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纪泽纪鸿 曾国藩

合集下载

谕纪泽纪鸿(曾国藩)原文

谕纪泽纪鸿(曾国藩)原文

谕纪泽纪鸿(曾国藩)原文曾国藩《谕纪泽纪鸿》原文及原文:字谕纪泽、纪鸿①儿:目下值局势万紧之际,四面梗塞,接济已断,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

所盼望者,左军能破德镇、乐平之贼,鲍军能从湖口迅速来援,事或略有转机,否则不堪设想矣。

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

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

起复④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

自念贫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惟古文与,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

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

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入处。

三者一无所成,不无耿耿。

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金太直。

岂能办此滔天之贼?即前此屡有克捷,已为侥幸,出于非望矣。

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遣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

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

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

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

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

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

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字叮嘱一遍,此外亦别元遗训之语,尔可禀告诸叔及尔母无忘。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节)【注】①纪泽、纪鸿:曾国藩的两个儿子。

②局势万紧之际:l861年3月,太平军多次击败湘军的抵抗,使曾国藩几乎陷入绝境。

③左军:即左宗棠的军队。

后文的鲍军为鲍超的军队。

④起复:指官员为父母眼丧规满,复任官职。

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书

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思想家,他非常注重家庭教育,曾多次给儿子写信,传授人生经验和处世之道。

以下是一些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书:
1. 《谕纪泽》:这封信是曾国藩在儿子纪泽 21 岁生日时写给他的,主要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鼓励他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2. 《谕纪鸿》:这封信是曾国藩在儿子纪鸿 16 岁时写给他的,主要强调了做人的道理,告诫他要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奋努力。

3. 《致澄弟、沅弟》:这封信是曾国藩写给弟弟们的,主要强调了家庭和睦、兄弟团结的重要性,告诫他们要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4. 《致沅弟》:这封信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沅甫的,主要强调了为官之道,告诫他要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忠于职守。

这些家书不仅是曾国藩对儿子的关爱和教育,也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总结,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曾国藩家书(国学大书院)

曾国藩家书(国学大书院)

一三致诸弟:诸事不 可不尽心
一四谕纪泽:思将儿 女婚嫁早早料理
一五谕纪泽:应早起、 有恒、举止厚重
一六谕纪泽:时记勤 敬二字
一七致两弟:修建祠 堂等具体事宜
一八谕纪泽:治家八 事,缺一不可
一九致两弟:时以子 侄辈骄傲为虑
二〇谕纪泽纪鸿:须 努力读书,不可积钱
买田
二一致四弟:子侄须 教以谦勤
二二致四弟:继承祖 父“三不信”家风
天下事常由命 不由人
四二致两弟: 2
望速来营忘身 报国
3 四三谕纪泽:
尔须读唐宋诗, 作五言诗
4 四四谕纪泽:
稳慎图之,不 敢骄矜
5 四五谕纪泽纪
鸿:唯读书可 变化气质
四七致两弟:做人 需谨记劳、谦、廉
三字
四六谕纪泽:手抄 与摹仿宜并进
四八致两弟:刚柔 并用、不可偏废
四九谕纪泽: 1
洁身自持,应 效法王、陶
我这一生所立之志甚多,只有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楷书体日记这三件事,发誓终身坚持,绝不让其有 一日的间断。
目录分析
一禀父母:述 1
赴京及抵京后 事宜皆顺
二禀父母:谨 2
守父亲保身之 训
3 三禀父母:谨
记节欲、节饮 食
4 四致诸弟:明
师益友虚心请 教
5 五致诸弟:读
书要有志有识 有恒
六致诸弟:勉在孝悌 上用功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 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 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在教育子女后辈上,曾国藩的苦心孤诣、以身示范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百多年来,曾氏门庭名人辈出,多有所成。

曾国藩三个儿子(曾国藩长子早天,次子纪泽、三子纪鸿),五个女儿,在他的教诲下均秉承了好学、勤奋、俭朴、孝悌的良好家风。

在读书为明理的家教影响下,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只参加了一次乡试后,就专心攻读外文,阅览大量的西方著作,悉心学习西方文化,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干,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

次子曾纪鸿,专攻天文、算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曾国藩的女儿,在家风家教的熏陶下,出嫁后都是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

尤其是曾国藩最疼爱的“满女”曾纪芬嫁入衡山聂家后,秉承勤俭美德,丝亳没有千金小姐的娇纵习气,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使聂家门庭不断兴旺发达。

孙辈以后,曾国藩的后人依然人才辈出。

曾广锋,是曾纪泽的长子,跟随父亲出国期间刻苦学习外语,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后曾任京师大学堂译文馆总办,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长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23岁便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被称为“翰林才子”。

