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摘要
《曾国藩家书》书评

《曾国藩家书》书评摘要:1.《曾国藩家书》的内容概述2.《曾国藩家书》的历史背景3.《曾国藩家书》的价值观和社会影响4.对《曾国藩家书》的评价正文:《曾国藩家书》是一部汇集了曾国藩写给家人、朋友、同事等书信的作品。
这些书信写于清朝末年,正值中国内忧外患之际,社会动荡、民生凋敝。
曾国藩作为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书信中充满了智慧和谋略,不仅在家庭、社交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政治、军事、教育等领域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曾国藩家书》的历史背景是19 世纪中后期的中国。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列强不断侵略,国土不断沦丧,民生疾苦。
曾国藩身负重任,担任清朝末年的要职,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民族,挽救国家危机。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曾国藩通过书信与家人和朋友交流,传递了他的政治主张、军事策略、教育理念等。
《曾国藩家书》传达了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他主张忠诚、勤勉、节俭、忍耐、厚道等品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此外,《曾国藩家书》还对晚清社会的风俗、民生、政治、经济等方面作了详实的记录,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曾国藩家书》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
许多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了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并从中汲取智慧,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同时,这本书也是一部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研究资料,为研究清朝末年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体来说,《曾国藩家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谋略的作品,它不仅在家庭、社交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政治、军事、教育等领域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同时,这本书也是一部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研究资料,为研究清朝末年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曾国藩家书(国学大书院)

一三致诸弟:诸事不 可不尽心
一四谕纪泽:思将儿 女婚嫁早早料理
一五谕纪泽:应早起、 有恒、举止厚重
一六谕纪泽:时记勤 敬二字
一七致两弟:修建祠 堂等具体事宜
一八谕纪泽:治家八 事,缺一不可
一九致两弟:时以子 侄辈骄傲为虑
二〇谕纪泽纪鸿:须 努力读书,不可积钱
买田
二一致四弟:子侄须 教以谦勤
二二致四弟:继承祖 父“三不信”家风
天下事常由命 不由人
四二致两弟: 2
望速来营忘身 报国
3 四三谕纪泽:
尔须读唐宋诗, 作五言诗
4 四四谕纪泽:
稳慎图之,不 敢骄矜
5 四五谕纪泽纪
鸿:唯读书可 变化气质
四七致两弟:做人 需谨记劳、谦、廉
三字
四六谕纪泽:手抄 与摹仿宜并进
四八致两弟:刚柔 并用、不可偏废
四九谕纪泽: 1
洁身自持,应 效法王、陶
我这一生所立之志甚多,只有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楷书体日记这三件事,发誓终身坚持,绝不让其有 一日的间断。
目录分析
一禀父母:述 1
赴京及抵京后 事宜皆顺
二禀父母:谨 2
守父亲保身之 训
3 三禀父母:谨
记节欲、节饮 食
4 四致诸弟:明
师益友虚心请 教
5 五致诸弟:读
书要有志有识 有恒
六致诸弟:勉在孝悌 上用功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 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 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曾国藩家书》简介

《曾国藩家书》简介《曾国藩家书》是一部以曾国藩为主角的书籍,记录了曾国藩一生中与家人、朋友以及国家大事相关的书信。
这些家书包含了曾国藩丰富的思想、个人经历和教育理念,对于理解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和治国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曾国藩与家人的信件曾国藩作为一位忠诚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他与妻子、子女之间的信件展现了他的家庭观念和教育态度。
在这些信件中,他对家庭的重视和尊重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与妻子婉约动人的情书,无不洋溢着浓浓的爱意和殷切的思念之情。
此外,他与子女的信件中也渗透着教育子女的智慧和方法,体现了他对子女的期望和关怀。
二、曾国藩与朋友的信件曾国藩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重情谊、交朋友广泛的人。
他与朋友们的书信中,展现了他的风度和胸怀。
在对朋友的慰问信中,他总是深情地表达自己的关切和祝福,彰显着他真诚的友谊和人文关怀。
