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深入群众——作风建设党课讲稿(31页)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深入群众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好,我们这堂课接着讲作风建设,这次的话题是深入群众。那对于深入群众这个问题,所有的领导干部都不应该陌生。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个十八大的部署是要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所以在这一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中有三个重要的立足点。首先,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人民反映突出的问题,我们怎么把它解决?第一是要深入群众,先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实事求是,先得理解现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第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堂课提出要提到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样的能力和方法,有些传统的东西能不能用,该不用的地方我们要将它坚决地放下,现在其实很多地方做群众工作出现了两个极端。第一个阶段,对传统不屑一顾,总想着现在的形势跟以往不一样了,过去那种走街串巷式的,深入老百姓家庭中去的那种工作方法我们用不上了。第二种依赖是,一提到做群众工作,就想搞传统的东西,如“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现在很多地方还在搞“三同”,

“三同”事情是现在人民群众反映尤为强烈的一件事情,我们在这堂课的过程中会逐一给大家介绍。

第二,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联系群众不是一阵风,不是走过场,更不是作秀,需要有相关的制度进行保障。

第三点,也是我们当下做群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秀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其实是一个作风的问题。党员干部能否联系群众,就看其作风过不过硬,到不到位了,哪怕你没有相关的制度,或在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作风优良仍然可以凝聚党心民心,所以我们的深入群众,这堂课主要是围绕着作风来讲的。

那习近平同志也是多次讲党的群众工作了,比较重要的话有这么几条,群众在干部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要拧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讲得是非常地生动形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群众工作是要在实践中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地市区。谋求自己过得好,也必须让别人过得好。习近平同志对群众工作就提出了以上五点纲领性的要求。

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但我们现在做工作情况毕竟面临着新形势。主要是“三大挑

战”的问题。第一,由革命党到执政党,不仅意味着党的地位的变化,而要求党的理论和方式也要跟着转变。

过去是革命党,革命党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做事情的目的特别强,革命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要盯着一个方向去做,而且革命是一个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要达到目的,各种各样的方法都要用尽,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战场上就是你死我活,所以革命是一个非法制状态,那现在作为执政党,那执政党的目的是多样化的,要有更强大的综合提炼的能力。第二,要讲制度、法治和程序,如果执政党依然当着革命党的方式来做事,那就是自己破坏自己的基础,自己松动自己的执政框架,所以理念、活动都要跟着转变。

那第二个挑战,从领导计划经济转变为领导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处理好党的领导的一元和市场发展的多元之间

的关系,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党的领导是一元化领导,一个行政命令下去,什么都按照这个命令去做,现在不一样,党的领导是一元的,可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多元的,市场的变化甚至是难以预测的,如近年来出现的新媒体,放到5年前,当新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的执政者都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会有多厉害,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产物,有了新媒体之后,每一个人都可以及时地将消息散播到网上,无论是宣传工作还是执政的其他方式,都要跟着转变。过去有的地方一出问题就“捂盖子”,现在盖子是捂不住了。过去很多地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跟老百姓的沟

通存在着一种官民之间的差距,现在这个差距也逐渐地被抹平了,所以我们怎样处理好这样的关系。

第三,对于一个执政并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党来说,迫切需要解决如何权力随意延伸到市场经济的资源竞争过程当中去,我们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和权力的控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权力在市场经济范围的延伸,我们的改革开放不会取得那么重要的成就,但时过境迁,随着我们改革开放日益向改革的深水区方向推进,市场经济和权力必须逐步地分开,否则的话,改革便会陷入僵局,因为权力和市场在一起将培养出巨大的权贵阶层。这是我们做群众工作目前所遇到的“三大挑战”。

那在作风上,我们面对着哪些问题?首先个群众观点淡薄,宗旨不强,不相信、不依靠群众,甚至脱离群众。我在讲实事求是的课的时候就讲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事实首先要从学习上来谈?无论你是知识精英还是政治精英,总会觉得自己的头脑当中有一套先进的真理,我们对真理的信仰是足够的,但验证真理的自觉性却远远地不够,当群众的观点跟我们的观点发生抵触的时候,我们会想的是群众的意识没有达到,因此我们不懂得跟群众做工作,反而是一意孤行地推行我们的意志,这就造成了目前的现状,群众观点淡薄、宗旨意识不强。

