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小说结构
小说文几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小说文几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在小说创作中,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作品的基础框架,影响着故事的展开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下面介绍几种小说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1.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最常见的小说结构形式之一。
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开始到结束的线性线路上,一步步推进剧情的发展。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逻辑清晰,读者能够较容易地跟随故事的发展。
2. 反转结构反转结构是通过打乱故事顺序来建构小说结构的一种形式。
作者可能通过回忆、闪回、倒叙等手法,将故事元素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
这种结构常常给读者带来新奇的体验,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好奇心,增强阅读的吸引力。
3. 螺旋结构螺旋结构是一种将故事元素反复引入的结构形式。
故事的发展是以螺旋状的方式进行,每一次引入都深入剖析一个新的情节或角色,逐渐展开故事的复杂性。
这种结构形式能够给予读者更多的惊喜和深度,增加故事的张力和情感共鸣。
4.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一种将故事放在一个整体框架内的结构形式。
作者通过在故事中嵌套另一个故事或设定一个主线和多个支线的方式,构建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结构常常能够展示出多个视角、多条线索,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
5. 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一种不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结构形式。
故事的发展可能是以跳跃、交叉或碎片化的方式呈现,需要读者通过阅读的片段来理解故事的完整性。
这种结构形式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给与故事更多的复杂性和深度。
这些是小说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每种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作为创作者,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有助于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小说阅读之情节结构

探究线索,如: 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分析文中XX人(XX物)的作用。 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物或某个景物? 【从内容】小说的线索是XX,小说围绕XX展开,它见证了主人公某某......的经过,代表(象征)着...... 【从结构】小说以XX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把情节的各个内容紧密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 【以如下模式为基础,灵活变通进行回答】
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围绕“墙上的斑点”,主人公的意识便呈现一种非常自由、任意流淌的状态。
1.线索 2.情节安排的技法(作用)
㈡小说情节的构成要素
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的关键,它可能是: ①人物或事物 (如《项链》) ②景物描写 ③小说的事件 ④主人公的情感走向 (如《晚秋》 ) ⑤故事的时间、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作品的线索具有明线暗线“双线”发展的特点 (如《药》)——此亦为热考点之一
小说阅读-—— 分析作品结构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小说常识回顾
1
2
塑造 烘托 反映社会 表达思想 人物 形象 作品主题
概念把握
知能储备
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传统模式 以时空为本体,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按排情节,是一种线型结构。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晚秋》) 摇摆模式:即“一波三折”式,这种情节往往扣人心弦,极具魅力(如《变色龙》) “殴.亨利”笔法:情节发展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即在结尾处出其不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布局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布局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布局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还需要有合理的结构安排和巧妙的布局。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结构与布局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结构形式。
一、文学作品结构的重要性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作家将故事或观点传达给读者的框架。
一个好的结构可以使整个作品更加紧凑和有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作品的内涵。
恰当的结构安排可以引导读者的情感和思考,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和引人入胜。
二、常见的文学作品结构形式1.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最常见的文学作品结构形式,也是最为传统的结构形式。
在这种结构下,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展开,沿着一个主线进行推进。
这种结构常用于叙事作品,例如小说、传记等。
线性结构的好处是能够清晰地叙述故事的起承转合,有助于读者理解故事的发展。
2. 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相对于线性结构而言的。
