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分析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的意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诊疗建议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的急性白血病,为FAB 分型的M3型。
是目前认为唯一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亚型。
但该病早期死亡率很高,主要是由于早幼粒细胞会释放一种组织因子导致凝血抗凝血失衡最终导致DIC 的发生,或是由于分化综合征(DS)的出现而危及生命。
目前,伴随APL早期诱导治疗而发生的DS,是阻碍APL高效诱导治疗的“瓶颈”,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因此,提高对于DS认识水平,及时预防和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生机制DS是APL在使用维甲酸或亚砷酸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致命性并发症。
最初称作维甲酸综合症。
其发生机制尚未充分阐明。
目前研究认为,诱导治疗导致细胞因子(IL-1、IL-6、TNFα)与黏附分子(CD116、CDw65、VLA-4、CD11a/CD54)分泌显著增高,促使APL细胞迁移至肺部明显增多,从而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1]。
二、临床特征据临床研究,双诱导治疗比单药诱导治疗DS发生率高。
李章坤[2]等报道双诱导治疗的DS的总发生率为46.4%(26/56)。
且DS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不同程度的周围性水肿及浆膜腔积液发生率最高,占84.6%(22/26),初诊时危险度分层高危是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单药诱导治疗的DS的发生率为6%~15%,病死率为5%~29%。
常见表现有发热、体重增加、肌肉骨骼疼痛、呼吸窘迫、肺间质浸润、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皮肤水肿、低血压、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3]。
临床研究还发现,APL患者外周白细胞值增高是预后不良或发生DS的危险因素。
马媛媛[4]等研究发现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值较高的患者及PML-RARa基因为L 亚型的患者在初期接受维甲酸联合诱导化疗时更容易出现分化综合征。
曾雁玲[5]等分析22例DS临床资料发现: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男性、年龄≥40岁、S型融合基因PML-RaRa可作为DS发生的其高危因素。
2018版APL指南把WBC>10×109/L作为一线治疗模式下的预后高危分层[6]。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对预后价值的研究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对预后价值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白血病,占据了儿童白血病病例中的大部分。
尽管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ALL患儿的生存率逐渐提高,但早期治疗反应对于预后的影响仍然是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的评估是十分关键的。
早期治疗反应一般指在进行了一定周期的化疗后,通过临床检验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对患儿的治疗反应进行评估。
早期治疗反应的评估主要包括血象检查、骨髓象检查、淋巴结、脾脏和肝脏的检查等。
通过这些检查手段,可以初步判断患儿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早期治疗反应对于患儿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早期治疗反应不佳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治疗效果往往较差,生存率也较低。
相反,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的患儿,其治疗效果通常较好,预后也相对较好。
早期治疗反应对于患儿的治疗策略、预后评估以及临床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期治疗反应的评估也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针对早期治疗反应不佳的患儿,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期改善治疗效果。
而对于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的患儿,临床医生可以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副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基础科研的角度来看,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的研究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
通过研究早期治疗反应与疾病的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进一步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对于预后的影响十分重要,具有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针对这一问题,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进一步探讨早期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个体化治疗策略和治疗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指导。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导读:本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blasticleukemia,AML)的M3亚型[1],多伴有异常染色体t(15;17)而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
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临床上除有发热、感染、贫血和浸润等急性白血病的症状外,广泛而严重的出血常是本病的特点,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发生原发性纤溶亢进。