第二点,群众立场不坚定,个人主义严重,只为自己考虑不为群众考虑。如果第一个问题还在处于为了把事情做好延伸出的

问题,那第二个问题纯粹是党性修养不够,党员的责任心不强所造成的。

第三点,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缺乏亲和力、感召力,按照法律和政策办事能力不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本领不够。做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我们没有创新,脑子里还想着“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的影响很恶劣,老百姓有自己的工作,尤其在农村的,都到外面打工,天天搁老百姓家里,跟人家同吃同住同劳动,老百姓怎么受得了。有的时候老百姓为了陪一个领导干部,还把自己在家里打工的那些子女都请回家里,给人家造成很大的麻烦。这种简单原始的办法,在当代的群众工作当中真的是没有用处了,但又拿不出一些新办法出来,到某一个乡村去视察,没有亲和力,领导在那里高高在上的,更没有感召力,说话都是官话、套话,群众听不懂,最重要的是不懂得按照法律和政策办事。

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要依法治国,那依法治国,就得按照法律的方式来运行权力,可是我们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甚至有的干部还提出,老百姓的很多方式方法和做法是不守法的,如果我们按照守法的方式去做就治不住他们,这是现代在党员干部当中,尤其是基层干部当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不解决,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将会一点一点地被磨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本领不高,这个问题的改进是指日可待的,现代信息技术也不是我们要掌握多么尖端的技术,我们只

需要了解现在新媒体平台,手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具体应用措施即可,关键是得在这上面动脑筋。

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已有制度贯彻落实不力,工作缺乏制度安排,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如调查研究,想调查就调查,不想调查就不去,没有制度性安排。调查研究该怎么做,走哪几步程序,没有安排。所以,调查研究常常会演变为领导视察,这是我们的制度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二、如何理解“群众路线”

那如何在作风上深入群众?首先我们必须得深入地理解一

下何为群众路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大家其实现在有很多的误解,如一提到“深入群众”,为群众做好事就是深入群众,为群众做好事,了解群众的诉求和意愿,这故而是深入群众,但这绝不是群众路线的全部内容,甚至它不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最根本的是要把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演变为我们的政策和我们的执政能力,这才是群众路线。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得解决群众的问题,如果连群众的问题都不解决,那谈何尊重群众的创造力,谈何尊重群众的智慧,群众也不会为你提供这样的智慧,所以群众路线的核心是要把群众的创造力给激发出来,把他们的智慧给吸收过来。深入群众,一方面要解决群众的当下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正确地利用和动员群众的力量。所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才是群众路线真正的归宿,到群众中去的落脚点是服务于群众的,这个问题不用争

议,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了。

我们接着往下看,作风建设是群众工作的核心,那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防腐蚀的六条措施,这都是作风,有这六条措施:不给党的领导者祝寿,这条措施提得非常好,因为七届二中全会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地夺得全国革命的胜利,但在苏联,斯大林活着的时候就给人家贺寿了,不给党的领导者祝寿,这是避免党群关系出现破灭必须得遵循的一个原则。第二,不送礼。第三,少敬酒。第四,少拍掌。到现在为止,这几条我们做得都不够好。“八项规定”以来有所好转,第五条做得还不错,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第六条是最有意思的,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这个措施我们可以去讨论,不跟马、恩、列、斯并列,我们到底做到没有?我们常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我们是跟马、恩、列、斯并列的,但是不是作风上就出了大问题?这不一定,也不见得。当时我们党还没有夺得全国革命的胜利,我们还没有建立政权,后来发现建立政权之后,尤其是一个新生的政权,我们面临的任务特别重,我们必须得有意识形态的旗臶,但意识形态的旗臶首先得有某一个固定的思想体系作为号召,其次,得有中国特色,不能总是以马、恩、列、斯打在那里,那大家都会这还是一个中国的政权吗?还能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的

问题吗?所以把中国的同志放在马、恩、列、斯之后,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不能总是这样,总是说把中国历代的这些领导人全部

抬到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邓小平以后我们基本讲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我们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就不再把中国同志的名字给直接摆出来了,这是我们实事求是地调整了宣传的政策和意识形态建设方向。这是关于作风建设的过去的几条建议。

关于群众工作的问题就牵扯到党群的基本关系。那在列宁的著作当中他就提出了,在一切国家,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除了党以外,还有靠近党的广大阶层和组成党,为党提供成员和养料的这一阶级的广大群众。那列宁的这句话,其实他是道明了党群关系的一些实质,群众首先是在党外的,党内也有普通的党员群众,但一般的广义的群众是在党外的。第二,群众是党员的材料和养分,这就说明党员是不能脱离群众的,鱼水关系的比喻是这样来的。

