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9课 俄国的改革学案(5)
2018秋中图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9课《俄国的改革》课件23张(共23张PPT)

据 1687年统计, 全国93
万户农 民中约89万户 是 农奴, 分别属于贵族、 教会和 皇室,有的大贵
族竟拥 有农奴4万名。
农奴 ,是指 有自己 的土地 ,但 无自由 的 人;
奴隶 ,既无 自己的 土地, 又无 自由, 其 他大部 分权 利也没 有,是 属于 主人 的 “物 品”,主 人有权 处置奴 隶。
克里米 亚半岛
黑海
奥斯曼帝国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 后,以及农奴制的腐朽。
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国内矛盾进 一步激化 ; 直接推动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
(1)经济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
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根本原因
(3)思想
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工人太少,素质也低,产量、质量都不乐 观;产品销售也不如意,农民太穷了,他不 买,社会又不太平……唉,都是那讨厌的
农奴制.有啥办法搬开这块绊脚石……
小知识
什 么是农 奴制 ?
农奴制是极其残酷、极其落后的 一种制度。农奴束缚于土地上, 像牲畜一样买进卖出,受地主任 意殴打折磨,地位的低下与奴隶 相仿。
(4)军事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社会矛盾尖锐化 直接原因
材料一:“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起来 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 奴”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材料二: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 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 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 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对农民进行敲诈和掠夺。维护地主阶级
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16世纪~19世纪俄国在欧亚两洲扩张的概况。
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对复杂的史事进行简化、概括的能力。
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明治维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认清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教学重点】1、1861年俄国改革及其历史意义2、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1、感知这两次改革使日本和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学会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经过七、八年级的历史学习,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通过四、五单元(步入近代和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2、认知心理特点:他们朝气蓬勃,有很强的求知欲,对俄国、日本历史有浓厚的兴趣。
所以我采取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方法指导】1、指导启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并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要点,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并初步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发现本质的能力。
【教学设计流程】1、第一环节:导入部分2、第二环节:俄国1861年改革3、第三环节:日本明治维新4、第四环节: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的农奴改革5、第五环节:感悟空间6、第六环节:心灵寄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生答。
中图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9课 俄国的改革学案(11)

【教师寄语】天空虽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永远会有阳光在照耀。
【课程标准】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重点和难点】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教学过程】项目【学习过程】过程【自主梳理】((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1.原因:l861年的推动。
2.表现‘(1)农业①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更新农业。
②富农雇佣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农业。
③一些地主也使用,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④到l9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农业①获得了充足的,扩大了国内市场。
②沙皇政府制定政策,扶植的发展。
③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向的过渡。
④新兴兴起。
3.特点(1)总体水平仍落后于和。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二、政治的缓慢变革1.目的:使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政治体制:建立和的自治机构①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限制。
②自治机构在、教育及领域发挥作用,但不掌握实权。
(2)司法制度:废除原来按审判的制度,建立和,实行公开审判。
(3)军事:实行,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允许引进。
3.影响(1)仍是的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客观上使西方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传人俄国,人们观念转变,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①原因: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
②表现:既不满政治上,又要依附于封建;农民遭受双重压迫。
(2)反沙皇专制的斗争①生活贫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②平民知识分子形成,走上道路,但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2.过程:l881年3月,遭暗杀身亡。
3.影响(1)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加强了。
(2)俄国的进程并未终止。
中图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9课《俄国的改革》课件23张(共23张PPT)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
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
斗。”
——恩格斯
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俄国 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
“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对手进行的
一场错误的战争。”
——恩格斯
一、改革的背景
经济上: 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
根本原因
政治上: 农奴制激化阶级矛盾,农民起义风 起云涌
C.已看到农奴制度是俄国落后的根源
D.迫于国内矛盾的尖锐化,只得以改革避免革
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 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难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 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 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 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 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 是( )
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前欧 C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
3.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主要表现在 ( ) A.贵族地主不愿投资近代工业 B.农奴的反抗斗争不断 C.自由劳动力不足,国内市场狭小 D.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彼得大帝 (1672年-1725年)
1.改革目的
加强封建专制,摆脱落后状态
2.改革内容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等方面
3.改革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了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俄国 的军事实力,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
中图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9课 俄国的改革学案(8)

