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是什么

文学批评是什么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谋求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活动中兴起和形成的。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力图通过对人类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无产阶级自身文学实践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更好地推动人类文学事业的历史进步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建设自己的新的、科学的批评理论。
1.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人类的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
创造活动的成果是潜在的作品,传播活动的主体是作品,接受活动的对象也是作品。
因此,文学作品(这里指文本)的创造是文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①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
第一,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
因此,不同的文学批评,都会按照各自的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对现实的文学创造和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褒贬是非、抑扬臧否的分析和评价,企图影响文学创造的走向和文学作品的效能,使之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发展,其中的优势批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某种文学的兴衰。
这样,文学批评就具有对文学创造和文学作品的筛选意义。
第二,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因此文学批评的对象也常常是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
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只着眼于具体和个别,而是要在对具体与个别的分析评价中,从其利弊得失中总结经验,并力求把个别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某种普遍性的理论,推动文学创造总体上的繁荣、发展和进步。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三种形态

龙源期刊网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三种形态作者:王天保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在不同历史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目标不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会因此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革命型马克思主义批评、批判型马克思主义批评、建设型马克思主义批评。
中国当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该属于建设型马克思主义批评。
沿袭革命型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思维框架或者套用批判型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思路都是不合适的。
关键词:革命型马克思主义批评;批判型马克思主义批评;建设型马克思主义批评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0)02-0112-07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一个蔚为壮观的理论流派,也催生了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批评。
每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通过宏观的历史视角描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不同形态,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历史总体性”,而不是迷失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个体差异性之中。
如何去描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不同形态?伊格尔顿在1996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读本的前言中,把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历史形态分为四种:人类学批评、政治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和经济批评。
人类学批评关注的是美学领域里的一些基本问题,代表人物有普列汉诺夫、考德威尔。
政治批评与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政治运动密切相关,关注的是塑造与革命现实相适应的主体形式,主要代表人物有列宁和托洛茨基。
意识形态批评兴起于斯大林主义出现之后,关注文学作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代表人物有卢卡奇、戈德曼、阿多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经济批评关注“文化的生产方式”,包括文化生产和接受过程中的技术基础、制度保障等社会条件,代表人物有本雅明、威廉斯。
伊格尔顿在描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四种形态时,虽然并不缺乏对历史语境的分析,但他的主要依据是批评家们关注的具体文艺理论问题。
而且在这种描述中,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是缺席的。
或许是为了应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忽视,或许是出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中国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以区别于外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观

二、 关于优秀古典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历史意 义 希腊艺术“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在不 平衡理论基础上引申出的来的难题,为探 究一切经典艺术审美价值的超越性本质意 义开拓出新的理路。
(一)希措艺术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又具有“超时代”的审美价值和典范性 产生于某一时代并与一定历史形式相关联 的优秀古典艺术,为什么没有伴随旧的时 代逝去,反而显现出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甚至成为后世艺术的范本?
