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精选练习(逐题解析)

《论语》十二章精选练习(逐题解析)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知者不惑D.未成一篑【答案】C【解析】“知”通“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B.请事斯语矣C.非礼勿视D.敏于事而慎于言【答案】C【解析】A,史:浮夸;B,事:实践;D,敏:勤勉。

3.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敏于事而慎于言C.文胜质则史D.如礼何【答案】B【解析】A,C为判断句,D为固定句式。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

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

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

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

【答案】(示例)①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②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解析】①空注意转折词“但”,内容应与前文相对;②空抓住后文“继承”“发展”等字眼填写。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②。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

B.“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

C.“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

D.“以备王道”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两句的“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5.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选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所以..行之者一也D.敏于事而慎于.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8.选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论语》中哪一位弟子的言论?A. 子贡B. 子路C. 子夏D. 子张答案:A二、填空题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____。

”答案:乐之者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____思想。

答案:义利观三、简答题6. 请简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是孔子的“黄金法则”,意味着一个人在对待他人时,应该遵循自己不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四、论述题7. 论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将“仁”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和帮助的体现。

孔子强调,一个人要达到“仁”的境界,需要不断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孔子看来,“仁”是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的关键。

五、翻译题8. 将以下《论语》中的句子翻译成英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案:Reviewing the old and learning the new, one can become a teacher.六、分析题9. 分析《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答案: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单纯学习而不进行思考会导致知识的空洞,而单纯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导致知识的匮乏。

对现代教育而言,这句话启示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

七、综合题10. 请结合《论语》中的内容,谈谈你对“君子”的理解。

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有丰富的描述,认为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12 《论语》十二章班级: 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博学而笃.志(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日三.省.吾身三省:(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故而知新.新:(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 罔:殆:____________(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逝.者如斯.夫逝:斯:(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肱.而枕之肱:(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学而笃.志笃:3.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 D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 《论语》是____________ 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___ ( 体裁) 著作。

《论语》十二章 精选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 精选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精选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2)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_____________(4)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2、新学期又开始了。

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第一B. 为政第二C. 八佾第三D. 里仁第四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要谦虚谨慎B.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C. 要不断学习D. 要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二、填空题3. “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学而第一”章。

4. “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里仁第四”章。

三、简答题5. 请简述《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四、论述题6. 根据《论语》中的观点,论述“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五、翻译题7. 将以下《论语》中的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案例分析题8. 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管理者,你如何运用《论语》中的思想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答案:一、选择题1. A2. D二、填空题3. “温故而知新”4. “君子喻于义”三、简答题5. 《论语》中“君子”通常指有德行、有修养、注重道德和礼仪的人,而“小人”则指那些只关心个人利益、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君子追求的是道义,小人追求的是利益。

四、论述题6. “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关爱。

在个人修养上,仁要求我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在社会交往中,仁则要求我们以礼待人,以和为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翻译题7.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

”六、案例分析题8. 作为管理者,可以借鉴《论语》中的思想,首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展现出对员工的尊重和关怀。

其次,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再次,注重团队的道德建设,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以此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____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记录了_____________。

《论语》共二十篇。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人,春秋末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___________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粗词语1.学而时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能够为师矣()()()15.人不胜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埋头()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之(时,古义。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5课《论语》十二章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而①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_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2)其①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②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①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4)者①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何①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②小子何莫学夫《诗》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譬如平地____________(3)小子何莫学夫《诗》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

(1)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____________(4)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5)止,吾止也________5.下列有关《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强化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____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记录了_____________ .《论语》共二十篇。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人,春秋末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___________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粗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 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

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

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强化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__孔子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记录了_____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

与____《大学》___、_《中庸》_____、____《孟子》_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丘__,字__仲尼__,___春秋_时期__鲁国_人,春秋末期的___思想家___、__政治家___、____思想家___ ,____儒家___ 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__圣人___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孔孟______”。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粗词语1. 学而时习之(按时,学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4.不亦君子乎(有才得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7.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立身,有所成就)9.四十不惑(不迷惑)10.不逾矩(超过)(法度)11.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喜爱)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人)(于此,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往,离去)(这,代词,这里指河水)26.不舍昼夜(丢弃)27.三军可夺帅也(全军)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29.博学而笃志(坚定)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当前的事情)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 __“悦”____ ,意思是 _愉快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__“又”__,意思是_放在整数和分数之间_________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

习,古义:温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太阳。

三,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体会;今义:原来,和旧相反)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好人。

从,古义:学习,跟从;今义:介词,自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当,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温故而知新(表承接)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状语,每日)3.传不习乎(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动词,喜爱)(名词-意动。

以……为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名词新的体会)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_____不亦说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博学笃志、逝者如斯、箪食瓢饮__________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