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

合集下载

重庆市渝北区水域保护与开发利用探析

重庆市渝北区水域保护与开发利用探析

基 金 项 目: 庆 市 渝 北 区 水 域 开 发利 用 与保 护 规 划 , 目负 责人 : 云 中 。 重 项 骆
作 者 简介 : 春 伟 ( 9 5 ) 男 , 毕 1 8一 , 内蒙 古 呼 伦 贝 尔 市 人 , 南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土资 源 管 理 。 西 研 国
流 量 为 3 1 / 。 . 1m。 s
渝北 区共有小 ( 型 以上 的水库 5 二) 5座 , 其中 : 中 型水库 2座 ; ( ) 小 一 型水 库 1 2座 ; ( 型水 库 4 小 二) 1 座 。另 外 , 有 山 坪 塘 3 1 2 口, 蓄 水 容 积 为 还 3 总 13 5 m3石河堰 1 3 , 蓄水量 为 2 8 2 万 ; 1处 总 0 万 L 。 2 ]

( ) 北 区的水域 现状 二 渝 渝 北 区河流众 多 , 江 、 陵 江 均 流经 境 内 , 长 嘉 此 外 主要 河流还 有御 临河 、 后河 、 平滩 河 、 阳河 、 朝 温塘 河、 东河 。平滩 河 全长 1 . m, 5 5k 流域 面 积 8 m , 0k 河 口平均 流量 为 1 2 / ; 阳河 全 长 2 . m, . 6m。 s 朝 3 4k 流 域面积 1 4 5k 河 口平 均流量 为 1 61。s 温 2 . m , . I ; T/ 塘 河全 长 2 . m, 域 面积 2 8 4k , 口平 均 1 5k 流 0 . m。 河
近年, 由于水域 的污 染程度 不 断加剧 , 使各类 型 水 域为人 类社 会发 展 提 供 的水 资 源 供 给 功能 、 洪 行 除涝功 能 、 航运 功 能 、 态 环境 功 能 、 景 观功 能 等 生 水 受 到 了严 重影 响 。 同时 , 用 水域 开 发 建设 住 宅 小 利 区在全 国各地 也蔚然 成风 , 在城 市周边 , 郊水域 和 近 在 城镇周 边水 域开 发 建设 住 宅 小 区 、 其 是建 设 高 尤 档别 墅 区的现 象近年 愈演 愈烈 , 由于 管理不 善 , 使 致 住宅 区周 边 的水 域 大 多 数 处 于 污 染 或 严 重 污 染 状 态 , 设项 目占用水域 的 问题 日益突 出 。 建 水域 的保 护和开 发对 于经济 与社 会 的发展起 着 至关 重要 的作用 , 讨 如何 对 水 域 这 一重 要 的环 境 探 主体 进行更 加有 效 的保 护 和开发 利用具 有 十分重 要 的意 义 。本 文 以渝北 区为例 , 分析 渝北水 域 现状 、 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 对下 一步 工作提 出了对 策建 议 。 并

2024年重庆市水务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重庆市水务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重庆市水务市场发展现状一、引言重庆市水务市场是指以提供供水、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管理等水务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市场。

水务市场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重庆市水务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重庆市水务市场的规模与结构重庆市水务市场的规模庞大,涉及供水、污水处理、水环境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等多个方面。

目前,重庆市水务市场主要由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组成。

政府在水务市场中扮演着监管者和规划者的角色,国有企业负责提供主要的供水和污水处理服务,而民营企业则在水务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和竞争作用。

三、重庆市水务市场的发展趋势1. 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利用成为重点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变得更加紧张。

重庆市水务市场在未来将更加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节水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2. 水环境治理持续提升重庆市水务市场将加大对水环境的治理力度,改善水体质量,减少水污染物排放。

政府将加强监管,推动企业落实环保措施,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提升。

3. 水务服务的市场化和智能化发展重庆市水务市场将推动水务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引入更多民营企业参与水务服务,增加竞争,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将加快推进智能化水务系统的建设,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重庆市水务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亟待解决重庆市水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一些地区供水不足,一些地区则存在排水不畅等问题。

重庆市水务市场需要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的配置,提高供水和排水的整体能力。

2. 水环境治理任务重重庆市水环境治理任务繁重,水污染物的治理难度大。

重庆市水务市场需要加大投入,加强监管,推动水环境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3. 水务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重庆市水务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复杂。

政府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保护公平竞争环境,同时鼓励水务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重庆市水务市场的发展对策1. 加强水资源调配重庆市水务市场应加强水资源的调配,通过建设输水管网和调水设施,改善供水不足的地区,解决排水不畅的问题。