恩格斯一方面科学地分析了歌德的世界观 和创作及其社会思想根源,指出歌德对当 时德国的态度的两重性;另一方面,格律 恩不过是借用歌德的“权威”,通过歪曲 歌德的方式来宣扬自己的反动的政治思想 而已。
(2)白尔尼为代表的“青年德意志”文学派别, 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或激进民主主义立场出发, 竭力颂扬席勒而贬低歌德。 观点:责备歌德不是自由主义者,没有爱国主义 良心,对德国的解放漠不关心,创作中缺乏自由 主义的倾向等。 恩格斯的批评:这些批评虽不乏合理成分,但由 于只从某种政治、学派的立场出发,忽视了艺术 的特点,缺乏历史主义态度,因而失之褊狭、简 单。
再次,从逻辑上讲,那种把文艺的一般规 律(或曰外部规律)与特殊规律(或曰内 部规律)截然分开,断言马克思主义只涉 及了前者而未涉及后者的说法也是说不过 的。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因 素之间的本质性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把美学、 文艺学理论建构与文艺事业作为无产阶级 历史事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的 文艺论述与文艺批评的特殊形态反映了二 者内在的紧密联系。 绝不能把文艺事业与美学、文艺学理论的 这一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狭隘地理解为文 艺充当“阶级斗争的工具”,或文艺是单 纯的“阶级意识形态宣传”。
其次,从客观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文艺文 献本身来看,只要不带偏见,认真研读,人们就 会发现,这些文献不是仅仅重复历史唯物主义一 般原理,而是深入到审美——艺术领域内部,相 当充分而精微地论述、探讨了文艺自身种种特殊 的性质和规律。 美的本质、文学中的人性、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 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希腊艺术为何具有永久的 魅力等
《马列文论》课件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01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反映与建设的工具。
02
文学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文学是为无产 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工具。
03
文学具有党性,无产阶级文学是党的文学 ,是党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04
文学具有民族性,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是 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特征。
毛泽东思想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 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了文学的人民 性和革命性。
斯大林主义时期,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强调了文学的 民族性和人民性。
古典马克思主义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 提出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强 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阶级性。
列宁主义时期,列宁提出了文学的党性 原则,强调了文学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 地位。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 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思想内容,能够影响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提高人们的审美 能力和思想觉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塑造典型人物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典型人物是历史的产物,要求作家在创作 中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历史进程和人民心声。
表达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倡导无产阶级革命,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表达无产 阶级立场,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探讨文学作品 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阶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揭示文学作品的阶级性质和社会意义,引导文学创作朝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发展,是推进文艺革命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其矛盾的两个方面决定的,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
基于这两个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包括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审美分析和文艺批评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揭示其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通过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阶级利益和阶级观点,可以深刻认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与社会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审美分析揭示艺术作品的内在规律和美学价值。
审美分析是对文学作品从艺术上的价值及其构成方式进行分析。
作品是否具备思想性、艺术性、象征性和感受性等方面,以及艺术手法是否创新,表现是否真实,风格是否独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评价。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文艺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文学作品主要就是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社会意义。
在评价中不仅要考虑其社会影响,也要考虑其艺术价值和与时代的联系。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
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和思想分析,还要注重揭示文学作品与当代社会和人民的联系。
同时,也要深化对文艺作品的审美分析,推广优秀文艺作品,提倡文艺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同时,随着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人民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要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理论以及符合新的实践需求,为推进新时期文艺工作做出贡献。
西方美学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Lukacs and Brecht
George Lukacs(乔治.卢卡奇) (Hungarian thinker) was perhaps the first Western Marxist, but what distinguishes him was not so much of his theorization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as his life long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lassical Marxism. He denounced, for instance, as reductionistic and mechanistic the “vulgar” Marxist version of criticism whereby the features of a cultural text were strictly determined by or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its production and by the class status of its author. However, he insisted, more than anybody else, on the traditional reflectionist theory, even when this theory was under severe attack from the formalists in the 1950s. He proposes that each great work of literature creates “its own world”, which is unique and distinctive from “everyday reality”. But master realists like Balzac and Tolstoy succeed ---often “in opposition” to the author’s own conscious ideology---in producing a fictional world which is a “reflection of life in the great concreteness and clarity and with all its motivating contradictions” by representing the greatest possible richness of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life, and by creating “typical” characters who manifest to an extreme the essential tendencies and determinants of their epoch. That is, the fictional world of such writers accords with the Marxist conception of the real world as constituted by class conflict, economic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alienation of the individual under capitalism.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深具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说体系,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文学批评领域,马克思主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包括文学。
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其背后的经济基础,以及作品对于社会风气、阶级关系等的反映。
2. 阶级斗争与文学: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文学批评中,马克思主义强调对文学作品中阶级关系的敏感度,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揭示作品对阶级斗争的态度和立场。
3.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历史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文学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文学批评中,马克思主义注重对作品所处历史时期的分析,以及作品对历史的反映和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影响1. 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强调了对文学作品中阶级关系的分析。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行为等,可以揭示作品所表现的阶级立场和社会现实。
这种阶级分析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
2. 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问题的揭示和剖析,文学批评可以成为社会的一种监督机制,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 创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家的创作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文学作品又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形成一种相互关系。
这一观点对文学创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争议尽管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争议:1. 过度经济化:一些批评家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文学批评中过度强调经济基础,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
文学批评理论参考书目

