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直接凝集反应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检验: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及免疫电泳技术测试题(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及免疫电泳技术测试题(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及免疫电泳技术测试题(题库版)1、单选Coombs试验的直接法和间接法的主要区别是()A.前者是检测完全抗体的,而后者是检测不完全抗体的B.前者是检测在体内已致敏的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江南博哥)抗体,后者是检测游离在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C.前者主要用于检测IgG型抗体,后者主要用于检测IgE型抗体D.前者主要用于检测IgG型抗体,后者主要用于检测IgM型抗体E.两者判断结果的方法不同正确答案:B2、填空题经典的液相沉淀试验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免疫浊度试验。

正确答案:絮状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3、多选关于双向免疫抗散试验,正确的是()A.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分析B.抗体效价测定C.精确定量抗原或抗体D.抗原或抗体的纯度鉴定E.抗原或抗体相对分子量估计正确答案:A, B, D, E4、问答题在单向扩散试验中,有时会出现结果与真实含量不符,是何原因? 正确答案:在单向扩散试验中,有时会出现结果与真实含量不符,这主要出现在Ig测定中。

如用单克隆抗体或用骨髓瘤纯抗原免疫动物获得的抗血清,都存在结合价单一的现象,若用此作为单向扩散试剂测量正常人的多态性抗原,则抗体相对过剩,使沉淀圈直径变小,测量值降低。

相反,如用多克隆抗体测定单克隆病(M蛋白),则抗原相对过剩(单一抗原决定簇成分),致使沉淀圈成不相关的扩大,从而造成某一成分的假阳性增加。

5、单选间接凝集试验和被动凝集试验()A.是同义词B.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试验C.二者均属凝集试验,但有区别D.前者属玻片凝集反应范畴,后者属试管凝集反应范畴E.是近义词正确答案:A6、填空题母体所产生最常见的免疫性抗体为Rh抗体和ABO抗体,一般为_____________,可通过胎盘,作用于___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7SIgG;胎儿红细胞;新生儿溶血性疾病7、名词解释免疫电泳正确答案:免疫电泳是将区带电泳和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免疫化学分析技术。

直接试管凝集实验报告(3篇)

直接试管凝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直接试管凝集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直接试管凝集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试管凝集试验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学会如何判断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实验原理直接试管凝集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清中抗体及其效价的实验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实验材料1. 抗原:已知颗粒性抗原(如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2. 抗体:相应的抗体(如肺炎球菌抗体、溶血性链球菌抗体等)。

3. 试管:10mL试管若干。

4. 生理盐水:0.85%NaCl溶液。

5. 移液器:1mL、5mL各一只。

6. 移液管:1mL、5mL各一只。

7. 计时器。

8. 玻璃棒。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抗原和抗体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至适宜浓度。

- 将试管编号,分别加入0.1mL的抗原和抗体溶液。

2. 加入生理盐水- 用移液器取0.1mL生理盐水加入每支试管中。

3. 混合- 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抗原、抗体和生理盐水充分混合。

4. 观察- 在混合均匀后,观察试管中的溶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5. 记录结果- 若出现凝集现象,记录凝集程度和所需时间。

- 若未出现凝集现象,记录观察时间。

6. 重复实验- 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实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凝集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部分试管出现凝集现象,部分试管未出现凝集现象。

- 出现凝集现象的试管中,凝集程度不同,所需时间也不同。

2. 分析- 凝集现象的出现说明抗原与抗体之间发生了特异性结合。

- 凝集程度越高,说明抗体浓度越高;所需时间越短,说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亲和力越强。

结论通过直接试管凝集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试管凝集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实验结果表明,抗原与抗体之间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出现凝集现象。

该实验为检测血清中抗体及其效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直接凝集实验(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玻片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实验(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玻片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实验(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玻片凝集反应一、概述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血清混合后,在电解质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抗原抗体凝聚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这种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

细菌或其他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电荷(阴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均匀的分散状态。

抗原与抗体相遇后,由于抗原和抗体分子表面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化学基团,因而发生特异性结合,成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抗原表面的亲水基团减少,由亲水状态变为疏水状态,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离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

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一般细菌凝集均为菌体凝集(O凝集),抗原凝集呈颗粒状。

有鞭毛的细菌如果在制备抗原时鞭毛未被破坏(鞭毛抗原在56℃时即被破坏),则反应出现鞭毛凝集(H凝集),鞭毛凝集时呈絮状凝块。

二、玻片凝集反应玻片凝集反应一般用于未知细菌的定性,所以又称为定性凝集反应。

实践中常用于新分离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鉴定和分型。

反过来,也可用已知的细菌抗原去鉴定未知抗体,如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清群就是采用已知鸡白痢菌抗原去检测鸡白痢抗体。

