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清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服饰纹样
双凤团花纹样
团花纹样
四爪莽图纹样
凤戏牡丹团花
六、清朝时期女子发饰赏析
三、太平天国服饰
清代末年,统治者对外屈辱妥协,对内欺压百姓,使中国处于半独立和不 统一的状态之中。中国人民饱受了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欺凌和践踏,纷纷发 动起义。农民革命家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革命,使旧式农民战争发展到最 高峰,他们改革历法,重视绘画,批判儒家经典,并设计规定了自已的服装式 样与色彩,是第一支拥有自己独特服装的农民起义军。 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认为剃发垂辫是“强加给人民的奴隶标记”,于 是开始时着传统戏装(实则唐宋明汉族服装)打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 “往来践踏”,并规定“纱帽雉翎一概不用”、“不用马蹄袖”等。在太平天 国永安年间,初步拟定冠服制度,攻下武昌后,“舆马服饰即有分别“,定都 天京(今南京)以后,又作修改,并建立“绣锦营”和“典衣衙”。 男子仍继承汉族传统,认为龙袍不可随意穿用。当时除天王可穿之外,其 他官员须根据场合,低级官员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 员的首服。洪秀全发动起义时曾借上帝之口,称龙为“魔鬼”、“妖怪”,而 后自己穿龙袍时,无法解释,于是以将龙一眼射穿,谓之宝贝金龙来自圆其说, 图案表现上即为一只眼圈放大,眼珠缩小。其它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 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以及缘边的颜色。 女子着圆领紧身阔下摆长袍。用一块红绸或绿绸扎于腰际,下摆开衩,不 着裙子而直接着肥腿裤。袄、袍等边缘也是镶很宽的边饰,只是较之民女所服 要简洁大方。太平天国女子放开脚,以天足显示解放思想,着布鞋。
康熙
康熙皇后
四、服饰配件
1、首服
夏季有凉帽,冬季有暖帽。职官首服上必装冠顶,其 料以红宝石、蓝宝石、珊瑚、青金石、水晶、素金、素银 等区分等级。 官员燕居及士庶男子则多戴瓜皮帽,帽上用‚结子 ‛,以红色丝绳为主,丧仪用黑或白。清末,以珊瑚、水 晶、料珠等取而代之。帽缘正中,另缀一块四方形帽准作 为装饰,其质多用玉,更有的以翡翠珠宝炫其富贵。这种 小帽,即为明时六合一统帽,《枣林杂俎》记:‚清时小 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来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 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
4、云肩:这是当时普遍佩用的装饰,云肩形似如意,披在肩上。其
式样较早曾见于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和金代的《文姬归汉图》, 元代永乐宫壁画中也曾出现,敦煌壁画供养人像上更留下众多形象资料。 明代已见于士庶女子之间,可作为礼服。清初妇女在行礼或新婚时作为装 饰,至光绪末年,由于江南妇女低髻垂肩,恐油污衣服,遂为广大妇女所 应用。
5、围巾:穿衬衣和氅
衣时,在脖颈上系一条宽 约二寸、长约三尺的丝带, 丝带从脖子后面向前围绕, 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 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 内.围巾一般都绣有花纹, 花纹与衣服上的花纹配 套.
6、朝珠:这是高级官员区
分等级的一种标志,进而形成高 贵的装饰品。文官五品、武官四 品以上均佩朝珠,以琥珀、蜜腊、 象牙、奇楠等料为之,计108颗。 旁随小珠三串,佩挂时这边戴一 串,那边戴两串,男子两串小珠 在左,命妇两串小珠在右,另外 还有稍大珠饰垂于后背,谓之 ‚背云‛,官员一串,命妇朝服 三串,吉服一串。贯穿朝珠的条 线,皇帝用明黄色,在下则为金 黄条或石青条。
(2)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手
臂长)、舒袖(袖不及手臂长)两类。衣 身长短肥瘦的流行变化与男式马褂差不 多.但女式马褂全身施纹彩,并用花边镶 饰.
