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1年水资源公报
2001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1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时间:2003年03月01日浏览次数:75次字体:大中小综述2001年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特大干旱,旱情来势之猛,发展之快,危害之重,历史少见。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指示,组织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抗大旱。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水利、抗旱部门通力合作,强化水源工程管理,科学调水,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抗灾减灾的重要作用,夺取了抗御特大干旱灾害斗争的全面胜利,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深875.4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627.3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25.5%。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559.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28.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596.7亿立方米。
2001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73.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27.7亿立方米。
全年全省入境水量602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 6659亿立方米。
2001年,全省总供水量278.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6.1%,地下水源占3%,其它水源占0.9%;全省总用水量278.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63.0%,工业用水占27.0%,生活用水占10%。
全省用水消耗量137.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9.6%,其中农业耗水量100.5亿立方米,工业耗水量21.5亿立方米,生活耗水量15.8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用水量472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625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583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120立方米。
2001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52.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76.9%,生活污水占23.1%;对全省6876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Ⅰ类水质河长占6.9%,Ⅱ类水质河长占38.9%,Ⅲ类水质河长占35.7%,超标(超Ⅲ类)水质河长占18.5%。
大中型水库水质良好,一般为Ⅱ类。
2004年重庆市水资源公报

目录前言一综述二水资源量三蓄水动态四供用水量五水环境六重要水事七综合分析前言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水利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委、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一综述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
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0条。
降水量2004年,全市年平均降水深1196.6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985.9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7%,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0%,属平水年份。
水资源量2004年,全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558.7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5.4%,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6%。
蓄水动态2004年,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12.883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5%。
供用水量2004年,全市总供水量为67.451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8%;总用水量为67.451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6.8%。
用水指标2004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为215立方米/年,万元GDP用水量为25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30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为96升/日,农业亩均用水量为231立方米,城镇公共人均用水量为49升/日。
河流水质2004年,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和渠江(以下简称“五江”)共计1288公里河长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若排除持久性有毒有机物、总氮及粪大肠菌群的影响,长江重庆段、嘉陵江重庆段、乌江评价河段、涪江评价河段、渠江河评价河段,全年水质均为Ⅲ类。
中国水资源公报概述

3.3 用水量调查统计
用水总量 指分配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 量之和,不包括海水直接利用量。
包括: 工业用水 生活用水 农业用水 生态用水
农业用水 指农田灌溉用水、林果地灌溉用水、草地灌溉用 水和鱼塘补水。 工业用水 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 却、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按新水取用 量计,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
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总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 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 工业增加值:火(核)电、国有及规模以上、规模 以下
灌溉面积
灌溉面积
农田灌溉面积
林牧渔用水面积
水田 水浇地 菜田 林果地 草场 鱼塘补水
农田灌溉面积按有效灌溉和实际灌溉分别统计。
返回 结束
地表调蓄
土壤入渗
坡面流 地表径流Rs
土壤调蓄 Pr
地下调蓄
壤中流 河川基流Rg
河川径流R
地下潜流Ug
W=R+Pr-Rg=Rs+Rg+Pr-Rg=Rs+Pr
水资源总量(亿m3 )
35000
30000
全国
25000
20000
南方四区
15000
10000 5000
北方六区
0 1997
1998
1999
2000
q农田灌溉耗水量 q工业耗水量 q生活耗水量 q其他用户耗水量
农田灌溉耗水量
农田灌溉耗水量包括作物蒸腾、棵间蒸散发、渠系 水面蒸发和浸润损失等水量,一般可通过灌区水量平 衡分析方法推求。
对于资料条件差的地区,可用实灌亩次乘以次灌水 净定额近似作为耗水量。水田与水浇地、渠灌与井灌 的耗水率差别较大,应分别计算耗水量。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2年水利统计公报2002年全国水利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时期的治水思路,进一步加强防洪、水资源、生态修复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2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强度,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重点建设领域取得突破。
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基本修完修好,人畜饮水和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尼尔基、百色、沙坡头等一批“十五”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开工,塔里木河、黑河生态综合治理以及首都水资源规划顺利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十五”期间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顺利启动。