重庆市水资源短缺当地居民面临生活困境

重庆市水资源短缺当地居民面临生活困境

重庆市水资源短缺当地居民面临生活困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境。

本文将从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相关问题有所启发。

一、水资源短缺的原因重庆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所致。

首先,地理条件限制了水资源的供给。

重庆市位于河流纵横交错的山地区域,虽然拥有众多河流,但由于地势的特殊性,水资源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供水困难。

其次,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局势。

重庆市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城市之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居民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超过了目前供水的能力。

最后,环境问题也对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重庆市长期存在着水污染问题,导致部分水源无法直接供人们饮用,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方可使用,这进一步限制了水资源的供给。

二、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重庆市水资源短缺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多重影响。

首先,《民法典》明确规定,水资源是人们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但由于短缺问题,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一些居民因为供水不足,常常需要长时间排队取水,甚至只能得到有限的供水量,这使得他们在洗浴、烹饪等生活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其次,经济活动也受到了严重制约。

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都需要水资源来维持正常的生产与经营,但由于短缺,不仅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影响。

最后,水资源短缺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在供水不足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采取非法手段获取水源,或者将水资源进行买卖,这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和争夺。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重庆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应加大水资源的供给量。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水源供应、提高供水管网的设施和管理水平等方式,增加供水量,确保居民的基本用水需求。

其次,应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政府需要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执法部门应加强对违规排污行为的查处,确保水源的安全与清洁。

重庆市主城区地表水资源情势分析与研究

重庆市主城区地表水资源情势分析与研究

求正 住 【 | 益增. 』 j I l , 重 庆市 = } 三 城 区地 表水 资源情势 分析 与研究对 规划市 区的经济建设具有重大 的实 际意 义。本 文通过对其科学
地分 析与预测得出结论 , 在2 0 1 4 年 内重庆市 主城 区供水能力满 足该 区域人 口 、 经济及环境需水要求 , 重庆 市主城 区水资源在总 体用水 的需求使用上未超载 , 地 区可供开发的水利用潜力较大。 关键词: 水资源 ; 环境承载能力 ; 人 口承载能力; 经济承载能力
2 叭4 年3 月
调 查研 究( 5 2 — 5 4)
环境研 究 与监测
第2 7 卷
重庆市主城 区地表水资源情势分析与研究
杨 静
重庆 4 0 0 0 3 0 )
(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
要: 重庆市 = } 三 城 区是重庆城市的丰体 , 随着经 济的发展 、 人 口的增长 以及快速工业化进程 , 主城区对地表水资源 的需
中 图分 类 号 : X3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 G) 0 1 — 0 0 7 9 ( 2 0 1 4 ) 一 0 卜5 2 — 5 4 — 0 3
水资 源是支撑 国民经济 发展 的先导 资源 ,随着 经济 的发 展和人 口的增 长 , 在 一定 时期 内 , 社 会经 济 各部 门对 水 的需求量 将会持续增 加 , 人 均水资源 占有 量将会不 断下降 , 实 际可利用水 资源量 会 E } 1 于水 污染 进一步减 少 ,加 之新的水源工程 开发难度越来越 大 , 因而 水资 源短缺 的危 机 1 3 益 加剧 。水 资源 已成 为我 国, 特别 是某些 区域 社会经济发展 的瓶 颈资源… 。
据( ( 2 O l 2 f i - 重庆市统计年鉴》 I 2 I , 可预 ̄ 1 ] 1 2 0 1 4 年

重庆市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

重庆市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

重庆市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以万州为例内容摘要:介绍了重庆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并以万州为例,从万州水资源实际情况和开发利用现状出发,针对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其中涵盖了万州及重庆的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为重庆市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流失;环境保护;对策;万州一、绪论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意义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不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重庆市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约为1600m3,仅为全国平均数的2/3/,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6,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缺水将更加突出。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坏性利用,水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对万州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研究分析,目的在于让人们正确的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以更好的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力求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2、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政策上研究较多,节约用水主要从采用节水技术、倡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入手。

而且国家已经出台了实行阶梯水价的政策,但目前具体研究阶梯水价实施办法的不多,真正实施阶梯水价的城市也较少。

二、正文1、重庆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重庆市地跨105°17′—107°14′E、28°22′—30°26′N,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口处,东西长约470km,南北宽约450km,幅员面积8.24km2.市境内河流纵横,均属长江流域,形成不对称的、向心的网状分布体系(图1.1)。

《2024年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范文

《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山地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确保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山地地形和水资源特点使得其在水资源规划上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以重庆市为例,探讨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的必要性、方法及实施策略。

