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气辐射学
合集下载
大气辐射与遥感-第二章 大气辐射基础知识

§2.2.1普朗克定律
W•m-2•μm-1•sr-1
频率域
波长域
§2.2.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 将物体视为绝对黑体而计算出 的温度成为有效温度,有效温 度低于实际温度。
➢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是分析宽 带红外辐射传输的基础。
§2.2.3维恩位移律
瑞利-金斯近似
(Rayleigh-Jeans Approximation)
➢ 二次散射:一部分单散射的光到达在Q点的粒子上,在此再次 发生向各个方向的散射成为二次散射。
➢ 多次散射:多于一次的散射都成为多次单设。多次散射对辐射 能在大气中的传输是一个重要过程,尤其是在涉及到云和气溶 胶时。
消光
光吸收(absorption):当光通过材料时,光与材料中的原子 (离子)、电子相互作用时即可发生光的吸收。
Q Q Qr Q
Q Qr Q 1 QQQ
A R 1 A:吸收率; R:反射率; :透射率
• 大多数的固体和液体: • 不含颗粒的气体: • 黑体: • 镜体或白体: • 透明体:
镜反射与漫反射
课后作业
吸收(absorption) 透过(transmission) 反射(reflection)
米间是布里渊散射。
这种技术可应用于大气水汽遥感!
散射现象分类-3
➢ 独立散射:当大气分子和微粒的间距分开的足够宽,以致每个 粒子散射光的情况严格等同于其他粒子不存在使得情况时的散 射,称之为独立散射。
➢ 单散射:移除了入射光,在P点的粒子通过向各个方向的只散 射了一次的单散射,也即仅对原始的入射光进行散射。
• 辐亮度 (radiance):在辐射传输方向上的单位立体角内,通 过垂直于该方向的单位面积、单位波长间隔的辐射功率。 亦称为辐射率。
02大气中的辐射

度术,精确测定了臭氧在全 部紫外区域(215-345纳米) 的吸收系数,并发现了若干 新光带
国际臭氧委员会把严济慈精
确测定的吸收系数定为标准 值,各国气象学家用以每日 测定高空臭氧层厚度的变化, 长达30年之久
2.4.1 大气吸收光谱
CO2
大于2m的红外区:
较强中心: 2.7m、4.3m 、15m 15m最重要
ab ab ab
M
ab
光化反应
分子吸收足够的辐射能分裂为原子;不稳定的 原子结合成较稳定的分子释放多余的辐射能
O2 h f O+O
光化反应所要求的辐射波谱可以为连续谱,只 要其中的波长短到使一个光子所提高的化学能 足以造成分子的光解。其它能量转化为原子的 动能,使气体的温度增高。 地球大气中,大多数光化反应需要有紫外辐射 和可见光辐射。
1. Beer-Bouguer-Lanbert law
August Beer
(1825-1863) German mathematicia n, chemist, physicist
2. 辐射传输的有关物理量
(1)光学厚度
k 'ex d l kex d l
0 0
l
l
k 'ex, d l kex, d l
2.4.1 大气吸收光谱
O3
强吸收带在紫外区:
哈特来(Hhartley)带—最强 哈金斯(Huggins)带—较弱 可见光区:查普尤(Chappuis)带—较弱
O3层吸收太阳辐射的2%—平流层温度高的原因 红外区: 4.7m、9.6m 、14.1m较强吸收带
2.4.1 大气吸收光谱
1932年:严济慈采用照相光
第二节 地面和大气辐射

2、大气的辐射差额:
大气得到的辐射能与大气失去的能量之差 得: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失: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到宇宙空间
得—失
R a ( q a E g ) ( E a F )
(qa E g )
( E a F )
R a q a F0 F
整个大气层的辐射差额为负值,也就是说,大 气是通过辐射能量来失去热量的。
(2)大气窗口:
在8—12 µ ,大气中的各种物质吸收地面长波辐 m 射最弱因此这个波段的辐射不受阻挡,可以畅通无阻 的进入宇宙空间投射率最大,而其他波段被大气中的 物质吸收,不能出去,像被墙挡住一样,就像大气特
地为这个波段开了一个窗口一样,所以把这个波段叫
做大气窗口,即大气对这个波段无影响。(P32) 这个波段的辐射,正好位于地面辐射能力最强处, 所以地面辐射有20%的能量经过这个窗口射向宇宙空间。
