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风情之滦河史话

合集下载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滦河故事》第一集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滦河故事》第一集

《滦河故事》第一集解说词文稿解说: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人类的慈母。

一条大河的历史,也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

如今的人们,无论你在何地出生,生长在何方,当你追根溯源,寻找自己祖先的生存栖地时,你总会发现,河流才是你真正的根。

尼罗河默默的哺育了埃及人,因其古老;幼发拉底河滋养了巴比伦人,因其高远;恒河灌育了印度人,因其圣洁;长江、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乃是因其伟大。

那么,滦河,那又是一条怎样的河流呢?滦河,一条不长的河流,传说中没有汇成江的河流。

但是,当我们走近滦河,打捞历史,却会发现:收获的沉甸,足以让人对这条河流心起崇拜。

20世纪70年代,一颗地球物理探测卫星在滦河流域发现了一条构造十分奇特的岩石带。

经测定岩石带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太平寨。

科研人员采集了大量的岩样带回,测定的结果让人惊叹不已:这里的岩石距今已有36亿7千万年。

1992年,一位美国生态学家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游览,意外地在热河泉边的冰纹石路面上发现了一个清晰的三趾状足迹,经考察,认定是距今L3亿年前早白垩纪的恐龙足迹。

随后,在滦平县也发现了许多这样的恐龙足迹化石。

这足以证明,远古的滦河流域曾经是恐龙的乐园。

这里是滦河下游的河北省迁安市爪村。

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在爪村发掘出象牙等哺乳动物化石和十多件石器、骨器。

科学家测定,爪村遗址距今约4万5千年,属于旧石器时代。

采访嘉宾:爪村发掘出这么大的象的门齿,这个象牙可以定出种类,弯路并不太大,决不只是一种动物,还有别的动物。

爪村遗址发掘好多年了,(过去)标本我全看过,而且拍的照片我也看了,我认为(虽然)有人不承认是石器,我说绝对是石器,这是没有疑问的,不但是石器,而且还是制造石器的工厂。

解说:从爪村逆滦河而上百余里,滦河北岸是河北省迁西县西寨,这里有块面积约1万2千平方米的祭祀遗址。

破土而出的双人面石雕像、之字纹黑陶器、红顶钵、筒形罐,足以让人惊叹:7千年前的滦河子孙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富有灵性。

了解我们的母亲河——滦河

了解我们的母亲河——滦河

了解我们的母亲河——滦河流域概况滦河为河北省第二大河。

流域位于东经115°30′-118°45′和北纬39°10′-42°40′。

流域南北长500公里,东西平均宽90公里。

上游最宽处1175公里,下游最窄处12公里,流域面积44880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44070平方公里,平原810平方公里。

流域西南以燕山山脉与潮白-蓟运河为界,北部和东部以苏克斜鲁山、七老图山和松岭与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相邻,南面东侧为洋河、饮马河流域。

西侧为泝河流域。

分水界不明显,南临渤海。

整个流域西北高,东南低。

由于流域所跨纬度大,因而自然地理条件南北差异较大。

滦河上游发源地为坝上高原。

平均海拔1200-1500米,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表微波起伏,相对高度200米左右,低洼处为碟形洼地,以风积风蚀作用为主,滦河流过坝上高原后,进入冀北山地丘陵区,海拔1300-1500米,岭谷高差500-800米,坡陡流急,河流下切强烈,地表破碎,黄土分布广。

中游主要流经燕山山地,海拔800-1200米,向南逐渐降到200-500米,包括中、低山、丘陇及盆地等地貌类型。

下游主要流经平原,包括燕山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滦河三角洲,海拔大部分在20米以下,地表平坦,河谷宽浅,曲流发育。

滦河流域气候南北相差也很悬殊。

年平均气温由1℃增至11℃,1月气温由-2℃增至-5℃。

月气温由17℃增至25℃,1月积温由1600℃以下增至3800℃以上。

年平均降水量400-800毫米。

气候类型由寒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过渡到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自然植被由干草原向南依次为森林草甸草原、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到落叶阔叶林,丘陵坡地上多为灌草丛。

相应的土壤有栗钙土、黑土、草甸土、灰色森林上、棕壤、褐土及沼泽土、盐土。

在一些较高山地,又具有不同的垂直带谱。

干流概况河流走向滦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骆驼沟乡东部的小梁山(一说是丰宁县西北部的巴延屯图古尔山北麓),西北流经坝上草原,称闪电河。

滦河文化

滦河文化

滦河文化概念滦河文化,指以京北锡林郭勒草原多伦地区为中心的精神文明积淀和文明传承,涉及滦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历史与当今的文明成果的结晶。

体现了历史和今天滦河流域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建筑、商贸、宗教等方面的品位与格调。

