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等级与服饰
清末官员服饰品级

清末官员的服饰品级是非常严格的。
官员的服饰品级不仅仅是表现官员地位的象征,还是展现清朝官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官员的服饰品级分为九品,由低到高分别为九品缨、八品缨、七品缨、六品缨、五品缨、四品缨、三品缨、二品缨、一品缨。
品级越高,服饰越华丽,缨穗的数量也越多。
二、官员的服饰品级不仅仅是由缨穗的数量决定的,还与服饰的颜色、材质、图案等有关。
例如,一品缨的服饰必须使用黄色缨穗,并且服饰的颜色必须为黄色,这是因为黄色是清朝皇帝的专属颜色。
三、在清朝官场中,官员的服饰品级是非常重要的。
品级高的官员可以穿着华丽的服饰出席各种场合,而品级低的官员则只能穿着朴素的服饰。
此外,官员的服饰品级还与官员的俸禄有关,品级越高的官员俸禄越高。
四、官员的服饰品级还与其职位有关。
例如,一品缨的服饰只能由皇帝、皇后、太后、太监、大学士等高级官员穿着,而一般的官员只能穿着二品缨及以下的服饰。
五、清朝官员的服饰品级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例如,九品缨的服饰不能使用锦缎材质,只能使用绢布或棉布。
此外,官员的服饰上不能使用太多的花纹和图案,以免过于华丽,破坏了清朝官场的庄严肃穆氛围。
总之,清朝官员的服饰品级是非常严格的,品级高低不仅仅是官员地位的象征,更是清朝官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员的服饰品级不仅仅受到缨穗数量的限制,还与服饰的颜色、材质、图案等有关。
在清朝官场中,官员的服饰品级也与其职位有关,品级越高的官员职位越高。
虽然官员的服饰品级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官员们的地位和尊严。
清朝等级官服时装展

清朝等级官服时装展
清朝是个等级森严的朝代,尤其是在官僚体系中,不同等级官员的区别不仅仅是官位上的划分,还体现在他们的衣着服饰上。
补服是一种出现于明清官场中的服饰,饰有品级微识图案,又称“补袍”或“补褂”。
清朝的补服前后成对,小而简单,文官秀飞禽,武官秀猛兽。
补子以青、黑、深红等颜色为底色,五彩绣织,非常艳丽。
下面就上我们走进清朝官员们的时装展!
一品、文官印鹤,武官印麒麟
二品、文官印锦鸡,武官印狮子
三品、文官印孔雀,武官印豹
四品、文官印鸳鸯,武官印虎
五品、文官印白鹇,武官印熊
六品、文官印鹭鸶,武官印彪
七品、文官印鸂鶒,武官印犀牛
八品、文官印鹌鹑,武官印犀牛
九品、文官印蓝雀,武官印海马。
清朝嫔妃服饰制度

清朝嫔妃服饰制度首先,清朝嫔妃的服饰制度分为三个等级:皇后、贵妃和嫔妃。
皇后是最高级别的嫔妃,贵妃次之,嫔妃则是最低级别的嫔妃。
每个等级的嫔妃服饰有所不同。
皇后的服饰是最为华丽和庄重的,通常由黄色、鹿皮黄色或紫色为主导色。
皇后的礼服是七彩缎绣衣,背心和腰带上都镶嵌着金线、白虎纹、宝兽纹等装饰。
皇后的头饰是金尖冠,上面镶嵌有宝石和珍贵的珠宝。
除此之外,皇后还佩戴有玉玺、珠宝腕带等贵重的配饰。
贵妃的服饰也十分华丽,通常以红色为主导色,搭配金线、珐琅和锦绣等装饰。
贵妃的礼服是红色绸缎,缀有锦绣花鸟等图案。
贵妃的头饰是金丝钿冠,冠上镶嵌着红宝石和珍珠。
贵妃还佩戴有珍珠项链、宝石手镯等精美的配饰。
嫔妃的服饰相对简单,通常以蓝色、绿色和白色为主导色。
嫔妃的礼服是蓝色、绿色或白色缎绣衣,衣服上常常绣有云纹或蝴蝶图案等装饰。
嫔妃的头饰是银钗冠,上面镶嵌着珍珠和宝石。
嫔妃还佩戴有银镯、铜坠等简单而雅致的配饰。
除了等级差别,清朝嫔妃的服饰还受到季节和场合的影响。
夏天,嫔妃们穿着宫绸衫、褂子和羊毛裙子等轻便的服装。
冬天,嫔妃们穿着厚重的宫绸衣、皮袄和绒裤等保暖的服装。
在正式场合,嫔妃们穿着礼服,配上金饰和宝石。
而在日常生活中,嫔妃们穿着日常服饰,比如束腰褂子和长裙。
此外,清朝嫔妃的服饰制度也规定了不同服饰之间的颜色搭配和配饰的使用。
例如,皇后的服饰通常以黄色为主,贵妃的服饰以红色为主,嫔妃的服饰以蓝色、绿色和白色为主。
嫔妃们的配饰也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佩戴镶有珠宝和宝石的饰品,只能佩戴简单而雅致的配饰。
总结起来,清朝嫔妃服饰制度严格,根据嫔妃等级和身份规定了不同的服饰款式、颜色和配饰。
皇后、贵妃和嫔妃的服饰在华丽、庄重和简朴等方面有所不同。
嫔妃们的服饰还受到季节和场合的影响,同时有严格的颜色搭配和配饰的使用规定。
这些制度不仅体现了清朝宫廷的等级制度和仪仗规范,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朝官服前的图案(1-9品)文武俱全

