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民间歌曲”的30个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

1.葛天氏之乐:共八首曲子,即《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 依地德》、《总禽兽之极》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
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2.韶:这是一部宗教性的乐舞。
这个乐舞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后人称作“箫”的乐器。
据说乐舞进入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演出后,认为获得一次很高的艺术享受,以至“三月不知肉味”说“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3.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附近的贾湖出土的。
1986年5月第一次发现,至1987年6月又再次发现数批,前后共18支。
这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有八孔笛,七孔笛,六孔笛,五孔笛,其中七孔居多,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也有可能为七孔音阶。
时代距今约8000年。
这种骨笛是竖吹的乐器。
4.六代乐舞:又称“六代之乐”,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
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代的《大咸》(《咸池》);舜时代的《韶》;夏时代的《大夏》;商时代的《大漫》以及周初创作的《大武》。
六代乐舞最受统治者重视,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
这种乐舞由舞蹈、歌唱、器乐结合而成。
・5.八音: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它是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即:〃金:钟、饶;石:磬、鸣球;土:陨,缶;革:鼓、建鼓;丝:琴、瑟、筑;木:桂、柷;匏:簧、笙、竽;竹:箫、遂管、鹿。
・6.碣石调•幽兰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存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
它属于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
该谱所以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该谱所称“幽兰”是指乐曲所代表的内容。
并且,《》谱为文字谱现存唯一实例。
.7.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式的音乐理论著作,现存十一篇。
民歌名词解释

民歌名词解释1、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传唱的歌谣,或称民间歌曲,也叫民间歌谣、民谣等。
这种歌曲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多是口头创作,无乐器伴奏,以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为主要调式,以基本节奏型模进变化反复。
民歌来源于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人民最朴素最真实的感情。
2、民歌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出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的共同点是:作品思想内容比较集中,艺术结构严谨,情调健康,语言质朴。
3、新民歌的代表作有《翻身道情》、《王大妈要和平》等。
4、从时间上看,民歌可分为传统民歌、当代民歌;从地域上看,可分为城市民歌、乡村民歌等;从体裁上看,可分为山歌、牧歌、小调、风俗歌曲、创作歌曲等;从演唱形式上看,可分为独唱、对唱、联唱、合唱等。
5、民歌有一般意义和特定意义之分。
前者指大部分由人民口头创作,后者指专门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提高,经人民传唱的歌曲。
6、民歌按照音乐类别来划分,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风俗歌、仪式歌、宗教歌、红色革命民歌等。
7、我国的民歌,有的像一股清澈的甘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有的像一阵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欢乐与希望;有的像火红的太阳,鼓舞着我们前进;有的像闪光的珍珠,启迪着人们的智慧;有的像轻柔的白云,使人们心旷神怡。
通常我们说一首民歌是一个整体,不包括两句以上的分节歌;或只包括一句的短歌(有时因为时间、地区、民族的差异,习惯用法和要求也不一样)。
8、民歌不同于时政歌曲。
民歌以抒情为主,以反映现实生活、赞美劳动为主,但也有颂扬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英雄人物的。
11、民歌有歌唱劳动的歌曲,如《号子》、《拉船歌》;也有歌唱生产的歌曲,如《采茶舞曲》、《丰收山歌》等;还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歌曲,如《牛郎织女》、《孟姜女》、《阿里山的姑娘》、《康定情歌》等。
12、我国有民族特点的传统民歌,往往能够体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感情,如《茉莉花》、《小河淌水》、《在银色的月光下》等。
民间歌曲的名词解释

民间歌曲的名词解释民间歌曲是指在特定文化群体中流传的歌曲,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并传唱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些歌曲通常与特定群体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密切相关,能够展现出具体历史背景下的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一、历史渊源民间歌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人们通过歌唱来纪念祖先,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作为一种交流和娱乐方式。
这些歌曲从一个群体传到另一个群体,形成了各自特定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二、地域特色由于地域、种族和文化差异,各地的民间歌曲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在中国,例如,广东的梨园戏歌、四川的川剧戏曲、云南的傣族歌曲等都属于特定地域的民间歌曲。
而在国外,爱尔兰的民谣、美国的蓝调和拉丁美洲的土著音乐等也代表了世界各地的民间歌曲风格。
三、社会功能民间歌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
首先,它可以传达群体的价值观和共同记忆,并加强社会凝聚力。
其次,民间歌曲也常常成为反映社会问题的工具,例如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以其抗议性歌曲奠定了抗议文化的基础。
此外,民间歌曲还能够传递文化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一个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
四、艺术表达民间歌曲的艺术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体现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
它们可以是口头传承的民谣,也可以是民间剧种中的戏曲歌唱。
通过歌曲的旋律、歌词和演唱方式,人们能够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歌曲,如中国的《茉莉花》、美国的《This Land is Your Land》等,已经成为了世代传唱的经典之作。
