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的翻译和原文

曾国藩家书的翻译和原文曾国藩家书的翻译和原文 1《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原文及翻译曾国藩家书原文:诸位贤弟足下: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
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
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
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
何也?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
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②,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忧之。
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穷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
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
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
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
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抄。
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
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摘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有删改)[注]①负薪:背柴,相传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时还刻苦读书。
曾国藩家书

慎独则心安
【原文】 一曰慎独①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 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 而已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②, 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谦,《中庸》所 谓戒慎恐惧③,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④,孟子之所谓仰不 傀、俯不怍⑤,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 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 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 也。 【注释】: ①慎独:在独处中谨慎不苟。 ②好色:美好的容颜,美色。 ③戒慎恐惧:出自《礼记· 中庸》。就是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 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 ④自反而缩: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意思是,自我反省之后能够理 直气壮,无愧于良心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七、初八连接弟由便足寄回及由胡二、安七送回两信,具悉一切。 亮一去时,信中记封有报销折稿,来信未经提及,或未得见耶?二十六早 地孔轰倒城垣数丈,而未克成功,此亦如人之生死早迟,时刻自有一定, 不可强也。 总理既已接札,则凡承上起下之公文,自不得不照申照行,切不可似 我疏懒,置之不理也。余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实心而乏实力,坐是 ①百无一成。李云麟之长短亦颇与我相似,如将赴湖北,可先至余家一叙 再往。润公近颇综核名实②,恐亦未必投洽无间也。 初八日祖父大人八十四冥诞,共二十席。彭寿七、曾题五等皆来,留 萧丕八之龙午饭。初九日温弟妇来曾家坳住,二妹子亦同在彼。七十侄女 则回老屋。纪泽随易芝生至罗、李、峙衡三家拜年,即至沅堂先生家,吊 其师母之丧。温弟十一日至永丰等处拜年。澄弟拟节后至城一次。王福、 韩升均不在此,余甚不方便。 近日身体略好。惟回思历年在外办事,愆咎③甚多,内省增疚。饮食起 居,一切如常,无劳廑虑④。今年若能为母亲大人另觅一善地,教子侄略 有长进,则此中豁然畅适矣。弟年纪较轻,精力略胜于我,此际正宜提起 全力,早夜整刷。昔贤谓宜用猛火煮、漫火温,弟今正用猛火之时也。
曾国藩家书 廉洁 原文

曾国藩家书廉洁原文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 19 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三十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 1500 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以下是关于廉洁的家书原文:凡人多愿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这段话是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
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能够勤俭自持,习劳习苦,不贪图享受,不懒惰成性。
曾国藩认为,仕宦之家往往容易由俭入奢,而由奢返俭则很难。
因此,他告诫儿子要从小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不要贪爱奢华和懒惰。
这段话反映了曾国藩的廉洁观和家教观,也是他一生为官清廉、治家严谨的真实写照。
曾国藩家书二则