二、重庆市水资源概况及挑战重庆市地处山地,地形复杂,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频发。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重庆市的水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在水资源规划中融入生态理念,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重庆市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一)规划原则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二是统筹兼顾、综合利用;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四是保护优先、治理与利用并重。

(二)规划方法1.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对重庆市的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价,了解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生态工程措施,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的自然净化能力。

3. 水资源合理配置:根据水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城市发展的同时,满足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

4.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加强水环境治理,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

(三)实施策略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技术创新: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4. 部门协同: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水资源管理的合力。

四、重庆市水资源规划的实践与成效近年来,重庆市在水资源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如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湿地保护等,有效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提高了水资源的自然净化能力。

重庆市水资源

重庆市水资源

二、自然地理概况(一)四川省(二)重庆市1.地表水区内地表水资源丰富。

工作区地处长江流域上游,水系十分发育,大小支流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长江干流、嘉陵江、渠江、涪江等及其支流。

区内河流纵横,渠系密布,水网结构为树枝状,主干发育,河道支岔纷繁。

另外在区内的丘陵地带还分布大量的湖泊、水库和坑塘。

2.浅层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分布重庆地下水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受其地质构造、岩性及地貌等因素制约,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按其含水层的岩性、水力特征,地下水可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基岩层间裂隙水三类。

碳酸岩类出露面积2903km2,占全市面积的35.2%,而喀斯特水占全市地下水总量的80.2%,主要分布于北部大巴山地和东南部武陵山地。

碎屑岩出露面积49723km2,占全市面积的60.3%,裂隙孔隙水量为20.84亿m3,而水量只占全市地下水总量的15.8%,主要分布西部红层丘陵及中部平行岭谷丘陵地区。

层间水主要分布于背斜两翼的须家河及沙溪庙组砂岩地层,地下水沿砂岩裂隙顺层面运动,普遍承压或自流,但水量仅5.2亿m3,占全市地下水总量的4%。

地下热水异常丰富,是重庆的一大优势。

重庆的地下热水是由大气降水补给渗透后,经地热增温再沿裂隙系统上升至地表,多以温泉的形式排泄。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重庆地区温泉有20多处(表5─3)。

按表5—3分析,重庆地区温泉其主要特征有四:第一、重庆温泉均为大气降水补给,地热增温所致,与岩浆活动无关。

第二、温泉含水层除彭水及秀山小塘温泉为奥陶系灰岩外,其余均为三迭系嘉陵江组碳酸盐类,露头多为背斜轴部、翼部被河流切割处。

第三、温泉多属低温热水(水温20℃─40℃);高温热水(大于60℃)仅渝北区统景温泉一处。

第四、水质类型大都属硫酸盐型热水,并含有氟、溴、碘、锶等多种微量元素。

同时,经勘探钻孔证明,重庆地区地下热水储量极为丰富,例如江津杜市区南温泉背斜南倾没端钻孔日流量达2880m3。

重庆渝东南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重庆渝东南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控 制干 流洪 水 、保 护 重 要地 区 的 防洪 枢纽 的坝址 已基本 用 完 , 大 型防洪枢纽的建设将告一段落。防洪水库建设所面临的经济、 社 会、 生态 环 境 问题 日趋 严重 , 使 得许 多 水库 的 兴建 变得 不可 行 。
2 . 3 工 程的修 建面 临着 公平 性 问题
3 洪水管理 的政 策建议
综合运用法律、 规 范、 工程、 技术 、 经济等手段 , 形成工程措 施与非 工程措施优 化组合 的防洪体系 , 减轻洪水 灾害 , 实现经 济效率和 社会公平 , 保 障 社 会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是洪水管 理的 目 标 。近 期 洪 水 管 理政 策应 主 要 包 括 以下 几个 方 面 的 内容 : ( 1 ) 全面评价 流域现有 防洪 能力和 防洪 效益 , 形成 全流域 协调 的层次化防洪工程体系 。 受 自然 、 经济 、 技术 、 环 境 和 社 会 公 平 等 因素 的 制 约 , 工 程 措施 的建设有一定 的限度 , 社会在不 同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要 承受适度 的洪水风 险。评价现有工程 的防洪能力和 防洪 效益 , 可为 防洪系统 薄弱环节 的确 定、 合理建设方 案的拟定 、 全流域 防洪效益最优的层次化的防洪体系 的形成提供依据 。 ( 2 ) 以法规 的形式 明确 防洪减灾 事业 的资金来源和资金额 度, 为洪水管理政策 的实施提供资金保 障。 中国防洪减灾事业经费无切实保障, 大灾 多投 、 小灾 少投 , 防洪投入 随洪水灾 害情况波 动, 被动 的应急式 的投入机制一直 是制约防洪事业稳定持续 发展 的主要因素之 一。这种机制不仅 使投 资的效益得不 到充 分发挥 , 而且还可能对 国民经济其他领 域 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 影响。 ( 3 ) 开展洪水保 险、 防洪区土地利用管理 、 天然水面及湿地 保护等非工程洪水管理政 策的前期研究 。 受法律和管理权 限的约束 , 目前 的非工程措施多 限于辅助 工 程 措 施 效 益 的发 挥 , 包 括雨洪监 测、 洪 水预报 、 洪水调度等 , 以协调人与洪水关系为 目标 的非工程管理措 施基本没有 。 针对 这 些 区域 制 定 相 应 的移 民政 策 , 使 区 内大 部 分 居 民改 变 生 产 生 活方 式, 脱离对土地 的依存 , 并对区 内土地进行集约化经 营, 将 是我 国今后防洪减灾的重点之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以万州为例内容摘要:介绍了重庆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并以万州为例,从万州水资源实际情况和开发利用现状出发,针对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其中涵盖了万州及重庆的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为重庆市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流失;环境保护;对策;万州一、绪论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意义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不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重庆市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约为1600m3,仅为全国平均数的2/3/,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6,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缺水将更加突出。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坏性利用,水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对万州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研究分析,目的在于让人们正确的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以更好的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力求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2、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政策上研究较多,节约用水主要从采用节水技术、倡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入手。