五、现代传承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民间歌曲的传承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人们可以通过在线音乐平台、社交媒体和视频分享网站随时随地接触到各地的民间歌曲,实现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时,许多年轻人也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民间歌曲,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其中,为传统歌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中国民族音乐史试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

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歌曲艺术,是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又是民族乐器、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基础。
民歌的三个基本特征: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现起来的;民歌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的体裁大体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演唱时用当地方言,有很浓的地方气息。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以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也称二人班。
剧目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形式。
昆曲:是明代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
柔和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现代一般指昆剧。
昆曲以鼓,板控制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2003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曲目有长生殿。
客家山歌:是流行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台湾等客家人聚居点的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内容广泛,语言朴实生动,歌词多为七言四句结构,常用比兴手法。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十二大套歌舞音乐艺术的总称。
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是维吾尔族歌舞音乐中的宝贵财富,被誉为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
花鼓: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口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在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所以,劳动号子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中外音史——名词解释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一)1、贾湖骨笛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
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
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
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
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
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
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六吕或六同4、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
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
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民歌的名词解释

民歌的名词解释民歌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独特的存在。
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以其朴实自然、质朴真挚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民歌这个名词的解释并不仅仅是指一种具体的音乐形式,它还代表着一种民族的认同、历史的传承和群体的凝聚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民歌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博大精深的概念。
一、民歌的起源民歌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歌唱来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感激和祝福,这些歌曲往往伴随着舞蹈和乐器的演奏,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民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特定题材和形式的音乐,它不仅仅是原始社会的一种文化遗产,同时也成为了传递历史、反映社会现象和表达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
二、民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民歌可以被分类为传统民歌、现代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等多个类别。
传统民歌是指那些源于民间传统、代代相传的歌曲,这些歌曲常常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习俗紧密相关,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智慧。
现代民歌则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创作、演唱的歌曲,它们旨在表达当代人民的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而少数民族民歌则是指那些属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歌曲,其风格和形式往往比传统民歌更加独特多样,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独特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三、民歌的特点民歌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音乐艺术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首先,民歌通常用简单朴实的音乐形式和词句来表达情感。
无论是传统民歌还是现代民歌,都以其鲜明的旋律和情感真挚的歌词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其次,民歌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较高的参与度。
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节日庆典还是社会集会中,人们总是喜欢用歌声来烘托气氛和表达共情。
