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课件)ppt

合集下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 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 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 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 布热金 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 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 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 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 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 们…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记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那 些残酷的遗迹 记者的眼光落在
什么上面的
•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 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 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 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 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 方 如何理解
•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 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 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 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 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 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 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 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人教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32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32张ppt)

作业
完成《固学案》的相关练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 不由得慢了下来”

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地停下

脚步,浑身发抖”

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

叫不出来”


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 人睡觉…”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
运输尸体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幸存者只有 7600人,他们目光 呆滞、面无表情。 不会说话,也不知 道自己的名字。男 性的平均体重35公 斤,女性的平均体 重25公斤。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 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 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 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 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 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 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小组合作探究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八年级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27页)

八年级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27页)

词语_______强化了反差的效果?
这种反差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和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主旨:牢记历史,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 这就是重大的新闻!
延 伸 拓 展
当年罗森塔尔带着非写不可的 使命感写下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 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集 中营纪念馆,你是否和他一样有非 写不可的冲动?那么就请你在纪念 馆留言簿上写下什么么吧⋯⋯
合 作 探 究
合 作 探 究
1、_______与_______构成了反差? 2、词语_______强化了反差的效果? 3、这种反差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和情感?
1、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 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 戏。 _______与_______构成了反差? 词语_______强化了反差的效果? 这种反差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奥 斯 维 辛 集 中 营
拥挤的囚犯宿舍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焚尸炉
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毒气室外景
纳粹警察正对犹太妇女射杀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一次,一个小女孩 在被推进坑中,即将 被活埋的时候,抬起 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 士兵说:“叔叔,请 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 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 到我了。”
和情感?
2、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 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 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_______与_______构成了反差? 词语_______强化了反差的效果? 这种反差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和情感?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 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 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 梦想而微笑。 _______与_______构成了反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

抗战胜利以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一味强调对日本“以 德报怨”,却没有及时调查、记载日本具体的侵略事实和所 犯罪行,向东京国际法庭提供的证据并不充分。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政治运动持续不断,对日本侵略 的调查和记载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出于种种考虑,我们当时对日本和日本的侵略罪行有意 无意地采取了一些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做法。例如,在将在 押日本战犯全部释放的同时,对他们的罪行没有给予充分审 判;在政府放弃日本的战争赔偿的同时,没有支持民间对日 索赔;一度每年都要派代表团参加日本纪念原子弹受害者的 活动,却没有同时纪念我们自己的受难者。
1970年12月7日,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殉难 者纪念碑前献花圈,并且下跪忏悔:“上帝饶恕我们吧, 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2005年1月27 日 ,奥斯维辛 集中营解放60 周年纪念日, 德国总统霍斯 特· 克勒向奥斯 维辛集中死难 者纪念碑鞠躬。
《奥斯维辛的雪 》节选
时间:02-04 08:56 作者: 肖复兴
南京大屠杀!!!
2006年8月 15日,日 本首相小 泉纯一郎 参拜靖国 神社。
亚洲为什么没有奥斯维辛
葛剑雄
当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六十周年的时候,当全世界的目光集 中到奥斯维辛的时候,当当年殉难者的姓名一个个被镌刻在史册 上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日本军国主义肆 虐的亚洲却没有类似的“奥斯维辛”? 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没有犯下那样的罪行吗?是他们没有屠杀 那么多无辜的亚洲人吗?是他们没有留下集中营吗?都不是。即 使根据现有的相当不完整的记载,仅仅中国人民所承担的苦难、 所蒙受的牺牲就不亚于整个“奥斯维辛”。
生命高贵美丽,应该被珍惜,被尊重,一切残害生命的暴 行都是无耻荒谬的。
表达了对刽子手的愤怒诅咒,对受难者的悲痛哀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解析1
•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 方 • 雏菊花 →象征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 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 之花的绽放 • 此句运用了对比、象征手法,雏菊花 象征正义之花。我内心赞叹生命的顽 强、也有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
精美细节2
•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 中间,有一张特别引 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 的姑娘,长得丰满,可 爱,皮肤细白,金发碧 眼。她在温和地微 笑着,似乎是为着一 个美好而又隐秘的 梦想而微笑。”
作业 • 完成学海导航上的练习 题
思考参观者表情变化说明了 什么?
毒 气 室
焚 尸 炉
牢 房
试 验 室
纪 念 墙
绞 刑 室
毒气室←
焚尸炉←
女囚: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六英尺宽 ,三英尺高,,每晚要塞进去五到十人 睡觉。←
的 犹试 太验 儿室 童里 被 用 来 做 不 育 实 验

