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形态学】

合集下载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种由骨髓幼稚白细胞增生异常导致的恶性肿瘤,通常表现为骨髓和外周血中出现大量幼稚白细胞,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出血、感染等。

因其发病急、病情重,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为了提高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准确性,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诊断标准,以便医生们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骨髓象学表现。

1. 骨髓增生异常。

2. 幼稚细胞比例≥20%。

3. 骨髓中出现原始细胞。

4. 骨髓中出现原始细胞比例≥10%。

二、免疫学标志。

1. MPO阳性。

2. CD13、CD33、CD117等髓系细胞特异性抗原阳性。

3. 细胞表面抗原异常表达。

三、分子遗传学标志。

1. 基因突变,如FLT3-ITD、NPM1、CEBPA等。

2. 染色体异常,如t(8;21)、t(15;17)等。

3. 基因融合,如RUNX1-RUNX1T1、PML-RARA等。

四、临床表现。

1. 贫血、出血、感染等全身症状。

2. 肝脾肿大。

3. 高乳酸脱氢酶(LDH)水平。

4. 高白蛋白血症。

五、其他辅助检查。

1. 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升高、贫血、血小板减少。

2. 骨髓穿刺涂片,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学。

3. 骨髓活检,观察骨髓组织学形态。

4. 分子遗传学检测,检测相关基因突变和融合。

以上就是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医生们在诊断时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以便早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对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帮助,提高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白血病确诊标准

白血病确诊标准

白血病确诊标准
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术等。

1. 临床症状: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通常与家族遗传、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等原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出血、贫血等症状。

2. 血常规检查:患者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的数量,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

3. 骨髓穿刺术:骨髓穿刺术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医生通过骨髓穿刺术,可以观察骨髓中的细胞形态,明确疾病类型。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细胞化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等检查明确诊断。

如果确诊患有白血病,患者可以遵医嘱通过注射用环磷酰胺、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

必要情况下,患者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手术治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身体不适请尽快前往医院就医。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简介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种以骨髓幼稚细胞克隆增殖为特征的恶性肿瘤。

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是诊断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1.骨髓增生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中,幼稚细胞明显增多而正常造血细胞减少。

骨髓涂片染色或骨髓穿刺活检可见到克罗埃希斯滕染色阳性的原始幼稚细胞,例如原始髓细胞和原始纤维母细胞。

2.破坏正常造血功能: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以异常的克隆扩张,导致正常造血细胞的生成受阻,进而导致贫血、出血倾向和感染的发生。

3.幼稚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胞核大而深染,核仁明显,胞质中常可见到嗜酸性颗粒、嗜碱性颗粒或原始纤维母细胞。

4.染色体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常伴有染色体异常,如t(8;21)、t(15;17)和inv(16),这些染色体异常可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5.免疫学表型异常: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在免疫表型方面常存在异常,如表达特定的免疫标记物,或缺乏正常造血细胞所特有的免疫标记物。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分类标准,急性白血病可以按照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类。

1.病理学分类:–M0型:未分化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缺乏明显的分化成熟细胞。

–M1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有较多的幼稚细胞,但仍可见到少量分化成熟细胞。

–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较多的幼稚细胞,同时伴有分化成熟细胞的存在。

–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多为早幼粒细胞或类似早幼粒细胞的细胞。

–M4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以幼稚的红系和巨核系细胞为主。

–M5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幼稚的单核细胞为主。

–M6型:急性纤维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幼稚的纤维母细胞为主。

白血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白血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白血病分型及诊断标准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中某些白细胞异常增生而导致的恶性血液疾病。

它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疾病,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和亚型。

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白血病,准确分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白血病的分型及其诊断标准,并提供相关观点和理解。

为了更好地了解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白血病的基本概念。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中异常增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数量过多,发育不成熟或功能异常。

根据白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特征,白血病可以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大类。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进展迅速的白血病,骨髓中存在大量未成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并且会抑制正常造血细胞的产生。

急性白血病通常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两大类。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由淋巴细胞前体异常增生导致的白血病。

它可发生在儿童和成人身上,儿童ALL占所有儿童肿瘤的25%,成人ALL则较为罕见。

ALL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骨髓和外周血液中异常淋巴细胞比例的检测及免疫分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标准,ALL通常被分为B细胞型和T细胞型。

B细胞型ALL占所有ALL患者的大部分,而T细胞型ALL较为罕见。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由骨髓中异常增生的髓系细胞引起的白血病。

与ALL不同的是,AML主要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尤其是中老年人。

AML的诊断主要依据骨髓中异常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分型。

根据WHO的分类标准,AML根据细胞学分类、分子遗传学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多个亚型。

慢性白血病是一类进展缓慢的白血病,相对于急性白血病而言,慢性白血病的白细胞增生相对成熟,功能也相对正常。

慢性白血病一般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两大类。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由成熟淋巴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白血病。