曾国藩家书二则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家书大家。
他的家书不仅涵盖了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更是对后人提出的许多精神和道德要求。
以下是曾国藩的两封家书的简介:
1.《关于家书的教诲》
这封家书是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的一封家书,书信中曾国藩对曾纪泽的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指导。
他强调了勤奋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要求儿子要有坚定的意志、刻苦的精神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他还告诫儿子要恪守道德底线、不贪图权势和财富,要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精神。
这封家书展现了曾国藩严谨的治家原则和鞭策儿子努力成为一个有用之才的期望。
2.《谦受益,傲受害》
这封家书是曾国藩给其弟曾纪鲁的一封家书,书中曾国藩对曾纪鲁提出了傲慢和自负是他事业受挫的原因,要他谦虚谨慎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曾国藩告诫他要学会宽容,决心改正自己的过失,并当仁不让地为人民和国家贡献。
这封家书中体现了曾国藩思想的成熟,通过对个人弟弟的教育来启发他人,也展示了曾国藩的家庭文化价值观。
这两封家书都彰显了曾国藩的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家族义务,同时体现了他对家庭成员深思熟虑的关心和睿智的教诲。
通过这些家书,曾国藩呼吁后人要勤学苦练、遵守道德准则,为国家
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家书不仅是曾国藩作为家长和兄长的责任和义务的体现,也是他对后人有益的榜样和启迪。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政治家、将军和思想家。
他的家书是他写给家人的信件的集合,这些信件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以下是曾国藩的一封家书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纪念我自己,事事好好办,千万不可骄傲,万万不可慢怠。
我是一个凡人,而且我的终期也不远,但我要让我的名字永垂不朽,我要使我的事业发扬光大。
翻译:
为了纪念我自己,我要做好每件事,千万不要骄傲,万万不要懈怠。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且我的生命也不会长久,但我要使我的名字永远流传,我要使我的事业取得巨大成功。
曾国藩家书三则原文

曾国藩家书三则原文1. 曾国藩致父母亲的家书尊敬的父母亲:您们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离开都城,送父亲大人回家之后,共收到了五封家书。
五月十五日收到父亲在长沙发的信,内有四弟的信和六弟的文章五首,十分欣慰。
得知祖父母身体康健,家中老少平安,诸弟读书用功,甚感欣慰。
同时,也很高兴父亲能够一路平安顺畅地从京城回到家乡。
儿子的身体一如既往地健康,每天晚上早睡早起,只是思考过度容易头昏,因此常常会静下心来修身养性,谨记父亲的保身之训。
九弟的功课保持得很好,《礼记》已经点完九本,《鉴》已读至《三国》,诗文方面各已读半本。
儿子的诗略有所进,文章尚未有明显的进步。
不过也不求速效,相信只要不断领悟,自然会有心得。
甲三在四月下旬已经能够行走,不需要人扶持,虽然还不能说话,但已经开始吃辅食了。
家中的女眷和仆人都安好如初。
敬请父母亲放心。
此致敬礼!儿子国藩敬上2. 曾国藩致诸弟的家书亲爱的弟弟们: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我得知自己在大考中升官的消息了。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家人的期望。
我想起父亲的教诲,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了这个目标,我一直努力不懈,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学为国家做出贡献。
今天,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目标,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但是我知道,这只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小步,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弟弟们能够以我为榜样,努力学习,修身养性,成为有用之才。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爱你们的哥哥曾国藩写于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3. 曾国藩致四弟的家书亲爱的四弟:近日来得知你在家中刻苦读书,发奋用功,我深感欣慰。
你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你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我也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努力和进取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功名和荣誉,更是为了修养身心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曾国藩家书译文

曾国藩家书译文
曾国藩的家书是他在各个时期写给家人和朋友的信件,涉及了他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是研究曾国藩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一篇曾国藩家书的译文:尊敬的父母亲:
儿在远方一切安好。
请放心。
家中万万不要因我而变得焦虑不安,儿在此处与上下左右的邻里官员和士卒们和睦相处。
我们已经回到XX住了下来。
我已经开始自己料理家务,每天坚持早起,研读经史,修养身心。