清朝官服前的图案(1-9品)文武俱全清朝官服前标志大全(1-9品文武俱全)由东北关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
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彻底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汉族官服面貌。
这些服式的满族特色突出表现在冠帽、马蹄袖、袍褂和长裤上。
清代官员的礼帽十分特殊,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拖着羽毛长翎的圆顶大帽。
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从8月戴到来年2月,叫暖帽,另一种在3月至8月戴,叫作凉帽。
暖帽为圆形,中间圆顶,周边有一道宽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绒布或绸缎制成。
帽檐是貂皮、海龙皮、狐皮等名贵皮料做成。
帽子顶上缀有红色的帽纬,中央装着顶珠。
顶珠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作,是区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标志。
凉帽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
外面罩上罗纱,缀有红色帽帏,加有顶珠。
皇帝的帽子最为华贵,有3层帽顶,上面嵌有金龙。
冠顶用金丝嵌制,上镶4条金龙,每条龙都口衔宝珠,冠顶中央嵌1颗大珍珠,周围也嵌有珍珠宝石。
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时挡在手部的防护衣物。
外形酷似一只马蹄。
它装在清人常穿的开衩箭衣袖口上,平时可以翻起,行礼时放下来盖住手。
它是清人特别看重的满族民族服饰。
满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它与汉族袍服明显不同,上身紧窄贴身,袖子较细瘦,下身的前后左右开衩,这也是有等级限制的。
皇室袍子开四衩,官员百姓的袍褂只许在前后开两衩。
袍子均为圆领,右衽。
皇帝的礼服袍子用明黄色,绣有龙纹。
官员和命妇们穿绣有蟒纹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满族服装的一大特征。
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较宽松,袖口平齐。
马褂是一种非常短小的外褂,长不及腰,袖子不过肘部。
对襟马褂也经常被当作宫中礼服穿用。
黄色的马褂最为尊贵。
与马褂相近的还有马甲,这也是由骑射生活决定的衣服式样。
马甲没有袖子,主要贴穿,用以保暖,后来逐渐成了外衣。
清朝官服前标志——九品文武官。
清朝官员服饰介绍 清朝官员的服饰等级区分

清朝官员服饰介绍清朝官员的服饰等级区分>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正式名称为补服。
着装分为帽、外衣、朝珠、朝靴。
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
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
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
朝冠顶珠见上表;吉服冠与朝冠大体相同,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
贝子以上王亲用圆形补子,其余用方补;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卫等职,均需悬挂朝珠,朝珠共108颗,旁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一边二串),名位“记念”。
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为男,两串在右为女。
另有一串垂于背,名“背云”。
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
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
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
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
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
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
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
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文官: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清代官服设计范文