在非线性结构下,故事的时间顺序可能是断断续续的,有时甚至是倒叙的。
这种结构可以给读者带来新颖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思想的跳跃。
非线性结构常用于现代小说、诗歌以及一些实验性文学作品中。
3.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以一种嵌套的方式组织作品的结构。
在框架结构下,整个作品可以看作是由多个互相连接的故事或者片段组成的。
这种结构能够通过不同的故事层次展现多个不同的视角和主题,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框架结构常用于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甚至一些史诗作品中。
三、文学作品布局的重要性除了结构,布局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布局的合理安排可以使作品更加吸引人,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一个好的布局能够使作品的主题、情感以及观点得以更好地展示和传达。
1. 开头作品的开头是吸引读者的重要环节。
一个好的开头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使其愿意继续往下阅读。
开头应该简洁明了,能够快速勾勒出故事的背景或者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2. 发展作品的发展过程应该有条不紊,情节的起伏和转折应该能够吸引读者并保持其阅读的兴趣。
小小说结构的六种形式

小小说结构的六种形式一、场面式。
写主要人物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中的活动。
这种形式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脉络清楚,结构完整。
请看房树民的《泥活》:泥活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
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旋一旋,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什么可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脊,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去: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反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
这会儿,冯老汉双眼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摇了摇了头。
片刻之后,似有所悟,他重新拈起案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紫泥,朝着武松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
至此,冯老汉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儿不易觉察到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
孙子冯大刚好赶集回来。
这个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洲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熟驴肉。
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额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您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怎么个快法?“冯兰瑞问。
“我把‘芮庄泥人冯的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冯大一眼瞧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蹲下,一会直起,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大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带去呗!”冯老汉答应了:“摆在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水:“今个儿,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在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价往高里提!”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
常见的小说结构

常见的小说结构1.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最常见的小说结构之一。
故事情节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始终以线性方式推进。
读者可以从头到尾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阅读。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最常见的小说结构之一。
故事情节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始终以线性方式推进。
读者可以从头到尾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阅读。
2.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常用于叙述多个故事或以多个视角展示故事情节的小说。
一个核心故事通常被嵌套在若干个次要故事中,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整个框架。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常用于叙述多个故事或以多个视角展示故事情节的小说。
一个核心故事通常被嵌套在若干个次要故事中,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整个框架。
3. 循环结构:循环结构在小说中体现为重复出现的情节、主题或事件。
故事情节会回到起点,并以某种方式再次展开,产生一种回环的感觉。
循环结构:循环结构在小说中体现为重复出现的情节、主题或事件。
故事情节会回到起点,并以某种方式再次展开,产生一种回环的感觉。
4. 纵横交错结构:纵横交错结构将多个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各自独立发展,但又相互关联。
通过穿插和交叉的方式,增加了悬念和吸引力。
纵横交错结构:纵横交错结构将多个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各自独立发展,但又相互关联。
通过穿插和交叉的方式,增加了悬念和吸引力。
