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32例

合集下载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作者:孔尧其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19期适应证①符合脑血栓形成的中、西医诊断,并结合CT或MRI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的偏瘫患者。

②中医辨证为中风中经络的实证或本虚标实证者。

③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偏瘫侧肢体中上肢瘫、指瘫、下肢瘫、趾瘫肢体功能评分或综合功能评分有一项≥3分者。

④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在2~3个月以内(即发病后31~90天)者。

⑤无神志昏迷,血压基本稳定者。

禁忌证CT或MRI诊断为非脑血栓形成的偏瘫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外出血、脑肿瘤、脑内血管畸形出血、脑炎和脑膜炎等)。

中医辨证为中脏腑和虚证者。

偏瘫侧肢体功能评分和综合功能评分均≤2分者。

神志昏迷或生命指征不稳定者。

发病至接受治疗>3个月者。

年龄>70岁者和妊娠者。

头皮有瘢痕、肿瘤、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者,施术部位为头颅手术部位或未植入颅骨者。

操作方法器械准备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型号为30~34号(直径0.23-0.30mm)、1~1.5寸(25~40mm)。

操作步骤①体位:坐位。

确不能坐者可采用仰卧位。

②针刺部位:病灶侧(即偏瘫肢体的对侧)头部。

③取穴:采用《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顶中线、顶颞前斜线。

顶中线:在头顶部前后正中线,自百会向前至前顶。

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即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

④针具:采用30-34号(直径0.23~0.30mm)、1-1.5寸(25~40mm)一次性不锈钢毫针。

⑤皮肤消毒:采用2%的碘酒拭擦施术部位,再用75%的酒精棉球将碘酒拭净,或单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针刺部位的皮肤。

⑥进针:采用指切进针法。

先用左手拇指切按在治疗线旁边,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快速将针刺入,针尖至帽状腱膜下层。

⑦针尖方向:顶中线由前顶刺向百会;顶颞前斜线由前顶刺向悬厘的上2/3节段,用2根毫针接力刺法。

⑧手法:在针尖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毫针与头皮呈15°~30°角,在腱膜下层进入皮肤1寸(25mm)左右,指下有不紧不松的感觉和一种吸针感。

头皮针赤医针配合治疗脑血栓后遗症效果显著

头皮针赤医针配合治疗脑血栓后遗症效果显著

头皮针赤医针配合治疗脑血栓后遗症效果显著
邬树榕;黄悦新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1(10)1
【摘要】脑血栓疾患所引起的肢体瘫痪、麻木、失语等症状,多见于老年人病例。

患者往往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痛苦不堪。

我曾用头皮针配合赤医针治疗脑血栓
引起的偏瘫(脑血栓后遗症),患者12例,收到较好疗效。

现将情况简介如下: 所谓头
皮针疗法是指通过针刺头皮而治病。

因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其根源在脑部,在头
部取穴治疗此病、较中、西药治疗疗效快,效果显著。

如患者吴学勤,男,53 岁,村民。

主述:右侧半身活动不便,上肢为重。

二年前的一中午生气后,突然右侧身体活动失灵,言语不清,嘴右偏,舌发硬,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下肢有好转。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邬树榕;黄悦新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J], 崔秀芳
2.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癃闭验案 [J], 莫潇瑜;杨孝芳;陈盼碧
3.秦氏头皮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肝郁气滞型不寐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任梦蕾;秦
敏;曾科学
4.体针与头皮针配合治疗中风偏瘫69例疗效观察 [J], 姬霞
5.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 [J], 倪伟;蔡晶;周菊;丛林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头皮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病的疗效观察

头皮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病的疗效观察

头皮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病的疗效观察一、头皮针运动疗法头皮针运动疗法是一种结合了中医头皮针和系统运动训练的综合治疗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头皮针的刺激和运动训练的配合,激活脑神经功能,加速神经元的再生和连接。

在治疗中风病时,头皮针可以通过刺激头皮上的穴位,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同时运动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头皮针运动疗法可以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45-70岁之间。

患者均为急性期中风,符合中风病的诊断标准,没有明显的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

经过初步筛选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头皮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2.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接受头皮针运动疗法治疗,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3个月。

头皮针的选择主要包括风府、四神聪、太阳等穴位,采用细针轻刺激的方法,结合按摩和理疗技术进行治疗。

患者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包括康复理疗、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

3. 临床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中风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能力自理情况、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评估等。

