max≤45Gy D max≤60Gy D max≤60Gy肺双肺MLD≤13Gy双肺V20≤30%双肺V30≤20% 双肺V20≤28% 肺叶切V20≤20%全肺切V20≤10%心脏V30≤40%V40<30% V30<40%V40<30%V30<40%V40<30%食管V50<50% V50<50% V50<50%肝脏V30<30%肾脏V20≤40%乳腺癌、术后危及器官剂量限定正常器官名称单纯放疗肺患侧肺V20≤25%,MLD<15Gy;双肺V20≤20%心脏V30<10%V40<5%乳腺双侧MLD<1Gy,D max<5Gy;胃癌、胰腺癌危及器官剂量限定正常器官名称单纯放疗肝脏V30<60%肾脏右肾D33%<22.5Gy左肾V15≤33%双肾D33%<15-25Gy,MLD≤15Gy 小肠D50%<20-30Gy,D max≤45-50Gy 十二直肠D max≤45-50Gy脊髓D max≤40Gy前列腺癌危及器官限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正常器官名称单纯放疗膀胱V50≤30%V60≤20%V70≤10%直肠V50≤40%V60≤30%V66≤20%V70≤10%小肠V50≤5%,D max<52Gy股骨头V50≤5%,D max<52Gy 耻骨联合V70≤15%宫颈癌危及器官剂量限定正常器官名称单纯放疗膀胱D40%<40Gy直肠D40%<40Gy小肠D40%<40Gy骶骨D40%<30-35Gy髂骨D20%<10-30Gy胰腺D33%<5-20Gy左肾D33%<5-20Gy右肾D40%<25-35Gy股骨头D33%≤25-35Gy直肠癌危及器官剂量限定正常器官名称单纯放疗膀胱D50%≤50Gy小肠D50%≤20-30GyD max<45-50Gy股骨头D5%≤50Gy。

放射治疗剂量调整方法详解

放射治疗剂量调整方法详解

放射治疗剂量调整方法详解放射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法,它使用高能辐射来杀死癌细胞或控制它们的生长。

放射治疗的关键是确保癌细胞受到足够的剂量,同时最小化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剂量调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调整剂量可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剂量调整是指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治疗进展,对放射治疗剂量进行必要的调整。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放射治疗剂量调整方法:1. 靶区剂量调整:放射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杀死或控制癌细胞的生长,因此准确定位和准确照射靶区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治疗反应,靶区的剂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过大,可以适当增加剂量来增强治疗效果;相反,如果副作用严重或病情好转,剂量可以适度降低。

2. 保护器官剂量调整:放射治疗过程中,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也会受到辐射的影响,因此需要保护器官的安全。

如果某个器官的剂量过高,可以通过调整放疗设备的照射角度、形状和透射剂量等方式来减少器官的受损。

或者采用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如调强放射治疗(IMRT)或体素模型放射治疗(VMAT)等,可以更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3. 治疗周期和次数调整:放射治疗通常需要进行多个周期和多次疗程,治疗周期和次数的调整可以根据病情变化来进行。

如果病情恶化或治疗效果不佳,可以适当缩短治疗周期或增加疗程次数,以增加治疗剂量。

如果病情好转或副作用过大,可以适当延长治疗周期或减少疗程次数,以减少放射剂量。

4. 剂量分数化调整:放射治疗通常分为多个疗程,每个疗程的剂量被分成若干个分数进行给药。

剂量分数化调整是根据治疗反应和副作用来决定每个分数的具体剂量。

如果治疗反应好且耐受性良好,可以适当增加每个分数的剂量;如果治疗反应不佳或耐受性差,可以适当降低每个分数的剂量。

5. 定量评估和调整:剂量调整不仅需要根据临床经验和规范进行,还需要进行定量评估和调整。

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可以帮助医生计算出病人的剂量分布和副作用分布,评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程度。

脑转移癌螺旋断层放疗_调强及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_侯俊

脑转移癌螺旋断层放疗_调强及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_侯俊

近年来随着对恶性肿瘤诊疗水平的提高,脑转移癌呈增加趋势。

脑转移癌多来源于肺癌、肾癌、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等,中位生存期仅为1个月[1]。

脑转移癌的治疗以姑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脑转移癌螺旋断层放疗、调强及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侯 俊,冯林春,蔡博宁,王运来,徐寿平,戴相昆,葛瑞刚,巩汉顺,解传滨解放军总医院 放射治疗科,北京 100853摘要:目的 评估多发脑转移癌的螺旋断层放疗(tomotherapy,TOMO)、静态逆向调强(intensity modulation radiation therapy,IMRT)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的剂量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1、2、3及多个病灶的脑转移癌患者的CT/MRI 图像各10例,勾画靶区及正常器官后,分别传输至Precise plan、Pinancle 及TOMO 计划系统,给予全脑(PTVwb)40Gy/20F,同步给予局部转移灶(pGTV S )加量至60Gy/20F。

根据RTOG 02-25标准限制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剂量,三组计划完成后,分别对靶区的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不均匀性指数(heterogeneity index,UI)、等剂量曲线覆盖程度、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分布和正常器官受量最大剂量及平均剂量进行评估。

