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

合集下载

简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服饰变革

简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服饰变革

简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服饰变革
中国服装史上有五次重大的服饰变革,分别是:
1. 胡服骑射: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推出的一项政策。

为了加强军事训练和战争需要,赵武灵王下令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以紧窄利落的装扮替代了中原人宽衣大带的着装。

2. 开放唐装:发生在唐朝时期,是当时中国文化的高峰之一。

唐装的特点是宽大、舒适、流畅,以刺绣和花鸟图案为主要装饰。

3. 华贵清装:发生在清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的顶峰之一。

清装的特点是华丽、精致、严谨,以龙凤和珠宝为主要装饰。

4. 西服东进:发生在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和西方服装的一次融合。

西服的特点是贴身、简约、实用,以纽扣和领带为主要装饰。

5. 现代时装:发生在现代社会,是中国传统服装和现代时尚的一次融合。

现代时装的特点是创新、个性化、多样化,以设计师的创意和面料为主要装饰。

这五次服饰变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中国服装史——先秦到南北朝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先秦到南北朝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先秦到南北朝服装史
西周时期的服饰
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 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 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天 子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级制度日益严格。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 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 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 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 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春 秋战国之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 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 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 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古朴端庄、等级严明的秦汉服饰
汉代服饰
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 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 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 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 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 体。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 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 参鉴《洛神赋》、《列女传》等图卷。
南朝服饰
北朝服饰
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 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 提。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 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洒脱娟秀的魏晋风度
锦履立花纹,绣带同心苣—晋
谢谢观看
古朴端庄、等级严明的秦汉服饰
秦朝统治中国的十五年间里,秦始皇兼 收六国的车旗服御,创立了衣冠服饰制度。 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服 饰制度严禁。

古朴端庄、等级严明的秦汉服饰

中国服装发展史

中国服装发展史

第一章序论一、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

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

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

二、东西方服装的比较(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使西方服饰越来越立体,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饰的宽松、飘逸。

(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因素。

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观原因。

思考题:1.中国传统服饰的哪些元素能够继续运用和发展?2.服饰的发展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对吗?3.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02年考试真题:论述题:中国服装史上,中国服装在何时、因何由开始吸纳西方(欧洲)服装样式?08年考试真题:简答题:胡服骑射04年考试真题:简答题:《史记六国表》记载:“赵武灵王十九年,初胡服。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满汉文化交融
在清代服饰中,既可以看到满族文化的影子,也可以看到 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交融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06 近代服装
近代服饰变革背景
西方文化的传入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政治运动的推动
近代以来,一系列政治运动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对服饰变 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服饰与等级制度
唐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等 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体现了尊卑 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观念
服饰与外来文化
唐代服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波 斯、印度等国家的服饰元素在唐代服 饰中有所体现,展现了唐代文化的包 容性。
唐代服饰注重表现人体美,追求华丽 、鲜艳的审美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审美观念。
服饰与礼仪
02
明代服饰在礼仪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场合穿着的服饰也
有所不同,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
03
明代服饰在审美上追求自然、和谐,注重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05 清代服装
清代服饰特点
服饰等级制度森严
清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着的服饰有 明显差异,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明代男女服饰
男子服饰
男子服饰以长袍为主,搭配马褂、直裰等。官员服饰根据品级不同,图案、颜 色等有所区别。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丰富多样,包括袄裙、背子、比甲、霞帔等。发饰也极具特色,如发 髻、发簪等。
明代服饰与等级制度
服饰与身份
01
明代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穿着的服饰在颜色、图
案、材质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饰史: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

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1原始社会
2商周
3春秋战国
4秦汉
5魏晋南北朝
6隋唐
7宋元
8明清
9近现代
中国服饰: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

《鉴略.三皇纪》:“袭叶为衣裳”,《物原·衣原第十一》:“有巢始衣皮”,记载有巢氏最早教民用树叶、毛皮做成衣服。

中国服饰可以看作由此发端。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主要以汉服为主。

1 原始服饰:
▪追溯
▪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
2 商周服饰:
▪商代
▪西周
3 春秋战国:
4 秦汉服饰:
5 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
6 隋唐服饰:
7 宋辽夏金元: ▪宋朝
8 明代服饰:
9 清代服饰:
10 现代服饰:
11 对西方影响:▪历史描述
▪传统观念
▪与西方服饰
12 服饰分类。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明代罗颀《物原·衣原第十一》就有:“有巢始衣皮”的记载,说有巢氏最早教民用动物毛皮做成衣服。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是一部有形有色的中国文化史,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经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和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了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有巢氏被记载为最早教民用动物毛皮做成衣服。

