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直接凝集实验
凝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凝集实验在抗原抗体检测中的应用;3. 通过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凝集实验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实验方法。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时,二者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颗粒性抗原凝集。
凝集实验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如RF因子检测。
三、实验材料1. 试剂:抗原、抗体、缓冲液、生理盐水、0.85%NaCl、洗涤剂等;2. 仪器:玻片、试管、移液器、显微镜、培养箱等;3. 实验动物:实验所需动物。
四、实验方法1. 玻片凝集实验:(1)将抗原和抗体分别滴加于玻片上,形成抗原抗体混合液;(2)观察抗原抗体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2. 试管凝集实验:(1)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试管中,加入缓冲液;(2)观察试管内液体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3. 间接凝集实验:(1)将抗原吸附于颗粒性载体上;(2)将抗体加入含有抗原载体的混合液中;(3)观察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五、实验结果1. 玻片凝集实验:观察抗原抗体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 试管凝集实验:观察试管内液体是否出现凝集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间接凝集实验:观察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到抗原抗体混合液出现凝集现象,说明抗原与抗体发生了特异性结合,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抗原抗体比例的调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凝集实验在临床诊断、疾病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实验结果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1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1 细胞凝集反应(赵海泉主编基础生物学实验指导细胞生物学分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8.)一、实验目的与原理1.目的学习植物凝集素的提取方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2.原理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
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和识别、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1ectin)是一类含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少数例外),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二、实验用品1.材料土豆块茎,兔血。
2.试剂0.9 % NaCl溶液,PBS缓冲液(称取7.2 g NaCl、1.48 g Na2HPO4、0.43 g KH2PO4。
加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I,pH 7.2)。
3.器材离心机,显微镜,天平,注射器,6号针头,载玻片,容量瓶,滴管,离心管等。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一)提取凝集素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0 g,加100 ml PBS缓液,浸泡2 h,将浸出的粗提液过滤,即为可溶性土豆凝集素提取液。
(二)制备2%的红细胞悬液以无菌方法抽取兔静脉血液(加抗凝剂)2 mI。
加8 mL 0.9 % NaCl溶液,以2 000 r/min离心5 min,去掉上清液,再加0.9 % NaCl溶液至10 ml,反复洗涤5次。
最后按沉淀压积的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悬液。
(三)凝集反应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2%红细胞液各1滴,置载玻片上,充分混匀,静置20 min后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凝集现象。
四、注意事项1.若沉淀压积的红细胞暂时不用,应将其4℃保存。
下次使用前,先洗涤再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悬液。
2.以PBS液加2%血细胞液作对照实验。
五、作业与思考题1记录血细胞凝集情况。
2实验课程感想或感受。
凝集实验报告范文

凝集实验报告范文实验名称:凝集实验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和探究凝集现象,了解凝集现象的产生机制;2.探究影响凝集的因素,如溶液浓度、温度、pH等。
实验原理:凝集是指溶液中的微粒聚集形成较大的团簇或沉淀的过程。
凝集的产生与溶质的浓度、温度、溶液pH、溶质的电荷等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2.五个不同浓度的SDS溶液;3.盐酸(HCl)和氨水(NH3·H2O)溶液;4.剪刀;5.显微镜;6.盖玻片。
实验步骤:1.准备五个不同浓度的SDS溶液,浓度递增,分别为0.2%、0.4%、0.6%、0.8%和1.0%。
2.在五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SDS溶液,每个试管加入相同体积的溶液。
3.使用剪刀将五张盖玻片剪成小片,每张盖玻片在一定高度处弯折,并将弯折处添加到五个试管中的溶液中。
4.在每个试管中观察和记录显微镜下的凝聚现象,包括聚集团簇的形状、大小等。
5.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观察记录凝聚现象的变化。
