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我看》名师教案
我看 教案

我看教案教学内容:写作——"关于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关于我"的相关词汇和句型。
2. 学生能够完成一篇简短的"关于我"的写作。
教学重点:1. “关于我”相关词汇的学习和积累。
2. "关于我"的基本句型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自主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篇"关于我"的写作。
2. 在写作中能够准确使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关于自己的简短介绍,并准备相关图片或资料。
2. 学生课堂用书、笔、纸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自己的介绍,引入"关于我"的话题,并询问学生是否有兴趣分享自己。
2. 学习词汇:教师介绍关于“关于我”的相关词汇,如姓名、年龄、家庭成员等,并进行示范;然后引导学生跟读。
3. 学习句型:教师呈现"关于我"的常用句型,如“我的名字是……”、“我今年……岁了”等,并进行分解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
4. 操练:教师设计几个相关的口语练习题,让学生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互动练习。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按照所学的知识完成一篇自我介绍的写作。
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必要的批改和反馈。
2. 在下一节课上分享一些学生写的好的范文,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学延伸:教师可在下节课上让学生进行口头介绍,展示自己学到的“关于我”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作业和口头表达,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关于我”的相关词汇和句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初中上册九年级语文《我看》教案

初中上册九年级语文《我看》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文,了解“我看”一文的主题和意义;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待世界。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我看》一文的内容和意义;2. 学习如何写作一篇观察文章;3. 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写作文章;2. 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我看》的课件和教学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讨论图片中的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如何看待这张图片的?你对这张图片有什么感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本课文的标题《我看》。
2. 师生共读课文,并注重解释生词和短语,如“沉思”、“眼界”、“博览群书”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作者写《我看》一文的目的是什么?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提问:根据你读到的内容,你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2.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3. 教师总结: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对世界的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以及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态度。
四、练习写作(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观察题目,如“写一篇你在早晨看到的美景”、“写一篇你目睹的感人瞬间”等。
2. 学生自由发挥,根据题目写作一篇观察文章。
3. 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拓展阅读(10分钟)1. 教师介绍其他与观察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观察”、“观察者”等。
2. 学生可以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第二天写一篇观察这本书的文章。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
课后作业:1. 将课上写的观察文章修改完善,并修改错别字;2. 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写一篇观察这本书的文章;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原文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
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
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
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
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
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儿事情啊。
“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许多天过去了。
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
“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
忽然,它们觉得豆荚震动了一下。
豆荚被摘下,跟许多别的丰满的豆荚在一起,溜到一个口袋里去了。
“我们不久就要被打开了!”豌豆们说。
于是它们就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
“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远!”小的一粒豆说,“是的,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
”啪!豆荚裂开来了。
那五粒豆子全都躺在一个孩子的手中。
这个孩子紧紧地捏着它们,说可以当作玩具枪的子弹用。
他马上把第一粒豆子装进去,把它射了出去。
“现在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第一粒豌豆说完就飞走了。
“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
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于是,它也飞走了。
“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其余的两粒说,“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
”在没有被装进玩具枪之前,它们从小孩的手中滑落到地上,打起滚来。
但这两粒豆终还是被装进玩具枪里去了。
它们说:“我们才会射得远呢!”“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后的那一粒说。
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
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粒豆说。
在这个小小的顶楼里住着一个穷苦的女人。
她有一个独生女儿,身体非常虚弱,躺在床上一整年了。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 我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 我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重点: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教学方法:情感朗读法、品读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诗人与大作家金庸有着不小的关联,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抢答)对,就是穆旦。
穆旦原名查良铮,金庸原名查良镛,他们都是浙江海宁人,属同一家族,他们是平辈。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穆旦的《我看》,一起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感受诗人的内心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生于天津,祖籍浙。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认识“荚、豌、按”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个字。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教具准备一、师生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将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教师板书: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在读文过程中,圈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分析记忆字形。
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课件出示2)“构”是“木”加“匡”;“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豌—碗”是形近字;“囚—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课件出示3)指导书写:“豌、按、枪、玻、璃、探、愉、绕”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绕”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点。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课堂小结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教案