霞帔
清代命妇礼服霞帔是宋代以来妇女的 命服,随品级的高低而不同。《格致 镜原》引《名义考》中称:“今命妇 衣外以织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 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 帔。”明代霞帔就是这种形式。清代 命妇礼服,承袭明朝制度,以凤冠、 霞帔为之。清代霞帔演变为阔如背心, 霞帔下施彩色旒苏,是诰命夫人专用 的服饰。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样 案图纹,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 品级而定,唯独武官的母、妻不用兽 纹而用鸟纹。
3、清朝服饰改革
(1)清朝服饰改革是中国君主集权制中最为 激烈的服饰改革,统治者以强制手段迫使汉族 剃发易装。 (2)清朝在服饰制度上坚守其旧制,坚持满 族的紧身易于骑射的装束。 (3)就整个服饰发展史来看,清代服饰形制, 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庞杂、繁缛的。
二、男子服饰
男子服装主要有:袍、褂、袄、衫、裤等。 常服主要为褂、袍形制。满族袍为 上衣连下裳形制。圆领或立领,对襟、 大襟、琵琶襟,皆用纽扣系合;袍身紧 窄,袍长至脚背。官员礼服是袍褂,长 袍多开衩,官吏士庶开二衩,皇族宗室 开四衩。
三、女子服饰
• 清代女装由于“十从十不从”之故,存满汉两 式。满族妇女着长袍,汉族仍以上衣下裳 或下裤为主,并互相影响。
1、满式女服
• 满族女子常服 为长袍、马甲 、马褂等
(1)、长袍
①满族女子着直身长袍, 袖口平且大,圆领、右衽 、捻襟,有五颗纽扣,长 可掩足。②长袍有二式, 衬衣和氅衣,衬衣无开禊 ,氅衣左右开禊至腋下, 且纹饰华美。③长袍衣领 较低,后逐渐加高,无领 时在颈间围一条围巾。④ 开始腰身极为宽大,后腰 身渐收。⑤领托、袖端、 衣裾都镶嵌各色边缘。镶 滚是清女装装饰的重要元 。素,后期有“十八镶滚“
2、汉式女服
• 上身袄、衫 ,下身裙为 主
1)、裙:
2)、裤子
只穿裤不穿裙的,大都是丫环或劳动女子。有钱人家的女子 都是裙内套裤。
清代皇帝朝服皇太后和皇后的冬朝冠为熏貂, 上缀朱纬,顶三层。饰有珍珠、金凤、宝石、 珊珊等饰物,冠后有护领,垂明黄带;夏朝 冠为青绒。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朝褂, 用石青色片金缘,以立龙、正龙和万福万寿 为绣衣图案。 皇太后和皇后、皇贵妃的冬朝 袍用明黄色,并有金龙、行龙、正龙以及八 宝平水等图案绣文。 皇太后和皇后服装的领 口以缕金铸之,以珍珠、绿松石、珊珊为饰。 皇太后和皇后穿朝服时胸前挂有三盘朝珠。 穿吉服挂一盘朝珠,均为珍珠和珊珊等高档 饰物;皇贵妃、贵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 为饰。这种朝珠共计一百零八颗,分四部分, 以三颗大珠间隔,每个部分二十七颗。 皇太 后、皇后和皇贵妃配有绿色采,绦用明黄色, 绣文为五谷丰登。
暖帽 凉帽
瓜皮帽
朝冠
凤冠
2、鞋:清代满族人承袭先人骑射生涯
的风俗,汉子一般都穿靴。清代的靴平常 穿的是尖头式的,北京人称为"军备院式样"。 入朝时穿方头靴,是接收明代旧制。夏用 素缎,冬用青建绒,服丧者用布制作。嘉 庆时, 军机大臣穿绿牙缝靴,为薄底短筒快靴, 别名"登山虎"。武弁好官穿的薄底鞋,行走 粗笨,都用通草作底,叫作"篆底"。后也改 成薄底,名"军机跑"。皇帝所穿皂鞋,冬青 缎毡帮羊皮里或青缎毡里,夏青缎 凉里,足背及靴口用青缎,有的加穿珠 绣,靴�用明黄色暗花缎。
7、裤子:清朝男子已不着裙,而普遍穿裤,中原一带男子穿宽裤
腰长裤,系腿带。西北地区因天气寒冷而外加套裤,江浙地区则有宽大 的长裤和柔软的于膝下收口的灯笼裤。
清代八旗兵甲胄
(从左至右为:正黄旗、正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黄旗、 镶白旗、正红旗镶蓝旗。)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 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 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 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 ,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 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 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 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 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清 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制成。此服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收藏起 来。清代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设蒙古八旗,在汉族设汉八旗,参加 大阅兵的实为二十四旗。本图为满清八旗服色,从左至右为:正黄 旗、正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正红旗镶蓝旗。
(第七章、清代服饰)
一、背景
1、 历史背景
(1)中国进入了一个国家统一,政权巩 固,社会安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 时期。 (2)19世纪,中国与西方各国在经济实 力和科学技术方面拉开了距离。
2、服饰文化背景
