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我看》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我看》课文同步讲解素材 新人教版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我看》课文同步讲解素材 新人教版

....
精品《我看》赏析
《我看》这首诗是穆旦在昆明西南联大的大学时代所写。

其中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是他青春时代的色彩。

20岁,是人生的春天。

第一节写风,傍晚的春风,揉过丰润的草地,“揉”用的妙。

写出了风的力度和温柔。

青草低首又低首,这是春风与青草的互动。

诗人把常见的风景写得十分生动,饱含情感。

最后一句写了从面前的起伏的草地想到了更远方的广阔的大地。

第二节是写天空,晚霞与鸟的呼应。

“吸入”是关键词。

应该是被吸进去。

平展翅翼的静鸟好像与天空融为一体。

晚霞沉醉了大地,不说“染红了”,而说“沉醉了”大地。

真是高明的表达。

第四节是向远古的哲人致敬,但是他们的咏叹再怎么伟大,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是一缕静流。

这里让我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最后一节。

尽管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渺小无比,我们还是要活出精彩。

要飞奔吧,要漫游吧,要如鸟、如云、如树,活得自由自在。

最后三句达到高潮,点出主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与大自然拥抱在一起,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也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我看》优质PPT课件(含音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我看》优质PPT课件(含音频)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 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飞奔”“坦荡地漫游” “歌唱”“流盼”“摇曳”
朗诵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诗中用哪些意象来反映“我看”的内容?
意象:春风、青草、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我”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春天的一个黄昏
再读课文,欣赏诗意。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划出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 它们的表达效果。
本节中“他”指什么?
远古的哲人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 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
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 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 “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
我看
看 春风、青草、绿潮 飞鸟、流云、大地
自然之美
思索生命 思 致敬哲人
拥抱自然
人生意义
热爱生命 渴望自由
主旨概括
诗人通过看到的自然美景,引发 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 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拓展延伸
穆旦的爱国意识
穆旦的爱国意识非常浓烈。当时,社会上抵制 日货,穆旦就不让母亲买海带、海蜇皮吃,因为这 类海鲜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母亲若是买来,他不 仅一口也不吃,甚至会把它倒掉。“有一分光,发 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就是穆旦 最喜欢的名言。1942年原本在校任教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5课《我看》教案 (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5课《我看》教案 (1)

第5课我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学习诗歌整齐的段落句式、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时政的思索而引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歌整齐的段落句式、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时政的思索而引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同学们,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穆旦的著名诗篇《我看》。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掌握重点词语。

3.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字音字形丰润.(rùn)沉醉.(zuì)凝.望(nínɡ)忧戚.(qī)枉.然(wǎnɡ) 勃.发(bó)摇曳.(yè)飘逸.(yì)漫.游(màn)2.掌握词语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凝望:注目远望。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摇曳:摇荡,晃动。

飘逸:漂浮,飘散。

3.这首诗写的是云南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和体验,诗中既有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等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又有对当时时政的思索,从而引起的不安情绪,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诗歌——探究内容精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1.诗歌中哪些诗句描写了蒙自春天的美丽?2.诗歌描写春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这首诗的一、二节是平行的结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4.这首诗多次使用了“哦”一词,你了解其作用吗?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

1.诗歌的前两节的诗句描写了蒙自春天的美丽。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我看》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我看》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鉴赏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诗歌鉴赏:让学生欣赏其他类似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意象:阳光、绿树、花潮、飞鸟情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八. 说教学评价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 我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 我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 我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重点: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教学方法:情感朗读法、品读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诗人与大作家金庸有着不小的关联,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抢答)对,就是穆旦。

穆旦原名查良铮,金庸原名查良镛,他们都是浙江海宁人,属同一家族,他们是平辈。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穆旦的《我看》,一起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感受诗人的内心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生于天津,祖籍浙。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课件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课件新人教版

1.诗歌前两节用四个“我看”领起,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从内容上看,描绘出一幅春日夕阳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被 春风吹拂着的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也让人仿佛看到遥远的湖水 荡起了“绿潮”;有在天空中展翅并逐渐滑翔至远空深处的飞鸟,也有 夕阳染红的流云和流云映照着的红色的大地。春风、青草、春水、 飞鸟、天空、大地,春天夕阳中的种种意象,构成了一幅纯美的春 日夕阳图。 从形式上看 ,“我看”重复使用,照应诗题又构成排比,使得春日夕 阳图一气呵成,又形成不断反复的韵律,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 音乐性 。
5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揉 过(róu) 翅翼 (yì ) . .
bó发(勃)
坦 荡(tǎn) . 2.读准多音字
谐 奏(xié) . 摇曳 (yè) .
忧戚 (qī) . 飘 yì (逸) 吹熄 (xī) .
(1)红晕 :yùn 其他读音:yūn . (2)飞奔 :bē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诗人运用风、云、天空、鸟、树、青草等美丽、纯净的自 然意象,抒发着对生命、流光、青春的无限咏叹。诗人因自然的生 机而生出奔驰和飞翔的欲望,生命热情被自然的活力点燃,充满兴 奋之情。 3.核心图解
组词:晕头转向 组词:投奔
二、重要词语 1.向晚:天色将晚,傍晚。 2.忧戚:忧伤。 3.枉然:白白地。 4.谐奏:和协地演奏。 5.流盼:转动目光看。 6.摇曳:摇荡,晃动。 三、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天津。诗人、 翻译家,“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探险者》《旗》《穆 旦诗集(1939—1945)》等,并有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雪莱抒 情诗集》、拜伦《唐璜》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教案