农奴制危机:成为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实施者:性质:
1、
1 1861年改革主要内容:2、
3、
作用:积极性:
局限性:
3、合作交流
15分钟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材料二:诸位会相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俄国的改革导学案
课题
课型
讲读课
班级
执教
单位
姓名
时间
课堂
流程
环节
具体内容
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展示
知识目标: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16世纪~19世纪俄国在欧亚两洲扩张的概况。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沙俄的发展史也是不断侵略扩张的历史。
(1)试判断这两句话是谁说的,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
(2)据材料分析“解放农民”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这一事件的作用是什么?
(4)列宁曾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随堂检测
5分钟
1、19世纪上半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最大障碍的是
A、沙皇专制制度B、封建制度C、农奴制D、国内市场狭窄
2、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土地制度B、农奴制度C、农奴的地位D、沙皇专制
3、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体现在
A、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B、形成种族歧视
C、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遭到镇压D、没有走上革命道路
4、在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给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画像,你可以选择的人物背景是
中图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9课《俄国的改革》导学课件

2.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C )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 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首页
末页
课堂检测
3.19世纪上半叶,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 的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主要原因是( B ) A.南方奴隶制的阻碍 B.农奴制度的阻碍 C.人口资源不足所致 D.广大农奴购买力不强
第四单元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 (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第19课 俄国的改革
学习目标 课前预习 合作探究 课堂检测 课后作业 历史
首页 末页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学习重点
知道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 意义。 奴制法令,理解改革 促进俄国历史的进步。
首页
末页
课前预习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 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演说 材料二 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 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 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
首页 末页
合作探究
材料三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 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 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 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中图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9课 俄国的改革学案

第19课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时间、代表人物;了解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概况;掌握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重点难点一、重点: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二、难点: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性质。
【预习导学】1.封建农奴制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国内矛盾,爆发了人民起义。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
3.186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4.法令规定农奴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农奴,不得干涉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从事工商业活动等权利;农奴解放时,可从地主那里赎买一块份地。
5.农奴制度的废除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俄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但是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合作探究】1.改革前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如何?2.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农奴制度盛行的俄国能否提供这些条件?资本主义要使俄国能得到快速发展必须怎么做?3.19世纪中期,俄国为什么要废除农奴制度?俄国农奴制度是怎样废除的?对俄国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4.俄国成功废除农奴制度,给我们哪些历史启示?【练习案】1.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是()A.外敌的入侵B.俄国的分裂C.黑人奴隶制D.落后的农奴制2.1861年改革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的沙皇是 ( )A.伊凡四世B.彼得大帝C.亚历山大一世D.亚历山大二世3.历史课上,史未全向同学介绍了俄国1861年改革。
她的哪一项表述不正确?( )A.改革目的是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B.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的革命4.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C.推动学校教育,符合近代化趋势D.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5.亚历山大二世在会议最后审定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学案)-【帮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学与练(部编版)

