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变法实用
北宋王安石变法(优秀版)

宋代官服
缠枝花卉纹金带
宋代形势图
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代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收入
(单位:贯)
15085万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支出
(单位:贯)
12677万余
“所出无余”
13186万余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 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 不异五代之时。
王安石手迹
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手迹
北宋《流民图》
王安石《致通判比部》尺牍手迹
宋神宗(1048—1085)
即赵顼,北宋皇帝,英宗子,1067—1085年 在位。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用王安石主 持变法,力谋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又 用王韶取熙河,加强对西夏的防御。王安石 罢相后,他更重视理财,积蓄力量。元丰四 年(1081年),使宦官李宪等,结集军队,拟 一举灭夏,以指挥失当败北。次年使徐禧筑 永乐城(在今陕西米脂西),准备再举,又被 夏人攻陷。其间又进行官制改革,所行新法 在他死后也即废弃。
王安石把自己的一些列改 革意见写成的一篇长达万言 《言事书》进献给在位已30多 年的仁宗皇帝,要求“变革天 下之弊法” ,但并未被仁宗 接受。直到年轻的宋神宗继位 后,才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 持变法革新。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宋仁宗(1010—1063)
即赵祯,北宋皇帝,真宗子,1022—1063 年在位。即位之初,刘太后摄政,明道二 年(1033年)太后死,他始亲政。在位时西 夏强盛,宋兵屡遭失败;辽亦乘机索取关 南之地。他屈辱求和,于庆历二年(1042 年)增加“纳”辽的岁币。四年,又以 “赐”为名,用岁币与西夏议和,加之官 员、士兵大增,形成冗费、冗官、冗兵之 积贫积弱局面。他虽曾起用范仲淹等作一 些整顿措施,但在反对派攻击下,不久即 废罢。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特别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 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中,农田水利法颁行后,原来废弃的一些水利工程得以修复, 还新建了不少水利设施,许多荒地辟成良田。青苗法和市易法都 以政府借贷的方式收取一定利息,免役法使民户以钱代役,这就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特别提醒
从各个角度总观王安石一生,他不仅是一位著 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 学家。无论哪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尤其他 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 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 史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
练习题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A.辽、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
王安石采取富国之举的目的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实质:调整封建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发展生产。 结合史实分析王安石军事变革的影响。 军事力量增强,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 屡败的被动局面。
历史比较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1、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 到强烈的反对 4、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大小收税
抑制 改变积贫 兼并 局面, 保障 调整国家、 地主与农 农业 生产 民的关系, 发展生产 增加 政府 收入
市易法
政府宏观调控
认识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 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 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 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 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 入也有所增加。
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总结

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家之一。
他的变法思想和政策对于北宋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总结王安石变法的知识点。
一、王安石的背景和动机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和社会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担任重要职务期间,目睹了北宋政治和社会的许多问题,例如地方官员的腐败、贫富差距的加剧和农民的困境。
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王安石决心进行变法,以改善这些问题。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革新”,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改革来解决北宋时期的问题。
其主要内容包括:1.钱粮改革:王安石通过实施新的财政政策,推行“青苗法”和“免役法”。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减轻农民的负担。
2.科举改革: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
他取消了过去的贵族特权,强调考试的公平性和实用性。
这一改革帮助培养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提升了政府的运作效率。
3.教育改革:王安石重视教育,他推行了“官学”制度,为官员培训提供了机会。
此外,他还鼓励民间教育的发展,提倡普及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以下是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重要影响:1.经济发展:王安石的财政改革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减轻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2.政治制度改革: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和官学制度推行,为北宋政府引进了更多有才能的官员,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此外,他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使政治更加集权化。
3.文化繁荣: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他通过改革科举制度和推动普及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这不仅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推行“青苗法”:该法通过减免租税、提供农业贷款等措施,以促进农民增产粮食,并提高国家收税额。
2. 实行“免役法”:减轻农民的义务劳役,为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3. 推行“市易法”: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通过设立市舶司(后称商税所)来管理市场,增加税收,并建立交易所,规范商品交易。
4. 实行“放贷法”:倡导发展民间借贷,为商人提供贷款,扩大商业和手工业的规模,推动经济发展。
5. 开通“水利工程”:修筑灌溉渠道和水利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总体来说,王安石变法主要通过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能力,从而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 青苗法呀,这就像是给农民伯伯们及时送来的一场春雨!比如说吧,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借钱给农民,等秋收了再还,这不是帮了农民大忙嘛,让他们不用去借高利贷啦。
2. 募役法,哎呀呀,就好像给大家分配任务一样!以前各种劳役都要百姓自己去干,现在呢,交钱就行了,让专门的人去干,这样不就轻松多啦!比如张三原来得去修河坝,现在交钱就能不去啦。
3. 保甲法呢,不就是把大家组织起来嘛!让百姓们几户一组,互相帮忙、互相监督,还能训练一下,提高安全性呢。
就像一个村子成了一个紧密的大家庭。
4. 农田水利法,这可是关乎农田的大好事呀!政府鼓励大家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就像给农田加了营养一样,粮食产量可不就上去了嘛。
你想想,要是你家的田能得到更好的灌溉,那得多棒啊。
5. 市易法,这不就是让市场更公平嘛!政府参与到商品买卖中,稳定物价,防止大商人垄断。
好比说商人李四想恶意抬高物价,现在可不行了哟。
6. 方田均税法,就是要把土地丈量清楚呀,谁该交多少税就明明白白啦。
就像整理房间一样,把混乱的东西都归置清楚。
7. 均输法,这是让物资调配更合理呀!政府来统筹物资的运输和买卖,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就像有个聪明的管家在管理家里的东西一样。