5. 反转结构:反转结构是通过改变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或引入意想不到的转折来吸引读者。
通常包含意外发生的情节或不寻常的结局。
反转结构:反转结构是通过改变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或引入意想不到的转折来吸引读者。
通常包含意外发生的情节或不寻常的结局。
6. 中心式结构:中心式结构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或事件展开,其他情节和人物都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增强了故事的集中性和鲜明性。
中心式结构:中心式结构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或事件展开,其他情节和人物都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增强了故事的集中性和鲜明性。
这些是一些常见的小说结构,每一种都有其独特之处。
作为作者,在选择小说结构时,可以根据故事的性质和情节的发展需要来决定最适合的结构方式。
短篇小说常见的结构形态

短篇小说常见的结构形态短篇小说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局部反映整体的语言艺术,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虽然不一定要重大的社会题材,但必须反映重大的社会意义。
同时,它在结构安排上,也应见出匠心,一丝不苟。
安排短篇小说的结构,总的说来,头绪不能过繁,过程不能拉得太长,人物不能过多,铺述不宜过详,表达不宜和盘托出,高潮不能一个接一个。
它应该凝练集中,以少显多。
否则,极易写成压缩的中篇。
短篇小说常见的结构形态有下面几种:(一)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结构线,小说的展开完全依据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事件的发生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的因果链,承上起下,环环相扣,关系紧密。
巧妙的作者,往往将情节搓拧、颠倒,使读者产生陌生感、惊奇感,但小说仍建筑在一个相当完整的故事结构上。
情节结构的展开一般有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尾,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依据情节展开的线索,又可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三线结构。
单线结构往往是一人一事一线贯穿到底,情节单纯,其间间或有转折、曲折、升降等,但无论怎样地变化、反复,情节线索总是单一的。
双线结构的特点是情节交叉或平行,前者如鲁迅的《药》,后者如《麦客》。
《麦客》写父子俩一同去打短工,到了不同的人家,父亲在艰难的境遇中失掉自尊,偷手表被发现,内疚而归;儿子则被新生活搅起爱情、自由的渴望,最后就范于传统道德。
作者把两个本来可以各自独立的故事交互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两个空间,两组人物、两组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情感追求,构成双重现实内容。
这种结构,减弱了作者有头有尾讲述一个故事的封闭性,使小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具有现代人的时空感。
短篇小说还有三条或三条以上情节线索的。
有时候,作者将三条以上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大故事里套小故事,如好看的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有时,则将几条情节线交织平行推进,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如王安忆的《小院琐记》。
一般说来,三条情节线索以上的结构,初学者不易把握。
情节结构是短篇小说最基本的一种结构方式,它的优点是行动、吸引人,符合一般人的审美习惯,但又有它的局限性:①以事件为结构中心,作者的注意力停留在故事情节本身的生动有趣上,处理不好,容易削弱人物的刻画。
高中语文小说结构梳理

高中语文小说结构梳理掌握小说的结构特点,针对高考小说题,利于快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语文基础知识深厚,点点滴滴皆学问,方可考试中游刃有余。
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6.蒙太奇式。
也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7.横断面式。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如《半张纸》。
8.意识流式。
即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如《墙上的斑点》。
以下是个小说结构知识——

以下是个小说结构知识——小说结构知识小说结构是指小说的故事内容如何组织的方式和结构。
这个结构是作者确定的,可以通过角色发展、情节发展、时间线和故事的结局来构建。
下面详细介绍几种小说结构。
1.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小说最常见的结构之一。
它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呈现故事的,并遵循最基本的开始-中间-结尾的结构。
读者会从书的第一页开始跟随主角,逐步了解他的背景、目标和障碍,并在故事的高潮中解决冲突,直到结局。
这种结构通常保持线性时间轴,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
2.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线性结构的一个变化。
在这种结构中,主人公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行动,而是跳跃地表现出故事情节。
在小说结构中,作者可能会使用回忆录、闪回、闪现等手段来呈现不同的事件。
这种结构可以让故事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
但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线性时间轴已经被打乱。
3.螺旋式结构螺旋式结构是小说中一种非常有趣、富有想象力的结构。
它通过内容和情节的发展,由一次又一次的循环而形成。
这个结构可以让人想起一个宝藏,需要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不断深入,直到我们找到有关线索的答案。
这种结构可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并使读者保持好奇心。
4.多线结构多线结构是小说中比较复杂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故事。
在不同的情节里有不同的主人公或者不同的背景故事。
这种结构可以使故事更具剧情性,也可以为读者提供强烈的情感和惊喜。
但如果多线交错量过多,读者可能会迷失在多条故事线中,其中的某些线条可能并不重要。
