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书(国学大书院)

曾国藩家书(国学大书院)

一三致诸弟:诸事不 可不尽心
一四谕纪泽:思将儿 女婚嫁早早料理
一五谕纪泽:应早起、 有恒、举止厚重
一六谕纪泽:时记勤 敬二字
一七致两弟:修建祠 堂等具体事宜
一八谕纪泽:治家八 事,缺一不可
一九致两弟:时以子 侄辈骄傲为虑
二〇谕纪泽纪鸿:须 努力读书,不可积钱
买田
二一致四弟:子侄须 教以谦勤
二二致四弟:继承祖 父“三不信”家风
天下事常由命 不由人
四二致两弟: 2
望速来营忘身 报国
3 四三谕纪泽:
尔须读唐宋诗, 作五言诗
4 四四谕纪泽:
稳慎图之,不 敢骄矜
5 四五谕纪泽纪
鸿:唯读书可 变化气质
四七致两弟:做人 需谨记劳、谦、廉
三字
四六谕纪泽:手抄 与摹仿宜并进
四八致两弟:刚柔 并用、不可偏废
四九谕纪泽: 1
洁身自持,应 效法王、陶
我这一生所立之志甚多,只有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楷书体日记这三件事,发誓终身坚持,绝不让其有 一日的间断。
目录分析
一禀父母:述 1
赴京及抵京后 事宜皆顺
二禀父母:谨 2
守父亲保身之 训
3 三禀父母:谨
记节欲、节饮 食
4 四致诸弟:明
师益友虚心请 教
5 五致诸弟:读
书要有志有识 有恒
六致诸弟:勉在孝悌 上用功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 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 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政治家、将军和思想家。

他的家书是他写给家人的信件的集合,这些信件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以下是曾国藩的一封家书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纪念我自己,事事好好办,千万不可骄傲,万万不可慢怠。

我是一个凡人,而且我的终期也不远,但我要让我的名字永垂不朽,我要使我的事业发扬光大。

翻译:
为了纪念我自己,我要做好每件事,千万不要骄傲,万万不要懈怠。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且我的生命也不会长久,但我要使我的名字永远流传,我要使我的事业取得巨大成功。

曾国藩家书三则原文

曾国藩家书三则原文

曾国藩家书三则原文1. 曾国藩致父母亲的家书尊敬的父母亲:您们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离开都城,送父亲大人回家之后,共收到了五封家书。

五月十五日收到父亲在长沙发的信,内有四弟的信和六弟的文章五首,十分欣慰。

得知祖父母身体康健,家中老少平安,诸弟读书用功,甚感欣慰。

同时,也很高兴父亲能够一路平安顺畅地从京城回到家乡。

儿子的身体一如既往地健康,每天晚上早睡早起,只是思考过度容易头昏,因此常常会静下心来修身养性,谨记父亲的保身之训。

九弟的功课保持得很好,《礼记》已经点完九本,《鉴》已读至《三国》,诗文方面各已读半本。

儿子的诗略有所进,文章尚未有明显的进步。

不过也不求速效,相信只要不断领悟,自然会有心得。

甲三在四月下旬已经能够行走,不需要人扶持,虽然还不能说话,但已经开始吃辅食了。

家中的女眷和仆人都安好如初。

敬请父母亲放心。

此致敬礼!儿子国藩敬上2. 曾国藩致诸弟的家书亲爱的弟弟们: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我得知自己在大考中升官的消息了。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家人的期望。

我想起父亲的教诲,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了这个目标,我一直努力不懈,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学为国家做出贡献。

今天,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目标,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但是我知道,这只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小步,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弟弟们能够以我为榜样,努力学习,修身养性,成为有用之才。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爱你们的哥哥曾国藩写于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3. 曾国藩致四弟的家书亲爱的四弟:近日来得知你在家中刻苦读书,发奋用功,我深感欣慰。

你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你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我也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努力和进取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功名和荣誉,更是为了修养身心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曾国藩家书译文

曾国藩家书译文

曾国藩家书译文
曾国藩的家书是他在各个时期写给家人和朋友的信件,涉及了他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是研究曾国藩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一篇曾国藩家书的译文:尊敬的父母亲:
儿在远方一切安好。

请放心。

家中万万不要因我而变得焦虑不安,儿在此处与上下左右的邻里官员和士卒们和睦相处。

我们已经回到XX住了下来。

我已经开始自己料理家务,每天坚持早起,研读经史,修养身心。

我的妻子和儿女也都身体健康,生活得很好。

希望家中人能够安心,不要因为我的离家而忧心忡忡。

我知道家中近来收成不好,十分忧虑。

我已经写信给朋友,请求他们帮助家中渡过难关。

我也已经嘱咐弟弟们要努力耕作,不要荒废田地。

希望家中能够保持冷静,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境而乱了方寸。

我在这里时刻想念着家中的一切,尤其是父母亲的身体健康。

我希望能够早日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儿曾国藩敬上
这封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家庭的关心和思念,同时也表明了他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承诺。