实验结果:使用不同浓度的SDS溶液进行凝集实验后,我们观察到如下结果:1.SDS溶液浓度越高,凝聚团簇的大小越大,聚集得越快;2.添加盖玻片后,溶液中的SDS微粒开始聚集形成团簇,并逐渐增大;3.高浓度SDS溶液下的凝聚团簇形状更为规则,而低浓度SDS溶液下的凝聚团簇形状较为不规则。
实验分析:凝聚现象的形成与溶液中SDS微粒之间相互作用有关。
SDS为带有负电荷的表面活性剂,其负电荷会导致微粒之间的静电斥力,维持微粒的分散态。
当浓度较高或pH等因素改变时,SDS微粒之间的静电斥力减弱,从而促使微粒聚集形成团簇。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以下几点:1.浓度较高的SDS溶液中,微粒间的静电斥力减弱,微粒之间更容易聚集,形成较大的凝聚团簇;2.SDS溶液浓度越高,凝聚团簇的大小越大,聚集得越快;3.低浓度SDS溶液中,微粒间的静电斥力较强,微粒的分散态相对稳定,凝聚团簇形状较为不规则。
实验结论:凝集是溶液中微粒聚集形成团簇的过程,其形成受到溶液浓度、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直接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直接凝集反应。
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直接凝集反应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反应在玻片上进行的直接凝集反应,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数分钟之内便可观察结果,快速、简便。
常用于细菌的分型鉴定,也用于ABO血型的测定。
【实验材料】( 1)抗原:受检菌液或受检者的血细胞盐水悬液。
( 2)抗体:用于细菌鉴定的1:20稀释诊断血清。
血型检测的A及B诊断血清。
( 3)生理盐水、玻片、吸管、接种环。
【实验方法】( 1)于洁净玻片的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阴性对照。
( 2)用接种环取待检菌液或血细胞悬液分别涂于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
( 3)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玻片上抗原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团块状或絮状凝集物,其周围液体澄清,为阳性反应。
阴性反应和生理盐水对照均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
【注意事项】细菌鉴定时,特别是肠道菌种的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原则上先用多价诊断血清检测,如为阳性,再用单价诊断血清进行分群或定型。
血型测定时,室温需保持在 20oC左右,若低于10oC,易出现冷凝集现象而造成假阳性的错误诊断。
(二)试管凝集反应是用定量的颗粒性抗原悬液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在试管中进行的凝集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对血清中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
此法目前仍常用于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诊断,例如,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肥达氏( Widal test)反应,诊断斑疹伤寒的外—裴氏反应(weil-felix test)。
实验一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一细胞凝集反应1.实验目的1.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1.2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
1.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1.4掌握耳缘静脉兔子取血的方法。
2.实验原理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特能提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
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等,凝集素是他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
凝集素能与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膜结构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
凝集素引起的血细胞凝集,其细胞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与血液凝固中发生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完全不同;另外,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加入域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因此,Ponder(1983)提出应称“凝集素组织化学”而不能称为“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与血小板凝血的原理不同。
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就迅速向血管破裂处大量聚集。
它们首先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使受损血管不同程度地紧闭,减少血流量。
然后血小板一旦与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便会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转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
粘性变形血小板在伤口大量堆积粘附形成血栓,堵住伤口,制止流血。
如果伤口很大那还要与纤维蛋白一起封堵。
血小板凝血是一个生理反应,要注意与凝集素使细胞凝集相区分。
