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 魏晋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发饰与配饰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注重发饰与配饰 的搭配,以彰显身份地位和审美品味。
VS
详细描述
发饰包括发簪、发钗、发带等,材质多为 金银玉器。配饰则包括耳环、项链、手镯 等,材质有金、银、玉、珍珠等。这些配 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有象征意义,如耳 环的佩戴可表示已婚或订婚。
04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文化意义
详细描述
短裙一般以单层丝绸或麻布制成 ,长度在膝盖以上,有的款式甚 至短至大腿中部。颜色以浅色系 为主,也有一些鲜艳的颜色。
上衣与外套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上衣多为窄袖 紧身,外套则多为宽袖长袍。
详细描述
上衣通常为交领,紧贴身体,凸显女 性身材。外套多为广袖,长至膝盖以 下,有的甚至长至脚踝。材质多为丝 绸或棉布,色彩丰富,图案多样。
03
魏晋南北朝女装
长裙
总结词
长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主要下 装,款式多样,色彩丰富。
详细描述
长裙通常由多层丝绸或棉布拼接而成 ,长度过膝,有的甚至拖地。颜色方 面,除了常见的素色,还有各种图案 和绣花装饰,如牡丹、莲花、凤凰等 。
短裙
总结词
短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女子的 休闲装束,轻便舒适,适合夏季 穿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在面料选择和搭配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丝绸、麻 布等面料的运用,为现代服饰的面料选择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一时期服饰的色 彩搭配和图案设计也对现代服饰产生了影响,使得现代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05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影响
对后世服饰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和特点对 后世的唐、宋、明等朝代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如宽衣大袖、褒衣博带等元 素被继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服装

1
第一节 概述
魏、蜀、吴——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战争促使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各民族之 间的交流与融合,对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 合。
2
刺绣边饰(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实物)
3
刺绣佛像(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实物)
衣裳分制的服装。
裲裆: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 思,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
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
再以皮带系扎。
33
裤褶图
裤褶是以缚 裤及褶衣两 个部分组成 的一套服饰。
34
穿裤褶、缚 裤的男子 (北朝陶俑)
35
穿裤褶、缚 裤的男子
36
裆铠
37
戴兜鍪、穿裲裆铠的武士
38
戴兜鍪、穿筩袖铠的武士
39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文人衣服为什么会形成褒衣博带之势?
2.说一说女服的美妙之处。
3.裤褶与裲裆在中国服装史上有何意义?
40
23
宽袖对襟女 衫、长裙穿 着展示图
24
穿宽袖对 襟衫、长 裙的妇女 (北朝陶 俑)
25
大袖衫 间色裙
26
女子大袖衫
27
穿上俭下丰服装的女子
28
妇女妆饰
29
北朝女子装扮
30
织文锦履
31
佩饰
金冠饰 南北朝
32
第四节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裤褶:上衣叫褶,下衣叫裤,胡服的一种,是一种
穿履,不得着屐,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慢,没
魏晋女子服饰特点

魏晋女子服饰特点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女子服饰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魏晋女子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饰的材质
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材质以轻薄、柔软、透气为主,多采用丝绸、纱、绢等材质。
这些材质不仅舒适,而且具有很好的透气性,适合夏季穿着。
此外,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常常采用金银线绣花,使得服饰更加华丽。
二、服饰的款式
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款式以宽松、长袍为主,这种长袍被称为“襦裙”,是一种上下分开的服饰。
襦裙的下摆通常很长,可以拖到地面,而上面则是宽松的袖子和领口。
此外,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常常采用“褶裙”,这种裙子有很多褶子,可以增加服饰的层次感。
三、服饰的颜色
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颜色以淡雅为主,多采用浅色调,如淡黄、淡绿、淡蓝等。
这些颜色不仅能够凸显女子的柔美和温婉,而且也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
四、服饰的配饰
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配饰以头饰和腰带为主。
头饰通常是发髻,发髻上会插上一些装饰品,如珠子、花朵等。
腰带则是用来束腰的,通常是用丝绸或者绢制成,上面会绣上一些花纹或者图案。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以柔美、淡雅为主,注重舒适性和透气性,同时也非常注重细节和装饰。