同时,他在与朋友交流思想和观点的信中,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干和洞察力,使人对他的智慧和见解赞叹不已。
三、曾国藩与国家大事的信件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曾国藩的信件中也记录了他与国家大事相关的讨论和建议。
在这些信中,他表达了他的治国思想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他对清政府的忠诚、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百姓的疾苦表达了强烈的关切,同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这些信件既是对于历史进行考察和研究的重要资料,也让人感受到曾国藩为国家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四、曾国藩的教育理念曾国藩的书信中蕴含了他对于教育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家长的榜样作用和教育方式的温和与坚定。
他在与子女的信件中,不仅教育他们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还注重培养他们的学科才能和实践能力。
这些信件中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今家庭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曾国藩家书》是一部展现曾国藩人生及其治国思想的重要书籍。
通过这些家书,我们可以深刻了解曾国藩的个人情感、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也能够感受到他对于家人、朋友和国家的无私关爱和纯真情感。
曾国藩家书二则

曾国藩家书二则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家书大家。
他的家书不仅涵盖了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更是对后人提出的许多精神和道德要求。
以下是曾国藩的两封家书的简介:
1.《关于家书的教诲》
这封家书是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的一封家书,书信中曾国藩对曾纪泽的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指导。
他强调了勤奋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要求儿子要有坚定的意志、刻苦的精神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他还告诫儿子要恪守道德底线、不贪图权势和财富,要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精神。
这封家书展现了曾国藩严谨的治家原则和鞭策儿子努力成为一个有用之才的期望。
2.《谦受益,傲受害》
这封家书是曾国藩给其弟曾纪鲁的一封家书,书中曾国藩对曾纪鲁提出了傲慢和自负是他事业受挫的原因,要他谦虚谨慎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曾国藩告诫他要学会宽容,决心改正自己的过失,并当仁不让地为人民和国家贡献。
这封家书中体现了曾国藩思想的成熟,通过对个人弟弟的教育来启发他人,也展示了曾国藩的家庭文化价值观。
这两封家书都彰显了曾国藩的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家族义务,同时体现了他对家庭成员深思熟虑的关心和睿智的教诲。
通过这些家书,曾国藩呼吁后人要勤学苦练、遵守道德准则,为国家
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家书不仅是曾国藩作为家长和兄长的责任和义务的体现,也是他对后人有益的榜样和启迪。
曾国藩家书三则原文

曾国藩家书三则原文1. 曾国藩致父母亲的家书尊敬的父母亲:您们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离开都城,送父亲大人回家之后,共收到了五封家书。
五月十五日收到父亲在长沙发的信,内有四弟的信和六弟的文章五首,十分欣慰。
得知祖父母身体康健,家中老少平安,诸弟读书用功,甚感欣慰。
同时,也很高兴父亲能够一路平安顺畅地从京城回到家乡。
儿子的身体一如既往地健康,每天晚上早睡早起,只是思考过度容易头昏,因此常常会静下心来修身养性,谨记父亲的保身之训。
九弟的功课保持得很好,《礼记》已经点完九本,《鉴》已读至《三国》,诗文方面各已读半本。
儿子的诗略有所进,文章尚未有明显的进步。
不过也不求速效,相信只要不断领悟,自然会有心得。
甲三在四月下旬已经能够行走,不需要人扶持,虽然还不能说话,但已经开始吃辅食了。
家中的女眷和仆人都安好如初。
敬请父母亲放心。
此致敬礼!儿子国藩敬上2. 曾国藩致诸弟的家书亲爱的弟弟们: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我得知自己在大考中升官的消息了。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家人的期望。
我想起父亲的教诲,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了这个目标,我一直努力不懈,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学为国家做出贡献。
今天,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目标,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但是我知道,这只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小步,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弟弟们能够以我为榜样,努力学习,修身养性,成为有用之才。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爱你们的哥哥曾国藩写于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3. 曾国藩致四弟的家书亲爱的四弟:近日来得知你在家中刻苦读书,发奋用功,我深感欣慰。