经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R),但体内依然会残存约106~108个微量白血病细胞(MRLC),即微量残留白血病(minimalresiduaidisease,MRD)[2],而这些细胞则是APL复发的根源。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联合测定PML-RARα融合基因进行诊断,即将形态学(morphology,M)、免疫学(im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M)相联合的MICM分型技术[3],极大地提高了APL诊断的准确率,并为MRD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诊断依据。
本文结合近几年相关学者利用MICM分型技术和D-二聚体检测等在APL上的诊断报道及相应研究成果,对这些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并探讨各诊断方法的优劣。
1血细胞形态学在诊断中的应用1.1血象APL的血涂片观察,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多数为(10~30)×109/L。
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15×109/L以下,明显减少者见于全血细胞减少,但也可有明显增高(M3v型),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也可见少数原粒及其他阶段粒细胞,胞浆易见Auer小体。
1.2骨髓象多数APL病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个别病例增生低下。
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临床护理特点和预后分析

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临床护理特点和预后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护理相关特征以及预后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0例,将其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给予观察组进行临床护理,给予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感染率、出血程度以及预后恢复情况、满意度等,并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之后,其出血程度、感染的发生率和满意度、预后恢复情况均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对比两组间的差异,其p<0.05,则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积极采用临床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的发生率,减轻出血程度等特点,同时能够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护理预后分析护理特点恢复效果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204-02【OBJECTIVE】: To analyze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care related prognosis. Methods : randomly selected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promyelocytic leukemia, 30 cases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mely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15 cases in each group. Clinical care given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 the control group given routine care, observe infection , bleeding and prognosis of the extent of the recover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satisfaction,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the degree of bleeding, infection rate and satisfaction have improved the prognosis of recovery, 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has certain advantages,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hich p<0.05, it has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 For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ctive use of clinical car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n patients, reduce the degree of bleeding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 and can help patients recover quickl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worthy of extensive application.【Key words】: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linical care outcomesanalysis care characteristics recovery effect satisfaction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属于一种M3亚型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以及骨髓产生不良早幼粒细胞,有的时候还会出现颅内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从而直接影响和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介绍

维血常规异常改变等可疑情况,就需要及时复
查。如果初治时是高危的,推荐适当增加复查次数。
关于M3的中枢侵润的预防问题:
很多咨询者问到M3是否有必要定期腰穿和鞘注化疗预防中枢侵润,有不少医院基本不做或者检查一次正常以后就不做了。美国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指南中关于M3的中枢预防问题,认为没有多大必要定期腰穿、鞘注化疗。但是其实大家都认可M3发生中枢侵润的几率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是不低的,一旦发生了很可惜,在北京的一些研讨会上不少医院的专家都认为还是应该给予一定次数的腰穿、鞘注作为预防措施,譬如说缓解后做一次,以后每次巩固化疗前做一次,3、4次如果都正常,以后可以不做观察,如果说以后3个月做一次持续1年左右也不是很过分,毕竟这种措施对病人没有什么大的损伤。