4. 结果分析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头晕、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减轻。

在生活能力自理方面,治疗组患者有明显的提高,如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增强。

肢体功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如肢体肌力增强、运动功能改善。

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也明显提高。

对照组患者虽然也有一定的改善,但程度不如治疗组明显。

5. 安全性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头皮针运动疗法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治疗。

表明头皮针运动疗法在治疗中风病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偏瘫病人中医疗法的康复护理

偏瘫病人中医疗法的康复护理

偏瘫病人中医疗法的康复护理一、偏瘫患者一般来说,偏瘫指的是半身瘫痪。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旦任何一侧肢体失去自主正常的功能,即不能随意作出相关动作者,便可认定为偏瘫患者。

早在相关中医学古籍中,便有偏枯、偏废等与偏瘫相对应的称谓,不过,当前多称之为半身不遂。

古有“十中九瘫”的说法,意思是中风为导致偏瘫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除了少部分由脑外伤、颅内肿瘤等原因引发的偏瘫,绝大部分的偏瘫都是由中风造成。

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患上“富贵病”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偏瘫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而偏瘫不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便,更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冲击,影响患者的生存欲望等,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是巨大的。

鉴于这些危害,为了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认为可以通过做好相关中医疗法的康复护理来实现。

二、偏瘫病人中医疗法的康复护理临床上,中医疗法在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且效果十分显著,常见的相关护理有精神疗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运动康复训练及并发症预防等。

1、精神疗法临床上,偏瘫患者性格各异。

在得知自己病情后,绝大多数患者的情绪波动极大,但是表现方式不尽相同。

有的患者表现为急躁易怒,喜欢发脾气;有些患者表现为沉默寡言,悲伤不已,甚至抑郁、产生结束生命的念头等。

而精神疗法是通过稳定患者情绪、促使患者心情愉悦、改善患者病情的方法。

实际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可以通过与患者良好沟通,用诚恳的态度与其促膝长谈,向患者讲解病情,解答其内心的疑问和忧虑,帮助患者建立偏瘫可治愈的信心。

此外,还可以在休闲时间分享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笑话等,让患者开怀大笑,通过收听、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等愉悦心情,增添生活的乐趣。

2、针灸疗法临床上,针灸应用于偏瘫治疗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且患者及家属对该治疗手段的接受度较高。

针灸治疗偏瘫患者,主要是对患者的肢体直接作用,通过经络系统对穴位进行刺激,实现治疗目的。

以头针为主治疗中风病的体会

以头针为主治疗中风病的体会
湖 ] c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 医 学 版 ) 2 0 1 4 年 第2 8 卷 第1  ̄ [ J o u m l a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
痪, 颅脑 外 伤 后 遗 症 等 中枢 神 经 系 统 疾 患 。其 治
线 斜 穿足 太 阳膀 胱 经 、 足 少 阳胆 经 。顶 颞 后 斜 线 在 头 部侧 面 , 从百 会 穴至 曲鬓 穴 的连 线 , 此 线斜 穿 督 脉 足太 阳膀 胱经 和 足少 阳胆 经 , 上 1 / 5治 疗 对 侧 下肢 、 躯 干感 觉异 常 , 中2 / 5治疗 对 侧上 肢 感 觉 异常 , 下2 / 5治疗 对侧 头 面 部 感 觉 异 常 。伴 眩 晕 者 加针 刺晕 听 中枢 所 在 的晕 听 区 , 伴 言 语 不 利 或
6 l
以头针 为 主治 疗 中风 病 的体 会
余 智
( 成 宁市 中 医医院康 复科 , 湖北 成宁 4 3 7 1 0 0 )
中 图分 类 号 : 1 1 2 4 5 . 9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2 0 9 5 - 4 6 4 6 ( 2 0 1 4 J 0 1 - O3 6 1 - 0 2

处 。②头与经络 : 头为诸经气血汇集之所》 说: “ 十二 经脉, 三 百六 十 五
络, 其 血气 皆上 于 面 而 走 空 窍 。 ” 手 足 六 阴经 中肝 经 与心 经均 上达 头 面 , 六 阳经也 上达 头 面 ; 十二 经 别 中阴经经 别 与 阳经 相 合 后 均 上 达 头 面 ; 奇 经 八 脉 中督 脉循身 之背 , 统摄 一 身之 阳 , “ 入属 于 脑 , 上