我的妻子和儿女也都身体健康,生活得很好。
希望家中人能够安心,不要因为我的离家而忧心忡忡。
我知道家中近来收成不好,十分忧虑。
我已经写信给朋友,请求他们帮助家中渡过难关。
我也已经嘱咐弟弟们要努力耕作,不要荒废田地。
希望家中能够保持冷静,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境而乱了方寸。
我在这里时刻想念着家中的一切,尤其是父母亲的身体健康。
我希望能够早日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儿曾国藩敬上
这封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家庭的关心和思念,同时也表明了他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承诺。
家书中的语言质朴、简洁,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关怀,展现了曾国藩作为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的形象。
曾国藩家书文言文及翻译

伯涵曰:吾家诸弟足下:时光荏苒,转眼已至春末,信至,知家中安好,欣慰之至。
吾久居京城,每思家乡,虽山水迢迢,然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家人的思念。
近日,接到家书,得知家中一切如常,吾甚感安慰。
然吾心中仍有几分忧虑,恐吾之身在京,未能尽孝于父母,未能尽忠报国,未能尽兄弟之情。
故此,特书一纸,以慰吾心。
吾观世之乱,实为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所致。
吾辈当以此为戒,恪守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吾虽身在朝堂,但始终不忘家国情怀,心系百姓。
愿吾诸弟亦能如此,不负先祖遗训。
吾闻,学海无涯,学问无穷。
吾辈当勤学不辍,以充实自己。
吾自幼读书,至今已二十载,深知学问之重要。
然学问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方能有所成就。
吾诸弟若有疑惑,不妨随时询问,吾定当竭尽所能,为诸弟解惑。
家国之事,吾辈亦当关心。
近日,朝中之事,变幻莫测,吾心中忧虑不已。
然吾坚信,只要吾辈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定能克服困难,实现国家之强盛。
吾家中事务,亦需诸弟共同分担。
父母年事已高,需吾辈细心照料。
家中的田地,亦需耕种,以免荒芜。
吾诸弟若有闲暇,不妨回家,与家人共度时光,共同分担家务。
吾家虽贫,然吾辈当自强不息,奋发向前。
吾辈之志,当如松柏之坚韧,如江河之奔腾。
勿因一时之困苦,而放弃追求。
人生在世,总有起伏,关键在于如何面对。
吾辈当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吾特书此信,望诸弟珍重,勿忘家国情怀,勤学不辍,自强不息。
吾等虽分隔两地,然心相连,情相通。
愿吾辈共勉,共创美好未来。
涤生顿首翻译:涤生说:我的弟弟们:时光匆匆,转眼间春天即将过去,接到你们的来信,得知家中一切安好,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久居京城,每当想起家乡,虽然山水遥远,但我的心中始终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
最近,接到家书,得知家中一切如常,我感到非常安慰。
然而,我心中仍有几分忧虑,担心我身在京城,未能尽孝于父母,未能尽忠报国,未能尽兄弟之情。
因此,特地写这封信,以安慰我的心情。
我看世间之乱,实为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自从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便努力戒傲,以改正自己没有恒心的毛病。近来又力戒惰字。徽州战役没有失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点自以为是;失败之后,我就更加深入反省。大概军事上的失败,不是傲就是惰所造成的,二者之间一定占有一方面。达官贵人家的失败也如此,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占其一。
我在初六所发的奏折,十月初可接到圣旨。我如果奉旨被派往外地,十天之内便要起程,兄弟远别,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相见呢唯一希望的是两位弟弟戒傲戒惰,并嘱训诫各后辈子孙也戒这二字,遵守家规,那便是我心中莫大的欣慰了。
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解读】
曾国藩为官多年,一直遵循祖父星冈公的训诫:满招损,谦受益。因而他为人谦虚谨慎,无论对上级还是对手下,丝毫没有半点傲慢的样子。也正是因为他这种谦虚谨慎的美德,他才能在官场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于不败之地。
【原文】
沅、季弟左右:
沅弟以我切责之缄,痛自引咎,惧蹈危机,而思自进于谨言慎行之路,能如是,是弟终身载福之道,而吾家之幸也!季弟言亦平,温雅,远胜往年傲惰气象。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二十八日早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星冈公曰:“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做,更好全了!”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
巢县既然已经攻破,那么和、含等地也一定能够到手。日后进攻二浦,希望你能够自己主持大局,并写信给鲍、萧、彭、刘四位将军。因为我离你太远,不能遥控指挥你。
顺便问候近况可好。国藩手草。贤弟的公文不应该用“咨呈”来写,用“咨”才符合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解读】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使自己做成大事,内心决不能缺少一股倔犟的精神,这一点很重要。在生活中,人人都想争强,因为都有血气。但遇到挫折,有人立即脆弱成一摊烂泥,望天长叹,退步不前。曾国藩终生的信条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