你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你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我也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努力和进取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功名和荣誉,更是为了修养身心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曾国藩家书主要内容

曾国藩家书主要内容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
他以其才智和忠诚于国家而闻名于世。
他的家书是他给子孙后代的信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军事、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等方面。
首先,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了忠诚于国家和责任感。
他教导子孙要时刻怀念国家的繁荣与安定,并敦促他们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他认为个人的成功不能脱离国家的发展,只有国家稳定才能有个人的幸福。
其次,曾国藩的家书中还提到了政治和军事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使命和责任,鼓励子孙要学习政治和军事知识,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子孙们能够从中受益。
此外,曾国藩的家书还涉及到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
他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鼓励子孙要尊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并为人父母时要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
他还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鼓励子孙要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素质。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家书涵盖了政治、军事、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等
方面的内容。
他通过家书向子孙后代传递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教导他们如何为国家和家庭做出贡献,以及如何成为堂堂正正的人。
这些家书不仅对曾国藩的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 升级版)

1
道光二十二年 十一月十七日
2
道光二十二年 十二月二十日
3
道光二十三年 正月十七日
4
道光二十三年 正月十七日
5
道光二十三年 二月十九日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 初六日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 初六日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 初十日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 十二日来自道光二十四年三月 初十日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 廿九日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 二月初一日
读书笔记
曾氏家书,千古留传,今日读来仍感启示颇多。 “非知之艰,行之维艰。欲去“骄”字,总以不轻笑人为第一义。
目录分析
01
道光二十一 年辛丑四月 十七日
02
道光二十二 年正月初七 日
03
道光二十二 年四月廿七 日
04
道光二十二 年七月初四 日
06
道光二十二 年十月廿六 日
05
道光二十二 年九月十八 日
02
咸丰九年二 月大祥前一 日(二月初 三)
03
咸丰十年闰 三月二十九 日
04
咸丰十年六 月二十八日
06
咸丰十年九 月二十四日
05
咸丰十年七 月初八日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 日
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 日
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 四日
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 日
同治元年六月初二日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
精彩摘录
这是《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经典国学:曾国藩家书

读书笔记
俯首一枕清流仰首你的风骨当代政坛上两位针锋相对的人物,**与蒋介石曾经同时推崇一人,**写道:“愚 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没想到房梁上趴着一小偷,耐心等待主人睡觉后下手,听着曾国藩一遍遍地背诵,小偷早 已烂熟于心,而他还在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终于忍不住跳将下来,训斥道:“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 然后将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篇,扬长而去。要论当今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当数《曾国藩家书》,书店、超 市、车站、机场甚至地摊,只要有书的地方都能见到《曾国藩家书》,各种版本,反复印刷,无需广告宣传、不 要签名售书。