头皮针加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头皮针加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人 , 18 按 9 6年 中华 医学 会 第二 次 全 国脑 血 管 病 会 议
中风是 中老年 人 的 常见病 、 多发 病 , 死亡 率 和 且 致残 率都 非 常 高 , 重 危 害 人 类 健 康 的疾 病 。运 动 严 功能 障碍 是 中风患 者 的 主症 之 一 , 多伴 有 终 身 性 , 临 床 治疗颇 为 棘 手 , 针 灸 科 的主 要 病 种 之 一 。传 统 是 针灸 对病 程 较 久 的 中风 后 遗 症 康 复 治 疗 效 果 较 差 。 近年来 , 者 以 头 针 结 合 腹 针 疗 法 治 疗 病 程 较 久 的 笔
摘 要 : 目的] 讨 中风 后 遗 症 有 效 方 法 。[ 法] 6 例 中风 后 遗 症 患者 随 机 分 为 2组 , [ 探 方 将 O 即采 用 头 皮针 加 腹 针 疗 法 治 疗 为 治 疗 组 共 3 例 , 针 为 主 治疗 为 对 照 组 2 例 。[ 果 ] 疗组 治愈 率 为 5 . 5 , 照 组 治 愈 率 为 3 . , 组 治愈 率 比 较 , O 0 。 2 体 8 结 治 6 2 对 75 两 P< . 5 [ 论] 结 头皮 针 加 腹 针 治 疗缺 血 性 脑 梗 塞 中风 后 遗 症 有 确 切 疗 效 。
关键词 : 中风 后 遗 症 ; 灸疗 法 ; 皮针 ; 针 头 腹针 疗 法 中图 分 类 号 : 2 5 2 文 献标 识 码 : R 5. A 文 章 编 号 :0 55 0 ( 0 7 O 一 1 2O 1 0 — 5 9 2 0 ) 1O 1 一 2 .
Ic e i a n I ar to Ap plx q l e Tr a e t He d S n an do e Ac pu t r Zho , Ch n s h m a Br i nf c in o e y Se uea e t d wih a ki d Ab m n u nc u e Ye ng e Yo 。1 ng .TCM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订阅话题阅读精华头皮针刺法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发际区域经络穴,以治疗全身病证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针法,结合捻转、提插、徐疾等施术。

01PART头皮针刺激部位除传统经络腧穴之外,头皮针常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治疗线(图1-1)为刺激部位,沿皮透刺。

图1-11.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功能醒神开窍,祛风止痛。

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如神昏、失眠、头痛、鼻塞、目赤、咽痛。

属督脉。

2.额旁1线在额部,位于额中线外侧,直对眼内角(目内眦);自发际上0.5寸处即眉冲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

功能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宁心安神。

主治肺、心等上焦病证,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

属足太阳膀胱经。

3.额旁2线在额部,位于额旁1线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利胆。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证,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

属足少阳胆经。

4.额旁3线在额部,位于额旁2线外侧,直对眼外角,从头维穴内侧0.75寸处起(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1寸。

功能补肾固精,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证,如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

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5.顶中线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百会穴与前顶穴的连线。

功能疏经通络,升阳益气,平肝息风。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及脱肛、阴挺、小儿遗尿、尿频、眩晕、头痛等。

属督脉。

6.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功能疏经通络。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证如瘫痪等。

可将全线分为3等分,上1/3治下肢瘫痪,中1/3治上肢瘫痪,下1/3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7.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头皮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肢体活动障碍81例