文化发展文化特性滦河文化称为塞外文化,显示了它鲜明的地域性。

涵盖游牧部落的察哈尔文化,说明了它的源渊和草原文化特性。

浓郁的晋商文化、会盟文化、宗教源渊和农耕文明显示了它交叉融会、兼收并蓄、多元共荣的特质。

滦河文化显著的特点是积淀了塞北游牧民族的成长和发展,彰显了草原和中原在经济、商贸、宗教、文艺等多领域多层面的深入交汇与融合。

滦河身旁的滦京(开平)和北京(北平)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影响深远。

滦河文化中游牧文明与商业文明交汇,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多元共荣,和谐发展。

北方诸多游牧民族长期培育和发展了这里的文化,汉代李陵台见证了历史,辽代、金代有梳妆楼为证,元代成为中华京城所在,清代为北方各方势力会盟之所和北方宗教中心,民国为晋商拓展兴盛之地,历史蕴涵非常丰富。

滦河文化作为锡林郭勒草原南部和中华文化塞外部分,概念是清晰的,内容是丰富的,意义是鲜明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文化关联滦河文化有它的区域性,也有对中华文化全局的代表性。

它是中华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分支,也在历史上的一定阶段扮演过核心文化的角色。

连接中原与塞外的滦河文化意义非同一般。

滦河文化,对于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农耕文化来说,它是塞外文化、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对于草原文化来讲,它又有着诸多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中原文化的色彩;交叉融汇、兼收并储、相得弥彰、多元共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塞外文化。

它与上都文化既有交叉又相互独立。

它起源于草原,鼎盛于元代和清代,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作为塞外商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色彩!。

滦河文化概述

滦河文化概述

滦河文化概述之一滦河流域考古文化鲁杰滦河古称濡水,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的巴颜图尔古山麓。

流入张家口市沽源县境内与五女河相汇后称闪电河;流入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附近称上都河;流入多伦县境内有黑风河注入,以下始称滦河。

经两度曲折,转回河北省,在郭家屯附近汇小滦河,此后,干流呈东南向,横穿燕山和冀东平原,最后在乐亭县、昌黎县间注入渤海,全长878千米,流域面积4.49万平方千米。

滦河流域主要包括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县、正兰旗、太仆寺旗,赤峰市的喀喇沁旗;辽宁省凌源市,葫芦岛市的建昌县;河北省承德市及所辖各县区,张家口市沽源县,秦皇岛市的青龙县、卢龙县、昌黎县以及唐山全境。

滦河流域是中国文明起源地之一,自远古开始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上众多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留下了久远而重要的考古文化。

我们通过对滦河流域不同历史遗存的发掘、整理、分析及研究,对这一地区的考古文化做一简要探讨,时间跨度上自史前时期始截止于元代。

一、滦河流域史前文化史前时期是指人类诞生到阶级社会出现这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考古学上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或者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三个时代。

中石器时代产生于新、旧两大石器时代间的过渡阶段。

目前,学术界对中石器时代的界定认为是从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行将结束至全新世早期农业开始前的这一历史阶段,生产技术和工具多样化和特色化,在中国北方地区多以细石器为其工具,并出现复合工具。

我们这里将滦河流域史前文化仍按传统考古学的划分方法,以旧石器和新石器两部分来阐述。

1、旧石器时代:滦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非常丰富。

除张家口沽源尚未发现旧石器遗存外,内蒙古闪电河流域、承德地区、唐山地区、秦皇岛及辽宁省相关地区都有旧石器遗存,仅承德一地就有100多处。

在这些旧石器文化遗存中,距今年代最久远的是承德地区隆化县隆化镇头道营后街遗址。

这是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

滦河历史典故

滦河历史典故

滦河历史典故滦河,这条古老而神秘的河流,自古以来就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在这些令人陶醉的传说中,既有关于源头、水神、古战场、金龙、洪水等的故事,也有关于发电和石头的传说。

这些传说不仅为滦河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也让我们对这个河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滦河源头传说滦河的源头位于昆仑山,这是古时候的一个神话地方。

据说,那里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也是各种神奇生物的乐园。

在昆仑山的群峰之中,有一座名为“海内”的高山,这是滦河的源头。

在古代,人们相信这座山是神仙们聚集的地方,因此经常会前往那里朝拜和祭祀。

2.滦河水神传说在滦河流域,水神是当地人们信仰的一个重要存在。

据传,水神名叫沙俊,他长着人的身体,但头部是龙的样子。

沙俊喜欢在滦河里戏水游乐,每当洪水泛滥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并帮助人们驱赶洪水。

为了纪念这位水神,人们在河边建起了沙俊庙,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3.滦河古战场传说滦河两岸曾是许多古代战争的战场。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初薛仁贵征东的战斗。

相传,薛仁贵率领唐军在滦河边与东辽军队展开激战,最后用计生擒了东辽主将蓝天鹤。

这个传说不仅为滦河增添了英雄主义色彩,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壮丽的史诗。

4.滦河金龙传说在滦河下游的某个河段,据传有一条金龙栖息在这里。

这条金龙名叫奇葆,身长数里,声音如雷。

每当河水泛滥时,奇葆就会出世,用神力平息洪水。

当地人们为了感谢奇葆,常常献上供品和举行祭祀仪式,希望它能在关键时刻显灵庇护这片土地。

5.滦河洪水传说滦河流域的洪水灾害时有发生。

据传,很久以前,这里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农田。

当地百姓四处逃难,生活困苦不堪。

在这危难时刻,一位名叫弘禹的神人出现,他教导人们如何治理河道、疏浚水系,以防止洪水再次肆虐。

为了纪念弘禹的功绩,人们在河边修建了禹王庙,并每年举行庙会来祭祀这位神人。

6.滦河发电传说在近代,滦河成为我国最早的水力发电站的建设地之一。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在此建立起我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永平发电厂。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滦河故事》第九集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滦河故事》第九集