5.圆形结构圆形结构是指在小说开始和结束时,有一种对称的结构,这种结构强调故事始终重复循环回到了相同的起点。
在许多经典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过不止一次主人公必须跨越同样的障碍,以实现他们的目标。
这样的结构可以让故事的结构更具体,使读者理解故事中“人们从历史的悲哀中自由,却忘记了历史”。
总之,这些小说结构各有优缺点,每一种结构都可以用来构建有效的故事情节,可以根据小说的类型选择一种合适的结构来最好地呈现故事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的结构小说的结构是指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
结构通常与情节并称为情节结构,但事实上,结构并不等同于情节;结构大于情节,涵盖了小说中的情节与非情节因素,结构的任务除了对情节的因素进行剪裁布局外,还要对非情节的因素组织安排。
小说结构方式常见的有:⒈单线型结构。
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线索明晰。
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
小说情节由发端、展开到结局乃至尾声,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犹如链条一般。
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
例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以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前后经过为线索来展开叙事,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
⒉复线型结构。
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运用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能更丰满地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鲁迅的小说《药》采用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模式。
故事的外壳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则是夏家的故事,通过华夏两家的命运表现双重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⒊辐射型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整篇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一个集中的“焦点”呈放射状展开,它具有打破时空界限的跳跃性。
其结构形式线索是心理流程。
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方式,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以“斑点”这一个象征性意象为核心的“结点”,连缀起六次心理猜测,来表达她对社会现实、对人生状态等问题的思考。
⒋蛛网型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整篇小说由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而成,盘根错节宛如一个蛛网。
例如,柳青的《创业史》由四条线索同时展开来结构情节:一条是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贫下中农的活动线索,一条是以郭振山为代表的党内反对派的活动线索;一条是以姚世杰、郭世富为代表的坚决反对合作化妄图恢复旧秩序的复辟势力的活动线索;一条是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中间人物”的活动线索。
四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有机的网。
此外,还有板块型结构、回环型结构等。
限于篇幅,此处从略。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小说阅读文本大都是小小说或者是节选改编自长篇小说的某一章节,具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形象。
从“分析作品结构”这一考点来看,其常见题型主要有:通过概括小说情节梗概,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解说其思路脉络;通过梳理小说情节结构组成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理解小说的整体构思特点;通过分析小说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问题,理解小说谋篇布局的章法及意图;等等。
那么,高考小说阅读“分析作品结构”类型试题的应答的思维策略有哪些呢?下面试作简要解说。
⒈从人物看结构有些小说以人物的性格变化或心理、情感的变化来组成文章结构,抓住了人物性格演变过程,理出了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的轨迹,也就把握了小说的结构。
比如,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从其处理狗咬人案件中的性格变化,根据他对狗的态度随着是否主人是将军家的而反复变化的心理、情感,就能快捷地梳理出作品的情节脉络。
⒉从事件看结构有些小说,常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组织文章结构。
从事件看结构,就是要留意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量变和质变、前因和后果、主次轻重等。
事物的这种内部联系,往往是文章结构的依据。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安排了一主一从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主线以正面人物林冲的行踪连接了次要人物——帮助他的店小二,与陷害他的管营、差拨;副线写陆谦、富安与管营差拨勾结,密谋,妄图杀死林冲的经过。
主线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林冲寻仇——寻到第六日,心下自慢——看管草料场——出去买酒——草厅被雪压塌——栖身山神庙——杀仇人。
副线时隐时现,巧设悬念:管营、差拨与陆谦等密谋杀林冲——之后隐匿不见——打发林冲看管草料场——火烧草料场——山神庙观火——被杀。
通过一主一从两条线索时而交织时而错开的设计,曲折有致,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低谷,时而高潮,使情节完整丰富,跌宕起伏,一步步向前发展,格外吸引人。
⒊从“物”看结构有些小说,其全部故事情节往往与某一具体“物品”存在着紧密关联,该物品往往是贯穿作品全篇的线索关联物。
因而,紧扣这一“物”的来龙去脉来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的源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就能理出作品的脉络、层次。