而且国家已经出台了实行阶梯水价的政策,但目前具体研究阶梯水价实施办法的不多,真正实施阶梯水价的城市也较少。

二、正文1、重庆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重庆市地跨105°17′—107°14′E、28°22′—30°26′N,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口处,东西长约470km,南北宽约450km,幅员面积8.24km2.市境内河流纵横,均属长江流域,形成不对称的、向心的网状分布体系(图1.1)。

流域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374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河流36条,流域面积大于3000km2的河流18条。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208.3mm,多年平均径流深620.7mm,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11.4亿m3,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理论蕴藏量1338万KW,可开发量为760万KW。

过境水资源丰富,但当地水资源短缺,地域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匹配,高山地区降水丰富,丘陵地区相对较。

少。

由于该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水资源有着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一是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夏秋多于冬春,降雨多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的84.5℅;二是地域分布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渝东北、渝东南。

西部地区降雨量偏少,全市降水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

全市已建各类供水工程18.9万处,年供水量55.41亿m3,全市共建农田水利工程18.3416万处,有效灌溉面积945万亩,解决了59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全市水利系统共建供水站951个,日供能力107.78m3,解决了大部分人口的用水问题。

图1.1 重庆水系图2、万州水资源状况2.1 万州简介万州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低山地带,107°55′—108°53E,30°24′-31°14′,东与云阳县相连,南邻石柱、利川县,西与忠县、梁平县接壤,北依开县、开江县。

万州处于三峡库区腹心,水资源丰富,发展水经济有良好的基础。

国家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为万州发展水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

重庆提出努力把渝东北地区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因此,充分保护、综合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既是国家和重庆市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又是实现库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撑。

2.2万州水资源分布情况万州区年总降雨量1179mm,集中分布在4至7月,为一般枯水年。

水资源总量为40.76亿m³,为多年平均数的98.2%。

丰水期为4至10月份,水资源总量为34.38亿m3,占全年的84.3%;枯水期为11月至3月,水资源总量为6.38亿m3,占全年的15.7%。

万州水系发达,区内主要河流有长江及其支流组成,长江穿万州城区而过,河川径流量为22.80亿m³,为多年平均数的98.2%。

丰水期河川径流量为19.25亿m3,占全年的84.4%。

枯水期河川径流量为3.55亿m3,占全年的15.6%。

水资源门类多,品种全,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极大,有庞大的长江过境水,星罗棋布于城区、场镇附近的大小水库。

长江过境83公里,区域内有河流46条。

万州丰富的淡水资源为发展滨水经济提供了可能和资源保障。

水面资源。

全区现有水域水面22万亩,宜渔水面11.5万亩,稻田养鱼面积10万亩和可用于发展海产品的2800亿吨卤水资源。

区境内登丰水库、新田水库、甘宁水库、鱼背山水库等骨干水库年初蓄水总量为0.4477亿m3,年末蓄水总量0.5726亿m3。

三峡成库后,新增10万亩库区水面,在三峡库区及环三峡库区堪称第一。

独特的水面资源和良好的外部开发条件,为发展水产渔业、航运业、水景观旅游业提供了资源保障。

水能资源。

全区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2.32万千瓦,现己开发11.9万千瓦,地质优、蓄量大、调峰好、离负荷中心近、与国家大网联接近等建设条件,在国家重点支持清洁能源政策的强力支持下,进一步大力开发水能资源极具市场前景。