清代官服设计范文清代(1644年-1912年)官服设计是中国历史上官员服饰中比较复杂繁华的时期之一、清代官服设计以继承明代官服为基础,融合了满族服饰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下文将主要从官服的种类、设计特点和制作工艺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清代官服设计。
清代官服根据官员的级别和职位分为九品服和五品服两种。
九品服适用于九品官员,五品服适用于五品以上官员。
九品服由束腰、面衣、背着、外篋、表裙、裤子等组成,五品服在九品服的基础上增加了襕衫。
九品服和五品服的颜色根据官员的身份不同而定,从红色、黄色、深蓝色到青色,颜色的深浅随官员级别的高低而变化。
清代官服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颜色和细节上。
颜色方面,红色、黄色和青色是官服中的主色调。
红色代表荣华富贵,黄色代表帝王的尊贵,青色代表朝廷的权威。
这些颜色的搭配既体现了清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严谨,也展现了清代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细节方面,清代官服充满了华丽的装饰,如金丝绣、彩线绣、丝带、蟒袍等。
丝带是清代官服中常见的饰物,它可以用来系腰、系衣或打蝴蝶结等。
蟒袍是皇帝和一些高级官员常穿的外袍,用金丝、珠片、玉石等装饰,极富华贵感。
清代官服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精细。
官服的面料主要有细缎、丝绸和锦缎等。
细缎是清代官服的常用面料,柔软光滑,质地轻薄,适合制作夏季官服。
丝绸是官服中的高档面料,光泽度高,质感细腻,适合制作冬季官服。
锦缎是官服中的装饰面料,色彩丰富、花纹精致,可以用来镶边、点缀和刺绣。
官服的制作工艺包括剪裁、缝制、刺绣和装饰等多个环节,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繁琐的手工操作。
总体而言,清代官服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官服的庄严肃穆和华丽豪华的特点。
其设计风格既继承了明代官服的传统,又融入了满族服饰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通过颜色和细节的运用,展示了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官服的制作工艺精细考究,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服饰的重视和细致的手工技艺。
清代官服设计风格的独特性和工艺的精湛性,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官员服饰的重要代表之一。
清朝服饰的等级制度

清朝服饰的等级制度篇一:清朝的官吏等级和衣服清朝的官吏等级和衣服一、品级(级别)1、正一品1)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CW)文京外官:无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京外官:无2、从一品1)文京内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文京外官:加衔总督2)武京内官: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武京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3、正二品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7、正四品a: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b: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8、从四品a: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c: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清朝礼服纹样等级分类

清朝礼服纹样等级分类
清朝礼服纹样的等级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至九品均用海马。
这些补子图案是用来区分清朝官员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
2. 顶戴:官员帽顶顶珠的色彩与质料的不同,朝珠须五品以上及内廷官员才可以服用,依据品级的不同质料也有所变化。
3. 腰带:皇帝本支用黄带,伯叔兄弟之支用红带,其他均用石青或蓝色。
4. 蟒袍:三品以上九蟒,四至六品八蟒,七至九品五蟒。
这些纹样和饰品都是封建等级制度在服饰中的外在显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的等级与服饰清朝顶戴花翎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
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
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
颜色为黑色为多。
皮毛之类也有分别。
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
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
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
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
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
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
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
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如果清朝官员犯法。
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清礼仪。
顶戴袍饰补子(文/武)一品红宝石九蟒四爪仙鹤麒麟二品珊瑚九蟒四爪锦鸡雄狮三品蓝宝石九蟒四爪孔雀悍豹四品青金石八蟒四爪雪雁猛虎五品水晶及白色琉璃八蟒四爪白鹇棕熊六品砗磲及白色琉璃八蟒四爪鸬鹚彪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紫鸳鸯犀牛八品阴纹缕花金五蟒四爪鹌鹑犀牛九品阳纹镂花金五蟒四爪练雀海马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
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文官品级品级官职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史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从二品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时,各省布政使.正三品督察院左,右副都于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员.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正五品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从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正六品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房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从六品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正八品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从九品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未入流京,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官武将品级品级官职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将军,督统,提督正二品副督统,总兵从二品副将正三品参将从三品游击正四品都司从四品城门领正五品守备从五品守御所千总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卫千总正七品把总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外委千总从八品委署骁骑尉正九品外委把总从九品额外外委皇室人员前胸/后背两肩皇子正龙正龙亲王正龙行龙郡王行龙行龙贝勒正蟒无贝子行蟒无注:1、凡昂首竖尾,状如行走的龙纹称行龙;盘成圆型的龙纹统称团龙,又分正龙和坐龙:头呈正面称正龙,侧面称坐龙。
2、龙与蟒的主要区别在于龙为五爪,蟒为四爪。
帽子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
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
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
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一品为红色明玻璃,二品为红色涅玻璃,三品为蓝色明玻璃,四品为蓝色涅玻璃,五品为白色明玻璃,六品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顶戴。
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瑯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
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
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勛越高。
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会典》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
以后制定:贝子和固伦额驸(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單眼花翎。
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
朝服皇帝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种类。
皇帝的龙袍以明黄、金黄或杏黄等亮黄色为主色,上绣九条龙,但以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实际上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
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
龙袍下摆则绣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为水脚。
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亲王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
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
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像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
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
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
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官员清代官员的朝服沿袭明朝[來源請求],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服。
补服又分为文、武两种。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详《清通典礼嘉四》。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
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朝珠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是由于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
「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颗珠子加入一个「佛头」,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
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
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