太阳、地面和大气之间的热传递
削弱作用
太 阳
太阳辐射
地 面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大 气
大气辐射
宇 宙 空 间
地面辐射
气 大
大气吸收地 面辐射增温
圈
大气逆辐射 把热量还给地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分析比较赤道地区和热带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
30℃ 赤道地区
25℃
40℃ 热带沙漠
15℃
赤道地区
热带沙漠
地面辐射
(Q+q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R g ( Q q )( 1 a ) E g E g a为反射率
R g ( Q q )( 1 a ) F 0
地面有效辐射
为正时地面有热量积累,地面温度将上升 为负时地面有热量亏损,地面温度将下降 为零时地温没有变化,处于辐射动态平衡状态
北航大气辐射导论第02讲 基本辐射定律

B T 4 0.3542W / cm 2
(2) 2 由维恩位移定律,峰值波长为 由维恩位移定律 峰值波长为
m a / T 5.79 m
基本辐射量
(3)由普朗克公式
B m 402W / m 2 m
(4)在4-10μm范围内的辐射强度
10
B4 10 m B d 0.2W / cm 2
大气的散射与吸收
无论是空气分子、云滴、雨滴、还是气溶胶,都可以看作是球形粒子 ,对电磁辐射的散射都可以用统一的散射理论来解释,关键参数是粒 子的尺度。
不同大小的球形粒子,散射光的强度分布和光谱分布很不相同,造成 了不同天气现象。
显然,地球大气的辐射场就整体而言不是各向同性的,它的温度 也不是均一的。
但是 对于大约 60-70 但是,对于大约 60 70 千米以下的局部空间而言,作为较好的近 千米以下的局部空间而言 作为较好的近 似,可以将它当作具有均一温度且各向同性。此时,能量跃迁由 分子碰撞确定。 分子碰撞确定
黑体(blackbody)概念
术语 黑体 是指能够完全吸收的 术语“黑体”是指能够完全吸收的 物质结构。
直观上 黑体可以当做一个具有小 直观上,黑体可以当做一个具有小 孔入口的准封闭腔体。
黑体的发射/吸收过程与腔壁温度的热 力学平衡状态
黑体辐射腔
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如果某个系统各部分的宏观性质(如系 统的化学成分、各物质的量、系统的温度、压力、体积、密度等 等) 在长时间内不发生任何变化 则称该系统处于热力学平衡状 等),在长时间内不发生任何变化,则称该系统处于热力学平衡状 态。不受外界影响的任何系统,总是单向趋向于平衡状态。
大气辐射学wp01

定义一个尺度参数
x 2a
当x<<1时,称作瑞利(Rayleigh)散射 当x>或≈1时,称作洛仑茨-米散射(Lorenz-Mie) 图1.4
多次散射过程 图1.5 区分单次散射和多次散射 单次散射:移走了一部分入射光,削弱了原来的光强度。 多次散射:两次以上(含)的散射称作多次散射。被单次散 射移走的光有一部分再次回到原来的传输方向,增强了原 来的光。 单次散射+多次散射,综合作用一般情况下还是削弱了原来 的光强度。
思考:大气辐射过程
大气发射、吸收; 大气辐射在路径上的传输过程,遭遇大气吸收、散射、折射、反射; 大气辐射:太阳(短波)辐射,地球大气(长波)辐射;
问题:大气辐射的控制方程是什么?
力学: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定律、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电磁学:麦克斯韦方程组 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 辐射学:???
dE I cosddAddt
单位:
单色辐亮度(radiance)图1.3
Wm ster
2 1
1
基本辐射量
单色辐亮度(radiance)图1.3
dE I cosddAddt
Wm ster
2 1
1
单色辐亮度是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波长 和单位球面度上所通过的辐射能量。辐射强度 是来自一定方向的辐射流。
F I
由公式计算得到
F I cosd
0 2 2
0
/2
0
I cos sin dd
辐亮度与辐射通量的测量
??