•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 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 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 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 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 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 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 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 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 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 和影响。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 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 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 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 上又一次大变革。
7、饰品:有花冠般的钿子,
寒冷季节戴的遮眉勒,也有模仿 汉族妇女的步摇钗。耳饰满族妇 女传统习俗是一耳戴三件耳饰, 遗留下来的耳饰有两大类:耳环 及耳坠。戒指非常华美,手镯、 衣物、饰品工艺技术高超。 指甲套,也是满族妇女特有的饰 品之一,多在指甲套上镶上各种 珠宝或以金银制成。佩饰,除了 传统的玉佩、香囊、荷包外,受 到西方外来文化影响也开始挂起 怀表,出现了烟袋、火鎌袋、眼 镜袋等饰品。服饰上往往配有华 美的钮扣,这些钮扣不但可以固 定衣物,还兼具装饰的作用。
文官补子
武官补子
4、箭袖
又叫“马蹄 袖”,翻卷自 如,既有利 于御寒也不 妨碍弯弓射 箭。
马蹄袖蟒袍
马蹄袖官袍
5、行褂
是指一种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俗呼 “马褂”。
琵琶襟马褂
6、马甲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 其中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样式 有大襟、 对襟、琵琶襟等。一般穿在里面, 样式也比较窄小。 清末时, 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还有一种多钮扣的马甲,称 “巴图鲁看 坎肩”(巴图鲁是满语,是“勇士”之意)。这种马 甲,四周 镶边,在正胸 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 襟”马甲 ,或称“十三太保”。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称 “军 机坎”。 以后,一般官员也多穿着,成为一种半礼服。
荷包与搭链
清代的指甲套
领衣
香囊
8、发饰:旗髻,系指两把头、大
拉翅等满族头髻。平髻就是将头发自头 顶中分为两绺,于头顶左右梳二平髻, 二平髻之间横插一大扁方,在扁方下面 绕住发根以固定之.有两把头、一字头、 如意头种种称呼.道光以后,妇女以双 架插发髻,挽发如双角形,曰架子 头.咸丰以后,旗髻逐渐增高,两边角 也逐渐扩大,上面套戴一顶形似"扇 形"的冠,是为"旗头"或"宫装", 俗谓"大拉翅"
1、朝服展示图
2、袍、袄
图为清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员的蟒袍
3、 补服
• 形如袍略短 ,对襟,袖 端平,是清 代官服中最 重要的一种 ,穿用的场 合很多。
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 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 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 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 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 都为石青色。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 品级的主要标志。圆形补子为皇子、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皇亲贵族 服用。
清代男子服饰分阶层观之,主要为:
①官员:头戴暖帽或凉帽,有花翎、朝珠, 身穿褂、补服、长裤,脚着靴。 ②士庶: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马褂,掩 腰长裤,腰束带,挂钱袋、扇套、小刀、香 荷包、眼镜盒等,脚着白布袜、黑布鞋。 ③体力劳动者:头戴毡帽或斗笠,着短衣, 长裤,扎裤脚,罩马甲,或加套裤,下着蓬 草鞋。这种服式延续至20世纪下半叶。
花盆底鞋,年轻妇女穿,儿童和 老年妇女穿平底。木底弓鞋, 有高低跟之分,鞋面都刺绣、镶 珠宝;南方女子也穿木屐。
3、领衣,披领
领衣:清代服式一般没有领子,所以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为领衣。 因其形似牛舌,而俗称‚牛舌头‛,下结以布或绸缎,中间开衩,用 钮扣系上,夏用纱,冬用毛皮或绒,春秋两季用湖色缎。 披领: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形似菱角。上面多绣以纹彩,用于官 员朝服,冬天用紫貂或石青色面料,边缘镶海龙绣饰。夏天用石青色 面料,加片金缘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