这种服饰风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也为后来的服饰设计提供了很多启示。
中国服饰演变史

中国服饰演变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汉时期。
衣着以深衣为主,直裾和曲裾不仅是男式服饰,也是女式服饰常见类型。
襦裙之类也是有的。
公元221—公元420年,魏晋时期。
衣着普遍比较大且宽松。
公元420—公元589年,北朝时期。
公元220—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公元589年,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朝时期。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朝时期。
这时候的衣着是仿照隋朝而制。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朝时期。
这是一个广泛受外国影响的时期,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少国家。
公元618—公元907年,中晚唐时期。
女性的衣着变得更加宽松了。
公元960—公元1279年,宋朝时期。
贵族妇女开始实行缠足。
公元1271—公元1368年,元朝时期。
中国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元朝留下的习俗被废除,人们又恢复了原来的习惯。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
满族人试图禁止缠足,但没有成功。
公元1911—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7年朱家在广州的禁止女性束胸的运动。
人民仍然试图禁止缠足,可惜又失败了。
公元1911—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旗袍——源于满人女性传统服装,被汉人所接受。
公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这个时期,衣着变得越来越西洋化,在剪裁上也更加适合偏胖体型,缠足习俗被彻底根除。
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公元二十一世纪。
现代时期。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服饰特点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服饰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非常丰富,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服饰也有很多特点,下面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也逐渐加强。
这个时期的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弘扬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来追求精神上的幸福。
1、男装特点男子的服饰比较简单,通常包括衣、裤和帽子。
衣服的样式多以宽大为主,衣袖也非常长。
男子常常佩戴半罩面的巾帽,有的还穿上学士服装和五彩鱼袋。
女子着装更加细致,服装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女子的裙子通常分为紧身裙和宽裙两种,还有一些由长裤和短上衣组成的女装。
女子的服饰上相对比较注重色彩的搭配,经常用五颜六色的布料来装饰。
此外,女子还佩戴各种发饰、珠宝等。
3、官服特点官员穿的服装比较特别,通常有明显的颜色和各种符号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权利。
在这个时期,各级官员的服饰都非常正规,并且有着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样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个时期的服饰具有自然、舒适的基调,注重表达个性和精神追求,也更加注重服饰的美感和舒适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不仅在中国自己的服饰上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外交往产生了影响。
当时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非常频繁,中国的服饰和文化也逐渐传播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中。
同时,外来的服饰和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中国。
这些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也增加了中国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点非常丰富,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也为当时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服饰风俗。
中国服装史先秦—魏晋时期

01
地域差异对服饰的影响
先秦时期,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
水平等因素都对服饰产生了影响。
02 03
民族特色在服饰中的体现
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存在着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在服饰 上得到了体现。例如,北方民族的服饰以皮毛为主,而南方民族则更注 重纺织品的运用。
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2
CATALOGUE
先秦时期服饰概述
先秦时期服饰特点
服饰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兽皮、树叶 等自然材料制作服饰,并逐渐发展出 纺织技术。
服饰的阶级性
在先秦时期,服饰已经成为区分社会 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志,不同阶层的 人穿着不同的服饰。
服饰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服饰逐渐呈现 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款式、颜色、 图案等方面。
肥大的衣裳。
文化交流
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也相互影响 、相互借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
服饰文化。