辐射强度表(辐亮度),辐射通量表
散射和吸收过程
第二章太阳、地面、大气辐射

胸片显示局部或弥漫的浸润一氧化碳弥散功能较用药前基础检查下降第四节辐射差额辐射差额收入辐射能支出辐射能一地面辐射差额二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太阳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大气的散射辐射太阳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地面的反射率地面有效辐射被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地面和大气向宇宙放射和长波辐射肺毒性最早期临床表现有气短干咳及胸透早期可逆确诊靠病理切片活检
空气分子或 微小尘埃
散射特点:只改变原辐射方向,不改变能量。
2)瑞利(Rayleigh)散射:分子散射量与投射来的单色 光束强度之比与投射光波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i 3 (n 1) 1 C 4 4 S 3N
3 2
结论: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问题:——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当云滴、雾滴、微尘等,质点的尺度与射入其上的光 波波长相仿,有地还超过射入光的波长。这时分子散射已 不适用了。 3)漫射:空气质点直径>入射波的波长。也叫粗粒散射。 特点:它没有选择性,散射所有的光。(当入射光为白 光,散射光仍是白光)。 日出前的天亮与日落后的傍晚及教室内没有太阳照射,仍明亮。 ——能使天空变亮
第二章
太阳 地面 大气辐射
§2~1 辐射的基本知识 一、辐射的基本概念 1、辐射: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只要 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零度,都要以 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这种传 递热量的方式叫辐射。 2、频率和波长的关系: f c
c
0.15μm
f
—— 频率:电磁波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波长:带电粒子完成一次振动,电磁波所传送的 距离。单位: m
2、辐射平衡:
对一物体:(辐射而言)
吸收> 放射
吸收= 放射 吸收< 放射
物体升温
空气分子或 微小尘埃
散射特点:只改变原辐射方向,不改变能量。
2)瑞利(Rayleigh)散射:分子散射量与投射来的单色 光束强度之比与投射光波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i 3 (n 1) 1 C 4 4 S 3N
3 2
结论: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问题:——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当云滴、雾滴、微尘等,质点的尺度与射入其上的光 波波长相仿,有地还超过射入光的波长。这时分子散射已 不适用了。 3)漫射:空气质点直径>入射波的波长。也叫粗粒散射。 特点:它没有选择性,散射所有的光。(当入射光为白 光,散射光仍是白光)。 日出前的天亮与日落后的傍晚及教室内没有太阳照射,仍明亮。 ——能使天空变亮
第二章
太阳 地面 大气辐射
§2~1 辐射的基本知识 一、辐射的基本概念 1、辐射: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只要 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零度,都要以 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这种传 递热量的方式叫辐射。 2、频率和波长的关系: f c
c
0.15μm
f
—— 频率:电磁波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波长:带电粒子完成一次振动,电磁波所传送的 距离。单位: m
2、辐射平衡:
对一物体:(辐射而言)
吸收> 放射
吸收= 放射 吸收< 放射
物体升温
大气辐射学2

1930年,M. M. Milankovitch
开始较系统地研究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对气候变迁的影响,
1930年,M. M. Milankovitch
轨道偏心率(0.0005--0.0607),平均周期约9.8万年; 黄赤交角(22°2′--24°30′),平均周期约4.1 万年; 分点岁差(-0.05--0.05),平均周期约2.2万年. 影响日地距离、公转速率、季节长度、接收的太阳辐射量 首次计算了60万年间不同纬度、不同季节的日照变化, 发现接近夏至点时,日照出现极地的异常分布高于赤道处的现象。 在异常时期,因极地的反射率高,全球热量平衡低于平均值。 认为下半年热量的减少对冰川发育起决定性作用,发现4个低温期与 欧洲的4次冰期对应。 ● 后人对冰岩芯及深海沉积物的研究,给这一假说以有力的支持 近百万年来全球气候存在约10万年、约4.2 万年、2.3万年的准周期
