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凝集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一 凝集反应

实验一 凝集反应

1.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2.抗“O”试验
【原理】在受检血清标本中,加入溶血素“O”致敏的 胶乳试剂反应,如标本中含有高单位抗体,可出现清晰 而均匀的凝集颗粒。
试剂:ASO胶乳试剂、待检血清、双凹玻片、滴管、 生理盐水。
2.抗“O”试验
方法: (1)在右侧中加生理盐水1滴,在玻片左侧内加待检血清 1滴, (2)加溶血素“O”致敏胶乳1滴,混匀,再连续缓慢摇 动3min。观察结果。 结果:
实验室规则
一、爱护公物,节约使用实验材料。 二、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必要的文具应玻片等器材,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四、实验完毕,应清理桌面,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 五、值日生负责整理清洁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六、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内任何物品带出室外。
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NS+伤寒杆菌
诊断血清+伤寒杆菌
轻摇玻片1-2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对照侧——均匀混浊状;
试验侧——乳白色凝集块(阳性); ——均匀混浊,不出现凝集(阴性);
对照侧、试验侧均出现凝集,为自凝。
2.试管法凝集试验
【原理】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的待检血清混合,静 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抗原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 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特异、敏感、快速、简便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
根据抗原物的性质、出现结果的现象、参 加反应的成分不同,可将抗原抗体反应分为: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reaction)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等)与相应抗体特 异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的结构互补性。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直接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直接凝集反应。

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直接凝集反应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反应在玻片上进行的直接凝集反应,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数分钟之内便可观察结果,快速、简便。

常用于细菌的分型鉴定,也用于ABO血型的测定。

【实验材料】( 1)抗原:受检菌液或受检者的血细胞盐水悬液。

( 2)抗体:用于细菌鉴定的1:20稀释诊断血清。

血型检测的A及B诊断血清。

( 3)生理盐水、玻片、吸管、接种环。

【实验方法】( 1)于洁净玻片的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阴性对照。

( 2)用接种环取待检菌液或血细胞悬液分别涂于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

( 3)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玻片上抗原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团块状或絮状凝集物,其周围液体澄清,为阳性反应。

阴性反应和生理盐水对照均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

【注意事项】细菌鉴定时,特别是肠道菌种的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原则上先用多价诊断血清检测,如为阳性,再用单价诊断血清进行分群或定型。

血型测定时,室温需保持在 20oC左右,若低于10oC,易出现冷凝集现象而造成假阳性的错误诊断。

(二)试管凝集反应是用定量的颗粒性抗原悬液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在试管中进行的凝集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对血清中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

此法目前仍常用于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诊断,例如,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肥达氏( Widal test)反应,诊断斑疹伤寒的外—裴氏反应(weil-felix test)。

实验一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一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一细胞凝集反应1.实验目的1.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1.2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

1.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1.4掌握耳缘静脉兔子取血的方法。

2.实验原理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特能提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

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等,凝集素是他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

凝集素能与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膜结构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

凝集素引起的血细胞凝集,其细胞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与血液凝固中发生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完全不同;另外,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加入域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因此,Ponder(1983)提出应称“凝集素组织化学”而不能称为“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与血小板凝血的原理不同。

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就迅速向血管破裂处大量聚集。

它们首先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使受损血管不同程度地紧闭,减少血流量。

然后血小板一旦与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便会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转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

粘性变形血小板在伤口大量堆积粘附形成血栓,堵住伤口,制止流血。

如果伤口很大那还要与纤维蛋白一起封堵。

血小板凝血是一个生理反应,要注意与凝集素使细胞凝集相区分。

3.实验用品3.1材料家兔3.2试剂 PBS缓冲液土豆凝集素4.实验步骤4.1取土豆去皮块茎2克,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4小时,浸出的粗体液中即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凝集试验的注意事项

凝集试验的注意事项

凝集试验的注意事项
凝集试验是一种血型鉴定方法,主要通过抗体与抗原的反应,来确
定人体的血型类型。

在进行凝集试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安全措施
1. 对于人类血清和血液制品进行操作时,需要遵循生物安全操作规范,穿戴好实验室必备的防护设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安全眼镜等。

2. 要确保实验室卫生清洁,并经常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消毒。

二、试剂准备
1. 准备全血或血浆时,需注意采血器具的清洁和消毒。

2. 要使用新鲜制备的试剂来进行凝集试验,以减少因试剂老化带来的
影响。

三、样本选择
1. 样本应按照血型系统进行分类保存,并标记清晰。

2. 样本应保持新鲜,不宜长时间保存。

四、试验操作
1. 实验操作前需洗手,或使用洗手液或酒精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

