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高尿酸血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高尿酸血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2018年1-12月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03例进行随访,分析高尿酸血症患者和正常血尿酸患者的普遍和生化指标。
结果高尿酸血症患者组的各项不利指标高于正常组。
结论高尿酸血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身体健康有影响。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心力衰竭; 左心室射血分数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的死因[1],因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
目前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重症心力衰竭病人,尤其是终末期心衰病人常合并高尿酸血症[2]。
但对于高尿酸血症和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研究探讨高尿酸血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1.资料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8年1-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访。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8版教材及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综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胸片、心脏彩超、BNP等辅助检查,由两名心血管内科医师确诊。
高尿酸血症(HUA)是指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即称为高尿酸血症。
排除标准:(1)急性冠脉综合征;(2)恶性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3)近3个月内应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4)肝肾功能不全。
1.2 方法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体质指数、合并症和实验室检查;②血尿酸检查:受试者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3ml,采用雅培C160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尿酸水平,试剂盒购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公司。
③生化等相关指标检测:采用雅培C160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C反应蛋白等,生化试剂盒均购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公司。
④患者出院后对其随访两年,记录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情况。
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摘要】血尿酸是人体代谢产物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本文对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发现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临床研究方法采用了大样本调查和对照实验,结果显示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的患者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相关性分析表明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建议对高血尿酸水平的患者进行干预措施,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血尿酸与冠心病之间的潜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这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 血尿酸水平、冠心病、发病机制、临床研究、相关性分析、干预措施、未来研究、临床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血尿酸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物之一,主要通过肝脏合成并由肾脏排泄。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临床情况,与多种慢性病,如痛风、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之间存在潜在的关联。
冠心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
探究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前关于血尿酸与冠心病的关联研究还比较有限,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
有必要深入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以期找到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关联性的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
早期的研究表明,高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深入探讨血尿酸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进一步揭示血尿酸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高尿酸血症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高尿酸血症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引言: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其特征是体内尿酸水平过高。
虽然高尿酸血症本身不会导致明显的症状,但它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患有高尿酸血症的个体来说,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非常重要。
一、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的许多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前景性队列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具体而言,高尿酸血症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患者罹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1. 炎症反应:高尿酸水平与体内系统性低度持续的慢性炎性反应相关联。
这种低度持续的慢性炎性反应可能会导致内皮功能异常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 血压升高:尿酸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高尿酸血症可通过多个机制引起血压升高,包括促进局部前列腺素合成、钠重吸收增加以及抑制氧化还原反应等。
因此,患有高尿酸血症的个体更容易发展为高血压,并由此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3. 脂质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还可以干扰脂质代谢,并通过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风险。