此外,民歌也常常反映着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四、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民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社会中,民歌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文化形态,在不同的地区和社区中得以保存和传承。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和笙、笛等乐器伴奏为主。
它是从民间收集而在汉代宫廷发展,已不是一般的民歌,而成为艺术性较高的歌曲形式。
清商乐:也叫清商曲,简称清商、清乐,东晋南北朝间,由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坐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内表演,一般3~12人用丝竹乐伴奏,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外表演,通常用64~180人不等,用锣、鼓等乐器伴奏,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恢弘。
大曲:又叫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滑稽性的歌舞表演,它继承了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歌舞杂戏等发展而来。
参军戏有苍鹘和参军两个角色,参军戏一词也由一特定剧目,转化为一剧种的名称了。
参军戏的唱腔一般选用当时流行的民歌、曲子或大曲的片段,它已经具有某些后世戏曲的特征了。
说唱:形成于隋唐时期,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其歌唱部分常是一种叙事歌曲,其说话部分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文体。
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陶真: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金、元。
它流行于农村,在南宋首都演出陶真的人大多是“路岐人”,且多为“瞽者”,其唱词与题材比较通俗,多是七字句,音乐上大概是上下句反复吟唱。
陶真到明清时还很流行。
鼓子词:宋代一种由散文的讲说和曲调轮流相间,反复说唱的体裁。
它以唱为主,其原始形式以鼓为伴奏,故称谓“鼓子词”,后加上管弦乐器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每段唱词之前有“奉劳歌伴,再和前声”的套话。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熙宁、元丰、元v年间,是宋代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民间乐舞民间乐舞属于民间舞蹈音乐中的其中一种,相对于民间歌舞来说,它是不带歌唱而只以乐器为伴奏的舞蹈形式,舞者或伴随器乐而舞,或一乐器为道具,边舞边演奏。
2、秧歌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插秧等秧田劳动中唱得歌,最初是一种纯粹的歌唱形式。
3、说唱说唱又叫曲艺,是由我国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叙述功能为主,兼有抒情功能。
4、农乐舞农乐舞是朝鲜族农耕生活的反映,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后来发展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集体舞蹈,有情节表演和技巧表演两种,其中尤以象帽舞最具特色。
5、挑腔京韵大鼓慢板板式腔调中的一种,在基础唱腔——平腔的基础上加以句幅和音域扩展而形成,并主要体现在乐句的尾部拖腔上,挑腔的音域较宽,音区较高,旋律线先挑上去再落下来。
6、海盐腔海盐腔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成化年间已兴起,后来流布区域扩展至嘉兴、湖州、温州、南京、苏州,并远及江西宜黄和北京等地。
海盐腔与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一样,都采用来自南戏的曲牌联套结构,角色行当也继承南戏,有生、旦、净、末、丑之分。
演唱时采用官话,并以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没有管弦。
海盐腔的曲调清丽柔婉,为官僚、士大夫阶层所喜好。
7、四平调京剧唱腔中,除二簧和西皮外,比较重要的一种腔调。
四平调又叫平板二簧或平调二簧,有原板和慢板两种板式,旋律风格与二簧接近,常与二簧板式穿插使用,它没有行当的差别,男女同腔同调,曲调婉转流畅、歌唱性很强。
8、板胡板胡又叫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瓢等,是明末清初伴随梆子腔戏曲的出现而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乐器,因琴筒不蒙皮膜而胶以薄木板,故得名板胡,板胡的音色明亮、高亢、富于地方特色。
9、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流行于广东省中南部的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湛江地区和广西部分地区,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广东音乐的常用乐器是粤胡、秦琴、扬琴、洞箫、椰胡,所表现的内容大部分为明快的情绪和以花、鸟、景物为标题的抒情乐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民间歌曲”的30个名词解释一、民间歌曲的定义民间歌曲是相对于专业创作歌曲而言的概念,如同民间音乐是相对于专业创作音乐的概念。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日臻完美,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
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
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二、民间歌曲的多功能性除了娱乐作用外,民间歌曲还具有如下多种社会功能:1、教育与传承功用。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流传着歌唱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的民歌,其中记载了人类的起源、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英雄史诗、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等内容。
2、人生礼仪功用。
在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四个人生的重要阶段,民间歌曲常伴随礼仪活动,成为其中重要的程序。
3、祭祀与驱邪功用。
一些民族常在由巫师、神婆主持的祭祀、驱邪仪式中歌唱。
4、交际功用。
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和对歌斗智等,常在传统歌唱节日或日常生活中歌唱。
5、表达人民的心声。
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代言者,许多传统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旧时代不合理制度的反抗。
三、少数民族历史诗和英雄史诗在我国一些民族中,流传着歌唱历史诗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斋瓦》、独龙族的《创世纪》,等等。
这些民歌记述了有关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以及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等。
这些歌曲多在节日、祭祀或婚丧仪式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气氛肃穆。
其曲调接近口语,吟诵性较强;歌词篇幅长大,有的长达数万行,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唱完。