曾国藩的直系后辈,到第四、五代时已达140多人,大都在学术、科技上有所成就,没有出过一个纨绮子弟。

曾约农,少年时期便远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后倾尽全力投身教育事业。

曾宝荔,知名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

1918年,她创办长沙艺芳女校兼任校长,曾多次出席世界性的教育会议。

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曾氏族人。

曾国藩四位弟弟的后辈也多秉承曾家勤劳、俭朴、孝悌的家风,不论是读书、为官都有所成。

曾纪梁,是曾国藩大弟弟曾国潢的长子。

13岁时,便与堂兄曾纪泽每天徒步8里去九峰山上的之定慧庵读书。

咸丰末年,曾纪梁顺利考中秀才,但因有乡人曾戏言“曾氏家门鼎盛,县官每次送秀才一位“,便即易名,用学名怀柳再次参加县试,并再次中试。

此外,曾纪渠、曾纪瑞等也是曾氏后辈中的佼佼者。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翻译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翻译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翻译【提纲】一、曾国藩家书概述1.家书背景2.曾国藩简介3.家书主要内容二、家书详细内容1.处世之道1.1 诚信为本1.2 和为贵1.3 敬慎谦虚2.治学方法2.1 勤奋刻苦2.2 博学多才2.3 学以致用3.对家族的期望3.1 光宗耀祖3.2 团结友爱3.3 传承家族美德三、英文翻译1.处世之道2.治学方法3.对家族的期望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他出生于湖南湘乡,自幼聪颖过人,后成为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重臣。

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教育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曾国藩家书是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写给儿子纪泽儿的一系列信件。

在家书中,曾国藩分享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治学方法以及对家族的期望。

这些信件不仅体现了曾国藩的为父之道,还展示了他对家族的关爱和对晚辈的期许。

1.处世之道曾国藩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为人处世应以诚信为本。

同时,他强调“和为贵”,认为待人接物应抱持和谐共处的态度。

此外,曾国藩还教导儿子敬慎谦虚,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应有之义。

2.治学方法曾国藩强调勤奋刻苦,认为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他还鼓励儿子博学多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曾国藩主张学以致用,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3.对家族的期望曾国藩期望家族能够光宗耀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他要求家族成员团结友爱,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

此外,曾国藩还希望家族能够传承家族美德,将家族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

曾国藩谕纪泽纪鸿

曾国藩谕纪泽纪鸿

曾国藩谕纪泽纪鸿余通籍三⼗余年,官⾄极品,⽽学业⼀⽆所成,德⾏⼀⽆可许,⽼⼤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四条以教汝兄弟。

⼀⽈慎独则⼼安。

⾃修之道,莫难于养⼼;养⼼之难,⼜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神。

⼈⽆⼀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常快⾜宽平,是⼈⽣第⼀⾃强之道,第⼀寻乐之⽅,守⾝之先务也。

⼆⽈朱敬则⾝强。

内⽽专静纯⼀,外⽽整齐严肃,敬之⼯夫也;出门如见⼤宾,使民如承⼤祭,敬之⽓象也;修⼰以安百姓,笃恭⽽天下平,敬之校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强,安肆⽇偷。

若⼈⽆众寡,事⽆⼤⼩,⼀⼀恭敬,不敢懈慢,则⾝体之强健,⼜何疑乎?三⽈求仁则⼈悦。

凡⼈⼀⽣,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以成形,我与民物,其⼤本乃同出⼀源。

若但只私⼰⽽不知仁民爱物,是于⼤本⼀源之道已悖⽽失之矣。

⾄于尊官厚禄,⾼居⼈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义,则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莫⼤于求仁,⽽其最切者,莫要与于⽴⽴⼈、欲达达⼈数语。

⽴⼈达⼈之⼈,⼈有不悦⽽归之者乎?四⽈习劳则神钦。

⼈⼀⽇所着之⾐所⾷之⾷,与⽇所⾏之事所⽤之⼒相称,则旁⼈韪之,⿁神许之,以为彼⾃⾷其⼒也。

若农夫织妇终⽇勤动,以成数⽯之粟数尺之布,⽽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业,⽽⾷必珍馐,⾐必锦绣,酣豢⾼眠,⼀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时不以勤劳⾃励。

为⼀⾝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困知勉⾏,操⼼危虑,⽽后可以增智慧⽽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饥⼰溺,⼀夫不获,引为余辜。

⼤禹、墨⼦皆极简以奉⾝⽽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见⽤,逸则⽆劳⽽见弃,勤则博济斯民⽽神袛钦仰,逸则⽆补于⼈⽽神⿁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年⼈世之得,汝兄弟记之⾏之,并传之于⼦⼦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才。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翻译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翻译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翻译
摘要:
一、曾国藩家书简介
二、家书字谕纪泽儿背景
三、家书内容概述
四、家书中的家教观念
五、家书的历史价值与启示
正文: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家书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及家庭教育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是其中的一篇,主要体现了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这篇家书是曾国藩写给他的儿子纪泽儿的,字谕表示用文字来教导。