CLL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很少影响年轻人和儿童。

急性白血病血液病诊疗指南

急性白血病血液病诊疗指南

急性白血病血液病诊疗指南急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发生急性克隆性恶变,恶性细胞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阻滞较早阶段,迅速积聚,抑制正常骨髓造血,最终导致临床出现贫血、感染、出血和肿瘤细胞浸润的疾病。

【临床表现】起病急缓不一,急者出现突然高热和/或出血。

缓慢者仅有贫血或者出血趋势。

1. 贫血往往是首发症状,呈进行性发展,半数人就诊时已是重度贫血。

2. 发热半数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可低热,也可高热,若有高热多提示有感染。

3.出血【诊断要点】1. 起病急骤,有贫血、发热、出血或其他部位浸润的症状。

2. 体征中可见贫血、出血点、淤斑、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等。

3. 骨髓形态学为诊断中最主要的依据:原始细胞>30%(参照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原始细胞>20%)。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形态学分类(FAB)M0 过氧化物酶阴性M1 原始细胞>90%;过氧化物酶>3%M2 原始细胞20—90%;单核细胞<20%M3 早幼粒细胞为主M4 原始细胞20~90%;单核细胞20--80%M5 M5a 原始单核细胞>80%,M5b 主要是幼单及成熟单核细胞M6 红细胞系≥50%,原粒或原单细胞≥30%M7 原始巨核细胞>2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FAB)分类:L1 原幼淋细胞>30%,原始细胞小而一致,核仁不清L2 核仁较大而不规则L3 细胞大而胞质高度嗜碱双表型:同时具备淋巴和粒系表型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分型补充及诊断标准补充(MIC分型)1.分型(1)AML伴染色体异常:(2)AML伴多细胞系造血紊乱(有或没有MDS史的)(3)AML不在FAB中M0—M7范畴中的(4)AML/MDS;有明确的与治疗或职业有关引起原因的相关病史2.诊断:原始细胞占30%改为20%可诊断白血病全国白血病分型会议(1980年天津)标准M1 原始粒细胞≥90%,早幼粒细胞很少M2 M2a:原粒细胞30%一90%,单核细胞<20%,早粒细胞以下阶段<10%。

急性白血病诊疗规范

急性白血病诊疗规范

急性白血病诊疗规范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由于骨髓中异常的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并浸润各种器官组织,使正常造血受抑,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临床病情凶险,必须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正常血细胞减少的表现(1)发热多数起病急剧。

发热大多数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肤粘膜出血;继而内脏出血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贫血进行性加重。

2.白血病细胞的浸润表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

亦可表现其他部位浸润,如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或心包积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等。

(二)实验室检查1.血象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白细胞数可低可高,分类计数可见幼稚细胞,血小板数减少。

2.骨髓象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增生明显活跃,白血病细胞230%。

3.细胞化学主要用于协助形态学鉴别各类白血病,如:过氧化酶、苏丹黑脂质、糖原染色、非特异性脂酶及氟化钠抑制试验。

4.有条件者,可做如下检测:①骨髓活检病理检测;②骨髓/血细胞免疫学分型;③骨髓/血细胞染色体检测;④骨髓/血细胞的有关基因检测。

(三)鉴别诊断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类白血病反应。

【治疗原则】(一)支持疗法1.防治感染(1)患者应尽量安置在相对无菌的病房中进行,加强基础护理,强调无菌操作。

化疗前尽可能清除病灶。

(2)白血病继发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居多。

用药前,需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取送各种培养标本。

最常用的方案为:氨基糖苔类加抗绿脓杆菌的B-内酰氨类。

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老年患者)或有明显听力障碍患者,主张以第三代头抱类代替氨基糖苜类抗生素。

观察48〜72小时,若体温下降,可继续用原抗生素治疗;若病原菌肯定,则立即更换敏感的抗生素,若病因仍不明,体温亦不降,则需更换或加用其他抗生素,高热持续一周,要注意真菌、厌氧菌感染。

2.纠正贫血:严重的贫血可输注红细胞悬液,尽量使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60g∕1.以上,以免脏器组织产生明显缺氧症状。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
01
1986年提出了急性混和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以后又多次进行补充
02
急性白血病分型
1985年和1986年提出了MIC分型标准(Morphology 、 Immunology 、 Cytogenetic)
1997年美国与欧洲血液病理学会共同制定了造血组织肿瘤的新WHO分类
急性白血病分型
ALL
02
FAB 分 型
外周血常规
外周血异常细胞分析可以出现数量不等的原始和幼稚细胞
1
外周血出现异常细胞(<10%)需要排除继发性因素
2
外周血未见异常细胞,但临床症状符合AL,需要进一步做骨髓检查
3
外周血常规
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减低、正常、增高,多数AL显示增生明显或极度增生
01
02
03
04
原幼稚细胞>30%
大量白血病细胞形态异常,胞浆内见Auer小体提示急非淋
1
健康宣教
2
防治感染:口腔护理 褥疮预防
3
纠正贫血,控制出血
4
静脉护理: 化疗后静脉护理 PICC管护理
治疗与护理
急淋白血病化疗方法 DVP 、 HD-MTX 、COAP等
注意化疗药物的用法以及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
急非淋化疗方法 DA 、 IDA 、 ME 、 CAG 、 DAG 、HD-Ara-c
202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
汇报日期
汇报人姓名
诊断
临床症状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急性白血病---精品医学课件