(一)材料与试剂载玻片、已知抗血清、待测细菌等。

(二)操作方法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铂金耳钓取已知诊断血清1滴置于载玻片一端,另端置生理盐水1滴做对照。

然后用铂金耳钓取被检细菌少许,置生理盐水滴中研磨混匀,再将铂金耳灭菌后冷却,钓取被检菌少许置于血清滴中研磨混匀。

(三)结果判定在1min~3min内,血清滴出现明显可见的凝集块,液体变为透明,盐水对照滴仍均匀混浊,即为凝集反应阳性,说明被检菌与已知诊断血清是相对应的。

第四章 直接凝集反应技术

第四章 直接凝集反应技术

第四章直接凝集反应技术(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 technique)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

本章只叙述直接凝集反应技术。

一、概述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血清混合后,在电解质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抗原抗体凝聚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这种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

细菌或其他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电荷(阴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均匀的分散状态。

抗原与抗体相遇后,由于抗原和抗体分子表面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化学基团,因而发生特异性结合,成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抗原表面的亲水基团减少,由亲水状态变为疏水状态,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离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

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一般细菌凝集均为菌体凝集(O凝集),抗原凝集呈颗粒状。

有鞭毛的细菌如果在制备抗原时鞭毛未被破坏(鞭毛抗原在56℃时即被破坏),则反应出现鞭毛凝集(H凝集),鞭毛凝集时呈絮状凝块。

二、玻片凝集反应• 1 •玻片凝集反应一般用于未知细菌的定性,所以又称为定性凝集反应。

实践中常用于新分离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鉴定和分型。

反过来,也可用已知的细菌抗原去鉴定未知抗体,如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清群就是采用已知鸡白痢菌抗原去检测鸡白痢抗体。

(一)材料与试剂载玻片、已知抗血清、待测细菌等。

(二)操作方法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铂金耳钓取已知诊断血清1滴置于载玻片一端,另端置生理盐水1滴做对照。

然后用铂金耳钓取被检细菌少许,置生理盐水滴中研磨混匀,再将铂金耳灭菌后冷却,钓取被检菌少许置于血清滴中研磨混匀。

(三)结果判定在1min~3min内,血清滴出现明显可见的凝集块,液体变为透明,盐水对照滴仍均匀混浊,即为凝集反应阳性,说明被检菌与已知诊断血清是相对应的。

凝集试验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凝集试验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凝集试验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凝集试验是一种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用于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存在。

该试验基于抗体或抗原与相应微生物颗粒的凝集反应来检测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或抗原。

凝集试验通常使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标记物,如荧光抗体或酶标记物,与待测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反应。

如果存在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则会发生凝集反应,使微生物颗粒聚集在一起,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例如用于检测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抗体或抗原,帮助确定感染的原因和类型。

常见的凝集试验包括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和协同凝集试验等。

直接凝集试验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与待测样品中的微生物直接反应,从而检测是否存在相应的微生物。

间接凝集试验是通过使用已知的特异性抗原标记物与待测样品中的相应抗体反应,从而检测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

协同凝集试验则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与待测样品中的微生物结合,再加入相应的协同因子,使得微生物颗粒聚集在一起,从而检测是否存在相应的微生物。

需要注意的是,凝集试验结果仅能检测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不能确定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或活性状态。

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通常需要结合其他实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实验二凝集沉淀反应

实验二凝集沉淀反应

材料:
待测血清、 AFP阳性血清、AFP诊断血清(兔抗人AFP )、 生理盐水、琼脂板、打孔器、针头、毛细滴管、酒精灯。
.
15
双向扩散法测血清中AFP操作步骤
1、制备琼脂板:
1%盐水琼脂加热溶化,取5ml均匀铺与载玻片上。
2、打孔:
琼脂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成梅花型,针头取出孔中琼脂。
3、封底:
用酒精灯轻烤平皿底部至琼脂刚刚要熔化为止,封闭孔的底部,以防侧漏。
应用:
检测 AFP 、HBsAg, 协助疾病诊断.
.
14
双向琼脂扩散法测血清中AFP
甲胎蛋白(AFP):
是一种在胚胎期由肝细胞和卵黄囊合成的α球蛋白, 存在于胎儿血清中,出生后血清中AFP几乎消失。正常 成人血清中仅含极微量的AFP,经典的免疫学方法检测 不出。
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含量增高,测血清中AFP, 可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癌。
本试验方法简单,容易观察结果,可测定抗原的灵敏度 约为10~20μg/ml.
应用:
人血清中IgG、IgM、IgA和C3的定量检测。
.
12
单向琼脂扩散实验:
琼脂中含抗体
Ag
Ag
Ag
Ag
Ag
1:80
1:40 1:20
1:10
未知
沉淀环直径平方
抗原浓度
.
13
(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操作)
原理:
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两种溶液置于琼脂糖凝胶的不 同位置,使两者在凝胶中各自向四周扩散,抗原与抗体相遇并 在比例合适处形成可见的乳白色沉淀线。
伤寒血清 +
待测菌液
阴性
.