【原பைடு நூலகம்】
沅弟左右:
二十七日接二十一日来信,俱悉一切。
弟辞抚之意如此坚切,余二十二日代弟所作之折想必中意矣。
来信“乱世功名之际尤为难处”十字实获我心。本日余有一片,亦请将钦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另简大员。兹将片稿抄寄弟阅。吾兄弟常存此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庶几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乎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弟向来倔犟之气,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我在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入翰林院庶常馆。十月二十八日早上在屋阶前侍奉祖父星冈公,并请教他说:“这次进京城,请求祖父给予教导训示。”星冈公说:“你的官是做不完的,你的才能是好的,但是不要骄傲自满。满招损,谦受益,你如果不骄傲,就更好了!”这个遗训还没多远,到现在还如同耳提面命,回响不断。
现在我用这段话告诫两位弟弟,总以去掉傲字为第一重要。唐虞时代,有个叫丹朱的恶人,傲慢;有个叫象的人也傲慢;桀纣的无道,说自己能力强,可以拒绝一切忠言,能言善辩,可以粉饰一切过失,说自己的命运受之于天,说敬重不必实行,这些都是傲的表现。
事实如此,生活中总会存在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去挑拨离间,而且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甚至会为了一点利益跟别人大打出手。所以,这种人是难以成就大事的。而如果这些人都能看破这些人情世故,那么就会如曾国藩所说:“知道世上道路的艰难,那么内心就会更加抑制畏惧,心气反而会更加平和了。”
致沅、季弟:满招损,谦受益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
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
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
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在书法方面,曾国藩不喜欢纤弱阴柔的字,而喜欢强劲阳刚的字。他说:“杜陵言‘书贵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论。”字体硬而瘦,正是阳刚风格的一种表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虽是小事,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有些善于识才的人仅凭一个人的字,就可以看出一个大概。
巢县既克,和、含必可得手,以后进攻二浦,望弟主持一切,函告鲍、萧、彭、刘四公。余相隔太远,不遥制也。
顺问近好。国藩手草。弟公文不宜用“咨呈”。用“咨”以符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
【译文】
沅弟左右:
二十七日接到贤弟二十一日的来信,所有情况都已知晓。
既然贤弟对于辞去巡抚之职的决心如此坚定迫切,那么我二十二日代你写的奏折也一定符合你的心意吧。
曾国藩十分明白这一道理,所以他对弟弟说:生活中,如果我有过错,弟弟一定要直言给我指出,而不要自己深藏在心里,这样时间长了会生出病来。还有,作为官员,会有很多人都嫉妒我,而且还希望弟弟做错事情,希望弟弟对我不尊敬。而嫉妒弟弟的人,则希望哥哥我做错事情,如此来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导致我们不和。所以,弟弟一定要看破这世态,这样你就知道世道的险恶,而就不会凡事都忧虑和发怒,心境也会变得平和起来。
因此,曾国藩作为曾子的后人,以自身的成绩证明了这一点。在曾国藩的思想中,认为“思必明,柔必强”。从孔子对南方之强的见解来看,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是以道德的实践者为真正的强者。
此外,曾国藩在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一日,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也写道:强字本是美德,我以前寄给你的信也讲明强二字断不可少。但是强字必须从明字做起,然后始终不屈不挠。如果对事情全不了解,一味蛮横,等到别人用正确的道理进行驳斥,并用事情的实际后果来验证,这时候再俯首服输,这就是京师讲的瞎闹。我也并不是不要强,只是因为见闻太少,看事不明不透,所以不敢轻易要强。再者,我们正处于鼎盛的时候,属员在外,气焰嚣张,言语放肆,往往令人难以接近。我们如果一味强劲,不稍稍收敛抑制,那么属员仆从就会闹出大祸。
以勇士北宫黝为例,北宫黝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戳不逃避,不但如此,北宫黝既不受平凡小民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听到斥骂的声音一定反击。这种勇气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是外发的,这种人有某种体格或武功上的卓越之处。
再以孟施舍为代表,孟施舍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就像对待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即使自己的兵力比别人少,但士气高于对方、内心坚定,就一定可以打败对方。孟施舍认为,必胜的秘诀就是无所畏惧,这种勇气是内敛的,很不容易做到。像北宫黝、孟施舍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强者了,但是曾子这个人只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对的,那就会“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使面对千军万马也不畏惧。由此看来,北宫黝只是好勇斗狠之辈,而曾子则被后人奉为“宗圣”。空有血气之强的勇士,仍是远远不及拥有明智之强的儒者。
余于初六所发之折,十月初可奉谕旨。余若奉旨派出,十日即须成行,兄弟远别,未知相见何日唯愿两弟戒此二字,并戒后辈,当守家规,则余心大慰耳!