头皮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肢体活动障碍81例

捻转泻 法 ,以患 者双 眼湿 润 或 流 泪 为 度 ;三 阴 交 :沿 胫 肝 脾 肾三 经 之 交会 ,脑 为髓 海 ,肾 主 骨 生 髓 为 先 天 之
骨 内侧 后 缘针 尖 向后 45度 角 进 针 ,局 部 有 麻 胀 感 ;太 本 ,脾 为气 血生化 之 源 ;足三 里可有 效 防止和 减少 大量
等 症状 有所 改善 ,肌力 恢 复 1个 等 级 以上 。无 效 :治疗 能 明显提 高 患者 的治疗 信 心 ,值 得 临床推 广应 用 。
前 后症 状无 明显改善 。
参 考文 献
治疗 结果 81例 患 者 ,临 床 治 愈 3O例 ,显 效 41 例 ,好转 9例 ,无效 1例 ,总有效 率 95.8 。
无 呛咳 、吞 咽 困难基 本 消失 。显 效 :肢 体 活动等 症状 明 血吸 收及 改善 临 床症 状l4~。头 皮 针 、体 针 相 结 合 治疗
显 改善 ,能步 行 ,肌力 恢 复 2级 以上 。好 转 :肢 体 活动 脑 中风不 但疗 效可 靠 ,患 者 配 合 度 高 ,操 作方 便 ,同时
1406
陕西 中医 2013年第 34卷第 1O期
头皮 针 联 合体 针 治 疗 中风 后 肢体 活 动 障碍 81例
张 洲伟 宋 峰△ 西安 医学院第 二 附属 医院 中 医科 (西 安 710038)
摘 要 目的 :观 察 头皮针 对脑 中风后遗 症 的 临床 疗效 。 方 法 :常用 头皮针 ,针 刺 顶 中线 、颞 三针 、人 中、内关 、三 阴交 、太冲等 穴 位 ,用 醒 脑 开 窍 手 法 治疗 。结果 :临床 总有 效 率 95.8 。提 示 : 早 期进 行 头皮针 治疗 ,可 以提 高血 管 的再 通 时 间 ,缩 小梗 塞 灶 ,促进 出血 吸 收及 改善 临床 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32例
【摘要】目的:观察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3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头皮针组)和对照组(药物组)各16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68.75%,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改善,P<0.05,但是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结论: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是治疗中风偏瘫的较佳方法。

【关键词】头皮针;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是脑血管意外疾病所致,临床常见,多发于中老年人,致残率很高。

其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及脑栓塞等[1]。

在多种治法当中,针刺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明显优越于其他疗法[2]。

头皮针疗法发展于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了现代医学知识,即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文采用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及功能障碍,全部经CT检查确诊。

其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3岁;其中脑梗死22例,脑出血10例。

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皮针组)和对照组(药物组)各1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
取穴:顶颢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均双侧取穴),顶中线。

常规消毒,选用0.30mm×25mm不锈钢毫针,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使针与头皮平行,刺入2530mm,快速捻转1~2min,虚针用补法;实则泻针出气,留针30min,留针期问,每隔10分钟,捻转1次。

1.2.2对照组
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脑出血病人给予控制脑水肿,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治感染等。

脑梗死病人给予抗凝、溶栓、降纤、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3]
基本治愈:偏瘫失语等症消失,生活自理,上、下肢肌力基本恢复至5级者。

显著好转:偏瘫失语等症明显改善,一般生活自理,尚遗留某些功能障碍,上、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左右者。

好转:偏瘫失语等症均较前有一定进步,上、下肢肌力恢复1~2个级别者。

无效:治疗前后偏瘫失语症状无改变者。

1.4神经功能缺损评定[4]
采用1995年成都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治疗前后偏瘫肢体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基本治愈5例,显著好转8例,好转2例,仅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基本治愈2例,显著好转7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68.7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2.2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对比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改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讨论
中风偏瘫属于中医学“痿症”范畴,标实是中风病表现出的多种临床证候,以邪实为主,最终造成清窍蒙闭,脑神匿乱,阴阳平衡的失调[5]。

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被广大患者所顾虑。

头皮针补泻疗法不仅治疗中风后偏瘫有显著疗效,而且对中风后失语,感觉障碍等其它功能障碍均有改善,笔者采用头皮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结果显示采用头皮针法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68.75%,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

对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上,但是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提示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有显著疗效。

笔者的体会是,中风偏瘫康复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早期使用针灸治疗;头针选穴选取主要以头部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上的穴位以及颢三针为主穴;针刺手
法的选择宜以找到适宜的针感、传导方向及强度为准则;只有当腧穴的刺激量强度与患者体内的感应状态相匹配时,才能出现最佳治疗效果。

虽然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现代机理研究尚不十分清楚,但其在临床的使用中已经显示了较稳定和有效的疗效[6],且针灸治疗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在中风的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易志龙,陈伟,陈春梅,等.颞三针加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5O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l(2):l8-19.
[2]黄国明.头针滞针法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1(2):28-30.
[3]孙华,包飞.头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6):395.
[4]樊素江.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129例[J].中国中医药,2010,8(l1):204.
[5]周利,张红星.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8(2):62-63.
[6]李应昆,李季.头针疗法与生物全息论[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2):17-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