0
200
400
600
Y e a r (K yr B P )
800
1000
岁差
z近似于陀螺的recession
0 .0 6 0 .0 4 0 .0 2 0 .0 0 -0 .0 2 -0 .0 4 -0 .0 6
0
200
400
600
Y e a r (K yr B P )
其中: Γ = 2π (dn − 1) / 365 dn表示儒略日。 ω表示时角,正午为零,上午为正。 日出时角: ωs = cos−1(− tanφ tanδ )
儒略日
Jan. 1-31 Feb. 32-59 Mar. 60-90 Apr. 91-120 May. 121-151, Jun. 152-181 July. 182-212 Aug. 213-243 Sept. 244-273 Oct. 274-304 Nov. 305-334 Dec. 335-365
气象学第二章辐射讲课文档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288K,放射的最 大辐射波长为
λmax=2897/288=10μm
现在十五页,总共九十五页。
基尔霍夫定律 (Kirchhoff)
物体易发射某波段的电磁波,同时也易吸收相同波 段的电磁波 物体对电磁波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如大气、水、 玻璃、塑料薄膜、雪等。
(大气温室效应原理)
现在十六页,总共九十五页。
• 铁在常温下为黑色,高温下为白色? • 黑色的路面、墙面等的温度变化 • 红外测温仪、夜视设备、红外感应等
• 冷血动物(蛇等) • 太阳能的利用
现在十七页,总共九十五页。
现在十八页,总共九十五页。
现在十九页,总共九十五页。
2.太阳辐射
2.1 影响太阳辐射的天文因素 2.2 太阳辐射概述 2.3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2.4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5 植物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强,但这一区域的太阳辐射很微弱,被吸收后对整个太阳辐射影响不大。
现在四十九页,总共九十五页。
散射作用
又称雷莱散射
辐射遇到大气中的质点,以此为中心向 四面八方散开。只改变方向。
分子散射 类型
高层大气,或天空晴朗 散射质点:分子 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
成反比 蓝天、多彩天空的原因
粗粒散射
天空多尘埃、云雾时 散射质点:粒子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对免役系统有一定危害。紫外线作用下 ,皮肤细胞中会产生一些黑色素,黑色素 可吸收紫外线,起到保护作用(白种人与 日光,皮肤癌)。
现在四十三页,总共九十五页。
紫外线指数预报
• 紫外线指数:中午前后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体可能造 成的损害程度。
• 用0至15表示。夜间为0,最强为15。 1级:0、1、2 2级:3、4
λmax=2897/288=10μm
现在十五页,总共九十五页。
基尔霍夫定律 (Kirchhoff)
物体易发射某波段的电磁波,同时也易吸收相同波 段的电磁波 物体对电磁波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如大气、水、 玻璃、塑料薄膜、雪等。
(大气温室效应原理)
现在十六页,总共九十五页。
• 铁在常温下为黑色,高温下为白色? • 黑色的路面、墙面等的温度变化 • 红外测温仪、夜视设备、红外感应等
• 冷血动物(蛇等) • 太阳能的利用
现在十七页,总共九十五页。
现在十八页,总共九十五页。
现在十九页,总共九十五页。
2.太阳辐射
2.1 影响太阳辐射的天文因素 2.2 太阳辐射概述 2.3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2.4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5 植物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强,但这一区域的太阳辐射很微弱,被吸收后对整个太阳辐射影响不大。
现在四十九页,总共九十五页。
散射作用
又称雷莱散射
辐射遇到大气中的质点,以此为中心向 四面八方散开。只改变方向。
分子散射 类型
高层大气,或天空晴朗 散射质点:分子 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
成反比 蓝天、多彩天空的原因
粗粒散射
天空多尘埃、云雾时 散射质点:粒子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对免役系统有一定危害。紫外线作用下 ,皮肤细胞中会产生一些黑色素,黑色素 可吸收紫外线,起到保护作用(白种人与 日光,皮肤癌)。
现在四十三页,总共九十五页。
紫外线指数预报
• 紫外线指数:中午前后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体可能造 成的损害程度。