此书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语言的移位性,即使过了很多年但里面很多道理启示在今天很引人深思,但知道这 些道理很简单,关键要怎么样付诸行动,希望以后自己能时刻记住家书里面的教导,并行动起来。
反复翻阅。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
精彩摘录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 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 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 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患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 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 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 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书摘要曾国藩论立志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引自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曾国藩论读书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16曾国藩论读书之道一要定课程:每日课程:读熟读书十页。
看应看书十页。
习字一百,数息百八。
记过隙影(日记)。
记茶余偶谈一则。
每月课程:逢三日写回信。
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
(熟读书是: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二要手到口到: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约、专、耐。
"约",读书如同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问题均能附会旁通。
"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凡人为一事。
以专为精,以纷而散。
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
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
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末完,勿换彼书耳。
"耐",读经有一耐字诀。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四要做到"看、温、习、思"。
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
"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
思考要经常,不这样就好比人哑不能说话,马跛不能飞弛。
这四点缺一不可。
要做到看、读、写、作并举。
"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
"写"指练字书法,"作"指作文吟诗。
编摘自《曾国藩心述手记》《曾国藩家书》励志修身名言佳句摘要※孔夫子说:“少而不学长无能”。
为人子女于年少之时,既当努力自强,切勿荒废,空过一生。
※当子女品德有欠缺时,最最痛心的莫过于父母。
未能尽孝,又让父母蒙羞,怎不叫父母伤心欲绝呢?※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有缘相识当要把握住,错失机会将永难再回!※益友之可贵,在能坦诚以对、在能相互切磋、在能勉励向善。
何况知心之交,一生中难逢几位,肯面对面规过之友,犹要更加珍惜!※人生境遇虽有不同,但努力向善又知勤学之人,往往能扭转劣势,创造自己的命运。
怕的是仗恃优越,浑浑噩噩不知努力,而虚度此生!※芸芸众生中,平凡者居多,如何出类拔萃,非努力用功,无以致之!※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鼓舞着我们学习的态度,应当每天都要求进步,不可一日懈怠。
因为“勤有功,戏无益”,更何况“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善知识、好老师犹如明镜、灯塔般,可以照见污垢、导引方向。
勤照勤学,不但德业涵养与日俱增、身心也益见清净。
是故,老师、善知识,的确须臾不可离也!※君子目光远大,小人视见短浅。
有豁达开阔的胸襟,才有一番的作为,远离小人,亲近仁者,这一生方不致于偏差。
※读书在求变化气质、明辨是非、成圣作贤。
故贵在能依教奉行,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倘非如是,则读书仅是得些知识、技能而已,与没有读书丝毫无别!※务实学习的人,能得到真实的益处;好高骛远又不肯吃苦,只能永远沉醉在梦想中!试看古今中外,凡成功者莫不历经千锤百链而后得!※人皆向往优雅的气质,而气质的变化,其实来自于勤向圣贤的学习与薰陶。
※古云:“好学近乎智”,智慧与性德的结合,即是美丽的气质。
※读书无有窍门,惟专心与勤学而已!※专注当中,一念不生,无论作任何事都容易成就。
心乱不定,则无论作何事,都将一事无成。
人何以不能成就,只在于心难专而已!※书,如同老师般,每日展读,犹如天天与老师学习。
对书不敬,如同对老师不敬。
能以此心来读书,自有更深邃的体悟!※好书,犹如良师益友,长相左右,可以丰富人生、启发智慧,得到永恒的快乐;劣书,如同损友,能侵蚀心智,泯灭善良德性,足令人生走向灰暗,应当即时屏弃!※立志,是人生的第一件要事,也是一生成败的关键。