《我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穆旦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浸润其中的情感。
3.感受作者澎湃的激情和卓越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热爱和追求生命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1.领悟主要意象的内涵,感受诗人笔下生命的蓬勃和自在。
2.体会诗歌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妙处和音韵和谐的韵律美。
教法与学法:教法:1.诵读法:诗歌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诗歌内容和韵律美。
2.联想法:诗歌由“看”到“思”,画面鲜活而富有意义,学习时,我们要幻化为诗人本人,在他的文字的引导下,联想他当时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诗意诗情。
学法:1.圈点勾画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圈点勾画中突显要点和疑难。
2.自主朗读、合作探究法:由个体的“读文——悟情”到集体的“意象——情感”这一学习途径,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他们在朗读、分析、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1.熟读诗歌,扫除文字和朗读障碍。
2.查阅作者资料,对穆旦的生平和诗风进行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目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分析诗的过程中教师讲解得太多,因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起注意。
关于问题的设计也大有学问,设计的问题是否切合该诗;是否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打开了思考的窗口?问题不能太宽泛,让人不知从何说起。
课文中间部分处理得还是有点快,以致整堂课的节奏快了,主体部分结尾处没有过渡好,结尾有点突兀。
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诗人及其作品,也可推荐学生看穆旦的其他诗,比如《冬》,通过与《我看》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看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教案纸美读品语言(1)欢乐和忧伤都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欣然地接受生命所赋予的一切。
(2)远古哲人的咏赞叹息,感叹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3)飞奔的生命,激发出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的愿望。
师小结,明确文章的主旨本文主旨:诗人描写大自然中春风春草、飞鸟流云等意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敬畏,要与大自然融合一体的情感。
本诗在写实中语言也有许多新意,你发现了吗?------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效果(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句写出自己的赏析)1、如写春风“揉过”“丰润的青草”,好像人的轻轻揉动而使青草“丰润”起来,“揉”字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2、“我看流云慢慢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大跨度的隐喻似乎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殊不知,这几乎就是对云南红土高原春之风景的真实写照----天边的夕阳、地上的红土,好像让流云染上了像小姑娘害羞一般的“红晕”;“凝望”着的大地,又好像是为夕阳与流云的美所“沉醉”,静静地依偎在天空的怀抱中。
在诗人笔下,流云与大地好像一对痴情的恋人,互相应和又深情款款。
丰润的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敬畏自然、生命品读最后一节---生命的常态,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3、又如“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说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虽然看似不合事理,但却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花朵的自然荣枯,感受到生命的不断变化,语言的陌生化增强了表意的丰富性,增加了诗意。
布置作业背诵诗歌,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及教学反思1.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一、教学目标1.诵读全诗,领悟诗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3.学习和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笼罩着漫天黑暗,遭受着践踏和苦难,诗人们或为之扼腕叹息,或为之慷慨激昂,或为之嘶哑歌唱……又或者,会发出另一种声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诗人穆旦的声音。
【设计意图】同为1938创作的诗歌,却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诗境上有所差异。
艾青与穆旦分别作为“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诗也恰巧体现出两种诗派的差别,在比较阅读的同时,也可借此让学生对诗派有所认识。
(二)诗歌感受及层次划分教师语言:既然是倾听诗人的声音,便要以你最认真的态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理解穆旦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并且完成任务:【课件出示】①诗歌整体给你怎样的感受?②诗歌可以如何划分层次?学生活动:朗读,完成任务。
明确:①浪漫的、闲淡的、荡漾的……②1~2节:美好的、令人沉醉的春日图景;3~5节:议论与抒情,抒发憧憬与深情。
教师语言:请在这两个部分中,任选你喜欢的一部分尝试进行朗诵,可以在课本上标注好重音、停连和语气,然后与大家分享你的朗诵。
学生活动:朗诵,分享。
明确:(示例)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柔和地)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悠长地)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回味地)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充满生机地)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我看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的人生之爱的归宿。
这是穆旦对自然、爱的赞美。
穆旦的诗歌以浓烈的抒情性,意义的密度,语言的陌生化和内心开拓的深度见长,但他的传统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点像田径场上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诗歌这个领域简直无所不能。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结合具体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古人的写景。
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样写景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穆旦的一首诗歌。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丰润.(rùn) 红晕.(yùn) 忧戚.(qī) 枉.然(wǎnɡ)
谐奏.(zòu) 飘逸.(yì) 坦.荡(tǎn) 摇曳.(yè)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2.作者链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镛)同一家族。
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冬》等。
翻译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唐璜》《英国现代诗选》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
【交流点拨】用明快、轻松、酣畅的语调诵读。
(二)深层探究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交流点拨】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组成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2.说说你对第三节诗歌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段出现转折:这么美好的景象,却枉然在你眼前掠过;而你的生命、如同这美好景象的鲜活的生命,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
这如何不叫人悲哀。
然而诗人随后并没有陷入伤感之中。
热爱生活、忠于生命,让诗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
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这样浪漫、潇洒的旋律。
我们的心也仿佛一下子变得轻快起来。
3.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一节。
【交流点拨】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托。
但诗人出新,在“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时,又“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这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更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体验——“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
四、拓展延伸
课后找出穆旦的其他诗作诵读,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你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学习励志名言
~~~~~~~~~~~~~~~~~~~~~~~~~~~~~~~~
相信自己
人身如开车,不怕慢,就怕钻!不能原地踏步,不能天天折返跑!转机只在前进的路上,一个躺在沟里不想爬出来的人不配谈成功。
不要抱怨,不要等待。
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别错位,别越位,别失位。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只要坚持再长的路,也能一步步走完,反之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加油!顶着困难大踏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