3.实验用品3.1材料家兔3.2试剂 PBS缓冲液土豆凝集素4.实验步骤4.1取土豆去皮块茎2克,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4小时,浸出的粗体液中即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直接凝集实验(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玻片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实验(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玻片凝集反应一、概述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血清混合后,在电解质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抗原抗体凝聚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这种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
细菌或其他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电荷(阴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均匀的分散状态。
抗原与抗体相遇后,由于抗原和抗体分子表面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化学基团,因而发生特异性结合,成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抗原表面的亲水基团减少,由亲水状态变为疏水状态,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离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
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一般细菌凝集均为菌体凝集(O凝集),抗原凝集呈颗粒状。
有鞭毛的细菌如果在制备抗原时鞭毛未被破坏(鞭毛抗原在56℃时即被破坏),则反应出现鞭毛凝集(H凝集),鞭毛凝集时呈絮状凝块。
二、玻片凝集反应玻片凝集反应一般用于未知细菌的定性,所以又称为定性凝集反应。
实践中常用于新分离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鉴定和分型。
反过来,也可用已知的细菌抗原去鉴定未知抗体,如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清群就是采用已知鸡白痢菌抗原去检测鸡白痢抗体。
(一)材料与试剂载玻片、已知抗血清、待测细菌等。
(二)操作方法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铂金耳钓取已知诊断血清1滴置于载玻片一端,另端置生理盐水1滴做对照。
然后用铂金耳钓取被检细菌少许,置生理盐水滴中研磨混匀,再将铂金耳灭菌后冷却,钓取被检菌少许置于血清滴中研磨混匀。
(三)结果判定在1min~3min内,血清滴出现明显可见的凝集块,液体变为透明,盐水对照滴仍均匀混浊,即为凝集反应阳性,说明被检菌与已知诊断血清是相对应的。
凝集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悉凝集实验的操作步骤;3. 通过实验,了解凝集反应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凝集实验是一种基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结合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种。
直接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是指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显微镜、玻片、试管、移液器、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等;2. 试剂:抗原、抗体、生理盐水、0.85%NaCl溶液、抗凝剂、玻片洗涤液等。
四、实验步骤1. 直接凝集实验(1)取清洁玻片,用生理盐水滴加在玻片上;(2)用移液器取抗原,滴加在生理盐水滴中,混合均匀;(3)用移液器取抗体,滴加在抗原滴中,混合均匀;(4)观察凝集现象,记录结果。
2. 间接凝集实验(1)取清洁试管,加入适量的抗凝剂;(2)加入已知浓度的抗原,混匀;(3)用移液器取抗体,滴加在抗原溶液中,混匀;(4)加入与抗体结合的颗粒性载体,混匀;(5)观察凝集现象,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直接凝集实验结果:观察到的凝集现象为红细胞或细菌在玻片上形成明显的团块。
2. 间接凝集实验结果:观察到的凝集现象为颗粒性载体在试管中形成明显的团块。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直接凝集和间接凝集实验,验证了凝集反应在免疫学检测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凝集反应可以有效地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在实际应用中,凝集实验可以用于病原微生物的鉴定、血型鉴定、血清学诊断等领域。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2. 实验试剂和仪器需保持清洁,避免污染;3. 观察凝集现象时,注意光线、角度等因素的影响;4. 实验结果记录准确,便于分析。
凝集实验报告实验讨论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凝集实验了解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关系,验证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凝集实验是免疫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
实验原理: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本实验采用直接凝集实验,即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形成凝集现象。
二、实验对象与材料实验对象:鸡红细胞。
实验材料:鸡红细胞悬液、鸡抗鸡红细胞抗体、生理盐水、试管、滴管等。
三、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1. 将鸡红细胞悬液用生理盐水稀释至一定浓度。
2. 分别取3支试管,编号为1、2、3。
3. 向第1支试管中加入鸡红细胞悬液,第2支试管中加入鸡抗鸡红细胞抗体,第3支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
4. 混匀各试管中的溶液,观察凝集现象。
四、实验结果1. 第1支试管:鸡红细胞悬液,未出现凝集现象。