还有,即使一开始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预后不良因素,也不一定就都是很好治疗的,还有极少数在治疗过程中还是发生了复发、甚至不能获得长期生存,这提示可能还有其它预后不良因素没法发现。经过规范的治疗如果很难缓解或者缓解后反复复发本身也是一种预后不良因素。
治疗:
治疗一般模式包括诱导缓解治疗、缓解后巩固治疗、维持治疗。
再补充一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维持治疗方案,我们科室自己定的方案如下,基本上和国际上以及国内一些中心的维持方案差不多(具体用药天数可能有所不同,但不会差别很大),只是原则上把亚砷酸纳入了,如果不加亚砷酸,就只是维甲酸、6-MP和MTX。
维甲酸,45mg/m^2/天,口服,连用半个月,然后休息半个月后;
诊断:M3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形态学分型(FAB)的一个类型,骨髓涂片显微镜下形态学诊断对于早期诊断很重要,但是仅仅是形态学分型还是有一定的误诊率的,现代医学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形态学分型,而是具体到MICM分型,也就是形态学(显微镜镜检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分子生物学(基因分析)等。这样的全面诊断技术对于确定诊断、评估预后、指导治疗以及治疗后确切疗效等有很重要的意义,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初诊时完善这些检查,尽量避免仅仅凭感觉来诊断、治疗。相对于总体医疗费用,这些检查的费用也不是很高,大概是3000多一些。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一)低(中)危APL患者的治疗
ATRA 25 mg·m-2·d-1 联合亚砷酸0.16 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 mg·kg-1·d-1,直到CR;蒽 环类或者蒽醌类药物控制 白细胞增高。
每3个月为1个周期,第1个 月:ATRA 25 mg·m-2·d-1 ×14 d, 间歇14 d;第2个月和第3个月: 亚砷酸0.16 mg·m-2·d-1或复方黄 黛片60 mg·m-2·d-1 ×14 d,间歇 14 d。完成8个周期,维持治疗期 总计约2年。
11
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4)分子生物学: ①PML-RARα融合基因:98%以上的APL患者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 另有低于2%的APL患者为其他类型融合基因(见以下变异型APL诊断标 准),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方法之一, 也是APL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最可靠的指标。 实时定量PCR(RQ-PCR)可在99%的典型APL患者中检出PML-RARα融合 基因,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 ②基因突变:部分APL患者可伴有FLT3-ITD突变。
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8
初初诊诊患患者者入入院院评评估估
2.骨髓检查 (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 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 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FAB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 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细颗粒型);③M3c(微颗 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 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 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1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检查和诊断

病表达。典 型 APL的 免 疫 表 型 为,高 表 达 CD13、 CD33、CD9、MPO;低表达或不表达 CD34,极少数表 达 CD117、HLADR以及 CD11b。有研究显示,15% 的 APL呈现 CD56(+),其远期的生存率低于 CD56 ()的患儿[3]。 14 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 以特异的染色体 易位 t(15;17)(q22;q21)为特征,由于 15和 17号 染色体发生平衡易位,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 基因 PML和 17号 染 色 体 上 的 维 甲 酸 受 体 基 因 RARa融合而产生 PMLRARa,从 而 导 致 APL的 发 生。17q断裂点均在 RARα基因的第二个内含子, 15q的断裂点有三种变异,分别形成三种 PMLRARα 转录本:bcr1(L型)、bcr3(S型)和 bcr2(V型)。 PMLRARα融合基因不但是 APL的分子遗传学的标 志,也是 APL发病的分子基础。此外,APL的遗传 学改变除了 t(15;17)(q22;q21)外,少见患者存在 特殊变异亚型:t(11;17)(q23;q21)、t(5;17)(q35; q21)、t(11;17(q13;q21)和 der(17)(q21q23)等, 分别形成不同的融合基因。一项在欧洲做的研究发 现,t(15;17)(q22;q21)易位导致 PMLRARα融合 基因 的 约 占 92%,而 特 殊 亚 型 占 6%,两 者 共 约 98%[4],与国内报道相符[5]。
·11·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9年 6月第 24卷第 3期 JChinaPediatrBloodCancer,June2019,Vol24,No.3
DOI:10.3969/j.issn.1673-5323.2019.03.00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前血象与预后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前血象与预后分析张新华;冉启杰;周敏;王军;李菁媛;谢红【期刊名称】《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年(卷),期】2008(14)5【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旱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规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总结12例首诊时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或急性白血病的其他类型),最后在我科确诊为APL的患者首诊及确诊时血象、凝血功能变化及转归.结果:首诊至确诊为APL的时间4~45 d不等,平均13.4 d.9例确诊时WBC计数较首诊时升高,3例下降.首诊和确诊时平均WBC计数分别为5.13×109/L、25.16×109/L.经治疗后5例死亡,均在诱导治疗期间死于颅内出血,其余7例至今均为持续完全缓解(CCR)状态.结论:APL发病早期,患者外周血WBC计数多低于正常,以后,WBC计数可逐渐升高,凝血功能紊乱及出血倾向亦渐加重,患者的预后也明显变差.