在这篇家书中,曾国藩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对纪泽儿进行人生指导,内容涉及修身、治学、为人处世等方面。

在家书的开头,曾国藩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身心和谐,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接着,曾国藩谈到了治学的方法,他认为学术研究应该以经世致用为目标,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此外,曾国藩还教导纪泽儿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强调了诚信、谦虚、宽容等品质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在家书的后半部分,曾国藩对纪泽儿的婚姻家庭生活进行了指导,提醒他要善待妻子,以和为贵,同时要关心家人,尽到家庭责任。

最后,曾国藩表达了对纪泽儿的期望,希望他能勤奋学习,为国家做出贡献。

曾国藩家书字谕纪泽儿反映了当时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从这篇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厚的家庭教育观念。

曾国藩唯读书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唯读书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唯读书可变化气质曾国藩家书第二十五篇致两儿: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原文】字谕纪泽、纪鸿儿:今日专人送家信,甫经成行,又接王辉四等带来四月初十之信(尔与澄叔各一件),藉悉一切。

尔近来写字,总失之薄弱,骨力不坚劲,墨气不丰腴,与尔身体向来轻字之弊正是一路毛病。

尔当用油纸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玄秘塔》,以药其病。

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工。

否则字质太薄,即体质亦因之更轻矣。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

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尔于厚重二字,须立志变改。

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满叔四信偶忘送,故特由驿补发。

此嘱。

涤生示。

同治元年四月廿四日【译文】字谕纪泽、纪鸿儿:今天专门派人送信回家,刚要出发,正好又接到王辉四带来的四月初十寄来的信(你和澄叔的各一封),从信中得知一切。

你最近写字的功力总是太薄弱,骨力不够强劲,墨气也不够丰腴,就像你的身体一样,一直都存在轻弱无力的毛病。

你应该用油纸临摹颜体的《郭家庙》,柳体的《琅琊碑》、《玄秘塔》,以此来锻炼笔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你要每天留心,专心在“厚重”两字上下工夫。

否则字的本质过于薄弱,体质就会因此而显得虚弱了。

人的气质本是天生的,早就有了定数,是难以轻易改变的,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气质。

在古代擅长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

要想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以我的生平举例,三十岁前爱好吸烟,每天抽水烟,没有一刻间断,后来从道光壬寅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开始,立志戒烟,到今天都没再抽烟。

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没有恒心,近来五年深深以此为戒,现在大小事情都能持之以恒。

就从这两点来看,可见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改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谕纪泽纪鸿曾国藩
曾国藩">谕纪泽纪鸿曾国藩蔷薇-静语
字谕纪泽、纪鸿儿:
目下值局势万紧之际,四面梗塞,接济已断,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

所盼望者,左军能破景德镇、乐平之贼,鲍军能从湖口迅速来援,事或略有转机,否则不堪设想矣。

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

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

起复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

自念贫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

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

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入处。

三者一无所成,不无耿耿。

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金太直。

岂能办此滔天之贼?即前此屡有克捷,已为侥幸,出于非望矣。

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遣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

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

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

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

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

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

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字叮嘱一遍,此外亦别元遗训之语,尔可禀告诸叔及尔母无忘。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节)
【注】纪泽、纪鸿:曾国藩的两个儿子。

局势万紧之际:l861年3月,太平军多次击败湘军的抵抗,使曾国藩几乎陷入绝境。

左军:即左宗棠的军队。

后文的“鲍军”为鲍超的军队。

起复:指官员为父母眼丧规满,复任官职。

广陵之散:魏末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从容弹奏此越,弹奏完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军能破景德镇、乐平之贼
破:击败
B.薄有浮名,兼秉兵权
秉:拿着
C.余久处行间
行:行伍,指军队
D.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致:招来
3.下列四组中,全部直接体现曾国藩教导儿子立身或治家一组是(3分)
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
起复再出,意尤坚定
切不可涉历兵间
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A.B.C.
D.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四面都被阻塞后接济断绝,友军军情难料等原因,曾国藩深感部队已深陷危境。

B.曾国藩曾担心自己突然病死,这主要是因为他诗文和书法的才华还没来得及施展。

C.从军的经历使曾国藩认识到带兵打仗难见功业,容易造孽和留下被人非难的口实。

D.在这封信中,曾国藩郑重地告诫两个儿子,乱世中金钱会招来灾祸,节俭方能养福。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岂能办此滔天之贼?(4分)
(2)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

(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6分)
相见欢
【清】纳兰性德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鲮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选自《饮水词》)
【注】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