• 用0至15表示。夜间为0,最强为15。 1级:0、1、2 2级: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X-rays Ultraviolet (UV) Visible Near-Infrared (Near-IR) Middle-IR Far-IR Microwave
l < 10nm 10 < l < 400nm 0.4 < l < 0.76µm 0.7 < l < 4.0µm 4.0< l < 30µm 30 < l < 100µm 1mm<l<1m
Q
t r r 2 0
1
t2
S l0
sin sin
cos cos cos Pl dt
m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
2.4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二、到达地面的太阳散射辐射
由于大气的 存在,到达地表的辐射除太阳直接辐射外,还有从天 空各个方向射的太阳散射辐射,又称为天空辐射。 • 太阳散射辐射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系数、云量、海拔高 度、及地面反射率。
E * I * T 4
上式称为Stefan-Boltzmann定律。表明物体温度越高,其放射能 力越强。
推论: 根据Stefan-Boltzmann定律计算的温度称为等效黑体温度或 亮度温度(Brightness temperature)TB。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2 辐射的基本定律
三、Wien定律:
附:立体角定义
球坐标系中,立体角定义为球面面积元与 半径平方之比。若立体角元为 d ,球面 面积元ds,则
ds r sin d rd
d ds / r 2 sin dd
沿整个球面积分,得整个球面立体角 o
d
r
d sin dd 4
Iλ0
dl=secθdz Iλ+dIλ L
I l0 d l I l0 Pl
m
地表
其中, d l P
m l
Pl e
l
l
0
Z
k l dz
m sec
大气透射率
透明度系数
光学厚度
大气质量数
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
2.3 太阳辐射及其在大气中的衰减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红外 窗口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3 太阳辐射及其在大气中的衰减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指数削弱定律
dIl klIldl alIldl
大气上界 Iλ Z dz
al 容积吸收系数m-1 kl 质量吸收系数m2g-1;
L I l I l0 exp k ldl 0 Z I l0 exp sec k dz l 0 I l0 exp l m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一、 辐射的基本概念
(4)吸收率、反射率及透射率 Q0 = Q r + Qa + Qd 入射 辐射 Q0 吸收 Qa 透射 Qd 反射 Qr
反收率 吸射率 透射率
显然, r + a + d =1 ;不透明物体,r + a =1
黑体:a = 1;灰体:a<1。
第2章大气辐射学
大气科学概论
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
2.1 辐射的基本知识
2.2 太阳辐射 2.3 地面和大气辐射
2.4 地面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2.5 地面热量平衡及地气系统的热量收支 2.6 地面温度和气温的周期变化
思考题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一) 辐射的基本概念
(1)辐射(Radiation):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的传播。任何物体不断地 吸收来自周围的辐射,同时又向周围发出辐射。 (2)辐射热交换:物体间通过辐射进行的能量交换。 发出辐射 > 吸收辐射时,物体升温; 发出辐射 < 吸收辐射时,物体降温; 发出辐射 = 吸收辐射时,物体恒温,辐射平衡。 (3)电磁波传播:真空中以光速传播的一组波,具有波长、周期、 频率等波动特征。 (4)电磁波波谱 :10-6m~103m,包括γ射线、χ射线、紫外线、可 见光、红外线、超短波和无线电波。
z
ds
θ
I l I( x ,y ,z , , ,t ,l )
若I与x, y, z无关,则I是均匀;若I与θ, φ 无关,则I是各向同性;若I与t无关,则 I是定常。
o
dω
y ϕ 方位角
x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二、辐射的度量
(2) 单色辐射通量密度(Monochromatic Radiant Flux Density):单位 时间(dt)里从各个方向通过单位面积(ds) 辐射能,用Fλ表示,的位 Wm-2μm-1。 I I
概念:大气分子或粒子使入射辐射转向 各个方向传播,取决于粒子尺度(周长) 与入射辐射波长的相对大小,ρ=2πa/λ。 • 瑞利(Rayleigh)或分子散射:ρ<0.1, 有选择性,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 成反比。波长越短,散射越强,故 晴天为蔚蓝色;朝霞和晚霞。 • 米(粒子)散射:0.1<ρ<50,无选 择性,散射效率不随波长而变。雨 或雾天天空为乳白色正是米散射结 果。 • 反射、折射、衍射等( ρ>50 ): 属于几何光学,如彩虹、晕等。