04
CATALOGUE
魏晋时期服饰风格
魏晋时期服饰特点
服饰风格转变
魏晋时期,服饰风格由汉代的古朴大气逐渐转变为追求飘 逸、自然,体现了当时士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风 貌。
宽衣博带
06
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服装起源与演变
先秦时期,中国服装经历了从兽皮草叶到纺织品 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上衣下裳、深衣等基本服饰 形制。魏晋时期,受玄学、佛教等思想影响,服 饰风格趋向宽博、飘逸。
服装制度与礼仪
先秦时期,服饰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等级尊卑观念。魏晋时期,服饰制度虽有 所松弛,但仍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述

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述秦、汉帝国曾经以政治上强大的向心力使服饰文化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文明之所长,至东汉明帝厘定了适应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饰制度,对后世封建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汉朝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
经过三国鼎立,两晋王族之争,中国内部分崩离析,给徙居华北边境的少数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机。
魏晋贵族男子服饰蒙古系游牧民族匈奴、羯、鲜卑,藏系游牧民族羌、氐先后入侵中原,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即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包括十三个五胡小王朝和三个汉族小王朝)”。
公元4世纪至6世纪,中国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胡、汉杂居,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促使中国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汉、胡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方向互相转移的。
其一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魏晋时基本遵循秦、汉旧制;南北朝,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初建政权之后,鉴于他们的本族习俗穿着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显贵,便改穿汉族统治者所制定的华贵的服装。
尤其是帝王百官,更醉心于高冠博带式的汉族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北魏孝文帝的改制。
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帝始服衮冕;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改革其本族(鲜卑族)的衣冠制度。
公元495年接见群臣时他就班赐百官冠服,用以更换胡服。
其二是在实用功能方面比汉族统治者所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优越的胡服,向汉族劳动者阶层传移,魏孝文帝曾命令全国人民都穿汉服,但鲜卑族的劳动百姓不习惯于汉族的衣着,有许多人都不遵诏令,依旧穿着他们的传统民族服装。
官员们“帽上着笼冠,裤上着朱衣”,连魏文帝的太子也私着胡服,从洛阳逃回平城,后被废为庶人。
这是由于服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有民族的习惯性,他们原来的服装样式比汉族服装紧身短小,且下身穿连裆裤,便于劳动,这种服装是鲜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形成的,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中未能使鲜卑人断其流行,反而在汉族劳动人民中间得到推广,最后连汉族上层人士也穿起了鲜卑装。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随着纺织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新型品种,而此时也出现了一种能防火的“火浣布”,相当于今天的石棉布,这是纺织科技的一大成就。
一、魏晋时期,百官直至皇帝,都沿袭秦汉服制,以黄色为尊。
二、魏晋时期,男服以袍、衫为主,女服还保持深衣制。
上层男子如贵族、文吏等,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
其特点是交领,衣长袭地,微露脚,袖根收窄,袖口肥宽。
贵族妇女也是如此,肥衣大袖,衣长曳地,交领或圆领,腰束带,有线条美。
三、平民服饰则以短、瘦、窄为特点。
当时下层人民穿裤普遍。
南朝服饰南朝服饰皆如魏晋之制。
其中男子的主要服饰是衫,官服为袍。
女式服装有衫、襦,为秦汉遗俗。
北朝服饰褶皱为北朝主要服装。
其次为裲裆,裲裆男女通用,以帛为质,前后两片,一当胸一当背,肩部相连,腰间系皮带。
孝文帝改革时期,服饰汉化,吸收了汉袍严整、规范、中和的特点,也吸收了汉服中的等级差异性,以此来加强统治。
而女服主要吸取鲜卑族紧身上袄的优点,变宽袍曳地为衣裙合体。
这反映女性审美观的变化与社会意识的宽松。
影响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因素:一、哲学哲学对服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竹林七贤”得着装上。
“竹林七贤”的衣着多为汉代之衫,衣袖宽敞,裸露手臂,大袖自然下垂,有飘逸感。
是他们不拘形迹、不拘礼俗的思想和性格的外在表现。
他们在服装上的追求,是崇尚自然、任心任情、不受拘束的体现。
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与服饰是相互影响的。
文学作品中对服饰的描写既源自生活又影响人们的生活,受造型艺术的影响,服装造型还注意表现服装的层次和装饰,特别是领和袖等部位的装饰,领型多样,开口趋深,便于表现衣领的层次性。
三、社会风尚在魏晋时期,形式美得到追捧。
这一时期,人们所崇尚的是近乎女性的美态,例如何晏“行步顾影”、“好服妇人之服”。
人们在崇拜之余,纷纷效仿。
且那一时期,以貌取人的现象普遍,因此形式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图片:魏晋服饰男子服饰女子服饰竹林七贤:自由大胆的竹林七贤服饰美丽的洛神:何晏:服妇人之服的何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 裤 , 圆