8. 改革科举制度,这可是为了培养更多真正有用的人才呢!不再只考那些死板的东西,让大家能学到更实用的知识。
这不就像是给教育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嘛。
我觉得王安石变法真的有很多好的地方呀,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对北宋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呢!。
七年级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七年级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是一次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运动。
它始于北宋末年,在北宋仁宗和神宗两位皇帝的支持下,持续了十余年之久。
本文将全面介绍七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一、王安石及其变法背景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改革思想和具有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说,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他之前,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已经逐渐萎缩,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则呈现停滞状态。
面对这种局面,政府也无计可施,税收不断增长,百姓的负担也愈加沉重。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政、青苗、免役、市易、保甲等五个方面。
学政制度是指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新官,并允许选中士子跨地区执政,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地方行政的掌控。
青苗法实行“租禄赋役”制,将在地税赋中的赋税改为直接向较富裕的地主征收物质,以支持粮食农业发展。
免役制度则降低兵役负担,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市易制度允许私人经营商业,鼓励商品流通,并设立有关规章制度,保障市民的权益。
保甲制度则是在基层社区内设立“保甲”制度,强制性地规定每个人都要履行一定程度的自愿义务,从而加强基层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
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使得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并通过加强对基层的控制,使得政府行政更加有序和稳定。
然而,新法信奉“务实”,而非“德治”,即强调实效,而非以道德约束社会。
由于新法的推行并不令人满意,加上旧派官员和地方势力的阻挠,新法不再得到支持,失去了先前的声势和政治基础,最终于庆历年间失败了。
结论作为一次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同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生历史课上,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为今后的社会发展积累经验和智慧。
《王安石变法》(使用)

王安石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哪些启示?
王安石变法的启示
第一,改革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循序 渐进,避免急功近利。 第二,改革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 家利益和百姓个人利益,必须争取广泛的社 会基础。 第三,改革必须培养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四,改革过程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加 强监督。
偶
然
增加苛捐杂税
性
)
冗兵、冗费
三冗 两积 三大危机 三大矛盾
改革
庆历新政 —— 失败 = 未解决危机
铺垫
实质:统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
王安石变法
整,以解决危机,巩固统治,是应急措施。
王安石变法背景:
•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 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 2.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 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2)变法推行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3)变法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善,反加重百
姓负担 (4)宋神宗的动摇与去世。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变法的命运 ——新法被废除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 至靖康之乱,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清 赵翼
“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北宋 韦骧
均输法
强
保甲法
兵
保马法
之
将兵法
法
设军器监
节省了政府开支,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提高武器质量。
增强了国力, 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 积贫 积弱的局面
取 改革科举制度
士
整顿太学 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
之
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
法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改革,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成就了北宋时期的改革先驱。
首先,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是推行新法。
新法的基本精神是以“靖康之耻,忠孝之道”为主题,旨在建立一个稳定、公正、高效的政府体系。
他通过制定《新法七条章程》,其中包括增加军费、改善税制、发展农田水利、加强教育等措施,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并改善农民的生活。
其次,王安石变法还推行了“青苗法”。
这是一项农田水利政策,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来调整农田的水利状况,增加农田的灌溉面积,提高农田的产出。
这项政策不仅促进了农田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王安石还推行了“保甲法”,这是一项整顿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措施。
他通过组建甲科、保科,建立社区自治组织,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提高地方政府的运行效率和公正度。
同时,他还通过加强对地方百姓的宣传教育,提倡守法、廉政、勤劳和礼仪,推动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王安石变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整体性。
他不仅仅是一些局部性的改革措施,而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变革。
他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了农田水利状况,改进了教育体制,完善了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等。
这些措施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改革体系。
王安石变法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北宋时期的现实问题,更在于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他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推动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他强调勤劳、廉政、守法和礼仪的重要性,既提高了人民的道德水平,也改善了社会风气。
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改革,通过推行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解决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
他的改革对于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贫
•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 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 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这说明造成北宋 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财政匮乏不足以立国 • B.军制腐败开销过大 C.强化中央集权的弊端 • D.庆历新政举措不当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C ) A.辽、夏的军事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 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 B ) 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假如你是个富商,王安 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 的利益有直接关系?