死难者纪念墙←

绞 刑 架
参观者所见所感和反应
思考
• 文章第15段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 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 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 在胸前直画十字。”第16段:参观者 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 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 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 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 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 ”、“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等 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 观者的表现呢?
• 开 始 时: 默默迈步——慢下来 • 看到毒气室时: 特 别 恐 怖 ,终生难忘 (雏菊、头发、鞋子) 不 自主停步,浑身发抖 • 看到女牢房时: 惊 惧 万 分 , 欲叫无声 • 看到实验室时: 庆幸(羞红脸) • 看到纪念墙时: 注目深思,心情沉重 (照片) • 参观地下室时: 感觉被窒息 下跪,胸前画 十字 •结 束 时: 不忍再看、再听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课件

奥斯维辛的解放
1
苏联军队
1945年,苏联军队终于解放了奥斯维辛
镜头见证
2
集中营。
解放奥斯维辛的场面被记录下来,成为
了历史上重要的证据。
3
世界震惊
奥斯维辛的解放震惊了世界,揭示了纳 粹大屠杀的真相。
奥斯维辛在历史中的地位
纳粹罪行
奥斯维辛成为了纳粹罪行的象征,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历史错误。
纪念和教育
世界各地建立了纪念馆和教育机构,以纪念奥斯维辛的受害者并防止历史重演。
人性的黑暗
奥斯维辛是人性黑暗面的集中展示,提醒我们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压迫与种族歧视。
结论和要点
永远不要忘记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将永 远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坚 守人道主义和平等的原则。
人性的力量
奥斯维辛中的幸存者和救助 者展示了人性善良和顽强抗 争的力量。
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宣传和教育,我们可以 帮助预防纳粹大屠杀这样的 人间灾难再次发生。
管理
奥斯维辛采取了严厉的纪律和 恶劣的条件来管理囚犯。
工业化
集中营内设有各种工厂,囚犯 被迫从事体力劳动。
囚犯生活的惨状
饥饿与疾病
囚犯面临着持续的饥饿和疾病, 生活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
强迫劳动
囚犯被迫从事艰苦的劳动,往往 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工作。
生命的丧失
集中营中数以百万计的人丧生, 成为了纳粹大屠杀的牺牲品。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欢迎来到《奥斯维辛没有新闻》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奥斯维辛集中 营,探索纳粹大屠杀的背景,以及这个恐怖地方的运作与组织结构。
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1 历史背景
建于1940年,是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之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倡导新闻职业道德
呼吁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 务。
反战思想在当代的传播和影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01
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反战思想深入人心
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反战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越来
残。
《安妮日记》
这部日记体小说记录了二战期间犹 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生活和思考 ,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以19世纪俄国 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 写和人物塑造,深入探讨了战争与 和平的主题。
不同视角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
01
02
03
战争中的个体经历
《血战钢锯岭》等作品通 过讲述士兵在战场上的生 死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个 体的残酷考验。
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 的互补性
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在反映社会现实 和揭示历史真相方面具有互补性。新 闻报道提供客观、真实的事实依据, 而文学创作则通过艺术手法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成功地将新闻报道和文学 创作相结合,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又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02
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
太人、波兰人和吉普赛人。
03
二战期间的新闻审查与报道限制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新闻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真实的战
争罪行和集中营的恐怖情况无法被外界了解。
作者罗森塔尔简介及成就
罗森塔尔的生平与职业背景
罗森塔尔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他在二战期间曾深入欧洲战场进行报道,并亲身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集中营的恐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提示: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 间地狱。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②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 “囚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提示: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 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 的。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③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 化 的 表 情
写作特点
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勾画出 奥斯维辛的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 的行动、神态描写,间接地将奥斯 维辛带给人们的震惊传递出来,充 满了立体感。
文章主旨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 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 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 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 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 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960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假设 你是普利策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人员,需要为《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写一篇200一300字的颁 奖词,你怎么写?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
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
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
相关资料展示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核、奥斯
维辛集中营的旧迹、南京大屠杀的 遗址、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
不在向世人诉说战争给人类带来的
灾难。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和平, 让我们永远牢记这些事实吧!
“没有什么新闻”?
恐怖与快乐 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
记忆灾难 思考生命 自省人性
忘记历史, 就意味着背叛, 忘记奥斯维辛, 就是在催生新的奥斯 维辛。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 种讽刺,无论纳粹党多么 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 的进程。也可理解为一种 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 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 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 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2、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 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 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 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 ,1940年4月27日,
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 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 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 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 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 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 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 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 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 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 是人皮在闪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 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 之处?
比较的项目 一般报道
比较的方面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 童、快乐的疯子的记忆纠缠不休,
• 总是警察、总是屠夫……”然后
• 是:如果 运气好,我去找肯
• (他的密友,在采访托可扎暴
• 力事件时被枪杀)了。”