结果 三种计划都能达到处方剂量需要和危及器官受量限制。

TOMO 计划对脑转移病灶及全脑的计划靶区均匀性、适形度、靶区覆盖程度和对3个以上病灶患者的晶体保护优于3D-CRT 和IMRT 计划;对中耳、内耳、1-2个转移病灶患者的视神经、3个以上转移病灶患者的脑干保护优于3D-CRT 计划。

IMRT 计划对全脑的计划靶区的均匀性、适形度、靶区覆盖程度均和对中耳、1-2个转移病灶患者的视神经、3个以上转移病灶患者的脑干优于3D-CRT 计划,且在3个以上转移灶患者更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脑转移瘤常规调强放疗与螺旋断层放疗的剂量学分析杭霞瑜;李益坤;刘海;张新良;丁巍【摘要】目的:比较多发脑转移瘤在常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和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2种不同治疗系统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10例多发脑转移瘤(转移灶≥3个,最多7个)病例,分别制订IMRT及HT计划,处方剂量定义为全脑(PTV)40 Gy/20 f,局部转移灶(GTV)同步加量至60 Gy/20 f.通过对靶区的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number,CN)、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以及危及器官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等指标比较2组治疗计划.结果:IMRT组对比HT组,PTVHI:(1.30±0.09)vs.(1.23±0.05)(t=4.27,P=0.00)、GTV_HI:(1.06±0.01)vs.(1.05±0.01)(t=2.80,P=-0.02),HT组靶区剂量均匀性优于IMRT组;左晶体最大剂量:(7.45±0.65)Gy vs.(6.08± 1.05)Gy (t=4.42,P=0.00);右晶体最大剂量:(6.98±0.64)Gy vs.(5.80±0.88)Gy(t=7.12,P=0.00);脑干最大剂量:(50.74±4.52)Gy vs.(48.46±4.44)Gy (t=6.76,P=0.00),均有统计学差异,显示HT组对危及器官的保护具有显著优势.结论:对于多发脑转移瘤,相对于常规IMRT,HT可以使靶区获得更好的剂量分布,同时显著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改善了剂量学分布.计划中通过使用同步加量技术可以缩短多发脑转移瘤患者的整体疗程.【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年(卷),期】2016(037)007【总页数】4页(P78-80,83)【关键词】脑转移瘤;螺旋断层放疗;调强放疗;同步加量照射;剂量学分布【作者】杭霞瑜;李益坤;刘海;张新良;丁巍【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放疗科;210002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放疗科;210002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放疗科;210002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放疗科;210002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放疗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R815;R739.41脑转移瘤是颅内肿瘤常见的一种类型,25%~40%的颅外恶性肿瘤患者会在病程中出现脑转移,其多来源于肺癌、肾癌、消化道肿瘤和乳腺癌等,其中肺癌占64%[1]。

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和影像技术的发展,脑转移瘤的诊断率呈增加趋势。

目前,脑转移瘤的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传统上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是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手段,有效率为60%~80%,中位生存期为4~6个月,1 a生存率为14%~20%[2]。

WBRT局部病灶同步加量(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SIB)较WBRT能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及生存质量[3]。

本研究针对10例多发脑转移瘤病例,分别设计常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计划及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计划,方案为WBRT局部病灶同步加量,并进行剂量学分析。

1.1 临床资料随机选择10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转移灶≥3个,最多7个。

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3岁,中位年龄54.5岁;其中非小细胞肺癌8例、肾癌1例、乳腺癌1例。

病灶呈散在性分布,主要位于大脑半球和小脑,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70,均未行开颅手术治疗。

1.2 体位固定及CT扫描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头垫枕,用热塑头模固定,在Philips MX8000螺旋CT上扫描,范围为颅顶至颅底下3 cm,层间距3 mm,所得影像序列经勾勒靶区及正常组织后通过网络分别传输至Tomotherapy TPS及Varian Eclipse TPS。

1.3 治疗计划系统TomotherapyTPS和VarianEclipse TPS计算方法均为卷积迭代算法,射线类型为标称6 MV X线。

1.4 放疗计划的设计1.4.1 靶区定义和危及器官勾画2组肿瘤靶区和危及器官定义完全一致,将全脑定义为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三维方向外放3~5 mm命名为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颅内转移灶靶区命名为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GTV)。

危及器官主要包括双侧晶体、眼球、视神经、脑干和脊髓等。

1.4.2 处方剂量及约束条件定义2组均给予相同的处方剂量及分割方式,PTV为40 Gy/20 f、GTV为60 Gy/20 f,并要求100%处方剂量覆盖95%的靶体积。

危及器官限定剂量要求为:双侧晶体<7 Gy,视神经、脑干<54 Gy,脊髓<40 Gy,眼球<45 Gy。

1.4.3 计划设计螺旋断层放疗计划射野宽度为2.5 cm、调制因子为2.0~2.8、螺距为0.35,采用360°旋转照射方式。

常规调强放疗计划根据转移灶的数量设计为5~9野定角照射,为更好地保护敏感器官,必要时采用非共面照射,多叶准直器(multi-leafconllimator,MLC)设为Sliding Windows模式。