二、高尿酸血症心血管风险评估方法为了更好地评估患有高尿酸血症个体的心血管风险,临床上常采用以下方法:1. 心血管病史:了解患者的既往疾病史、家族史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存在情况,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2. 体格检查:通过测量患者的体重、身高、腰围、收缩压和舒张压等指标,评估其整体健康状态和可能存在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3. 实验室检查:进行全面的生化指标检查,包括尿酸水平、血压、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以及肾功能等方面,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代谢紊乱或器官功能异常。
4. 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波检查:通过这些无创技术,可以观察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异常情况,并提供更精确的心血管评估指标,如左室质量指数(LVMI)等。
高尿酸血症对心血管系统不利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高尿酸血症对心血管系统不利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发布时间:2021-09-03T10:59:09.40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7期作者:贺先珍[导读]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最主要的产物就是尿素,尿酸含量较少贺先珍泸定县人民医院;四川省甘孜州 626100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最主要的产物就是尿素,尿酸含量较少,而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各类嘌呤在氧化以后生成的尿酸通过尿液排出,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存在1200mg的尿酸,每天大概会有600mg新生成,同时也会排泄掉600mg,如此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但如果人体内生成的尿酸过多不能及时排出或者排泄尿酸的功能变弱,就会导致尿酸在体内滞留太多,导致高尿酸。
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等情况主要通过尿酸含量的变化来反映。
高尿酸血症简述高尿酸血症是一般是由于人体嘌呤代谢异常或者障碍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血尿酸增高以及关节炎等症状,临床将其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类型,同时会和高血压、脂质异常血症、2型糖尿病、肥胖、冠心病等疾病并发,因此也被称为代谢综合征。
近年来,因为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显著增高,且女性较低于男性,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发病率更高。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是因为先天性嘌呤代谢障碍导致,超过80%的患者会存在尿酸排泄异常以及肾小球滤过减少、肾小管分泌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多等症状,一般和人体尿酸合成、运转过程中的基因存在缺陷或者尿酸酶基因功能丧失相关。
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一般是因为部分系统性疾病引起,例如慢性肾病、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等,同时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呋塞米等药物,可能也会导致尿酸排泄收到抑制,从而引发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发病原因和典型症状通常情况下,患者就是血尿酸增高,而有的患者会随着病情发展为痛风,就会存在痛风石、急性关节炎等症状,2型糖尿病和肥胖者等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居多。
另外,还存在伴随症状,其中包含高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
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发表者:谷现恩(访问人次:358)人民网北京6月5日电 4日,《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专家共识》发布会别在京召开。
该专家共识认为,理想的血尿酸浓度应控制在6mg/dl以下,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应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正常的血压、血脂和血糖、避免应用易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以及降尿酸药物治疗。
尤其对于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且血尿酸>471umol/L的患者以及无合并症但血尿酸值>530umol/L的患者,应接受降尿酸药物的治疗。
降尿酸药物主要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生成两大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促尿酸排泄药物是立加利仙,其起效和疗效均优于抑制尿酸生成的常用药物别嘌呤醇,一般服用6-8天后多数患者的血尿酸值可恢复正常,坚持服药可使血尿酸水平维持于稳定状态,安全性良好,与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之间无药物相互作用,不会干扰体内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长期服用对血细胞没有影响,是唯一适合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的药物。
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教授介绍了高尿酸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治疗的必要性。
胡大一说:“长期以来,高尿酸血症由于被认为是单纯的代谢性疾病而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高尿酸血症常与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传统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伴发,近20年来入组超过10万例患者的10余项研究更证实了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降尿酸治疗有望成为一种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途径。
”胡教授还介绍说,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短短十年间,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增加了10倍,根据近年各地HUA患病率的报道,保守估计目前我国约有HUA者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高发年龄为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加剧。
因此,制定一部能帮助公众及医生正确认识和防治高尿酸血症的指导性文件已刻不容缓。
高尿酸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

Ki e Di dn y s,2 0 0 6, 4 5 -5 7: 1 9.
[】 Do h e , n 3 e n r W Yo Ha hl g S e i ,An e D. i cd i n k r S Urc a i n CHF: r e r pa e n a mea oi ie s [】I t J ma k r o ly ri tb l dsaeJ.n c
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发生微血管病 变 , 导致慢性肾脏病 。一
项应用别嘌呤醇治疗 高尿酸的随机对照研究【 间接提示 , 2 1 也 高 尿酸 与肾功能损害有关。本研究 中, 比高尿酸组慢性心 对 衰 和正常 尿酸组慢性 心衰结果 显示 ,高尿 酸组住 院治疗 时 间较正 常尿酸组 显著 延长 。Do hn r 1 e e t等研 究表 明,高 尿
空腹血糖(26土19mmo/ 1. .)5) 2. mmHg,舒 张 压 ( 7. 7 6±1 9) 3. mmHg;TG (.3 1 8 ±0. 1 mmo /LlTC( . 2±0 5 ) 7) l 40 . 6 mmo /L{ l
【】 朱文玲 , 1 曾勇 , 谢洪智 . 系统性疾病与心脏[ . M】北京: 中国协和医 科 大 学 出版 社 ,2 0 :7 088 .