急性白血病---精品医学课件

④化学染色:PAS阳性、ACP阳性、PPO阳性、MPO阴性。 ⑤免疫学检验:原始巨核细胞高度表达CD41,CD42b。 ⑥超微结构检验:原始巨核多为4-8倍体大小。 ⑦诊断:PB+BM+PPO+BM活检+CD
8、AML-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①临床:发病率低,多见于老年人,化疗不敏感,生 存期短。 ② PB:白细胞计数减低或增加; ③ BM:原始细胞﹥ 30%;红系、巨核系增生减低 ④化学染色:MPO阴性、PAS及CE阴性或弱阳性、ACP阳
⑥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不特异,
常有数目异常。
⑦临床分期:红血病期 白血病期
红白血病期
7、AML-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①临床:发病率低,多见于成年男性,病情凶险, 化疗不敏感,预后差。
② PB:全血细胞减少,可见小巨核细胞,PLT有畸 形。
③ BM:原幼巨核细胞≥ 30%;出现小巨核,单圆巨核 等形态改变;且 BM易干抽。
三、诊断:略
PB-—ALL1
PB—ALL2
PB—ALL3
PB—ALL3
BM—ALL骨髓增生情况
ALL1—BM
BM—ALL2
Rieder变
BM—ALL3
ALL2—POX
ALL1—PAS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一、概述
1、概念:又称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是涉及到粒、红、巨、单系中某一系或两系原始 及幼稚细胞在造血组织中恶性增殖并浸润全身各 组织器官的一种恶性血液病。
积分减低,Phi小体染色阳性。
⑤免疫学标志:CD34、HLA-DR、MPO、CD13、CD33、CD15、CD11b 阳性。
⑥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在90%以上M2b可检出t(8;21) (q22;q22)及AML1/ETO融合基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ANC原始+幼稚≧50% (FAB1976)
ANC原始(包括Ⅰ及Ⅱ型)≧30%,若幼红≧50%,则按NEC中原始细胞的比例来鉴别M6和MDS。

(FAB1985修订)
急非淋亚型标准
M1 NEC 原始≧90% POX或SBB≧3%
M2 NEC原始细胞30~﹤90% ,单核细胞﹤20% ,若血象各期单核细胞﹥5000/mm3,
需作溶菌酶和细胞学以排除M4。

M2b:原始细胞常﹤30%,以有核仁而明显核浆失调者“中幼粒”﹥30% 为主。

M3 NEC之异常早幼粒≧50%,当﹤50~﹥40%时,早幼粒/原始粒在3:1以上。

粗颗粒型:特粗颗粒的早幼粒占全部早幼粒细胞≧10%
细颗粒型:特粗颗粒的早幼粒占全部早幼粒细胞﹤10%
微颗粒型:特粗颗粒的早幼粒占全部早幼粒细胞﹤10%,早幼粒常﹤40% M4 a幼单及成熟单核≧20~﹤80%,原粒~分叶核粒≧30~﹤80%,血象原幼成熟单核≧5000/mm3。

b BM符合而血象不符时,溶菌酶需大于正常3倍或细化提示20%以上的早期细胞为单核。

C BM不符合(象M2)而血象单核(+)时也需溶菌酶及/或细化证实。

符合上述a、b、c之一者均可定M4
M4E:嗜酸性细胞占NEC﹥5%。

M5 NEC原、幼、成熟单核≧80%,需作酯酶及溶菌酶。

M5a 原单≧80% , POX或SBB可以﹤3%
M5b 原单﹤80%
M6 ANC﹥50%为幼红, NEC中原始细胞≧30%
M7 原始巨核≧30%,需作PPO染色及/或抗血小板糖蛋白单抗检测
NEC 指粒和单核,不包括红、淋巴、浆、网状等
ANC指所有BM中有核细胞。

急淋亚型标准
L1 ≧75%原幼细胞N/C增高;≧75%核仁不清晰。

L2 ≧25%原幼细胞N/C降低;≧75%核仁明显。

若有矛盾,则按一下确定:≧25%原幼细胞核型不规则;≧50%属大细胞。

有两者之一者符合为L2,均不符合的为L1。

细则说明;(1)N/C上升:无胞浆或细胞一侧狭边状浆胞浆占总面积﹤10%。

N/C下降:胞浆占总面积﹥20%。

(2)核仁不清晰:与周围染色质界限不清或仅一个小核仁。

核仁明显:大,周围有染色质浓集或多个小核仁。

(3)核形不规则:肾形,或因不规则而核形被明显歪曲。

(4)大细胞:两个或两个以上小淋巴的直径。

L3 原幼细胞一致地大,核染质均一性,核规则圆,多数细胞明显有核仁,胞浆量中等,深蓝色,多数细胞有空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