【总页数】3页(P252-254)【作者】张新华;冉启杰;周敏;王军;李菁媛;谢红【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1【相关文献】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象分析及相关治疗 [J], 周建中2.应用生存分析寻找急性髓性白血病治疗前和治疗反应预后因素 [J], 吴铭;黄彦云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分析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的意义 [J], 李少兰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分析 [J], 胡炯;沈志祥5.接受TKI治疗的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PLR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袁伟奇; 杨芳; 李济民; 罗以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检查分析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的意义[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初诊时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及对治疗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2011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49例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各项实验检查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APL早期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占69.4%,白细胞减少20μmol/L占69.4%(34例),3P 阳性占46.9%(23例),合并DIC者占38.8%(19例);LDH 升高占81.4%,中位数为425.8U/L;所有病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异常早幼粒细胞>70%,PML-RARa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典型免疫表型为CD13、CD33阳性,CD34、HLA-DR 阴性。
结论 APL患者初诊时各实验指标有其独特的特征,综合分析初诊患者的各项实验检查指标,对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初诊时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与预后相关,可作为危险因素分析依据,对临床治疗预后具有一定价值;PML-RARa融合基因的监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期影响。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鱼精蛋白试验(3P);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乳酸脱氢酶(LDH);PML-RARa融合基因[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172-0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WH02008分类中归于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急性白血病内,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约占6.2%~40.2%,APL细胞以颗粒异常的早幼粒细胞为主,90%左右患者有标志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或特征性融合基因PML-RARa。
APL起病急,病程凶险,易出血、感染,常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IC及颅内出血是其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APL患者早期各项实验检查特征,对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死亡率具有重大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2014年于我院住院初诊为APL患者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在20~77岁之间,其中20~50岁有37例,>50岁有12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时即完善常规实验室检查,抽取EDTA-K2抗凝静脉血3mL作全血细胞计数分析,枸椽酸钠抗凝静脉血2mL两管分别作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3P试验,促凝剂静脉血3mL作血清LDH检测,并骨髓穿刺涂片作细胞形态学检查及抽取2mL骨髓液作免疫表型分析。
全血细胞计数分析采用拜耳AVL2120进行检测,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采用STA-R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检测,LDH采用Vit5600进行检测,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3P试验则用人工法检测,免疫表型分析采用BD流式细胞仪检测,PML-RARa则外送检测。
1.3正常参考范围白细胞:3.5~9.5×109/L;Hb:115~150g/L(女),130~175g/L(男);血小板:(125~350)×109/L;LDH:112~240U/L,D二聚体:0~0.5μmol/L;3P试验:阴性。
2结果2.1外周血全血细胞计数结果分析由上表可见,APL早期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占69.4%,白细胞减少55%),初诊时见异常早幼粒细胞者占83.2%。
2.2乳酸脱氢酶(LDH)49例病例中LDH 136.4~3547.0U/L,升高占81.4%,中位数为425.8U/L。
治疗1个月后复查,其数值明显下降,中位数为242.5U/L。
2.3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结果分析49例病例中,纤维蛋白原(Fib)降低占81.6%,其中Fib20μmol/L占69.4%(34例),3P阳性占46.9%(23例),合并DIC者占38.8%(19例)。
治疗后1个月复查,见PT、APTT、Fib均于正常范围内,D二聚体明显降低,但多仍高于正常范围,于0.3~6.2μmol/L之间,3P均能转阴性。
2.4骨髓象表现所有病例增生均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浆内充满异常颗粒),所占非红系有核细胞计数(NEC)比例均>70%,全部病例均能见柴捆状的Auer小体。
2.5融合基因检测49例病例中,PML-RARa融合基因均为阳性,达100%。
2.6免疫表型分析49例病例只有33例患者作流式免疫表型分析,33例均表达CD33、CD13,7例弱表达HLA-DR(21.2%),3例弱表达CD34(9.0%),6例弱表达CD56(18.2%), 1例弱表达CD2(3.0%),20例弱表达CD15(60.1%),8例弱表达CI)11b(24.2%)。