家书中的语言质朴、简洁,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关怀,展现了曾国藩作为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的形象。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清朝名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他的家书被誉为“家教宝典”,深受后人推崇。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曾国藩家书,了解其背后的智慧,以期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启示和应用。

一、曾国藩家书的背景和意义曾国藩家书主要写于其在清朝动荡时期,面对国家危亡、家族纷争的背景下。

他在家书中阐述了自己的为官之道、家教理念、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观点,不仅传递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1.修身养性:曾国藩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有为者应当具备坚定的意志、谦逊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

他在家书中写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表明他始终把自我修炼作为人生的首要任务。

2.家庭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根基,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质和未来。

他在家书中对子女的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强调孝道、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等传统美德。

3.为官之道:曾国藩认为为官者应当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他在家书中告诫子孙:“贪官污吏,吾家所耻。

”这表明他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不为个人私利而谋。

4.读书治学:曾国藩提倡博览群书,注重学以致用。

他在家书中鼓励子孙努力学习,认为读书是提升个人素质、为国家做贡献的重要途径。

三、曾国藩家书的价值与应用1.个人修养与成长:曾国藩家书为我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典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2.家庭和谐与教育:曾国藩家书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其教育理念,培养下一代的品德和能力。

3.职场发展与人际交往:曾国藩家书中的为官之道、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观点,对我们职场发展和人际交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四、如何阅读和实践曾国藩家书阅读曾国藩家书,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精选家书:从曾国藩家书中挑选出与自己需求相关的篇章进行深入阅读。

2.学以致用:将家书中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实践和改进。

曾国藩家书文言文及翻译

曾国藩家书文言文及翻译

伯涵曰:吾家诸弟足下:时光荏苒,转眼已至春末,信至,知家中安好,欣慰之至。

吾久居京城,每思家乡,虽山水迢迢,然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家人的思念。

近日,接到家书,得知家中一切如常,吾甚感安慰。

然吾心中仍有几分忧虑,恐吾之身在京,未能尽孝于父母,未能尽忠报国,未能尽兄弟之情。

故此,特书一纸,以慰吾心。

吾观世之乱,实为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所致。

吾辈当以此为戒,恪守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吾虽身在朝堂,但始终不忘家国情怀,心系百姓。

愿吾诸弟亦能如此,不负先祖遗训。

吾闻,学海无涯,学问无穷。

吾辈当勤学不辍,以充实自己。

吾自幼读书,至今已二十载,深知学问之重要。

然学问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方能有所成就。

吾诸弟若有疑惑,不妨随时询问,吾定当竭尽所能,为诸弟解惑。

家国之事,吾辈亦当关心。

近日,朝中之事,变幻莫测,吾心中忧虑不已。

然吾坚信,只要吾辈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定能克服困难,实现国家之强盛。

吾家中事务,亦需诸弟共同分担。

父母年事已高,需吾辈细心照料。

家中的田地,亦需耕种,以免荒芜。

吾诸弟若有闲暇,不妨回家,与家人共度时光,共同分担家务。

吾家虽贫,然吾辈当自强不息,奋发向前。

吾辈之志,当如松柏之坚韧,如江河之奔腾。

勿因一时之困苦,而放弃追求。

人生在世,总有起伏,关键在于如何面对。

吾辈当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吾特书此信,望诸弟珍重,勿忘家国情怀,勤学不辍,自强不息。

吾等虽分隔两地,然心相连,情相通。

愿吾辈共勉,共创美好未来。

涤生顿首翻译:涤生说:我的弟弟们:时光匆匆,转眼间春天即将过去,接到你们的来信,得知家中一切安好,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久居京城,每当想起家乡,虽然山水遥远,但我的心中始终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

最近,接到家书,得知家中一切如常,我感到非常安慰。

然而,我心中仍有几分忧虑,担心我身在京城,未能尽孝于父母,未能尽忠报国,未能尽兄弟之情。

因此,特地写这封信,以安慰我的心情。

我看世间之乱,实为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所致。

曾国藩家书人苟能自立志译文

曾国藩家书人苟能自立志译文

曾国藩家书人苟能自立志译文全文(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四位老弟足下: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寄信百倍之难,故余亦不望。

然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

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话容止,规模气象如何?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去年温甫欲读书省城,我以为离却家门局促之地,而与省城诸胜己者处,其长进当不可限量,乃两年以来,看书亦不甚多,至于诗文,则绝无长进,是不得归咎于地方之促也。

去年余为择师丁君叙忠,看以丁君处太远,不能从,余意中遂无他师可从。

今年弟自择罗罗山改文,而嗣后杳无消息,是又不得归咎于无良友也。

日月逝矣,再过数年,则满三十,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译文四位老弟:自从七月发信之后,一直没有接到你们的回信。