2. 第2支试管:鸡抗鸡红细胞抗体,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
3. 第3支试管:生理盐水,未出现凝集现象。
五、讨论1.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鸡红细胞悬液在加入鸡抗鸡红细胞抗体后,出现了明显的凝集现象,而加入生理盐水或鸡红细胞悬液时,未出现凝集现象。
这表明抗原与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关系,符合凝集实验的原理。
2. 影响凝集实验的因素(1)抗原与抗体的浓度:抗原与抗体浓度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影响凝集实验的结果。
本实验中,鸡抗鸡红细胞抗体与鸡红细胞悬液的比例适中,有利于观察凝集现象。
(2)温度:温度对凝集实验有一定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均可能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本实验在室温下进行,有利于观察凝集现象。
(3)pH值:pH值对凝集实验有一定影响。
过酸或过碱的环境可能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本实验在生理盐水中进行,有利于保持pH值的稳定。
3.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直接凝集实验验证了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本实验为后续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分
2.实验器材(仪器、试剂) 10分
3.实验原理 10分
4.实验方法
20分
5.实验结果及计算
20分6.ຫໍສະໝຸດ 论(对结果的分析、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对教学的
建议)30分
7.卷面
5分
实验一 直接凝集实验
目的和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反 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常见的操作 方法有玻片(纸板)法和试管法
一 玻片法: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 TRUST)
原理: 梅毒患者血清中存在着能与VDRL(心磷脂、卵磷脂 和胆固醇)抗原发生凝集反应的反应素,本试剂采用 VDRL抗原重悬于特制的甲苯胺红溶液中,当待测血 清中存在反应素时,即与其发生凝集反应,出现肉眼 可见的粉红色凝块。
实验室规则
6.实验室所有实验器材,未经处理一律不得带出实验室。 7.尽量保持安静,注意安全。不要随意调动实验室仪器。 8.自己的实验器材(试管、平皿等)注明日期、姓名、组. 9.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怀疑污染,应及时用消毒液泡手。 10.每次实验后,用消毒液擦拭实验台,拖地等。
实验报告书写
1.实验名称及实验目的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式
检测结果 样本号
原倍血清 1:2稀释 1:4稀释 1:8稀释 1:16稀释
注意事项:
1.试验应在室温23—29℃条件下进行。 2.TRUST抗原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3.做定量试验,可将待测血清用在生理盐水做倍比系
列稀释,然后按上述定性方法进行试验,以呈现明 显凝集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该血清的凝集效价。 4.本试验为梅毒非特异反应素试验,对阳性者应结合 临床及特异性密螺旋体试验再做判断。
0.5 [1号管混匀后]
1:4
3
0.5 ——
0.5 [2号管混匀后]
1:8
4
0.5 ——
0.5 [3号管混匀后]
1:16
6.滴度判断:以出现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为检测滴度报告。
结果判定:
1.阳性反应(R):可见中等或较大块的粉红色凝块。 2.弱阳性反应(RW):可见较小的、明显的粉红色凝块。 3.阴性反应(N):可见粉红色均匀的沉淀物无凝集物。
试验试剂及器材
40—200μl可调微量移液器、10---50μl可调微量移 200--1000μl可调微量移液器、 200μl移液移液吸头、1000μl移液吸头 小试管、试管架、 反应板、振荡器、 TRUST试剂盒、生理盐水
操作步骤:
1.将试剂盒在使用前放置室温(23—29℃)平衡10分钟。 2.分别吸取梅毒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及待测血清样品
步骤 :
结果观察
1.先观察生理盐水对照管(第7管),应不发生凝 集,液体混浊,管底沉淀呈圆形,边缘整齐。 此沉淀物为红细胞悬液静置时因重力作用自然 下沉形成。然后自第6管开始依次观察管内液 体的混浊程度及管底凝集块的大小。
孔底凝块观察及结果判定:
++++
+++
集) )
凝集物 全部凝集
大部份凝集 有明显凝集
实验室规则
1.必须穿白大衣、戴手套等。 2.长发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或戴工作帽,不允许穿拖鞋。 3.实验室内不准吃东西、喝饮料、吸烟,不准把任何东西放入嘴中,
也不要用手抚摸头脸等部位。 4.凡是废弃的细菌培养物、带菌材料,应放在指定地点等待灭菌处
理,不得随便乱放或用水冲洗。 5.一旦发生意外,造成污染,应立即报告老师进行处理。
2)实验中应注意温度、电解质、振摇等对实验的影响, 抗原抗体加入后应充分混匀,以增加抗原抗体接触机 会,加速反应进程。
50μl,均匀地铺加在纸卡的圆圈中。 3.用专用塑料滴管吸取抗原,分别垂直滴加一滴(20μl)
于上述血清中。 4.室温下以每分钟100转振荡或摇动卡片,8分钟后立即
用肉眼观察记录结果
操作步骤:
5.对样本分别作如图稀释:
管号
生理盐水 原倍血清 稀释血清
1
0.5 0.5 ——
终稀释度 1:2
2
0.5 ——
二 试管法:血型抗体效价滴定
实验目的 了解试管凝集反应方法;掌握凝集效价的判 定及其意义。
实验器材 40—200ΜL可调微量移液器、10---50μl可 调微量移液器、200--1000可调微量移液
器 200μl移液吸头、1000μl移液吸头、 记号 笔、A或B型试者血清、 生理盐水、 A或B 型红细胞悬液、 小试管、试管架、吸管、 37℃恒温箱等。
很少凝集 不凝集
++
+
上清液 澄清
基本透明 半透明
基本混浊 混浊
—
凝集程度 ++++(最强凝
+++ (强凝集) ++ (中度凝集
+ (弱凝集) — (不凝集)
注意事项:
1)凝集反应只有在抗原、抗体比例适当时,才能出现肉 眼可见的反应。当抗体浓度过高时,常无凝集出现, 此为前带现象,应当加大抗体稀释倍数重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