人最怕的是放弃自己,丧失信心,颓然不敢勇于面对现实,坚强的奋斗到底!※学子的种类:上等学子,能接受师生的折磨,忍耐上进;中等学子,能接受师长的鼓励,奋发图强;下等学子,能接受师长的赞美,爱中成长;劣等学子,什么都不能够接受,事事叛逆。
※天天要检查自己的不是,从内心约束、克制自己的私心杂念。
倘使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那就是一天安于自是;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
你是一盏小小明亮的灯——《天下父母精选系列》之《鑫秋》观后感有这样一个小姑娘,两岁时,爸爸因为受伤双目失明,妈妈离开了,她却要留在爸爸身边,给爸爸夹菜;四岁时,她带着爸爸,穿过人群和街道,坐车去学按摩;六岁时,她给爸爸买菜做饭,俨然是一个家庭小主妇;每天,她都给爸爸洗脚、按摩……她就是鑫秋,一个善良坚强的小姑娘。
她像一盏小小明亮的灯,引领着爸爸走出了黑暗,走向光明。
爸爸刚刚失明的时候,两岁的小鑫秋要留下来陪爸爸,她说到了,也做到了。
在爸爸内心最痛苦的日子里,是鑫秋用自己小小的心,温暖着爸爸的心。
多方治疗无效,绝望的爸爸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想要结束生命,以减轻亲人的负担。
是鑫秋,恳求爸爸:不要离开家,不要离开亲人。
机智的鑫秋,藏起家中所有的利器,她用心灵在呼唤:爸爸,你不能走。
四岁的时候,爸爸又一次把绳子挂在了树上。
正在这时,与父亲心心相映的女儿奔跑着来了,她不顾脚上被扎破的伤口,留着泪求爸爸:留下来,不要和家人分离。
一声声女儿的呼唤,唤起了爸爸生活的勇气,为了女儿,他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父女俩搀扶着走出了树林,相伴着走出了生命中的阴影。
鑫秋就是爸爸的眼睛,爸爸感受到了光明。
爸爸不能工作,家中失去了经济来源,过着三餐不继的生活。
懂事的小鑫秋,从不吵闹要吃好、穿好,她告诉爸爸,最爱吃的是土豆、白菜。
有一次,邻居家小朋友的妈妈,给孩子买回来好多水果。
小鑫秋看到了,羡慕地告诉爸爸:「阿姨给小朋友买了香蕉、苹果。
」忽然,她停住不说了,因为爸爸的脸色发生了变化。
用鑫秋的话来说:爸爸的脸一下子暗了,就像天突然阴了。
可爱的鑫秋忙说:「爸爸,我最不爱吃水果。
」因为爸爸的笑容,是女儿心中最灿烂的阳光。
日子虽苦,但他们的心是甜的。
孩子的一颗孝心,感动着爸爸,也给了爸爸信心和勇气。
他开始学习按摩,要用自己的力量撑起这个家,给女儿撑起一片蓝天,让亲爱的小鑫秋,能矫健地飞翔。
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孩子德能的增长远远地超过了她的年龄。
为了带爸爸学习,为了节省每天的车费。
四岁的鑫秋,牵着爸爸的手,上车下车,穿过街道,没有坐错一趟车,没有迷过一次路。
就这样,鑫秋不论寒暑,始终默默地照顾着自己的父亲。
为了照顾好爸爸,鑫秋学会了买菜、炒菜,她切的黄瓜片可以像花瓣那样薄,她炒的菜爸爸最爱吃。
她细心地帮爸爸脱去袜子,用稚嫩的小手给爸爸洗脚、按摩。
她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给爸爸收拾屋子,洗衣服。
在学校里,她努力地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爸爸。
有女如此,父复何求?爸爸现在乐观、开朗,还成了一名优秀的按摩师。
为了表达对女儿的爱,为了表达对生活的爱,他学习了弹奏吉他,学会了作曲、填词。
每当爸爸弹着吉他,女儿翩翩起舞时,幸福的感觉令所有人赞叹、羡慕。
父女二人,用真情谱写了一曲爱的心曲。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鑫秋的坚强。
面对困难,她总是把泪水深深地藏在心底,给爸爸的永远是笑容。
当主持人劝她趴在爸爸的怀里,痛快地哭一次,鑫秋没有这样做。
当爸爸弹着吉他,深情地唱出为女儿写的歌,鑫秋流泪了,但是她怕爸爸听到哭声会伤心,一次次地用小胳膊抹去眼泪,她用自己的坚强,给爸爸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鑫秋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有孝心的孩子不怕任何困难。
虽然只有两岁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她,但是鑫秋心中想的是如何照顾爸爸,让爸爸感受到女儿的爱。
由于孝心的力量,艰苦的生活没有让鑫秋变得消沉、懦弱,而是自信、坚强。
现在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由于父母的离异而感到怨恨、自卑,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到亲人身上。
当我们分析其原因时,往往关注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伤害,而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成就的人或幼年失父,或童年丧母,像孔子、孟子、范仲淹。
他们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而是把艰苦的环境当作对自己的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忍受贫穷卑贱,把压力转化成对众人、对社会的爱。
当成功的时候,他们无不怀着对困苦生活的深深感激。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在面对困境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唯有承担、坚忍,改过图新。
回想现在的很多孩子,身体稍有不适就紧张,心灵脆弱,承受不住一点点老师和父母的批评。
更有甚者,因为学校的伙食不好,就选择轻生。
这都使我们深深反思,在娇惯、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
有道是,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
我们要从小告诉孩子,在人生的旅途里,苦和累都是可以克服的。
当我们以真诚奉献的爱人之心,勇敢地去面对各种挑战,苦和累将成为我们人生成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