0 0 0 0
2
2
dl dα r dα = dl/r
立体角单位为立体弧度(steradians, sr) 立体角与平面角的比较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2 辐射的基本定律
一、普朗克函数(The Planck Function):
黑体单色辐射强度Iλ*与其温度(T)和辐射的波长(λ)之间具有如下的 关系:
四、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
物体对一定波长(λ)的辐射强度IλT与其对同一波长辐射的吸收率aλT 之比,等于同温度下黑体对同一波长的辐射强度IbλT
IblT (1 alT ) IblT IlT 0
或
IlT IblT a lT I a lT lT lT IblT
ds Fλ 辐射度 Fλ 辐照度
ds
例如,太阳辐射通量约为3.9×1026W,太阳半径约为7×108m, 则太阳表面辐射通量密度为
F 3.9 1026 4 7 108
2
6.34107 W / m 2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二、辐射的度量
(3)辐射通量密度(Fλ)与辐射强度(Iλ)关系: 设沿一定方向(ϕ,θ)的辐射强度为I, 则该方向垂直通过单位面积水平面的辐射 能dF为: dFl I l cos d
一、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 即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与T=6000K的黑体光谱相似。
6000K黑体光谱 大气上界太阳光谱
波长范围:0.15μm~4μm
l m 0.475 m
可见光0.4~0.76μm,50%; 红外线>0.76μm,43%;
lm
紫外线<0.4μm,7%。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1 辐射的基础知识
二、辐射的度量
(1)单色辐射强度(Monochromatic Radiant Intensity):沿一定方向 在单位时间 (dt)里通过单位立体角(dω) 及垂直于该方向的单位面积 (ds)的辐射能dΦ,称为该方向的辐射强度,用Iλ表示,单位为W m2 sr-1 μm-1; d Il I dtd dsd l dΦ 辐射强度表示辐射场内任一空间点任一 时刻任一方向上的辐射强弱,即
sinh sin sin cos cos cos
太阳 常数 S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
t 12 12 φ地理纬度、日赤纬δ、ω时角、t时间
S0 ’
S
h
地面
第2章 辐射与热量平衡
2.4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一、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
当考虑大气消光作用时,到达地面的单色太阳直接辐射强度Sλ由指 数定律确定: Sλ0
黑体辐射的光谱强度(单色辐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m) 与其热力学温度(T)成反比,
lm
C T
其中,常数C=2897 μm K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T=6000K, 则λm=480nm; 地球辐射(长波辐射):
T=288K, 则λm=10.1×103nm;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2 辐射的基本定律
将黑体单色辐射强度Iλ*对波长(λ)积分,得黑体辐射强度(I*),即 * I * I dl T 4 0 l 其中,σ = 5.67×10-8Jm-2K-4s-1,Stefan-Boltzmann常数。 因黑体辐射为各向同性,根据辐射通量密度和辐射强度的关系, 得黑体(单色)辐射通量密度E*,为。
第2章大气辐射学
2.3 太阳辐射及其在大气中的衰减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吸收光谱 • 吸收成分:O2、O3(紫外线区),H2O(红外线区),CO2、CH4、 N2O等。 • 特点:选择性,λ<0.29μm的紫外线几乎全吸收,可见光几乎不吸收, 红外区则有很多强吸收带。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比例很小,约占19%, 因此太阳辐射并非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但是,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 红外辐射,8×103nm~13×103nm波段除外,该波段即所谓的“红外窗口 (IR Windows)”。 • 大气 各成分的吸收光谱(见教材P40)
Il
*
2hc2 5 hc / klT l 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