第2课 俄国的改革【预学指导】(时间6分钟,完成后拍照上传)(根据学案,自学课文,在课本上勾划、记忆,记下发现的问题。
) 活动一:彼得一世改革设问1.17世纪的欧洲封闭落后,为了改变现状,彼得一世进行改革。
仔细观看视频,说说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他进行了一场怎样的改革?由此带来的怎样影响?1.背景:俄国在 的专制统治下,盛行 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 ; 3.目的:向 学习,实现 。
4.内容:①政治:建立了 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强化了沙皇专制权力;②军事:建立了一支纪律严明的 ;③经济:鼓励兴办 ,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 ; ④文教:推行文化教育,派遣 ;⑤社会生活:提倡人们学习 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5.影响:积极——开启了;消极—— ,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活动二: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设问2.说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理解改革给俄国带来的影响。
1.内容:①农奴获得,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②同时可以获得一份,但所出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2.性质:。
3.影响:积极:①;②。
消极:。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小组互评)到19世纪中期,已有哪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通过什么方式?【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3)熟练展示。
一、沙俄的建立①9世纪斯拉夫人在东欧地区建立基辅罗斯②13世纪上半叶被蒙古帝国侵占③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建立莫斯科公国④16世纪建立起俄罗斯⑤伊凡四世自称“沙皇”之后俄国被称为沙俄.二、彼得一世改革1.改革背景:①沙俄盛行落后的制度农奴制,封闭落后②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改革者:沙皇彼得一世(备注:沙皇是俄国地主阶级的代表)3.改革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4.改革目标: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
5.营建新都:彼得一世营建新都:圣彼得堡6.改革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寄语】天空虽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永远会有阳光在照耀。
【课程标准】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教学过程】
项
目
【学习过程】
过程【自主梳理】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原因:l861年的推动。
2.表现‘
(1)农业
①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更新农业。
②富农雇佣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农业。
③一些地主也使用,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④到l9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农业
①获得了充足的,扩大了国内市场。
②沙皇政府制定政策,扶植的发展。
③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向的过渡。
④新兴兴起。
3.特点
(1)总体水平仍落后于和。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二、政治的缓慢变革
1.目的:使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1)政治体制:建立和的自治机构
①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限制。
②自治机构在、教育及领域发挥作用,但不掌握实权。
(2)司法制度:废除原来按审判的制度,建立和,实行公开审判。
(3)军事:实行,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允许引进。
3.影响
(1)仍是的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客观上使西方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传人俄国,人们观念转变,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①原因: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
②表现:既不满政治上,又要依附于封建;农民遭受双重压迫。
(2)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①生活贫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②平民知识分子形成,走上道路,但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2.过程:l881年3月,遭暗杀身亡。
3.影响
(1)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加强了。
(2)俄国的进程并未终止。
(3) 在所难免。
【思维拓展】
(一)、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奴的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农奴地位的变化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生产关系这几个角度来分析,具体表现如下 1.由地主的私有财产到获得人身自由。
2.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并且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发展农业。
3.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并且雇佣贫雇农,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二)、为什么俄国进行了改革,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从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等角度来掌握,具体表现如下
1.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俄国,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着旧的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2.经济上:大土地所有制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奴生活困苦,国内市场狭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矛盾不断深
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3.阶级关系上,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酿成了1905年革命。
(三)、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对其近代化的影响。
俄国的近代化进程启动于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近代化 (1)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
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
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 (1)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
市的自治机构。
(2)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3)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同西方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巩固提升】
1.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自由劳动力充足B.国内市场扩大 C.政府政策支持 D.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2.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
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这座塑像是( )
A.尼古拉一世
B.彼得一世 C.亚历山大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
3.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西欧国家
C.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D.分布不平衡
4.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 ( )
A.加强资产阶级专政 B.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
C.加强军事实力 D.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5.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突出表现为 ( )
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B.选举资格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C.在村社之上建立乡级行政机构
D.地方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
6.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建立的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
B.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C.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D.掌握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
7.下列不属于民粹派主张和活动的是 ( )
A.主张发动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B.痛恨沙皇专制制度对农民的剥夺
C.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
D.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发动农民革命
8.下列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次自上而下由封建主进行的改革
B.是一次为巩固沙皇统治进行的改革
C.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D.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9.阅读下列材料:
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
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
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
流放西伯利亚:
(1) 图片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涉及到哪些领域?
(2)图中“文明的火炬”指的是什么?“到西伯利亚”又说明了什么?
(3)如何认识l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参考答案:1.D 2.D 3.A 4.D 5.A 6.D 7.A 8.D
9.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识读理解图片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图片主要反
映的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彻底性及政治变革的缓慢进程。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2)题注意“文明的火炬”是指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
本图片实际是把沙皇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
文明指代沙皇的反对者,即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性质、结果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政治的缓慢变革;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
(2)“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
“到西伯利亚”说明沙俄仍是封
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会受到压制,形象地说明了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3)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阶级进行的,所以很不彻底。
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后,
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由于农奴制残余.经济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劳动人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