2. 在进行凝集试验时,需根据试剂的浓度和比例,精确掌握试管内液
体的加入量。

3. 在反应完成后,需进行仔细观察和比对,以确认凝集的结果。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
1. 所有的试验结果应记录下来,包括样本的编号、试剂名称、试验时间、试验结果等。

2. 鉴定结果需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要对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并进行核实。

凝集试验是一项重要的血型鉴定方法,正确的操作能够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为医学研究甚至救死扶伤提供必要的依据。

因此,每一个进行凝集试验的人员都有义务遵守以上的注意事项,并严格遵循实验操作规程。

第九版传染病学-第六章 螺旋体病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第九版传染病学-第六章 螺旋体病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2. 中期(器官损伤期) 起病后3~10天,为症状明显阶段,各临床类型表现各异,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1)流感伤寒型 (2)肺出血型: ①肺出血普通型 ②肺弥漫性出血型 (3)黄疸出血型 (4)肾衰竭型 (5)脑膜脑炎型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理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毛细血管感染中毒性损伤。 ➢ 临床类型的病理基础:由全身毛细血管病变导致的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则形成了主要的临床表现,并依据
受累主要靶器官的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临床类型。 ➢ 本病的病理特征: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组织形态轻微变化不相一致,较易逆转。如肺弥漫性出血时,其
广泛出血。 ➢ 肾衰竭为本型死亡的主要原因。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4)肾衰竭型 ➢ 各型患者均可出现,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及少量细胞和管型。 ➢ 仅严重病例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或无尿,甚至肾衰竭。 ➢ 此型常与黄疸出血型合并出现,并为其致死的主要原因。单独的肾衰竭型较为少见。
要菌群。 ➢ 钩体的型别不同,其毒力和致病性也不同。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流行病学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凝集试验的原理

凝集试验的原理

凝集试验的原理
凝集试验是一种用于测定物质聚集程度的实验方法。

其原理基于聚集体在溶液中形成颗粒、胶体或凝胶的自发过程。

在凝集试验中,首先将待测物质溶解在适当溶液中,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搅拌或震荡。

随着时间的推移,聚集体会逐渐形成,使溶液浑浊或聚集成团。

实验者可以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浓度、透明度或使用专用的仪器来测量聚集度的变化。

凝集试验的原理可以分为物理凝聚和化学凝聚两个方面。

物理凝聚是指在溶液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力,例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或受溶剂表面张力等。

当这些相互作用力超过分散力(例如热运动或溶剂分子撞击)时,聚集体开始形成。

物理凝聚常见于胶体系统中,例如悬浮液或胶体溶液。

化学凝聚是指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或某些添加剂,例如凝集剂或聚集剂,引发分子间的化学反应,从而促使聚集。

这种凝聚过程通常是不可逆的,且产生的聚集体通常比物理凝聚更稳定。

例如,在免疫凝集试验中,特定抗原和抗体以化学方式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可见的凝聚。

凝集试验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聚集性质、测定胶体溶液的稳定性、研究聚集剂的作用机制等。

在医学领域,凝集试验还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互相作用,用于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总之,凝集试验通过观察溶液聚集体的形成程度,可以提供参
考物质的聚集情况和相互作用的特性,从而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大一生理学凝血实验报告(一)

大一生理学凝血实验报告(一)

大一生理学凝血实验报告(一)大一生理学凝血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人类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学习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测定方法;•分析影响凝血时间的因素。

实验原理凝血是人类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当血管损伤时,血液会通过凝固形成血凝块来封堵伤口。

血液凝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在伤口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2.凝血因子激活:伤口处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凝血酶;3.纤维蛋白形成:凝血酶将纤维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伤口处形成纤维蛋白血栓。

本实验主要测定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反映的是形成血栓的时间,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的是因子凝集的时间。

1.取出试剂盒中的试剂,室温放置30分钟;2.取一只试管,加入1ml试剂2,放置5分钟;3.加入0.1ml受试者血清样本;4.设置计时器,倒入3ml试剂1,立即开始计时,轻轻摇晃试管;5.当血液凝固时,停止计时器,记录凝血时间。

重复以上步骤,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样本一的凝血时间为12秒,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15秒,样本二的凝血时间为11.5秒,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14.5秒。

实验分析通过上述测试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凝血时间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并不完全一致;•影响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因素很多,如血小板数量、凝血因子含量、温度等;•本次实验所得结果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实验操作的标准化程度、受试者的个体差异等。

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凝血的基本原理,学习了几种常用的凝血指标的测定方法。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实验操作中需要严格遵守标准化程度,而在临床实践中更要考虑个体差异,从而得出准确可靠的结果。