咸丰十年十月廿四日
【译文】
沅、季弟左右:
沅弟因我批评指责的信,痛加引咎自责,害怕陷入危机,而想走上谨言慎行的道路,能够这样做,一定是弟弟终身得福的好事,也是我家的幸运,季弟的信也是平和温雅,比往年的极具傲慢之气强多了。
曾国藩在给沅弟的信中强调《中庸》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点就是要使愚蠢的变得贤明,柔弱的变得坚强。其意是说,一个人要想在困难面前成为一个强者,光有勇气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也就是说必须从“明智”的“智”字做出来。这个“智”可以是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也可以是不畏困苦的毅力,或者是另辟出路的智谋。只要能够自始至终都不屈服顺从,而不是一味强硬地去做,那便是明智之举。
今吾谨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唐虞之恶人,曰丹朱傲,曰象傲,桀纣之无道,曰强足以拒谏,辨足以饰非,曰谓已有天命,谓敬不足行,皆傲也。
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傲字,以儆无恒之弊,近来又力戒惰字。昨日徽州未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见,既败之后,余益加猛省,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善于忍耐,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国时期诸葛亮侮辱司马懿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在五丈原。而司马懿自知不如诸葛亮有智慧,就采取拖延的战术而不肯出兵。于是诸葛亮就派人将一套女人服装送给司马懿,并写了一封信说:“如果你不敢出兵,就要恭敬地跪拜在地上接受投降;如果你还有些羞耻心,有点男人的骨气,就要立刻回信,答应出兵迎战。”司马懿看完信后,十分气愤。但是他却忍了下来,依旧坚守不战。没过多久,诸葛亮的将士又到营帐前来送战书,司马懿便问道:“你的主公近来可好”将士则回道:“主公每天都军务在身,非常繁忙,只是有时候饭吃得少了”司马懿听后,暗喜。在他看来,诸葛亮现在吃饭少,肯定撑不了几天。结果正如司马懿所料,没过多久,就有人报信说诸葛亮因劳累成疾,病死帐中。而司马懿则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这便是“忍”的结果。正如古人所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
由此可见,明强就是敢争,当一种判断确定后,曾国藩从不迁就他人的意见,有主见,敢斗争。
曾国藩的个性,就意志方面来讲,也是很坚强倔犟的。从曾国藩的诗文和军事生涯中都可以看出他意志坚强,并非懦弱之辈。他的诗文,很少有意味平淡之作,而多豪言壮语,雄奇之气溢于笔端,坚强的性格跃然纸上,如他30多岁做京官时作的一首诗:
同治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解读】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很多逆境,来自官场内部的忌刻,疑谤和攻击,多于来自同僚的真枪实弹。这使他养成了一种“忍”字当头的性格。
曾国藩对弟弟们常说,“忍”是走出逆境的良方。弟弟曾国荃在湖北的巡抚衙门失了火,他说对外只能说是仆人不小心失的火,不可怀疑匪徒或仇家纵火。如果大惊小怪,胡思乱想,就会节外生枝,增加许多仇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之泰然,行若无事。此外,曾国藩认为“忍”也是保养身体的重要因素。他说:“凡郁怒最易伤人。”他主张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要少恼怒就必须忍。他的弟弟曾国荃脾气十分暴躁,身体也不好。他在信中提醒弟弟:“凡是属于抑郁发怒的情绪,都最伤身体。弟弟性格十分偏激和暴躁,这恐怕就是导致患有内疾外症的原因。”所以要他修心以忍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