假如你是个农民:王安 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 的利益有直接关系?
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 青苗法、募役法、农 税法、募役法、均输法等。 田水利法、方田均税 法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 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 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 原因
①宋仁宗的不信任 ②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 ③措施“太猛”“更张无渐” ④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 ⑤农民无获明显好处 关关键问题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天变不足畏: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新法的回应) ——王安石《感事》 祖宗之法不足守:前人制定的法度若不适应当
3.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造成了北宋中期 “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最大教训是 (A ) A.政治改革应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B.要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 C.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D.应加强地方防御能力 4.北宋统治者采用“分化事权”方法的直接结果是 ( C ) A.防止了文官武将专权 B.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C.形成了冗官局面 D.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想一想:假如你是 王安石,你会重点 解决哪些问题?
积贫 增加财政收入以富国 变法 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强兵 核心
积弱
王安石变法主 要在哪几个方 面进行?
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二、变法的内容 核心内容: 富国强兵
1.理财(富国)措施
青 苗 法 均 输 法
④ ①
募 役 法 均⑤ 税方 法田
②
水③ 利农 法田
募役法 又称免役法。政府 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 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 免役钱,雇人服役。不 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 出钱。
韩琦说:“乡村上户并坊郭有物业人户,乃是从来兼 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贯,令纳一贯三百 文,则是官放息钱也。”
苏辙认为,王安石“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 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保守派 的反对
北宋《流民图》
变法期间,黄河流域 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 旧官僚乘机大作文章。有 个叫郑侠的小官,令人画 了一幅“流民图”,描绘 灾民的疾苦状况。他将这 幅画呈送神宗,攻击新法 造成民不聊生。朝廷的守 旧官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 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 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新 法。
皇室成员 的反对
暑之不可同时。”
3.对变法的评价: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 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进步性(历史作用):
①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局限性: ①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 的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 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提示一:郭沫若称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王 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
安 石 提示二: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请根据提示指出“他”是谁? 提示三: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
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
提示四: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诗句“春 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作者。 提示五:2007年在大连,温家宝总理提出作为 全球性的领导者,要有他 “三不足”的改革 精神。
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民族矛盾: 辽宋西夏连年征战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3、“庆历新政” 为变法提供了经验教 集中军权、行政权 军队战斗力弱 积弱 皇帝 和财政权(P47) 训 行政效率低下 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 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国家财政负担 冗兵﹑冗官 变法目的: 积贫 沉重入不敷出 冗费 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⑥
市 易 法
1、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其中,引起争 措施 内容 议最大的哪些 作用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措施?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均输法
减轻百姓负担 市易法 青苗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货,短缺时卖出 稳定物价
政府低息贷款给 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 剥,增加政府的收入
二、措施:
1.目的: 2.核心措施: 3.主要措施:
( 可 能 性 )
三、评价:
1、性质: 2、进步性: 3、局限性:
四、启示:
巩固练习
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 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主要目的在( ) A.抵抗辽国的进攻 B.加强对农民阶级反抗的镇压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与大地主斗争的力量
C
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 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A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 水利法 9.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 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 C 军器监
3、取士之法:科举与选官制度改革
①改革(内容上)科举制度:废诗赋取士,注重能 力的经义策论考试
经义考试: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 ②选官制度改革:贯彻择优录用,惟才用人的 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 原则, 克服恩荫弊病 为题,由应试者围绕此文句展 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 开议论,阐发义理. 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策论考试: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 ③学校教育改革:整顿太学,优异者不经科考可 ——王安石 务策论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要 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 求考生就一些政治问题展开论 培养专门人才。重视发展地方教育.
资料回放:朝梁暮晋的动荡年代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拨乱五十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七十一回本)
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民族矛盾: 辽宋西夏连年征战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
军队战斗力弱 行政效率低下 国家财政负担 沉重入不敷出 皇帝 集中军权、行政权 和财政权(P47) 冗兵﹑冗官 冗费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清丈土地,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等级收税
青苗法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 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 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 付息。这就使农民在耕 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 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 受高利贷盘剥。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的是( A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青苗法 5、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反映了 A、封建制度由强盛转衰 B、中国经济重心转移 C、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D、封建剥削的加重 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 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D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④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2、强兵措施:
整顿军队
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A.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作用: 提高军队战斗力 B.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 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作用:加强对人民控制,节省军费, 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C.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作用: 减少政府支出
• 在王安石变法中,引起隐匿田亩、逃 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 B.市易法 •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 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 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 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 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 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原因是( ) •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 B.对农民剥削仍然过重 •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
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 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 改革会有阻力、充满艰险
课堂小结
一、背景: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必要性) 2、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改革精神。 4、宋神宗的支持。
神宗坚 持新法
2.失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