1.5 观察比较指标(1)等剂量曲线分布和PTV中剂量体积(V55、V50、V45)。

(2)靶区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number,CN):CN=TVRI/TV×TVRI/VRI;TV为靶体积;TVRI为参考等剂量线面所包绕的靶体积;VRI为参考等剂量线面所包绕的所有区域的体积;CN的取值为0~1,等于1时表示等剂量线面所包绕的区域与靶体积完全一致,等于0时表示等剂量线面所包绕的所有区域与靶区没有重叠,数值越接近1说明靶区适形度越好。

(3)靶区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HI=D5/D95,D5为包绕5%计划靶区的最低剂量,D95为包绕95%计划靶区的最低剂量,数值越接近1说明靶区均匀性越好。

(4)危及器官最大剂量、平均剂量;(5)机器出束量及治疗时间。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种不同的计划系统设计的治疗计划指标的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0.05定义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1 等剂量曲线分布由等剂量曲线分布图(如图1所示)可看出HT组剂量学分布优于IMRT组,HT组V50、V45体积低于常规IMRT组,HT组的剂量梯度明显较常规IMRT组有优势,详见表1。

2.2 适形度指数(CN)和均匀性指数(HI)研究结果显示2组计划的PTV和GTV的CN基本相同,无统计学意义,HT组中PTV和GTV的HI明显优于IMRT组,详见表2。

2.3 危及器官剂量的比较HT组的晶体、视神经以及脑干的最大剂量与平均剂量低于IMRT组;2组计划脊髓的最大剂量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平均剂量HT组较IMRT组下降。

从表3中可以看出,HT组的多项数值显著低于IMRT组,表明前者更好地保护了多数危及器官。

2.4 机器出束量及治疗时间IMRT组平均出束量为(1 845.3±404.0)MU,平均治疗时间为(386.2±67.4)s(包含射野间治疗参数的切换);HT组的平均出束量为(5 187.5±222.7)MU,平均治疗时间为(350.6±37.5)s。

HT是一种新兴的IMRT技术,它将6 MV的直线加速器安装在环形机架上,在加速器围绕治疗床360°螺旋断层方式照射靶区时,治疗床沿轴向同步前进穿过机架,使放疗过程更加连贯。

HT每旋转一圈有51个射野角度,二元气动多叶光栅在机架旋转的同时快速运动,具有靶区适形度好、剂量均匀性好及陡峭的剂量梯度等特点[4]。

相关研究结论显示,对于头颈部肿瘤治疗,HT系统提供了比静态IMRT系统更加优越的剂量分布,虽然它不具备非共面照射方式,但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HT系统和非共面IMRT相比也表现出了相同或者略好的保护正常组织的优势[5-8]。

Han等[9]对颅内肿瘤进行了HT与静态IMRT计划剂量学比较,结果表明HT具有更好的剂量适形度、剂量梯度和剂量均匀性。

Yartsev等[10]和Cozzi等[11]对多种放射外科作了比较,表明HT具有更好的靶区均匀性和适形度。

Bauman等[12]和Kirova等[13]报道了HT在全脑放疗+脑转移灶同步加量可提高局控率,同时降低了不良反应,未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本研究针对10例多发脑转移瘤病例,采用全脑放射治疗+局部病灶同步加量方案,分别设计常规IMRT计划及HT计划。

通过比对分析2组计划的剂量分布,发现HT组显著提高了PTV与GTV靶区的均匀性,但在CN上2组无显著差异,分析原因,考虑为在常规IMRT计划设计中使用了与转移灶GTV个数相适应且足够多的射野数量,使得靶区适形度达到了与HT相当的水平。

HT组中剂量体积V50、V45低于常规IMRT组,显示出HT组的剂量梯度明显较常规IMRT组有优势。

同时,HT组降低了晶体、脑干等危及器官的最大剂量和平均剂量,在临床上可能为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带来收益。

对于常规IMRT系统,治疗时间主要受制于射野及子野的数量、MU跳数、剂量率及多叶光栅叶片运动速度等参数,对于HT系统,治疗时间主要受制于射野宽度和调制因子等因素,使用较小的射野宽度和螺距比,可以提供更高的射野调制自由度,产生更好的剂量分布,降低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但这样做的代价是增加了治疗时间[14]。

因此,治疗计划制订者之间由于受不同能力、习惯和经验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本研究中,10例脑转移瘤HT计划的单次治疗平均出束时间约为6 min,同Sliding Windows模式下的常规IMRT治疗时间(包含射野间参数切换)持平。

由于HT具有较高的剂量率(最大剂量点约9 Gy/min),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出束无中断,因此出束量较常规IMRT显著提升,无疑增大了机器的损耗。

综上所述,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患者,HT相对于常规IMRT在剂量学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优势,在获得更为理想的靶区剂量同时更好地保护了正常组织,降低了危及器官的不良反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