8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菌种鉴定

5章凝集反应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5章凝集反应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抗原抗体在玻片上进行的反应,血型鉴定、细菌分型。
相应抗体
玻片法直接凝集反应示意图
(1)半定量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2)玻片凝集试验也可用试管法,如肥达外斐反应。 非特异性凝集可出现假阳性,必须做阴性对照(不加抗体, 只加抗原)。
1
2
3
4
5
6
6
7
1:2 1:4 1:8 1;16 1:32 1:64 1:64 1:128
临床检验中早期妊娠试验,现已被金标法替代。
三、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血凝实验是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实验,用已 知的抗原或抗体致敏红细胞与标本中的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 合。常用绵羊、家兔等红细胞。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样本:患者全血(含有红细胞,血清中有待检的抗原或抗)。 试剂:抗红细胞单克隆抗体与已知抗体连接,检测未知抗 原。例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载体颗粒
抗原致敏颗粒
凝集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原理
已知 抗原
无抗体
胶乳 颗粒
载体颗粒
抗原致敏颗粒
无凝集
无相应抗体存在时无凝集现象发生
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用特异性抗体(已知)致敏载体检测未知抗原。
已知 抗体
待检 抗原
载体颗粒
抗体致敏颗粒
凝集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原理
已知 抗体
无抗原
载体颗粒
抗体致敏颗粒
无凝集
待检血清 (RH抗体)
不完全抗体 (RH抗体)
Rh抗原
凝集 现象
Rh+O型红细胞
抗人球蛋白
间接接coombs试验原理示意图
直接与间接Coombs试验的区别
试验 检测目的
样本
直接 红细胞表面的

医学免疫学:实验2 凝集反应(ABO血型测定)

医学免疫学:实验2 凝集反应(ABO血型测定)

实验目的:
检测血清标本中有无HBsAb
材料:
48孔ELISA板
阳性对照血清(HBsAb) 阴性对照血清 酶标二抗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诊断试剂盒
洗涤液
底物A和B
微量加样器,待测血清标本等
实验方法
微孔板已包被HBsAg
HBsA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 ① ① ① ① ② ② ② ②A + + — — ③ ③ ③ ③ ④ ④ ④ ④B + + — — ⑤ ⑤ ⑤ ⑤ ⑥ ⑥ ⑥ ⑥C + + — — ⑦ ⑦ ⑦ ⑦ ⑧ ⑧ ⑧ ⑧D
实验结果
颜色变化或OD(吸光度)值
酶标板
酶标仪Βιβλιοθήκη 样+-1 2 3456
每孔加 50μl 不同的血清样本 Positive control (HBsAb) :1 滴 Negative control (NS): 1 滴
加样
+
- sample
加酶结合物
enzyme
每孔加酶结合物1滴 混匀, 37 ℃ 30 min.
放射物标记技术 酶标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免疫组化技术
双抗体夹心法
竞争法
双抗原夹心法
间接法
直接法
原理:间接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不显色
洗涤
洗涤
1.包被已知抗原 2.加入待测标本 (未知抗体?) 3.加入酶标二抗 (即抗抗体 :抗人Ig的抗体) 4.加入底物
颜色改变 = 待测标本中存在抗体
实验结果
呈红色片状凝集颗粒为阳性 实验结束后,洗涤试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试验:颗粒性抗原在有电解质的参与下,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反应中的抗原。

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参与反应的抗体。

分类:玻片凝集实验(将已知抗体与待测颗粒抗原直接低价在玻片上,混匀并在室温下反应数分钟,用肉眼或低倍镜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出现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应。

方法评价:简便、快速;定性检测方法;但敏感性较低。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菌种鉴定和血清学分型,也可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用于人类ABO血型鉴定),试管凝集实验(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试管中直接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方法评价:经典的半定量试验;敏感性不高;干扰因素多,影响特异性;操作较简单。

临床应用:用已知抗原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辅助临床诊断疾病或流行病学调查。

如外斐试验、肥达试验、交叉配血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