尿酸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尿酸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尿酸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它在生理状况下可以被肝脏代谢掉,但是一旦肝脏功能失调或者身体产生过多的尿酸,则容易在身体内积聚,形成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早期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是长期高尿酸血症容易引起痛风、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严重疾病。
尿酸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研究方向,以下是尿酸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过去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相关。
高尿酸血症有可能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通过对一些长期随访的人群的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是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二、尿酸和冠心病的关系尿酸和冠心病的关系也是比较密切的。
尿酸过多的病人出现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此外,高尿酸血症可以导致高血压、一氧化氮合成减少等多种异常生理现象,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
尿酸和高血压的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
过去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可以影响一氧化氮合成和释放,从而导致血管扩张功能减弱,促使血管收缩,最终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相互加重,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协同作用是加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
四、尿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尿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高尿酸血症能够使血管壁的致密程度增加,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并且,尿酸过多还会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种叫做内皮素的活性物质,在大量内皮素的作用下,会导致一氧化氮的生成减少,致使血管扩张功能减弱,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具有相关性。
高尿酸血症可以导致众多生理异常反应,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为此,需要提高对尿酸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的认知,定期检查尿酸值,在平时的生活中饮食注意调节,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与饮食禁忌

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与饮食禁忌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主要由体内尿酸水平过高引起。
长期以来,高尿酸血症被认为与痛风密切相关,但现在已经发现它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的危害,并介绍相应的饮食禁忌以帮助患者降低尿酸水平及预防并发症。
一、高尿酸血症的危害1. 痛风:最常见于高尿酸血症患者,是由于体内过剩的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中造成的。
这会导致关节出现红肿、剧烈疼痛和功能受限等不适。
2. 小关节残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患者长期处于高尿酸水平状态下可能会造成小关节永久性损伤甚至畸形。
3. 尤森斯综合征:高尿酸血症还可引发尿酸结晶在肾脏中沉积,导致结石形成,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
4. 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高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长期患有高尿酸血症的人可能增加心脏病、中风、动脉硬化等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二、控制高尿酸血症的饮食禁忌1. 减少嘌呤摄入:嘌呤是产生尿酸的主要物质之一。
富含嘌呤的食物包括内脏器官(如肝脏、肾脏)、海鲜(如虾、虾皮)以及一些豆类产品(如豆腐、黄豆等)。
患者应该限制或避免摄入这些食物,特别是在发作期间。
2. 控制红肉摄入:红肉是富含嘌呤和组氨酸的一种常见来源。
建议减少或避免食用牛、羊、猪等红肉,可以选择鸡肉、鱼类和植物蛋白作为替代。
3. 控制饮食中的糖分:高糖摄入会降低尿酸排泄,增加尿酸水平。
因此,患者应该尽量避免过多的果糖和添加糖的食物,如软饮料、甜点等。
4. 饮食要均衡且富含纤维:适当摄入富含纤维的食品有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
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和豆类等可以提供足够纤维的食物。
5. 增加水果摄入:某些水果如樱桃被认为具有降低尿酸水平的效果。
樱桃中含有一种能够减少尿酸结晶沉积并促进其排出的成分。
其他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剂的柑橘类水果也是不错的选择。
6. 控制酒精摄入:过量喝酒会使体内乳酸生成增加,进而影响尿酸的排泄。
饮酒者应该限制每天的摄入量,或最好完全戒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尿酸血症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摘要】尿酸属于一种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血尿酸(SUA)的升高会对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提高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死
亡率,特别是女性冠心病患者,其发病率相对更高。
相比正常的青少年血压水平,SUA每升高1mg/L,则其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就会提升50%,且男性发
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高尿酸血症(HUA)患者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和糖耐量异
常等疾病发生危险都相对较高,因而容易出现脂质代谢紊乱、肥胖、胰岛素抵抗
等问题。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03-02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高尿酸血症(HUA)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明显上升,且患者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1]。
尿酸是嘌呤的代谢最终产物,尿酸具有抗氧化作用,被认为是体内抗老化及抗氧
化应激的物质。
高尿酸血症是血液中尿酸浓度高出正常范围的一种机体状态。
医
学研究结果证实,HUA的发生会对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产生直
接的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若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则容易
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对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HUA现已成
为除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以外另一项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2-4]。
1.高尿酸血症药物的治疗研究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清尿酸药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一方面是加强尿酸的排泄,另一方面是对黄嘌呤氧化酶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减少
尿酸的生成[5-7]。
别嘌呤醇作为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对于次黄嘌呤和黄嘌