进入先秦时期,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开始初见端倪,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深衣的出现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秦汉时期,中国的服装制度基本确立,秦人将强悍之风凝聚成戎装,汉代的丝绸之路则使中国服装文化走向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服饰风尚。

隋唐时期,服饰更加华丽多彩,唐代的丝绸之路使中国服装文化更加繁荣。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服装继续发展变化,各种配饰如簪、钗、耳环、项圈等逐渐普及。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
的传入,中国的服装开始向现代化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装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时尚元素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中国服装史是一部展示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和时代变迁的瑰宝。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金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 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一直到隋唐时期,还过着以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 生活,古称“靺鞨”。公元 10世纪时,女真族在辽的统治之下。1115年, 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按出虎水附近的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建立起奴 隶制政权,国号为“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 发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彻底推翻辽的 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 挟黄金、白银、牛马、绸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 面对腐朽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包围北 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古器。与南宋对峙数年 之后,被蒙古军所灭。
眉宇之间,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
另有流行一时的梅花妆,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额上误 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宫女喜爱与效仿,因而,亦被称为寿阳妆。
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传说源起于魏 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 月形、钱样、小鸟等,两个唇角外酒涡处也可用红色点上圆点,这些谓之 妆靥,这还仅是唐代妇女一般的面妆,另有别出心裁者。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图
制作:267
一、原始社会 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
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 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二、 夏商周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兴起、发展并走向鼎 盛的相对完整阶段。随着这三个朝代生产 力不断的发展,服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夏商通过穿着冠、冕、芾(黻, fèi音费)来变现礼仪之制,而在周朝这种 服饰制度日趋完善。夏代已用丝绸、麻布 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 。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穿琵琶襟马褂及行袍者
2、马甲
3、裤
裤的形式为高腰,合裆, 裤腿肥阔,穿时裤腰抿掖,以 带系之。
三、封建社会
女子服饰
1、衫、袄
2、裙
晚清百褶裙 干裙
3、马甲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民国服饰
• •
男子服饰 女子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20世纪20年代,年轻人开始流行西服。一般乡间和劳 动人民主要还是上着衫袄,下着裤子。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一、原始社会
• 远古时代,生产 力低下,服饰主要 功能是实用,而不 是为了装饰。 • 兽皮服
一、原始社会
• 披发 • 用贝壳、兽 骨、兽牙等做 装饰物。
二、奴隶社会
① ② ③ ④
夏商周服饰概述 殷商时期服饰 周代服饰 胡服
二、奴隶社会
夏商周服饰
多承旧制,有
袄、衫、襦、裙 之制。
三、封建社会
隋唐服饰
• • • • 首服 男子服饰 唐代品官服饰 女子服饰
三、封建社会
首服
初期的襆头 各式襆头
三、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特征:头戴软脚襆头, 身穿圆领窄袖或 窄长袖的袍衫,袍 长及足或膝,下穿 宽口裤,足着软靴。
三、封建社会
唐代品官服饰
三、封建社会
三、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以襴衫为主 特点:为圆领,大襟,袖的大小、宽窄各不相同。衣摆长度从腰身至螺 部长短不一。 颜色多为浅淡之色。
三、封建社会
女子服饰
宋开档裤形制图
宋半臂衫与背子图
三、封建社会
辽金元服饰
① 辽代服饰 ② 金代服饰 ③ 元代服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原始社会服饰一、历史背景(1)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2)中国服饰的源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磨制的骨针和饰品是目前关于中国服饰最早的实物证明。

4 \6 H3 {6 p! | W) t7 H: s(3)新石器时代石制、陶制纺轮证明了原始纺织业的发端。

8 i* V! |9 u D: S$ K! {( t0 T二、原始织物(1)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开始养蚕抽丝利用蚕丝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了。