2.3水资源的质量废水排放量:万州废水排放,2011年全区废水排放总量5038.57万吨,其中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量1609.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3429.57万吨。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为: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25264吨,比2010年下降1.50%。

氨氮(NH3-N)排放量为3213吨,比2010年(3267吨)下降1.66%。

江河水质量:万州境内主要河流为长江,主要是评价长江的水质状况,长江流域水资源量的地域变化较大,所以,水质的地域变化也较大。

2011年11月,“三江”水质按9项指标评价结果为优;长江15个断面中,水质属于Ⅰ类和Ⅱ类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6.7%和73.3%,其中万州区的晒网坝断面的水质类别为Ⅱ类;水质状况为优等。

下图为长江重庆段15个断面的水质评价结果: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在时空变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枯、丰水期的水质状况也有很大的区别,按水质级别相应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百分比见下表:1994年与1993年度相比长江流域水质变化趋势是:枯水期全流域1~2级水质由1993年73.8%降至69.5%,降4.3%,3级水质由15.6%增至21.4%,增5.8%,4~5级水质由10.6%降至9.13%,降1.5%。

丰水期全流域1~2级水质由47.2%上升至64.4%,增17.2%,3级水质由36.8%降至24.8%,4~5级水质由16.0%降至10.8%,降5.2%。

上述比较表明,1994年全流域枯水期质与1993年相比基本持平,丰水期水质总体比1993年有所好转。

长江流域水质状况总体而言:干流水质枯水期优于丰水期;支流水质枯水期却劣于丰水期;岸边水质劣于中弘水质;城镇江段水质普遍劣于非城镇江段水质。

3、万州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3.1水质污染严重从区域内水体污染源来看,主要有重金属、酸雨、化肥及农药污染。

一是重金属污染严重,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原子量大于55的金属,重金属在动物和人体内都有富集效应,很难自然排出或彻底去除,它一旦通过饮水、饮食、呼吸或是直接接触的路径进入人体,就会极大地损坏身体的正常功能。

因为重金属不像其他的毒素可以在肝脏分解代谢,然后排出体外,相反,它们极易积存在大脑、肾脏等器官,一旦超标,易引起基因突变,影响细胞遗传,严重时会产生畸胎或诱发癌症。

二是水脏成害。

城市污水和垃圾排放量日益增加,水土流失形成的“水浑”,加重了长江及支流的水质污染。

环保部门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水质己上升到V类,经城区入江的3条次级河流苎溪河、龙宝河、五桥河属劣V类。

3.2水体流失加剧由于长期过度垦殖,导致深林遭到破坏、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使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抬高,易造成洪水灾害。

据第二次遥感调查,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为52039.53k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63.15℅,为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

据《重庆市20世纪90年代末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表》数据显示,其中万州有轻度水土流失面积386.40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4.65%,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466.34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55.60%,强度水土流失面积662.46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5.12%,有极强度水土流失的面积121.32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60℅,剧烈流失的面积0.92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0.03℅,万州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637.44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76.29℅。

上述数据表明,万州水土流失严重,应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

3.3固体废弃物日趋严重长期以来,长江沿岸城镇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沿江随意堆放,这些垃圾及废弃物被暴雨、洪水冲刷带入进江中形成了“白色”污染。

据调查,目前长江上游地区“白色”污染物年堆积量达1.61万m3,其中大部分来自沿江城镇。

长江“白色”污染物不仅污染水质,还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下游的水电站造成严重威胁,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3.4 水旱灾害频繁万州洪涝灾害频繁、干旱缺水严重、水环境恶化,水问题已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是水多成患。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五至九月集中了全年70%的降水,加上山高坡陡,河川密布,防洪设施量少质差,致使洪涝灾害频繁,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二是水少成旱。

万州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开发利用率低。

万州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59%、全市的80%,由于缺水,造成农村饮水困难,作物受灾面积大,粮食减产,经济作物损失严重。

3.5制度不完善,不能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水资源开发目前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一是认识不够。

人们对水无节制索取,不重视与自然、与水和谐相处。

重开发利用,而轻节约保护,以致水资源闲置浪费与“水荒”、“水灾”两大矛盾并存。

二是体制不顺。

万州水资源管理状况为“群龙管水,政出多门”,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

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环境改善,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瓶颈”。

三是开发不力。

长期以来,水资源开发实行的是“国家投资、农民投劳、社会无偿使用”的模式,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建设,轻管理;重当前,轻长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