康熙帝器重的藏身近臣,但他无心功名利禄,却对早亡的妻子难于忘怀。

此篇作于出使途中。

水沉:即水沉香,沉香所制成白9香。

这里指香气。

(1)“微云”这一意象有什么妙用?请简要赏析。

(3分)
(2)词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感情。

请简要赏析。

(3分)
2.(3分)B(秉:掌握)
3.(3分)D(是陈述自己当时的行军处境,是陈述自己再次出山,是陈述自己为父亲写墓志。

)
4.(3分)B(“诗文的才华还没来得及施展”说法有误,担心的应是违背初志,失信于天下人。

)
5.(6分)
(1)(4分)用兵以令人难测为贵,可是我的性格太平易;用兵以欺诈为贵,可是我的性格太正直,怎么能够法办这些罪恶极大的贼子呢?(意思对、语句通颇l分,“兵”“贵”“岂”译对各l分。

)
(2)(2分)近来(我)经历的更多,深切了解到带领军队的艰苦。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谙”译对1分。

)
6.(6分)
(1)(3分)词人由远望中萦绕远山的这抹微云,自然联想到心爱的妻子的画眉(1分),体现出他对亡妻的难以忘怀(1分);而把微云与亡妻在世时清早的画眉相似写人词中,更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
(2)(3分)词人写了微云、远山、野店、西风等眼前所见的凄冷景象(1分),又通过红烛、青绫被、沉香等回忆起昔日美好的生活(1分),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在旅途中内心的凄凉、孤独,寄托了对亡妻凄婉缠绵的怀念。

(1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 【附】参考译文
目前正是局势非常紧急的时候,四面都被阻塞,(外面的)接济已断绝。

加上这一次受挫,军心受到特别大的震动。

(我)所盼望的是左宗棠的军队能够打败景德镇和乐平的敌人,鲍超
的军队能从(江西)湖口迅速来救援,事情或许略有转机,不然的话,局势就不堪设想了。

我自从投身军旅以来就抱着一种临危受命的志向。

丁巳和戊午那两年在家养病,常常担心自己突然在家中去世,违背了我最初的志向,失信于天下人。

后来重被任用再出山(打仗),意志尤其坚定。

这次假如遇到什么不测之祸,我也毫无牵恋的了。

回想我自己贫穷无
知,现在能官至一品大员,年龄也已过五十,(在外面)也稍有点虚名,又手握兵权,自己感到非常惭愧,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只是我对古文和诗歌,这两方面都花了很多精力,多方寻求、研究也很辛苦,但是不能经常地运用并自己打开一条大道。

我对古文的研究尤其有依托和根据,如果我现在突然死了,那么我的一些心得,就会像《广陵散》一样永远无人领会了。

我的书法用功最少,但近年也略微深入了一些。

这三方面一无所成,心中不免耿耿于怀。

至于行军打仗,本来不是我所擅长的。

(因为)用兵以令人难测为贵,可是我的性格太平易;用兵以欺诈为贵,可是我的性格太正直,怎么能够法办这些罪恶极大的贼子呢?以前即使屡有克敌制胜,已经是侥幸的事,超出我未曾有的期望。

你们兄弟长大之后,一定不要涉足于军队之间,这种事难以见到功业,而且容易造下大孽,尤其容易给后代人留下非难的
口实。

我长久地在军队中生活,每天如同坐在针毡上一样。

稍可安慰的是我没有辜负我最初
的愿望,没有辜负我的学问,片刻也没有忘掉爱民的心愿。

近来(我)经历的更多,深切了解到带领军队的艰苦。

你们应当一心一意地读书,将来不要从军,也不一定要出去做官。

我教育子弟有“不离八本”和“三致祥”的格言。

这“八本”是:读古书要以字句解释为本,作诗文要以讲究声调为本,奉养父母要以得到他们的欢心为本,修养身心要以少恼怒为本,立身处世要以不乱讲话为本,管理家事要以不迟起床为本,做官要以不要钱为本,行军打仗要以不骚扰百姓为本。

“三致祥”是:孝顺能带来吉祥,勤奋能带来吉祥,宽恕能带来吉祥。

我的父亲竹亭公教育人,就专门注重一个孝字。

他在少壮时敬爱父母,晚年时疼爱儿女,都出于一心中一片至诚,所以我为他写的墓志铭,就只说这一件事。

处在这个乱世之中,钱越少,就越能免除祸患;开支越俭省,就越能保持幸福。

你们兄弟奉养母亲,除了一个“劳”字和一个“俭”字外,没有其他安身立命的办法。

我在此军事极其危急的时候,就将这两个字叮嘱你们一遍,此外也就没有什么遗训给你们了,你们可以禀告各位叔父和你们的母亲,别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