6 _8 B, C: K: q/ `1 W(2)新石器时代生产的丝织品拥有较高的缫丝和丝绢技术。

(3)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

三、衣裳之初(1)四五千年前,已初具以后的服饰形态。

% p$ U7 C6 e& I5 H6 Z9 o(2)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 O+ r5 x- g7 a" @9 j! j. V+ W# p* U$ D8 S K1 r第三章先秦服饰一、商代服饰(1)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

# L/ z5 L) L6 i A6 [, x(2)上衣下裳,是当时主要服饰形制。

上衣多为交领右衽,上衣在商代为窄袖短身;下裳即裙,下遮开裆裤,宽带束腰。

(3)蔽膝,又叫绂、袆、韨。

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 _+ m) {- C+ |3 A ?(4)商代人可能已经穿裤子。

) n. Z: C# H" h5 R0 ^(5)上衣下裳在西周之后成为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

% q7 q( w5 ~" z7 G二、周代服饰, ^9 X& h6 V, _) Q8 `# L(1)上衣下裳,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袖身比商代宽博。

(2)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下连成一体(据说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的“深衣”,西周时用途最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

特点:①交领即大襟、右衽②有曲裾和直裾③小大袖④领口和袖口有宽缘⑤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⑥面料纹样有楚国文化风格。

(3)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

& y8 j0 p( w4 @1.冕冠,是帝王祭祀典礼时的礼冠。

1 e& o; q# w V4 n E9 S' ?2.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

3.“十二章”,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4)元端,名取其端正,色用玄而正幅不削,是正式上衣。

穿元端时戴冠下着裳,以素裳规格最高,其后是黄裳、杂裳。

衣长和袖长都是整幅面料的长度(二尺二寸),是相对宽博的衣服了。

. u9 B/ C* ^1 Q三、赵武灵王与服饰改革) d( C4 v+ ]1 a9 G/ p(1)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

褶即一种短袍。

可在膝部系带,改穿靴。

(2)带钩,初期只限甲服,后袍服也用,汉代成为风尚。

; w: J4 @# R2 `6 X h" |; b(3)服饰变革的意义:推行“胡服骑射”,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服饰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步。

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6 h, ~, H3 ^, J: j; j, X9 y9 K- M第四章秦汉服饰# r- n" Y6 w" ?2 m+ Y1 ^一、秦汉的文化背景:(1)秦统一了思想,改革了政治、经济、文字等,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及基于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 V& R5 {6 t+ d, B. p4 b(2)汉承秦后,多因其旧。

汉乃是形秦神楚。

汉代文化继承的是楚文化的精髓。

\- Q# X2 \* S" L(3)汉武帝和秦始皇都致力于从思想上统一中国。

道家的政治哲学迎合了汉初的政治需要。

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扶植儒家,使其成为正统。

二、秦代服饰9 ~- m+ V( v9 j& |; @5 _(1)袍服,秦代男装以袍为贵。

秦代袍服领子、右衽低坦,常露出内衣,大袖为多,袖口收缩紧小,领袖花边装饰。

# `$ j( X$ v# o5 c三、汉代服饰(1)汉承秦制,以袍为朝服,袍即深衣制。

西汉早期曲裾深衣,东汉多为直裾,但不作正式礼服。

燕居多服禅衣,即单衣,形制与袍同,唯不用衬里。

(2)袍,大袖,袖口收紧缩小,领子低坦,露出里衣,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花边装饰,下摆常打一排密裥。

4 {+ F6 s; w3 T7 X% t! |7 ]" {(3)襜褕,直裾单衣,是禅衣中较长者,男女通用之服。

有直裾和曲裾,直裾为多,不作正式礼服。

东汉时,直裾取代曲裾成为礼服。

(4)裤,汉时着裤。

古代裤子无裆,只两只裤管,又称“胫衣”。

裨是短裤,由胫衣发展而来,两股之间以裆相连。

汉女着裆裈,曰“穷裤”,上达于股,而且将裤身拉长,上连于腰。

* S. ?7 I, r- ?) ~3 }四、汉代女子服饰" `# |/ j" R) y2 l(1)汉代女子常服仍为上衣下裙的深衣,衣服宽博,衣袖趋大,袖口收敛,曲裾直裾并存,曲裾居多。