英雄史诗是在民歌民谣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神话产生的稍晚些。
英雄史诗描写氏族、部落和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战争,以及战争中英雄人物所创造的业绩。
例如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傣族的《召树屯》等。
四、传统歌唱节日我国许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歌唱节日,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仫佬族的"走坡"、西北地区土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及汉族的"花儿会",等等。
在节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户外歌场嬉戏和对歌,一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在对歌活动中寻找情投意合的异性伴侣。
五、唐代曲子唐代曲子出于原始民歌,但又脱离了民歌的原始形态。
它是人们在众多流传的民歌中,挑选出来的特别受到喜爱的曲调。
人们对这些曲调进行了更多的加工和改编,为其填入多种唱词,在演唱上也精心处理。
到了宋代,这些曲子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曲、说唱等多种民间音乐形式的构成基础。
当时的文人们也竞相模仿曲子的形式写作歌词,成为词牌。
唐代曲子的这种由原始民歌发展、变异,又被戏曲、说唱音乐吸收的途径,与明清后的民歌时调相类似。
六、民歌的体裁我国汉族民歌有多种分类方法,民歌的体裁划分是其中一种以音乐的艺术样式分类的方法。
这种分类方法将汉族民歌主要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民歌体裁的形成与不同的生活和劳动场景有关,这些背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歌各种体裁的基本表现方法和艺术特征。
例如劳动的强度和节奏使劳动号子形成了坚定、有力的性格;田野、山间的广阔使歌唱者为了山歌的远传而把音区提高、节奏拉宽;城市内或者室内的歌唱,以及有乐器伴奏相随,使小调的歌唱节奏较规范;艺人的职业性演唱使小调的行腔较细腻。
但另一方面,民歌体裁的实际应用,又不完全受生活和劳动场景的制约,人们经常在相同的生活、劳动场合中歌唱不同体裁的民歌,作为劳动过程的调剂,丰富文化生活。
七、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八、劳动号子的双重功用劳动号子的双重功用即实际功用和艺术表现功用。
在劳动中,劳动号子的双重功用表现在: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这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劳动的强度越大,对劳动号子音乐表现的制约也就越大。
反之,劳动强度较小,劳动号子的歌唱者就可以有较大的余力去斟酌和发挥劳动号子音乐的艺术表现。
九、劳动号子的种类劳动号子主要有以下几类:1、搬运号子,在装卸、扛抬、挑担、推车等劳动中歌唱;2、工程号子,在打夯、打硪、伐木、采石等劳动中歌唱;3、农事号子,在农业劳动中歌唱,如打麦、舂米、车水、薅草等。
4、船渔号子,伴随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
十、律动性律动性是劳动号子音乐中的典型节奏形态,也是劳动号子音乐的主要特点之一。
劳动动作的不断重复及其节奏感,赋予劳动号子节奏的律动性。
所谓律动性,是指号子音乐中常常出现的某种较固定的、周期反复的节奏型。
这些律动单位不仅时值大致相同,而且常常有相对统一的旋律材料安排。
劳动号子的节奏律动型大致有三类:1、长律,律动单位的长度一般相当于一个乐句;2、平律,律动单位的长度一般相当于一个乐节;3、短律,一般一拍为一个律动单位。
十一、一领众和一领众和是劳动号子音乐的另一主要特点。
劳动号子的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但一领众和是最常见、最典型的歌唱方式。
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
领唱部分常常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其音乐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有即兴变化,旋律常上扬,或比较高亢嘹亮,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衬词或重复领唱中的片段唱词,音乐较固定,变化少,节奏型强,常使用同一乐汇或同一节奏型的重复进行。
劳动号子歌唱中的一领众和主要有三种类型:1、交替呼应式;2、重迭式;3、综合式。
十二、山歌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
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
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
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
山歌往往在音乐的一开始处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感情充沛,表达强烈。
在高音区,山歌还常常会有自由延长音。
有的山歌因音域较高而使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方法。
十三、山歌的歌种山歌的歌种是不同地区民间对本地山歌的独特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等。
十四、"头尾齐"、"两担水"、"折断腰""头尾齐"、"两担水"和"折断腰"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山歌"花儿"的歌词结构形式。
"花儿"唱词的结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头尾齐"式,由4句唱词、即两对上下句组成,每句字数大体一致,但上下句唱词的词组结构在节奏上形成相互交错的效果,单数字或词组与双数词组相对;第二种歌词结构形式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两担水"或"折断腰",是六句式的结构,也就是在"头尾齐"式的每对上下句之间,加进一个3至5字的半截句,不仅增加了歌词的容量,而且节奏富于变化,念起来朗朗上口。
十五、加垛加垛是民歌中经常使用的手法。
垛句一般为密集型节奏,常常一字一音,旋律性不强,节奏上处理得整齐一致,顿挫有力,类似于朗诵式的数板。
垛句不追求旋律的起伏变化,而是突出节奏的动感。
垛句常常插在民歌乐段的中间,其铿锵整齐的节奏与前后舒展悠扬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扩展了词句的容量。
垛句还有为其后的舒展旋律重新积蓄动力的作用。
加垛又写作"夹垛"。
它是民歌乐段结构之外增加的部分,同时它又常常夹在一个段落的中间。
十六、连八句连八句又写作"联八句",是一种山歌的结构类型,流行在四川和陕西南部地区。
其结构形式为:前后是两个上下句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中间插入一段数板性质的部分,节奏比前后两个乐段相对密集,句幅紧凑。
全曲一共8句。
有的连八句的中段构成完整的4句乐段,便形成了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十七、五句子歌五句子歌也是山歌的一种结构类型,流行在四川、湖北、湖南和陕西南部等地区。
它的结构形式是:第1、2句是一个上下句的对应式乐段,第4、5句是第1、2句的反复或变化反复,中间的第3句或是第1句的变尾(即乐句的尾部发生变化),或是第1、第2乐句的综合(比较常见的是第1句的头加第2句的尾),或者使用新的材料。
同时,第3句的落音常为调式主音,有时是调式主音的上、下二度音或四度音。
这样,五句子歌的落音就形成了如下的规律:五度音-主音-主音(或二度音、四度音)--五度音-主音。
十八、山歌的自由节奏自由、悠长的节奏形态是典型山歌体裁的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互相依存的方面。
第一,在陈述唱词的部分,山歌音乐的节奏接近自然语言的节奏,目的是直接而清楚地说出心中的话;第二,在唱词的词组或句读(dòu)的后面,也就是旋律的乐节或乐句的尾部,山歌常常出现自由延长音,为的是尽情抒发心中的慨叹。
唱词陈述部分有规律的密集型节奏,与感情咏叹时的自由延长音形成了密集与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