实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判断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除了所测参数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对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凝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有哪些,如何诊断和治疗?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凝血功能及其相关医学知识的理解。

梅毒螺旋体抗体凝集实验(TPPA)操作程序

梅毒螺旋体抗体凝集实验(TPPA)操作程序

梅毒螺旋体抗体凝集实验(TPPA)操作程序1.标本种类及收集要求标本种类:血清2.设备和材料2.1设备:旋转振荡仪、精确移液器2.2材料:梅毒螺旋体确认试剂盒。

来源:富士瑞比欧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或者类似产品。

有效期内。

2.3 试剂盒:按说明书要求调制致敏粒子和未致敏粒子悬液。

3.原理将梅毒螺旋体Nichols 株的精制菌体成分包被于明胶颗粒上,此种致敏颗粒与检样中的抗TP 抗体结合时可产生凝集反应。

4.试验步骤4.1 将诊断试剂盒平衡至室温4.2 按下述手工操作方法,迅速连贯地进行操作。

定性试验只做4孔,半定量(测抗体滴度)试验做12孔。

4.3 在反应板第1孔中微量移液管取(100μl)血清稀释液,第2~4孔每孔滴1滴(25μl)。

4.4 用微量移液管取待测血清25μl加至第1孔中,然后再用微量加样器混匀后取25μl至第2孔,依次稀释至第4孔(或12孔)。

此时,第1孔待测血清为1:5倍稀释,第2~4孔分别为1:10~1:40(第12孔则为10240)。

4.5 用试剂盒中的专用滴管在第3孔中滴加1滴(25μl)未致敏粒子,在第4孔中滴加1滴(25μl)致敏粒子。

待测血清的最终稀释倍数第3孔为1:40,至第12孔为1:20480。

4.6 平板在平板混合器上混合30s,加盖后置室温(15℃~30℃)下水平静置2h(即使24h不影响结果判定),用观察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4.7 对照试验:每个试剂盒中的阳性对照血清都要与样品用相同的测定方法进行试验,阳性对照血清调制成抗体效价为1:320(最终稀释倍数)。

5.结果判断及报告5.1 判定标准:见下表5.2结果判定:阳性:第3孔(加未致敏粒子,待测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1:40)为(—),第4孔(加致敏粒子,待测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1:80)为(﹢),判为阳性。