(2)曲裾深衣,是汉代女子专用服饰。

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镶边。

衣领交领,领口很低,露出里衣。

如穿几层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可多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 K# K, ], [8 W2 y(3)襦裙,汉代女子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交领、直领;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8 u; T- P8 B, j0 Q t (4)袿衣,斜裁法制成的长儒衣,大袖袿衣称“诸于”。

(5)舞女大袖衣,衣袖宽博,内有伸缩自如的“水袖”,下为打褶裙,内着阔边大口裤。

4 A3 L0 f8 `" f& R- S五、丝绸之路的作用系影响- T; d* p& _& u(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陆路文化、经济交流通道的泛称。

源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下西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连接在一起。

) l# a+ Z4 M& \. V (3)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7 ] a, \/ k$ P$ o) v(4)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更新和发展。

9 U. C' i+ O9 \% c3 L(5)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

(6)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

3 F9 q! B% w, o9 e) e(7)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服饰3 H1 }, {" B. g( P' ^) X一、魏晋玄学对服饰的影响1.魏晋的艺术风格核心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颓废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命运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成为当时历史前进的音响。

2.“人的觉醒”-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内在的智慧和品格。

5 n/ k0 S8 C/ r% G8 Z' d: r3.人和人格本身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

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辩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尊敬和顶礼。

6 @" l$ g6 h3 z0 t5 v( I4.以老庄学说为基础的魏晋玄学和佛教反映在服饰上,则是文人儒士开始追求“精神、格调和风貌”的体现,宽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风格。

二、魏晋南北朝的男子服饰' ~) O8 e: c. G3 F( ]. A(1)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有两个方面:1.汉式服装,承秦汉之制。

2.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 J: \2 n' H" y/ c(2)魏晋衣服宽博,受清谈影响,求潇洒脱俗,有意仿古。

(3)主要衣物:) K* z: p. l; J4 h- J0 B; h; |1.衫,汉族男子服衫,主要是衫子。

不许施祛,衣无袖端,敞口,有单、夹两式,对襟以襟带相连,色彩素雅。

. d9 j T9 R4 s+ j$ ^# c! A }2 n2.裤褶,上衣为短身大袖或小袖,圆领对襟,衣长不过膝,加沿;下衣喇叭裤,膝弯处长带系扎。

2 V0 ]8 A: b; F ?' w+ {2 }3.裲裆,源自北方民族,流行于南朝齐梁间。

一般为前后两片,其一挡胸,其一挡背,比半臂短小,肩部用皮制搭襻连缀,腰部用皮带系扎。

一直沿用到唐宋,男女皆服。

4.帻、巾,沿袭汉代遗制,但有所演变。

巾帻后部逐渐加高,中呈平型,体积缩小至顶,帻上横插簪笄。

有平巾帻、小冠。

小冠加上黑漆细纱制成的笼巾,就是笼冠。

当时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

“黄巾起义”; d3 p2 i7 Q! ?) @; i8 y三、魏晋南北朝的女子服饰(1)襦裙,妇女服装承继秦汉遗俗,有衫、袄、襦、裙之制。

衣着明显特征为:上俭而下丰,上衣短小,下裙宽大,交领上襦,束腰较紧,头部多加假发。

这时的襦、衫亦宽亦窄,有广袖宽身和窄袖紧身。

南北朝时有交领大袖衣,长裙外着,腰线甚高,也有窄袖合领衣,腰间垂裳,已近隋式。

: k& P# O; M( h3 k(2)深衣,与汉代有较大差异,下摆加丝织物三角形层层相叠的装饰,飘带较长。

南北朝时去掉了飘带,尖角的“燕尾”加长,二者合为一体。

(3)帔,是始于晋代的女之衣物,形似围巾。

8 N V# n6 s+ ~4 K2 z4 w5 y四、佛教文化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N5 Z& Z2 p) c; \(1)影响了形制和纹样方面。

(2)南北朝女子流行“额黄妆”。

8 h" o$ `0 |. F五、南北朝时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1)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性质和方向互相传移的。

1 y+ V V* S# O0 Z. t, S1.其一是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基本遵循秦汉旧制。

2.其二是在实用功能方面比汉族统治者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优越的胡服,向汉族劳动者阶层传移。

(2)北方胡族服装便于生活劳动,有较好的劳动实用功能,因而对汉族民间传统服装产生了自然传移作用。

(3)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杂居,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并存和互相影响的情形,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