《我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穆旦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浸润其中的情感。

3.感受作者澎湃的激情和卓越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热爱和追求生命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1.领悟主要意象的内涵,感受诗人笔下生命的蓬勃和自在。

2.体会诗歌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妙处和音韵和谐的韵律美。

教法与学法:教法:1.诵读法:诗歌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诗歌内容和韵律美。

2.联想法:诗歌由“看”到“思”,画面鲜活而富有意义,学习时,我们要幻化为诗人本人,在他的文字的引导下,联想他当时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诗意诗情。

学法:1.圈点勾画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圈点勾画中突显要点和疑难。

2.自主朗读、合作探究法:由个体的“读文——悟情”到集体的“意象——情感”这一学习途径,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他们在朗读、分析、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1.熟读诗歌,扫除文字和朗读障碍。

2.查阅作者资料,对穆旦的生平和诗风进行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目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分析诗的过程中教师讲解得太多,因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起注意。

关于问题的设计也大有学问,设计的问题是否切合该诗;是否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打开了思考的窗口?问题不能太宽泛,让人不知从何说起。

课文中间部分处理得还是有点快,以致整堂课的节奏快了,主体部分结尾处没有过渡好,结尾有点突兀。

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诗人及其作品,也可推荐学生看穆旦的其他诗,比如《冬》,通过与《我看》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及教学反思1.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一、教学目标1.诵读全诗,领悟诗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3.学习和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笼罩着漫天黑暗,遭受着践踏和苦难,诗人们或为之扼腕叹息,或为之慷慨激昂,或为之嘶哑歌唱……又或者,会发出另一种声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诗人穆旦的声音。

【设计意图】同为1938创作的诗歌,却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诗境上有所差异。

艾青与穆旦分别作为“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诗也恰巧体现出两种诗派的差别,在比较阅读的同时,也可借此让学生对诗派有所认识。

(二)诗歌感受及层次划分教师语言:既然是倾听诗人的声音,便要以你最认真的态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理解穆旦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并且完成任务:【课件出示】①诗歌整体给你怎样的感受?②诗歌可以如何划分层次?学生活动:朗读,完成任务。

明确:①浪漫的、闲淡的、荡漾的……②1~2节:美好的、令人沉醉的春日图景;3~5节:议论与抒情,抒发憧憬与深情。

教师语言:请在这两个部分中,任选你喜欢的一部分尝试进行朗诵,可以在课本上标注好重音、停连和语气,然后与大家分享你的朗诵。

学生活动:朗诵,分享。

明确:(示例)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柔和地)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悠长地)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回味地)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充满生机地)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我看
穆旦
课题我看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1.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重点)
2.领会诗句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难点)
3.认识和理解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
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诗人、翻译家。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
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
结合起来,诗歌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
《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写作
背景
本诗选自《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2版)。

本诗写于1938年,由于战事危急,20岁的穆旦与几百位师友不远千里,奔赴西南联
大。

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惨状,经历了现实的苦难,更加坚定了对抗战
胜利的信心,“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抗拒,那无数
代祖先胸中燃烧的希望”。

读准
字音
丰润.(rùn)红晕.(yùn)揉.过(róu)翅翼.(yì)
忧戚.(qì)枉.然(wǎnɡ)勃.发(bó)谐.奏(xié)
飘逸.(yì)挽.(wǎn)摇曳.(yè)
辨清
字形
理解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步骤三:课堂互动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诗句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我看”一题告知了诗歌的写作视角“我看”,和诗歌主人“我”。

而且这一题目能够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我看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看等等。

2、梳理结构
再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第一节:“我看”大地春风拂过青草,遥想远水的绿潮。

第二节:“我看”飞鸟滑翔在蓝天,大地凝望流云。

第三节:思索人的欢乐忧伤在自然面前微不足道。

第四节:向远古哲人致敬。

第五节:表达对自然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渴望。

【课文讲解】
1、第一节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风”拂过青草的情景写得形象生动,表现了春风的柔和和小草的生机勃勃。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风吹青低的情景写得形象生动。

2、第一节诗句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实写: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虚写: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凸显了“风”柔和的特点。

3、第二节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静静地滑翔在晴空中的
往之情。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

用“我看”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这首诗虽然是写实,但由于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衔接,大概不是多数人能想到的。

“我看流云慢慢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来之笔——流云通常不会红晕,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隐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殊不知,这几乎就是对红土高原春之风景的写实:阳光照耀,天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

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本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选择传统的意象,如荷花、春风、白云等,写一首小诗,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步骤五: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步骤六: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这首诗意境优美,体验独特。

介于此,教师在教读此诗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诗歌的意象,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画诗句所展现的美好画面。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优美的意境,并通过板书的流线设计,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思路,进一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