反对官僚主义,改善作风的前提是认识到群众的巨大创造力,这个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就曾提出:历史的活动将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基本动力,这一句话是我们的经典理论,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在理论上对此有所把握。

三、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群众

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如何对待群众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一些非常朴素的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但“群众”这个词我们用得并不多,这也可以透视出里面的一些理论色调,如晃晃一

部《四库全书》,“群众”一词就出现200多次,它显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群众的描述有这几个层面,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

首先,对群众的描述有普通民众,还有被统治的对象,如《史记集解》当中就有句话,“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通过美德来控制群众。还有易受蛊惑的众人,这是贬义,最后是非法聚集、抗命、叛乱、破坏的人。所以群众在中国中是一个中性词或贬义词。

我们看“群众”的写法,上面是一个“君”,下面是一个“羊”,它古代的一些写法,上面是统治的象征,下面是很多人,所以梁启超有一句话是“君也者,民之积也,君民一体也,故能群民谓之君,民所归者谓之王。”能把群众给团结起来的人才是君主,这里暗示了群众脱离执政者就成了一盘散沙。

那关于这个问题,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他是社会心理学创始人勒庞,在分析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他首先看到的是群众的破坏性,他说:“群众是不用承担责任的无名氏。”因为群众所有的感情和思想全部到了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个集体心理,他们是冲动、急躁、易变、轻信和偏执。

在民国末年有一位作家章锡琛,他写过一篇文章《群众心理之特征》,概括了群众的七个心理特征。第一,在群众中,意识之个性消失了。在群众中没有了个性;群众易为暗示所蛊惑;群

众轻信而易欺,什么谣言一放出去,大家都相信;群众易生共同之幻觉;群众平凡者也,不是精英;群众短语推理,要让群众有逻辑性地一步一步地说服他是不可能的;最后,群众之想象力极为强大。所以章锡琛这位老先生用了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特征,“用得其道,则可以成大事,立大业,用失其道,则大罪巨恶,亦一发而不可制。”共产党在历史上的成败经验其实都体现出了这两句话。

那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群众一些盲动性的现象,如一些群体性事件,其实有些却有其事,有些也确实是被谣言所惑,我们在网上也有一些网络报名,我们出了一个问题,前不久有一个卡车漏油了,当地村民都过来把这个油用脸盆,大盆小盆往自己家里端,这些事也不能吃,包括现在一些非法传销也是利用了群众的这些心理。既然群众是一盘散沙,既然群众有那么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还要深入群众?是因为只要把群众组织起来,就将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

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历程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最早是以吸纳工人群众为目标的,在党的二大全会上,我们就提出“党的一切运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要将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

(一)共产党人关于群众的判断

那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的判断也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最早对群众的判断是“劳苦群众”,劳苦群众是工人农民。后来我们

就将群众做了一个区分,劳动群众、农民群众、妇女群众、学生群众、士兵群众。其中,劳动群众是指工人阶级。最后也不作区分了,就是“群众”。

共产党人在革命当中有这几条总结:首先,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片面地依靠政府和军队不行;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改善群众的实际生活,满足你们的利益要求;第三,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第四,群众是需要争取的;第四,发展不是冒险的无根据的发展。根据在群众,在群众的要求。那最早提出要将群众组织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二大,当时陈独秀是书记。

那真正把这一点做得比较实的还是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即大革命期间,他是深入农村腹地进行调查研究,所以调查研究是真正接触群众的桥梁,他说:“跑到你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甚么,问他们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不组织的话,群众是一盘散沙,会出现很多问题。中国革命的农民战争期间就爆发出一些烧杀抢掠的事情,很多地方的农民群众是没有组织的,共产党顶多派一个委员下来,不在这里党组织,任由群众运动肆无忌惮地蔓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北伐战争期间,很多国民党将领后来为什么加入到了反共的阵营当中,因为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在前面辛辛苦苦地打仗,他们家里的农民把你们的田也