2002年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节水灌溉面积继续扩大,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水政、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进展,科研、教育及水利前期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水利改革取得新突破,依法治水迈出新步伐。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2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基本稳定,全年中央和地方计划投资787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430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30亿元,水保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33亿元,水电及其他项目投资94亿元。
中央水利基建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强度。
当年中央投资321亿元,地方配套246.4亿元。
在2002年中央投资计划中,国家预算内拨款72.3亿元,占总投资的22.5%;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223.5亿元,占69.6%;水利建设基金14亿元,占4.4%;利用外资11.2亿元,占3.5%。
水利建设规模有所扩大,水利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2002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施工项目4200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543亿元,比上年增加300亿元;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819亿元,达历史最高水平,较上年增加46%。
完成投资中:中央投资完成41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51%,比上年增加50%;地方投资完成404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比上年增加42%。
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2005年水资源公报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深1044.9毫米,折合降水总量5059.88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6.8%。
以龙门山~大凉山为分界的全省东西部两大地貌单元统计*,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多5.8%,东部地区比常年偏多8.0%。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921.00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11.7%;其中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多5.0%,东部地区比常年偏多21.0%。
全省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计算量1.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922.6亿立方米,是自1999年以来我省水资源总量最为丰沛的年份。
全省114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24.98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95亿立方米。
年度内全省总供用水量212.3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95亿立方米,其中西部地区比上年增加0.02亿立方米,东部地区比上年增加1.93亿立方米。
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0.0%,地下水源占8.0%,其他水源占2.0%;用水量中生产用水占88.9%,生活用水占10.1%,生态用水占1.0%。
全省用水消耗量105.11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50%。
全省人均用水量246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286立方米,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37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取用新水)231立方米。
四川省第二、三产业废水(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和城镇生活污水2005年排放总量为31.66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废水占72.6%,第三产业废水占6.2%,城镇生活污水占21.2%,入河废污水量25.31亿吨。
对全省2467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结果,全年期Ⅱ类水域河长为164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6.6%;Ⅲ类河长367公里,占14.9%;Ⅳ类河长218公里,占8.8%;Ⅴ类河长189公里,占7.7%;劣Ⅴ类河长50公里,占2.0%。
*东、西部地区划分东部盆地区(面积18.6万km2,水资源总量1351.29亿立方米):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安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宜宾市、南充市、达州市、雅安市、广元市、巴中市、眉山市、资阳市西部高山高原区(面积29.8万km2,水资源总量1571.31亿立方米):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5年省内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比常年偏少的只有成都、德阳、广元、泸州市。
中国水利年鉴2002_附录-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国⽔利年鉴2002_附录-2001年中国⽔资源公报2001年中国⽔资源公报中华⼈民共和国⽔利部2001年,我国⼤部分地区降⽔量偏少,时空分布严重不均,继上年⼤旱之后全国再次遭受严重⼲旱,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旱情最为严重,给⼯农业⽣产和城乡⼈民⽣活造成很⼤的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分关注旱情,专门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抗旱救灾⼯作,受旱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部群众奋⼒抗旱,取得了抗旱救灾的伟⼤胜利。
2001年,中央⽔利投资401亿元,创历史最⾼⽔平。
全国⽔利⼯作成绩显著,为完成“⼗五”⽔利计划开了好头。
在中央⽔利⼯作⽅针指导下,新的治⽔思路和实践取得重⼤进展:以“可持续发展⽔利”为指导的⼀系列重要规划报告编制完成;黄河、⿊河、塔⾥⽊河调⽔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泛好评;扎龙湿地应急补⽔⼯程和“引江济太”调⽔试验⼯程成功实施;⽤⽔定额管理和按⽔资源承载能⼒调整经济结构在⼀些地⽅开始实⾏,建设节⽔型社会试点进⼊实际性操作;⽔资源统⼀管理进⼀步加强;南⽔北调⼯程规划的12个附件及45个专题全部完成并通过专家审查。
我国⽔利事业在新世纪有了良好开端,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的⽀持。
现将2001年的⽔资源量、蓄⽔动态、供⽤⽔量及江河湖库⽔质等情况公告如下:⼀、⽔资源量2001年全国平均年降⽔量612毫⽶,折合降⽔总量58122亿⽴⽅⽶,⽐常年(多年平均)少4.1%。
北⽅五个流域⽚(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量⽐常年少14.5%,南⽅四个流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量⽐常年多1.0%。
在各省级⾏政区中,降⽔量⽐常年偏少的有22个省(⾃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河南、内蒙古、湖北、安徽、北京、吉林、重庆、⿊龙江、⼭西、河北;⽽⽐常年偏多的有9个省(⾃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上海分别偏多25.3%和24.8%。
2001年全国地表⽔资源量25933亿⽴⽅⽶,折合年径流深273毫⽶,⽐常年少0.8%。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较常年偏少9.4%。
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3.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6.9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23.77亿m3。
2001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74.55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36.79亿m3。
黄河总耗水量为361.7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65.15亿m3。