例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
按“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项链真伪”为思路。
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而表现一个发人深省的主题。
上述内容就小说文本整体布局的角度来讲情节脉络的梳理方法。
至于分析小说的开端、高潮、结尾等的意图,分析小说的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的技巧,则要立足于小说文本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质检的关联来作具体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绿豆宗利华继秫秸、荞麦之后,粮仓的第三个闺女,绿豆,在一个日光辉煌的午后不盼而至。
当时,粮仓正弓在地里,挥汗如雨。
有人吆喝,粮仓,粮仓,你老婆生了。
粮仓就握了一把绿豆气势磅礴往家奔。
进门,便闻听惊天动地一声哭。
接生婆二寡妇荡着两支小脚出来,说恭喜呀粮仓,又是千金。
①粮仓就戳在当地,骂,操!就取个名儿,叫绿豆。
绿豆能哭,哭起来不住点。
粮仓烦躁,将粘粥碗一掷,吼。
②哭,哭,有本事你给我哭出个茶壶嘴儿来?其时,计划生育形势已经相当严峻。
老婆目睹村人被罚得连炒菜锅也没有了之后,与粮仓商议,他爹,要不,咱去结扎?粮仓面冲门外,半截腚却在门框里。
半天,笼起一团烟来,叹气,啥人啥命。
粮仓便有一个宏伟计划在脑壳里成型。
粮仓要把绿豆培养成个养老的孩子。
也就是说,粮仓把养老女婿的指标分给了绿豆。
就常见这么一幕动人的情景。
绿豆是好孩子不?是。
绿豆长大了干啥?伺候爹娘。
找个养老女婿干啥?给爹打酒喝。
一问一答中,粮仓的脸蹙成核桃状,写满惬意。
绿豆咯咯而笑,一脸无邪。
绿豆在成长过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其抗恶劣气候的能力,尽管是粗衣粗饭,一株绿豆还是长得跟钻天杨似地。
绿豆成了庄户地里一把好手,推车挑担,不压于男劳力。
一帮混小子就暗地里捉摸。
啧啧,不知道谁能放倒她。
放到绿豆的工作很快就由一个外村的小青年完成了。
绿豆否决了粮仓给她安排的一系列婆家之后,自由恋爱了。
小青年是独苗,显然,不适合干养老女婿。
让粮仓头疼的是,绿豆也不愿让青年做上门婿。
于是,粮仓和绿豆展开持久战。
先,粮仓挥起烧火棍,直击绿豆背部,嗵得一声响,被硬硬地弹起,粮仓登时泪满眼眶。
骂,他娘的,你咋不躲,你咋不躲呢?粮仓在那一刻大悟,姑娘大了,岂能打得?于是,粮仓蒙被卧炕,绝食。
绿豆不劝,顿顿调制香喷喷菜肴三二盘,置于炕头,再温一壶酒。
首日,粮仓不动,绿豆当其面狼吞虎咽,消灭之。
次日,又如此,三日,粮仓鱼跃而起,娘的,好人还能让尿憋死?绿豆与娘隔了窗户嘿嘿而笑。
绿豆终于出嫁,视公婆为亲父母,且小两口甩开膀子干,不几年功夫,一摆溜儿红砖红瓦房拔地而起。
一日,绿豆说,该把俺爹俺娘接来了。
男人问,那跟养老女婿有啥区别?绿豆一瞪眼,有啥区别你还不清楚?叫你去你就去,胡罗嗦个啥?男人一笑,跟你闹着玩呢。
就把粮仓老两口接来了。
顺便还打了一桶散酒。
男人知道,老丈人最喜的就是闲空儿抿点小酒。
(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⒈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弓”“挥汗如雨”等词简洁而生动地描写出粮仓在地里卖力劳作的辛苦场景。
B.“面冲门外”“半截腚却在门框里”这些神情、动作描写表现了粮仓矛盾的心理。
C.“一株绿豆还是长得跟钻天杨似地”这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绿豆茁壮成长的状态。
D.“你咋不躲,你咋不躲呢?”这一句运用反复、反问手法表明了粮仓愤懑不已的心绪。
E.“瞪”“叫你去你就去,胡罗嗦个啥?”这些神情、语言描写突出了绿豆专横、霸道的性格。
⒉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⑴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加点动词进行赏析。
⑵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样写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
⒊依据小说内容,概括粮仓形象的特点。
⒋通读全文,概括绿豆形象的特点。
⒌请赏析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艺术。
【参考答案】⒈D. E.(D.“愤懑不已的心绪”这一表述不恰当,应该是“心疼、内疚、自责”等交织的复杂感情。
E.“突出了绿豆专横、霸道的性格”这一表述不恰当,这些神情、动作描写表明绿豆对她男人的“那跟养老女婿有啥区别?”的陈腐观念的不满,体现了她的孝心。
)⒉⑴“粮仓就戳在当地”这句中的“戳”字是“竖立、站立”的意思,用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粮仓听闻老婆又生了个闺女的消息之后的极度失望而刹那木然的心态。
⑵画线②句“哭,哭,有本事你给我哭出个茶壶嘴儿来?”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这从上文语境中的“吼”字可以明显看出)。
这句话,可以见出粮仓内心的烦躁、郁怒,他接连育了三个女孩,又面临相当严峻的计划生育的形势,想生男孩的愿望已经难以实现了,谁来负担将来养老呢?这是让他倍感纠结、焦虑的。
⒊粮仓的形象特点:①勤劳、善良、淳朴(如,他的卖力劳作、他对绿豆的心疼等);②隐忍、认命、但又有农民式的机智(如,他的“宏伟计划”);③有家长制的固执已见,但又能随顺自然(如,他最终认同了“绿豆”的自主恋爱与婚姻)。
⒋绿豆的形象特点:①性格倔强、大胆泼辣;②坚韧、独立、自强;③孝敬父母,有情有义;④聪慧机智,有主见。
⒌①这篇小说以“绿豆”为线索贯穿起全篇故事情节:绿豆的出生给粮仓带来了烦恼,绿豆的培养承载着粮仓的宏伟计划——养老,绿豆的自由恋爱否决了粮仓的安排而由此产生父女矛盾冲突,绿豆出嫁后勤劳创业孝敬双方父母。
作者从绿豆成长的上述四个阶段中剪辑了精彩场景来结构成文,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②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张弛有致、波澜起伏。
作者巧妙地运用激烈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全篇安排了两个回合的“张弛”:一是粮仓渴望男孩与老婆又生女孩使他深感绝望的矛盾,这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第一次“张”;粮仓老汉萌生让绿豆招女婿上门养老的宏伟计划,引出一段动人情景的描写,这是小说情节的第一次“弛”;绿豆自由恋爱冲决了粮仓的美好计划而引出父女矛盾,这是小说情节的第二次“张”;绿豆出嫁后接回二老,好好孝敬,这是小说情节的第二次“弛”。
如此安排,起伏跌宕,意趣横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绣鞋王奎山一大早,七婶就起来了。
今天是麦苗出嫁的日子。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
她想简单地弄点饭吃吃,就到黄瓜园贵他姑家去。
她想躲过这一天,免得自己看到麦苗出嫁伤心,也免得麦苗难受。
刚刚做好饭,麦苗就一头撞了进来。
麦苗进了屋冲她叫了一声“婶”,就到西间里去了。
她没有往西间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