呤代谢的尿酸能够产生抑制作用,进而控制尿酸的生成量,降低血和尿中尿酸浓度。
这类药物在抑制尿酸生成的同时,还能够对尿酸排泄的增加以及肾脏对于尿
酸的主动收产生抑制作用,常用药物类型为丙磺舒和苯溴马隆等[8-10]。
2.高尿酸血症与心力衰竭
高尿酸血症能够提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速度,进而产生具有较强毒性的氧
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提高血管平滑肌的凋亡速度,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并诱
发心脏泵功能衰竭症状[11-13]。
另一方面,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时,其氧自由基
会对溶酶体和线粒体的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加速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炎性
细胞因子的释放,造成心脏能量代谢障碍,而这些细胞因子又会改变患者的肌浆
网功能,进而对其收缩期肌浆钙离子水平产生直接影响[14-15]。
3.尿酸与高血压病
高血压患者通常接受利尿剂治疗,这就会增加患者的血尿酸生成量,且两者
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高血压患者通常存在合并性微血管病变,进而增加乳
酸的生成量,加重局部组织缺血症状,而尿酸与会与乳酸相互金正,进而对肾小
管排泄尿酸产生抑制作用。
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肾血流量减少问题,进而增加肾
近曲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16-18]。
从以往的医学报道可知,外周血管疾病(PAD)患者一个常见的独立危险因素就是血清尿酸水平,而痛风性关节炎病史也是PAD
患者临床常见的独立性预测因素,且对于患者的影响较为显著。
4.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
高尿酸会加强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强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修饰。
尿酸
结晶能够对血小板产生激活作用,进而诱导血栓形成。
酸的物理溶解度相对较低,易导致尿酸结晶的析出,而尿酸结晶形成后又会与血管壁相互依附,并对血管内
膜功能产生损伤作用[19-20]。
另一方面,高尿酸能够提高氧自由基的生成量,进
而诱发明显的炎性反应,从而对血小板释放炎性细胞和单核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产生激活作用,并损伤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诱导血栓和不可逆斑块
的形成,而这也是冠心病的主要诱发原因[21-23]。
5.总结
综上所述,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且会与心力
衰竭、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相互影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临床
上对于心血管疾病与高尿酸血症之间关系研究的逐步深入,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也逐渐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陈涛,李伟,王杨等. 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
医师杂志,2012,6(13):3526-3527.
[2]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73-75.
[3]乐忠宏.控制高尿酸血症对糖耐量减低患者糖代谢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22):36-37.
[4]蒋光荣,郑恒,郭少慰.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11):1673-1675.
[5]李佳,李晨钟,薛耀明.高尿酸血症患者炎症介质水平与胰岛素抵抗[J].华
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5(6):804-806.
[6]蒋玲,徐尚宇.代谢综合征和高尿酸血症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4):69-70.
[7]张明峰,郭慧芳,高丽霞.高尿酸血症对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病的影响与防治[J].临床荟萃,2016,31(5):496-497.
[8]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11):913-914.
[9]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
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1145-1146.
[10]桃春,许顶立,沈倩波,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左室重构
程度关系的探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3):253-255.
[11]郑敏玲,赖玉红,何晓能,等.广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与高
血压检出率的关系[J].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8(3):512-514.
[12]顾红娟,黄兴.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4):595-596.
[13]唐国华,廖晓阳,袁波,等.成都地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伴心血管危险
因素的城乡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7):789-790.
[14]张红宇,王红宇,陈晓丽,等.太原社区人群血尿酸水平与心房颤动的
关系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2950-2953
[15]程文俊,席建军.通心络胶囊辅治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J].疑难
病杂志,2010,9(6):437-438.
[16]孙善伟,孙春霞,李素华等.血清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及性别的相关性研究[J].疑难病杂志,2009,8(11):672-673.
[17]王文,商卓.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5(6):424-425.
[18] Krlshnan E,Kwoh CK,Schumacher HR,et al. Hyperuricemia and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among men without metabolic syndrome.Hy-pertension,2007,49:298-303.
[19] Brodov Y,Chouraqui P,Goldenberg I,et al.Serum uric acid for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artery disease. Cardiol-ogy,2009,114:300-305
[20] Tenenbaum A,Motro M,Fisman EZ,et al.Bezafibrate for thesecondary preven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metabolic syndrome.Arch Intern Med,2005,165:1154-1160
[21] Santos RD,Nasir K,Orakzai R,et al.Relation of uric acid levelsto presence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detected by electron beamtomography in men free of 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withversus without the metabolic syndrome.Am J Cardiol,2007,99:42-45.
[22] Ruggiero C,Cherubini A,Maggio M,et efulness of uric acidto predict changes in C-reactive protein and interleukin-6 in 3-year period in Italians aged 21 to
98 years. Am J Cardiol,2007,100:115-121
[23] Baker JF,Krishnan E,Chen L,et al.Serum uric acid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recent developments,and where do they leave us?Am JMed,2005,118:81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