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亿t,其中工业废水29.56亿t。
2001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380km,Ⅳ类水河长为197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3141km。
2001年重要水事:(1)黄河在特大干旱年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
(2)黄委启动“数字黄河”工程。
(3)水利部召开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总结表彰大会。
(4)汪恕诚部长提出“四不”治黄目标。
(5)洛河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
(6)水利部领导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7)第16届中日水资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
(8)黄河东平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9)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拉西瓦水电站动工兴建。
一、水情概况1.1降水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
与上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多5.8%;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4%。
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525.8 mm 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21.6mm;兰州至头道拐的238.3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93.0mm。
2001年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2001年是继1999年、2000年之后的第三个连续干旱年份。
2001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462毫米,比上年的438毫米多5.5%,比多年平均595毫米少22.3%,相当于概率为81%的枯水年。
2001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7.7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5.70亿立方米,扣重复量后水资源总量为19.20亿立方米,比上年的16.86亿立方米多13.9%,比多年平均36.29亿立方米少47.1%。
全市入境水量为5.2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为7.35亿立方米(其中包括污水及再生水约5.3亿立方米)。
全市各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普遍减少,截至年末,16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19.74亿立方米,比上年的21.29亿立方米减少了7.3%。
可利用来水量为6.48亿立方米,比上年的5.57亿立方米多16.3%。
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可利用来水量为4.63亿立方米(包括白河堡给官厅水库补水0.56亿立方米),比上年r的3.44亿立方米增加了1.19亿立方米。
2001年地下水位继续呈下降太势,与上年末比较,地下水位下降1.06米,地下水储量比上年末减少5.43亿立方米,比1980年初减少了47.00亿立方米,比1960年初减少了67.74亿立方米。
2001年全市总供水量38.93亿立方米,比上年的40.4亿立方米少1.47亿立方米。
2001年地表水水质监测总河长952.0公里。
其中Ⅱ-Ⅲ类水体河长648.4公里,占监测总河长的68.1%,大Ⅴ类水体河长为261.3公里,占总河长的27.4%。
与去年相比,大于Ⅴ类水体河长所占比例变化不大。
主要饮用水源地密云、怀柔两在水库和京密引水渠水质均符全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水质良好。
官厅水库水质为Ⅴ类,仍不符合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
从水系来看,污染较重的仍是北运河水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等。
地下水体的污染状况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
(一)降水量2001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6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77.62亿立方米,比上年多5.5%,比多年平均少2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2001(送审稿)重庆市水利局二OO二年四月目录前言一综述二水资源量三蓄水动态四供用水量五水环境六重要水事七综合分析前言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统计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委、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一综述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
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36条。
降水量 2001年全市年平均降水深915.1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754.0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6.2%,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2.0%,属枯水年份。
2001年全市降水在地域分布上普遍偏少,除渝东北部城口县、开县、巫溪县交界处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持平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0.0%-40.0%,其中万州区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40.0%,为枯水年份。
水资源量 2001年全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332.5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8.5%,比上年减少44.3%。
蓄水动态 2001年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7.670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48.9%。
供用水量 2001年全市总供水量为57.556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0%;总用水量为57.556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2.1%。
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35.3%,工业用水占42.5%,生活用水占22.2%。
用水指标 2001年全市人均用水量186立方米/年;万元GDP用水量32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424立方米(不含火电为237立方米); 城镇生活人均综合用水量239升/天,农村生活人均综合用水量77升/天;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41立方米。
河流水质“三江”共计921公里河长水质评价结果表明:2001年,重庆市“三江”河流水质状况与往年相比无较大变化,长江重庆段水质以Ⅲ、Ⅳ类为主,Ⅲ、Ⅳ类水质河段占评价河长的76.9%;嘉陵江重庆段Ⅲ类水河段占评价河长的76.2%;乌江水质较好,全年水质均为Ⅱ类。
重庆市次级河流污染仍然严重,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监测断面数占总监测断面数的47.0%。
二 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1年全市年平均降水915.1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754.0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6.2%,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2.0%,属枯水年份。
2001年全市降水在地域分布上普遍偏少,除渝东北部城口县、开县、巫溪县交界处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持平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0.0%-40.0%,其中万州区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40.0%。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8月。
4-8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5.3%。
2001年重庆市雨量代表站月降雨量图50100150200250300123456789101112时间(月)重庆市行政分区降水量比较图重庆市行政分区降水量比较图降水量2001年重庆市降水量等值线图2001年重庆市降水量距平等值线图(二)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本公报指当地地表径流量,不包括过境水量)。