文学批评理论参考书目马列文论专题:计14种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马恩全集》第42卷);2、《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同类型书可选用);3、《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同类型书可选用);4、《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5、《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6、《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7、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的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8、《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9、《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10、《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1、《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12、《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3、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4、 [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文学理论研究专题:计33种A类: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有旧版);2、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有旧版);3、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有旧版);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有新版);5、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有旧版可用);6、伍蠡甫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7、胡经之等编:《西方20世纪文论选》(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8、王逢振、盛宁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9、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10、 [美]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1、 [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12、 [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13、 [英]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14、 [美]科恩等:《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15、 [美]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6、 [加]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17、 [法]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上、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8、 [美]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 [加]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4年版;20、 [英]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1、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2、王宁编译:《新文学史》(1),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3、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24、王逢振主编:《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ans and mode of production 生产资料,生产方式
Social classes
Alienation 异化
Main Idea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唯物史观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Ideology 意识形态
Company Logo
Development
1848 1859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Preface to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1867
Capital, how capitalism developed and functioned Marx's death, Engels as editor and translator
Western Marxism
Structural Marxism
Neo-Marxism (Frankfurt School)
New-Left Marxsim
Analytical Marxism
Marxist Humanism
Post Marxism
Marxism Feminism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Company Logo
Representatives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Two WWs
Early time
Vulgar Marxist economic determinism
Prosperity Various types
Effect of the superstructure
art as production. Writer is the producer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riticism
1920s
Since then
Since then
•systematized • impetus: 1917, October Revolution of Russia •change in belief around socialist ideal •socialist realism
Main ideas
Form and ideolog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is determined by the fact that the new form is discovered, proclaimed and evolved under the pressure of an inner need, of a 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demand which, like everything else...has its social roots
Reflectionist theory:how works of lit relate to the real
world. True knowledge, is a more profound and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objective reality than is given in appearance.
Company Logo
Early time Feature
Limited within the formula that 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the superstucture
Main ideas
Literature: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reality, which is determined directly by economic power
Representatives:
Georg Lukács Bertolt Brecht The Frankfurt School
Georg Luká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1923)
Contributions
initiate the current of thought that came to be known as Western Marxism reconstructing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propose that great literary works not only represent the dominant ideology at that time, but also criticize the dominant ideology it is in him that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form has been most thoroughly explored.
Company Logo
Russian Revolution
Arguments over the importance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the use of revolutionary state power in creating a socialist (and communist)society never stopped. Since Marx and Engels themselves didn't produce any detailed analysis of such issues, 20th century Marxists such as Lenin, Stalin, Mao and Castro added their own perspectives to it.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Main ideas
Social being and consciousness: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author determines the types of characters that will develop, the political ideas displayed and the economical statements developed in the text.
According to Marxists, even literature itself is a social institution and has a specific ideological func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d ideology of the author.
Representatives: Vladimir Maksimovich Friche,
Caudwell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Feature
Western Marxism was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effect on the economic base by the superstructure
LOGO
Marxism
Marxism
Marxist Theories
Brief Introduction Development Main Ideas Schools of Thoughts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Brief Introduction
Main Ideas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ves Inflenced Writers
Definition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is a loose term describing literary criticism based on socialist and dialectic theories.
Marxist criticism views literary works as reflections of the social institutions from which they originate.
•Narrow sense
• Broad sense:
•An economic &sociopolitical worldview and method • A dialectical (辩 证的)view • An analysis and critiqu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British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French Utopians
1883
Company Logo
Development
1884 1917
1980 /90
Engels, Origins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Russian Revolution
collapse of Marxist regimes, "Marxism is dead"
Company Logo
Ideology
Because the ruling class controls the society's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superstructure of society, as well as its ruling ideas, will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what is in the ruling class's best interests. Marx, "the ideas of the ruling class are in every epoch the ruling ideas, i.e. the class which is the ruling material force of society, is at the same time its ruling intellectual 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