头 鞋 。
裙 穿 于 外 , 腰 带 紧 束
, 裙 内 穿
大 口
戴 漆 纱 笼 冠 , 上 穿 交 领 大 袖 衫 , 长
河 北 磁 县 东 魏 茹 茹 公 主 墓 出 土 女 俑 ,
戴笼冠的骑马人物
戴笼冠、穿大袖衫的舆夫(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 (2)幅巾:
❖ 因用整幅料裹头故称幅巾,更加普遍流 行于士庶之间 。
历史地图
战争一方面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另一方 面促使南北迁徙,民族错居,加强了各民 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服饰的发展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 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合。
二、男子服饰
❖ 1.衫
❖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 袍有袪,而衫为宽大敞袖。
❖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褒衣博带 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 最为喜好。
戴小冠的北魏文臣俑
戴 小 冠 的 北 魏 官 人 俑
(4)、帽
❖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主要有:
白纱高顶帽 黑帽 大帽
南
朝
所 戴 为 白 纱 高
顶 帽
帝 王 像 ( 陈 文 帝 ) ,
头
上
3、足衣
魏晋男子的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外,盛行木 屐。《宋书·武帝本纪》写其性尤简易,常 着连齿木屐,好出神武门。在服饰习俗中, 访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着屐,否则会被认 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
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北魏墓 出土梳十字大髻,穿窄袖衫裙, 肩戴帔子,腰束绅带的彩绘女 俑。
3.履: 与男鞋一样,继承汉代,唯鞋头式样多变,有凤头、有聚云、 有五朵、有鸠头、有笏头……。多在鞋上绣花,嵌珠,描色。
织文锦履
上俭下丰
妇女妆饰
金冠饰 南北朝
第四节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裤褶:上衣叫褶,下衣叫裤,胡服的一种,是一种衣裳分制 的服装。
杂裾垂髾服展示图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局
穿杂裾垂髾深衣的北魏女子
东穿
晋杂
顾裾
图 》 局 部
恺 之 所 绘 《
垂 髾 深 衣 的
女女
史子
箴,
穿 杂 裾 垂 髾 深 衣 的
北
朝 女 子
穿杂裾垂髾服的北魏女子(山西出土的北魏漆画屏风)
2.襦裙:
❖ 魏晋时期的襦裙特点是,对襟、束腰、袖 根窄、袖端宽、袖口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边, 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有束腰。
第三节 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 为衫、袄、襦、裙、深衣等。 深衣 帔 履 首饰(发展到此时,突出表现为竞尚富丽。其材料 之华贵,名目之繁多,是前所未有的。)
1、深衣
❖ 在这一时期,女子的深衣又有了新的发展,被称为 从杂裾垂髾(shāo,通“梢”。①脑后下垂的发梢; ②燕尾之属,古代妇女发饰;③旌旗上所垂的羽毛; ④这里指的是女服下摆的垂角。)女服。垂髾就是 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用丝织物制 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的倒三角形,并层层相叠, 另外,还从腰部围裳的两边伸出长长的飘带,一般 左右各一条或两条,这种飘带称为 幅巾的一种,配有青丝带。传说为“诸 葛巾”,又名“纶巾”。
戴 纶 巾 的
诸 葛
亮
(3)小冠: 魏晋时期流行戴小冠,
小冠始于汉盛于晋,隋唐初 仍流行,以后也有沿用的, 其特点是前低后高,中空如 桥,因冠小而得名,不分等 级。
戴 小 冠 、 男穿 子窄 袖 襦 裙 的
戴小冠的北魏灰陶加彩乐人俑
裲裆: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 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 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裤褶图
戴
笼
侍 从 ( 北 朝 陶
俑 )
冠 及 小 冠 、 穿
裤 褶
的
北
朝
北魏乐人俑,戴小冠或合欢帽,穿褶衣缚裤。
裲裆
戴兜鍪、穿 裆铠的武士
这一时期妇女的传统服饰 风格大多继承秦汉之遗俗, 日常汉族服饰有衫、袄、 襦、裙、深衣等形制,腰 间常系一围裳或抱腰,也 称为腰采,然后,外系丝 带。
大袖衫 间色裙
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着展示图
穿宽袖对襟衫、长裙的妇女
穿襦裙装的 北魏乐人
3.帔子:古代妇女披在肩背上的服饰,交于领前自然垂下,晋 朝出现,以后流行于各朝。
( 顾 恺 之
《 列 女 图
》 局
部 )
戴 梁 冠 、 穿 大 袖 衫 的 文 吏
( 顾 恺 之
《 列 女 图
》 局
部 )
戴 卷 梁 冠 、 穿 袍 服 的 男 子
戴笼冠、穿大袖衫的舆夫
梳丫髻或裹巾子、穿翻领袍服的士人(《北齐校书图》局部)
2.首服
(1)漆纱笼冠:
简称“笼冠”,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 饰,男女皆可服用,以黑 漆细纱制成,故名“漆纱 笼冠”。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文人衣服为什么会形成褒衣博带之势? 2.说一说女服的美妙之处。 3.裤褶与裲裆在中国服装史上有何意义?
中国服装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服 装
一、历史背景
❖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至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共369年。
❖ 先为魏,蜀,吴三国鼎立。 ❖ 司马炎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历时40年不到。 ❖ 司马睿在南方建偏安的晋朝,史称东晋。 ❖ 北方少数民族建立五胡十六国。后鲜卑的北魏统一
北方,又分裂成东魏、西魏,后演变为北齐、北周。 ❖ 东晋后,南方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