2001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33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44.3%,较多年平均值偏少38.5%。
地表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与降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基本一致。
(三)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指由降水和地表水体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
2001年我市地下水资源量为70.05亿立方米。
其中北部、东部、东南部岩溶地区地下水含量丰富,西部、西南部浅丘区地下水含量较少。
(四)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两者间相互转换的重复计算量而得。
2001年我市地表水资源量332.5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0.0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70.0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332.50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403.5毫米,平均产水系数0.44,平均产水模数40.3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重庆市地表水资源量年际间分配图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2001年重庆市行政分区水资源量表单位: 毫米、百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行政分区和年际比较图50010001500200025003000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江北区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县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地表水资源行政分区和年际比较图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黔江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三蓄水动态2001年末(简称当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7.6703亿立方米,其中4座大型水库蓄水量4.5242亿立方米,38座中型水库蓄水量3.1461亿立方米,分别占总蓄水量的 59.0%和41.0%。
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量较上年末减少了6.2140亿立方米,减少幅度达57.9%,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量比上年末减少了1.1785亿立方米,减少幅度达27.5%。
重庆市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图大型水库中型水库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2001年重庆市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表单位:亿立方米重庆市用水组成图32.5%10.5%农村生活四 供用水量(一)供水量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
2001年全市各类水工程供水总量为57.556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55.4476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1.7897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0.3195亿立方米,分别占总供水量的96.3%、3.1%和0.6%。
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20.2073亿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5.1920亿立方米,提水工程供水30.0483亿立方米。
2001年主城区供水总量为16.0919亿立方米,占全市供水总量的28.0%,比2000年增长 2.3%。
其中地表水供水15.7032亿立方米,占97.6%;地下水和污水处理回用供水分别为0.2483、0.1404亿立方米,分别占1.5%和0.9%。
(二)用水量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
2001年全市总用水量为57.5568亿立方米,比去年增加 2.1%。
其中农业用水20.314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5.3%;工业用水24.458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2.5%;生活用水12.784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2.2%。
蓄、引、提供水比例图提水蓄水主城区供水组成图地下水97.6%主城区用水组成图25.8%工业61.6%12.6%2001年主城区总用水量为16.0919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的28.0%。
其中生活用水 4.1556亿立方米,工业用水9.9162亿立方米,农业用水2.0201亿立方米。
(三)耗水量耗水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人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2001年全市总耗水量为24.68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2.9%。
其中农业耗水16.0917亿立方米,工业耗水3.7960亿立方米,生活耗水4.7958亿立方米,耗水量中以农业耗水为主。
五 水环境(一)废污水排放量2001年全市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3.0360亿吨(不含火电和矿坑排水量),其中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为8.1855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8505亿吨。
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集中处理量为0.6206亿吨,集中处理率为12.7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6.9822亿吨,达标率为85.3%。
(二)江河水资源质量1.主要江河水资源质量2001年,“三江”水质评价河长共921公里,评价结果表明:2001年“三江”水质状况总体稳定,部分河段水质较差。
长江 评价河长584公里,评价断面为朱沱、铜罐驿、寸滩、清溪场、万县和奉节。
排除大肠菌群的影响,全年水质以Ⅲ、Ⅳ类重庆市耗水量组成图农业耗水65.2%15.4%生活耗水19.4%为主,Ⅲ、Ⅳ类水质占评价总河长的76.9%,其中Ⅳ类水质河段主要出现在重庆市主城区江段。
主要超标污染物为COD m n 、总磷、氨氮、石油类和大肠菌群。
嘉陵江 评价河长130公里,评价断面为北碚和临江门。
排除大肠菌群的影响,全年水质以Ⅲ、Ⅳ类为主,Ⅲ类水质占评价河长的76.2%;Ⅳ类水质占评价河长的23.8%,Ⅳ类水质主要出现在主城区临江门江段。
主要超标污染物为COD m n 、总磷、氨氮、石油类和大肠菌群。
乌江 全年主要评价河长207公里,评价断面为武隆断面,全年水质均达到Ⅱ类,水质良好。
2001年重庆市主要江河水质状况表单位:公里2.次级河流水资源质量重庆市次级河流水质仍然较差,在对全市66条次级河流170个断面的监测数据进行水质评价表明:水质属于Ⅲ类、Ⅳ类、V 类和劣V 类的断面数分别占监测断面总数的22.3%、22.9%、11.8%和11.8%,其中优于和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数占监测断面总数的2001年重庆市“三江”水质状况图0%10%20%30%40%50%60%70%80%90%100%嘉陵江长江乌江53.0%,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监测断面数占47.0%。
出现V 类和劣V 类水质断面的河流有临江河、龙溪河、盘溪河、磨滩河、凤咀江、高滩河及苎溪河等,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非离子氨、总磷、石油类、生化需氧量及粪大肠菌群等。
(三)水土流失情况据遥感调查,2001年我市水土流失面积为52039.53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63.15%,为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
全市水土流失中轻度流失13017.56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5.01%;中度流失25244.09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8.51%;强度流失10092.2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9.39%;极强度流失3323.6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6.39%;剧烈流失361.9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