没收了,把你们的父母也关起来了,自然就造成了革命队伍的分化,所以群众一定要组织起来,组织起来群众才有战斗力。

那共产党人在组织群众的一开始想到的一点其实是给群众

做理论宣传,这个宣传做得确实很痛苦,所以,后来共产党内也发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提出群众工作当中出现的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不注重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只依靠全国政治运动的口号去煽动。今天我们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也时常面对类似的问题,领导到群众家视察,对群众嘘寒问暖,这是变成客套了,那更多的是讲当前政策怎么样,当前党的精神是什么样,这些东西要讲,但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去讲。不管群众的需求就光喊口号,那群众是会很厌烦的,包括宣传工作也是如此。在十七大刚结束的时候,我当时看电视,有一个省的领导到群众家里去,上来问:“十七大以来,你觉得生活条件改善得如何?”对群众来说,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来说,他们不一定真的理解十七大的概念是什么,说句非常严峻的话,我们现在的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硕士、博士,现在有了互联网媒体还好一点,但在这之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些硕士、博士,尤其是学理工科的硕士、博士,他们对党代会、人代会之间关系构成甚至区分都不一定能把握得清楚,现在跟一个普通的农民张口就说“十七大以后你的工作怎么样”,这个语言是人家不一定能够接受的,所以我们过去存在的问题,现在只是变了法子出现了,一定要扭转。

第二,单凭主观的理论,不顾群众的心理,把口号提得过高,

不知怎样聚集一切反对敌人的力量,我们现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单讲理论和口号,也不管群众是否接受。

第三,不懂得团结各团体的群众组成联合阵线。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确实存在的问题,把群众按阶级分类,分得一清二楚,不知道怎么把他们共同的愿望抽离出来、剥离出来、提炼出来,我们今天做群众工作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第四,党员的态度不好,总是可以区分党员和群众身份的差别。今天我们不是可以区分党员和群众身份差别了,我们是在刻意地区分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身份差别,这是做群众工作最严重的忌讳,没什么人会喜欢领导的身份出现在他的面前。

(二)如何做到“到群众中去”

那共产党在历史上是如何做到到群众中去的?第一步的做

法是关心群众生活,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这是我们党对群众工作的一个大的引导方向,党在运动上必须了解群众工作、群众生活,抓住群众斗争的情绪和要求,这一点说得非常到位,一定要从群众的要求出发进行政治革命。

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在中国革命时期有着许许多多的探索,首先提炼出的一点是要学会感召群众、说服群众,这也是我们党的文件当中明确指出的,党对群众的领导,不能站在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法律观点上,也不是站在“以党治国”的组织系统上,更不是因为党有武装力量,乃是因为党的一切政治主张都适合于群众的要求,都能取得群众之自愿的拥护。党应当说服

群众,而不能强迫群众”这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立下来的规定,得用自己的语言把群众给说服起来。“如果不能坚决的完全的肃清这种命令主义,党便不能成为有战斗力的能指寻群众的党,命令主义与争取群众是不能并存的。这一点我们在当年就明确地提出来了,只有国民党与群众的是命令的关系,这都是当年在文件里面的原话,而我们今天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仍然摆脱不了命令主义的思维。动员和感召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命令。

那在这个问题上,群众路线的提出就有了总体的背景,这句话是出现在《中共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上,说红军在筹款时,一要经过群众路线,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是非常困难的,建立革命根据地,我们也需要军费,那筹款时是怎么筹款?不是强令的摊派吗,而是要通过群众路线筹集经费。所以在革命军事斗争当中,党必须集中自己的领导权力,这是必然的,在军事领域当中,不可能事事都与人协商,不然还打什么仗。所以革命战争当中,党员和群众变成一种二元对二元的关系,在当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可中国共产党确实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政治远见的,即使客观上是二元的关系,也要尽量地去消除这样的二元关系,越是存在二元关系,越是要懂得和把握感召群众、说服群众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党群之间的实际关系、理想关系,应该是一个党群一体的关系,党和群众是在一起的这么一种关系,不是党员站在群众的身前,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而群众路线在理论上,它既是反对官僚主义,也是反对教条

主义。毛泽东同志有这么一段话,讲得就非常地精辟,“许多同志不注重和不善于团结积极分子组成领导核心,不注重和不善于使这种领导核心同广大群众密切地结合起来,因而使自己的领导变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领导。”前一半讲的是官僚主义的产生,不注重、不联系群众。后一半讲的是反对教条主义了,“许多同志,不注重和不善于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而欢喜主观主义地自作聪明地发表许多意见,因而使自己的意见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论。”这是教条主义了。所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所以,毛泽东主席以下的两段话在逻辑上非常地接近。“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把群众路线作为一种认识论来对待。

同样再看另外一段话,“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两段话的逻辑高度地相似,所以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具体工作中的反映。

那回到刚刚毛主席说的反对教条主义这段话可以看,他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