如做12孔测定,则以出现(﹢)的最终稀释倍数为抗体滴度。

阴性:只要第4孔为(—),即判为阴性。

可疑:第3孔为(—),第4孔为(±)时判为可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胶凝集如细沙状。 乳胶凝集如细沙状。 以黑背景观察为佳。 以黑背景观察为佳。
1、材料
已知Ab:标准血清: 已知Ab:标准血清:抗A和抗B血清 Ab:标准血清 和抗B 待测Ag:RBC 待测Ag:RBC血型抗原 Ag:RBC血型抗原
2、方法
(1)取血 无名指尖或耳垂)——NS试管—— (1)取血(无名指尖或耳垂)——NS试管—— 取血( NS试管 5%RBC悬液; RBC悬液 2-5%RBC悬液; (2)加血清各 (2)加血清各1滴; 加血清各1 (3)加RBC各 (3)加RBC各1滴; (4)牙签搅和并摇晃混匀 (4)牙签搅和并摇晃混匀; 牙签搅和并摇晃混匀; (5)结果判断(10-15min (5)结果判断(10-15min后)。 结果判断(10 min后
2、间接凝集反应
(1)间接凝集试验 (1)间接凝集试验 已知可溶性Ag包被载体,检测未知Ab 已知可溶性Ag包被载体,检测未知Ab。 Ag包被载体 Ab。 例如:间接乳胶凝集试验检测类风湿因子等。 例如:间接乳胶凝集试验检测类风湿因子等。
(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已知Ab包被载体,检测未知可溶性Ag 已知Ab包被载体,检测未知可溶性Ag Ab包被载体 例如:某些传染病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验 例如:
(二)类风湿因子检测
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Ag: 变性IgG Ag: 变性IgG Ab: 抗变性IgG(类风湿因子) Ab: 抗变性IgG(类风湿因子) IgG(类风湿因子
方法: 方法:
A、取一乳胶凝集实验反应板; 取一乳胶凝集实验反应板; B、加待测血清、阳性和NS对照各一滴; 对照各一滴; 加待测血清、阳性和NS对照各一滴 结果。
在白背景 上观察
A凝集、B不凝集——A型血 凝集、 不凝集——A A不凝集、B凝集——B型血 不凝集、 凝集——B A凝集、B凝集——AB型血 凝集、 凝集——AB型血 A不凝集、B不凝集——O型血 不凝集、 不凝集——O
4、注意事项
(1) RBC悬液浓度 2-5%; RBC悬液浓度 5%; (2) 牙签搅拌混匀时,不能使抗A和抗B血 牙签搅拌混匀时,不能使抗A和抗B 清混合; 清混合; (3)在白色背景上观察效果好。 (3)在白色背景上观察效果好。 在白色背景上观察效果好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适当 的条件下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块, 的条件下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块,称为凝集反 agglutination)。 应(agglutination)。
颗粒性Ag——凝集原 颗粒性Ag——凝集原; 凝集原; 相应Ab——凝集素 相应Ab——凝集素。 凝集素。
实验一
凝集实验
一、实验内容
1、直接凝集实验(玻片法)——血型鉴定 直接凝集实验(玻片法)——血型鉴定 每人做 2、间接凝集实验——类风湿因子检测 间接凝集实验——类风湿因子检测 小组做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血清学反应概念、特点、影响条件 掌握血清学反应概念、特点、 及类型; 及类型; 2、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其用途; 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其用途; 3、熟悉常用凝集反应的实验方法及结果判定。 熟悉常用凝集反应的实验方法及结果判定。
免 疫 学 实 验
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 杨晓燕 Tel: 68485813(O) : E mail: immuneyxy@ :
免疫学试验注意事项
1、必须穿白大衣进实验室; 必须穿白大衣进实验室; 2、实验中注意实验室秩序,禁止喧哗打闹; 实验中注意实验室秩序,禁止喧哗打闹; 3、爱惜实验器材,如发生损坏应及时报告; 爱惜实验器材,如发生损坏应及时报告; 4、节约实验药品; 节约实验药品; 实验结束后,要回收的玻璃器材如载玻片等, 5、实验结束后,要回收的玻璃器材如载玻片等, 放于指定容器内;废品弃于垃圾袋内, 放于指定容器内;废品弃于垃圾袋内,严禁丢弃 在水槽中。 在水槽中。 6、实验完毕,清理桌面,班长安排清洁,老师检 实验完毕,清理桌面,班长安排清洁, 查后,做清洁同学方可离开。 查后,做清洁同学方可离开。
试验报告书写格式
试 验 题 目
1、试验主要步聚; 试验主要步聚; 2、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 3、结论; 结论; 4、讨论。 讨论。
血清学反应: 血清学反应:
即体外进行的Ag Ab反应, 即体外进行的Ag-Ab反应,由于抗体主要 Ag- 反应 存在于血清中,故又称血清学反应。 存在于血清中,故又称血清学反应。 特点: 特点: (1)高度特异性; (1)高度特异性; 高度特异性 (2)分子表面的可逆性结合; (2)分子表面的可逆性结合; 分子表面的可逆性结合 (3)Ag Ab比例合适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3)Ag、Ab比例合适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Ag、 比例合适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
(1)玻片法: 已知Ab, Ag,为定性实验; (1)玻片法: 已知Ab,测Ag,为定性实验; 玻片法 Ab,测 用途:鉴定菌种、菌种分型、血型检查。 用途:鉴定菌种、菌种分型、血型检查。 (2)试管法: 已知Ag, Ab,为定量实验; (2)试管法: 已知Ag,测Ab,为定量实验; 试管法 Ag,测 用途:诊断肠热症(Widal reaction) reaction) 用途:诊断肠热症( 诊断布氏菌病( 诊断布氏菌病(Wright reaction)
(3)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例如: 例如:妊娠试验
(4)协同凝集试验
——用于检测传染病早 ——用于检测传染病早 期血液及分泌液中的微 Ag。 量Ag。
三、试验内容
(一)血型鉴定(每人作): 血型鉴定(每人作)
ABO血型 ABO血型 A 血型Ag 血型Ag 血型Ab 血型Ab A 抗 -B B B 抗 -A AB A、B 一 O 一 抗-A、B
颗粒性抗原: 颗粒性抗原:
凝集反应
光镜下可见,肉眼观呈混浊悬液,如细菌、 光镜下可见,肉眼观呈混浊悬液,如细菌、 RBC等 RBC等。 可溶性抗原: 可溶性抗原: 沉淀反应
光镜下不可见,肉眼观呈澄清透明, 光镜下不可见,肉眼观呈澄清透明,如蛋 白质、多糖抗原等。 白质、多糖抗原等。
凝集反应类型: 凝集反应类型:
肉眼可见的 凝集物。 凝集物。
影响条件 1、电解质:0.85% NaCl等; NaCl等 电解质: 2、酸碱度:pH6~9; 酸碱度:pH6~ 3、温度:370C。 温度:
Ag-Ab反应种类: Ag-Ab反应种类: 反应种类 1、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3、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 4、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 5、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