从乡下寄信到省城,比从省城寄信到乡下要难百倍,所以我也不指望很快能收到你们的回信。

然而,九弟在之前的信中提到有意和刘霞仙一同读书,这个想法很好。

霞仙最近在读朱子的书,有很多心得,但我不知道他的言谈举止、气度风范如何?如果他的言行举止合乎礼仪,那么拜他为师也是可以的,哪里仅仅只做朋友呢?然而,如果和他住在一起,也必须要能真正受益才好,不要只是徒然仰慕他的虚名。

人如果能立志,那么成为圣贤豪杰,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呢?又何必一定要借助别人呢?“我想达到仁,仁就到了。

”如果我想要成为孔孟那样的人,那么就应该日夜孜孜不倦地学习孔孟之道,谁又能阻挡得住我呢?如果自己不立志,那么即便天天和尧舜禹汤住在一起,也终究是他们是他们,我是我,对我又有什么用呢?去年温甫想要在省城读书,我以为他离开家庭这个狭小天地,和省城里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相处,进步一定是不可限量的。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书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集。

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曾国藩的个人修养、治学态度、处世哲学,也展现了他对家族成员的关爱和对家族未来的期望。

以下是曾国藩家书中的一段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
“吾儿,吾家世居湘乡,自吾祖以来,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吾辈当继承先人之志,不可一日忘本。


译文:
我的孩子,我们家族世代居住在湘乡,从我的祖父开始,就一直以耕读为生,勤俭持家。

你们应当继承先人的遗志,绝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本。

续写:
“吾儿,吾家世居湘乡,自吾祖以来,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吾辈当继承先人之志,不可一日忘本。

”曾国藩在信中这样告诫他的儿子们。

他深知家族的兴衰与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因此,他强调家族传统的重要性,希望儿子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曾国藩在信中还提到:“吾儿,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汝等当自强不息,勤学不辍,方能有所成就。

”他鼓励儿子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进步。

此外,曾国藩还特别强调:“吾儿,吾家虽非富贵之家,然吾辈当以德为先,以才为辅,以勤为本,以俭为荣。

”他希望儿子们能够以德行为先,以才能为辅,以勤奋为本,以节俭为荣,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曾国藩的家书不仅是对家人的教诲,也是对后人的启迪。

他的家书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家庭教育的宝贵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日一直在读好朋友送的《曾国藩家书精选》,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大意为:人的气质,与生俱来,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重新塑造气质。

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

要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读完此文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读书改变气质。

曾国藩是一介书生,靠科举发家,最后权倾朝野。

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谆谆教诲家人子弟要读书,“读书贵精专”,“须用困知勉行功夫”,“读书有一耐字诀”。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这一点毋庸置疑,且与“满腹诗书气自华”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现今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则把读书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二、立坚卓之志。

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坚卓之志,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成大器。

道理浅显易懂,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

当今世界,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场中颠扑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最后落得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场。

博览群书,立坚卓之志,怀赤子之心,方为高人。

近日院里要求每名干警读一本书并写出读后感,正值我刚刚读完《曾国藩家书》一书,颇有收获,书中的道理深奥,引人深思。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清朝二品重臣,历史上对其评价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
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一、《曾国藩家书》对当代大学生修身的启示
1、读书有志有识有恒
《曾国藩家书》中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对于90后的大学生群体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人要有志气,才不敢下流,才有奋发有为的动力,才会不断努力的读书学习;做为大学生,只有多积累知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涉猎的知识面广,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才知道自己应该在那个领域专研有所建树;恒心,是这一代人最缺乏的品质,做事虎头蛇尾,三分钟热血。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正是抱着“有志”“、有识”、“有恒”的态度,曾国藩才能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公务再忙也要按时温书,甚至于在他饱受“癣疾”之苦,仍以“无一日不读书”而感到欣慰不已。

曾国藩是在读书的体验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想,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如何通过读书让大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精神信仰,用这个精神信仰来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曾国藩的道德教育思想都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前提与根基。

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既是很现成的也是能够产生良好成效的事情。

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堪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楷模,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亲仁”(向有仁德的人学习)对于没有信仰的大学生来说,曾国藩可以作为他们的行为指南,曾国藩可以作为他们的个人榜样,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
我认为,这句话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有志,是指一定要立大志。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人若有大志向,并努力去追求,即使不能完全成就,也能得到不错的结果;而如果志向太小,则不足以激发人的潜力,不可能成就大事业。

有识,是指要有学问。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于求知,我们永远不能轻言满足。

欲成大事者,除了要有大志,必有其自身丰富的学识积淀。

敢说“我什么都懂”的人,不过是“无知者无畏”的新注脚而已。

有恒心,就是说做事要持之以恒。

这点,说来容易,做到却很难。

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庸碌平凡,不在于我们没有大志向,而往往是缺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勇气和毅力。

须知,但凡成大事者,都有其辛酸的创业史。

我们只有做到越挫越勇,才有可能不负所学,成就心中的大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