典型的表型是CD13、CD33阳性,HLA-DR、CD34阴性。
2.7临床症状表现出血症状占73.5%(36例),其中最多见是牙龈出血,其次是鼻出血、眼底出血、颅内出血、皮肤瘀斑等。
本次研究中,4例死亡患者中有3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死于感染合并DIC。
胸骨压痛见4例,肝大见2例,脾大见2例,淋巴结肿大见3例。
3讨论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属FAB分型中AML-M3,发病年龄以青中年为主,本研究中20~50岁占75.5%,与相关报道相符。
APL患者中少见肝、脾、淋巴结肿大,缺乏典型白血病的临床症状,全血细胞减少是其外周血的主要表现,本资料显示,全血细胞减少占69.4%,白细胞50×109/L),血小板10×109/L及血小板40×109/L;中度危险:WBC≤10×109/L且PLT≤40×109/L;高度危险:WBC>10×109/L。
在本研究中发现,2例复发者均是白细胞>30×109/L,血小板<20×109/L,白细胞数越高,血小板越低,其预后差的可能性越大,联合分析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对APL预后具有重大价值。
APL另一特点是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近80%APL患者早期易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1C),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急性白血病,出血是导致APL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容易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具有合成释放大量促凝物质的能力,如组织因子,这些促凝物质将会导致凝血障碍和继发性的纤溶功能亢进,尤其是当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负荷量达到某种程度时,血液将呈现为高凝状态,机体内微循环广泛形成血栓,进一步促进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血小板消耗,Fib降解,D-二聚体升高。
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水解后一种特异性的降解产物,也是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不仅可以作为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双重激活的主要指标,也是继发性纤溶亢进敏感的重要指标,为凝血功能异常及DIC的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通过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可以直接反映D-二聚体水平和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因此能够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本研究中见LDH水平升高占81.4%,中位数为425.8U/L。
LDH是一种糖酵解酶,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中,由于组织中浓度比血浆中高500倍,即使组织轻微受损也将导致血清活性显著增加,在正常组织或细胞恶变后,由于肿瘤细胞中基因控制失调,LDH合成增多,通过细胞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的机制,肿瘤细胞内LDH释放增多,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LDH值升高。
有研究提示血清LDH变化与肿瘤的生长、浸润明显相关,且可作为肿瘤标志,以估计其预后,监测疗效。
骨髓细胞形态学及融合基因检测对APL的确诊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异常早幼粒细胞形态独特,浆中可见异常颗粒及特征性的柴捆状Auer小体,为APL的确诊提供重要的依据,而典型免疫表型CDl3、CD33阳性表达,CD34、HLA-DR 不表达或弱表达,对APL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关报道指出,CD34、HLA-DR及淋系表达对预后有初步判断作用。
本组中PML-RARa融合基因的阳性率高达100%,该基因不仅是诊断APL最特异、敏感的方法之一,而且是APL治疗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对治疗、疗效分析、预后和复发均有指导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此基因阳性者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效果良好,预后较好;在APL缓解后治疗过程中,PML-RARa融合基因转阴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无复发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且复发率低,大部分可长期生存,而持续阳性或阳/阴交替出现的患者复发率明显升高。
在长期CR的患者中PMI-RARa融合基因持续阴性结果可能是判断预后的良好标志。
在本组研究中,有2例病例在缓解治疗过程中监测PML-RARa见阳性,数月后提示复发。
故应加强对CR后分子生物学PML-RARa融合基因的监测,对PMI-RARa融合基因持续阳性或由阴转阳的患者应强化治疗,如有条件争取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PL临床起病急、病情较险恶,一项国外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合并出凝血异常的APL初诊者,5%~10%在治疗前死亡,20%~30%在治疗过程中死亡,如果及时治疗,并且安全度过早期的DIC危险期的话,长期生存率是很高的,可以说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的白血病,据报道,该疾病治疗后的5年存活率高达86.5%。
本资料显示,初诊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明显:见全血细胞明显减少,外周血多见幼稚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凝血、纤溶系统见异常: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增高,3P可见阳性,易见出血现象,具有快速初步诊断的作用,为作进一步检查提供依据,而骨髓细胞形态具有特征性(异常颗粒、柴捆状Auer小体),PML-RARa 基本阳性,流式典型免疫表型CDl3、CD33阳性表达,可作为确诊依据。
实验室的检查不但可以明确诊断,还为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了依据,临床医生提高对APL 的各项实验检查特征的认识,及早进行骨髓穿刺,早期确诊,及时有效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同时注意分析初诊时各项实验室指标,对治疗结果和预后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