3、1999年渤海海难发生后,《南方 周末》的报道
这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渤海湾异 常地寒冷。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发生了 世纪末最大的一次海难。1999年11月24 日23时45分,随着一艘名叫“大舜”号 滚装船的沉没,两百多人从这个世界是 消失了。
• 2、 普利策奖得主、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1994年7 月27日被发现死在他的小货车内,显然是自杀身亡,终 年33岁。他留下的遗书充溢着恶梦般的呓语。他极力想 写下自己的一 生,分析自己的性格,还要解释、道歉 。在从纽约回来后,他写 到:“心情恶劣,没有电话 ……没有付房租的钱……钱!!!我被鲜明的杀人、尸 体、愤怒、痛苦、饥饿、受伤的儿
《饥饿的女孩》凯文·卡特
1993年,卡特和西尔瓦一起赶到北部边界去拍摄遍地饿殍的苏丹 的叛乱活动。当飞机一降落在伊阿德村,卡特马上着手拍摄 那些
饥民。为了让自己从成堆的快要饿死的人的悲惨景象中放松一下, 他走进了灌木丛。这时他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哭泣,一个小女孩正 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正当他蹲下来拍照时,一只大鹰落 在镜头里面。卡特小心翼翼地选好角度,尽可能不让那只鹰受惊。 后来他说,他在那儿等了20分钟, 希望那只鹰能展开翅膀。拍完照 片后,卡特赶走了大鹰。注视着 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 然后坐在 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 名字放声恸哭。西尔瓦回忆当时 的情景时说:卡特不停地嘟嚷着 想要拥抱他的女儿。
一个世纪以来,普利策奖一直是新闻业的标杆,与美国社会一同经历了战争 硝烟、政治丑闻和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最初的新闻奖,普利策奖现在还设立 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综合奖项,其影响力历久不衰。
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 “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 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 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 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 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 、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 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 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 。
• 俄罗斯最畅销报纸之一———《消息报》总编 辑谢柯罗2004年9月6日被迫辞职。谢柯罗在接 受俄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的辞职与《消息 报》报道别斯兰人质事件时采取的方式有关。 据报道,在俄罗斯政府采访强攻方式解救人质 的第二天(9月4日),《消息报》就在显著版 面刊登了解救人质的全过程,而且还用了大量 令人震惊的死伤儿童照片。这些照片给俄罗斯 民众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也引起了俄罗斯政 府的高度关注。谢柯罗因此被迫辞职。
险恶的风浪,失火的大船,拼命的 挣扎,绝望的表情,凄厉的呼唤,奋力 的救援……
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他们曾经和我 们共同生活在世间,他们本应继续和我们共 同奋斗着,共同欢乐着。
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那些痛失亲 人的哀者,他们本应享受着亲情和爱情,享 受着憧憬和希望。
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那些伸出救 援之手的人们,他们给了死难者最后一把温 暖,给了生还者第二次生命。
4、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 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 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 对比有什么作用?
5、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再次照应首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文章 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 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 报道?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 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 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 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 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3段 导语 简要叙述奥斯维辛的现状 4—5段 背景 介绍过去这里曾是杀人工厂 6—15段 主体 参观者的感受 16段 结尾 奥斯维辛现状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 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 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 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 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 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 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 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 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 ,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探究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 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2、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 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 上面的?7-15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 有什么反应?(7-15)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 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 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 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 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 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 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
• 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 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 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 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 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 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作准备。祝 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思考:本新闻曾获
普利策新闻奖,为什
么这样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 新闻获得如此殊荣?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 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 个奖项,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 这是1999年《南方周末》的新年致辞,原来看这些并 没有什么感触,现在实际接触新闻了,也许才初步产生 那么一点点的思考,就好像普利策的名言:“倘若一个 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 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 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
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 么反应?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 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 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 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 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 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 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 ,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 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 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 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零度写作
• 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 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 的零度》。现在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 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 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 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 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 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 静、从容地抒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