《滦河故事》第九集解说词稿件解说:其实,河就是生命,她是自然规律的载体。

她讲述的是生态,她流动的是哲理。

翻开历史,滦河较之临近的几大河流,如海河、辽河、大凌河水灾要少得多,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滦河流域草树并茂的自然生态,对抵御水灾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滦河支流呈不对称羽状排列,洪水暴发时,它能分而吞吐。

滦河流域中上游古代曾是以森林和草坡为主的山青水秀之地,宋朝赴辽使者王曾、苏颂作过这样的描述:“奚夷居落瞰重林,背倚苍崖面曲滑水甜物美的滦河正是靠坝上草原阴山山脉、七老图山、燕山山脉良好的植被所滋养的。

滦河中上游生态自乾隆三十年开始遭到人为破坏,以后又遭日本侵略者掠夺性采伐,到解放初期,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下降到了3%以下。

滦河上游地处蒙古高原南缘和燕山山脉地区,是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寒温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季风性气候活动区,受南来暖湿气团和西伯利亚干冷气团影响,大气环流比较活跃,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又多偏北风,常因大风而成灾。

失去屏障保护的坝上地区因大风而致土地沙化。

1980年5月3日至5日,围场御道口牧场一场大风,刮走九百亩小麦地表±5至6厘米。

同期声:王国栋(围场御道口牧场牧民)80年代我们林场有一千多亩麦田,种上地,一场大风把籽儿都给刮出来了,你说刮的有多深,从80年那场风,一年比一年增大,赶春天刮起大风来,对面见不到人,要顶风走,你就根本睁不开眼睛,一般像我们放牧的都得戴上眼镜,特别是2000年春天这场大风特别厉害,把种上的土豆籽儿都给刮出来了,你说刮得有多深,不单是五厘米,种土豆最起码得10公分朝下,土豆籽儿刮出来,你说风有多大。

解说:2000年的春天,沙尘暴一次次肆虐我国北方地区。

同期声:丰宁县榔头村村民记者:春天刮风大的时候,那屋里什么样?村民:屋里都满了,一个劲儿都不行,炕上、外头地都看不到地,这么厚一层,锅台上,做饭都这样,吃饭也是沙子,一吃也是牙珍,比较厉害,刮的,老这么刮没法儿混,要不刮这么着还挺好,最厉害时出来在远处看不到头,瞅哪都是黄的,这地方黄黄地哗哗地打脸,抬不起脑袋来,那边没沙子能看见,由这儿刮整个营子看不见。

滦河历史故事简短20字

滦河历史故事简短20字

滦河历史故事简短20字
1.项羽击破赵军:
传说在滦河边上发生过项羽击破赵军的故事。

公元前222年,刘邦与项羽大战赵国,项羽率领楚军与赵军在滦河一带相遇。

赵军实力强大,拥有数十万的兵力。

然而,项羽智勇过人,借助水攻之策,成功地击败了赵军,使得赵国陷入了危机。

2.汉武帝跃马滦河: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君主,他也和滦河有着一段传说。

据说,汉武帝曾在位于滦河附近的燕国猎场里,驾驭着玩马娶妻,妻子被马争食所吓到,跃入滦河溺水。

汉武帝闻讯后,当即跃马滦河救妻,以表现出君主的勇猛和义气。

3.滦河战役:
滦河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

1933年,日本关东军进攻热河地区,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滦河战役是其中一场重要的战役,中国军队在滦河地区坚守,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抵抗。

经过数月的战斗,中国军队最终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滦河地区。

塞北风情之滦河史话

塞北风情之滦河史话

塞北风情之滦河史话告诉你个真滦河滦河,是华北第二大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巴颜屯图尔古山麓,流经沽源县、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多伦县,复人丰宁县,至隆化县汇人小滦河,以下始称滦河。

向南流经栾平、承德、宽城、兴隆、迁西、迁安、滦县、滦南、昌黎、乐亭,于昌黎县的刘台铺、乐亭县的兜网铺之间注入渤海,全长877公里。

河北省内长约600公里,河床宽500至3000米,流域面积54000平方公里。

年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最大泄洪量34000立方米/秒。

滦河属山溪性河流,雨季河水暴涨水量较大,旱季河水暴落,河水澄清。

支流主要有吐里根河、小滦河、伊马图河、武烈河、瀑河、老牛河、郁河、散河及青龙河等。

一滦河流域早在4000年前,滦河两岸就有人栖居。

滦河上游不仅是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壮大的摇篮,而且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治交往、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

西晋元康五年(295年)拓拔禄官将濡源以西划归亲辖之都,孕育了统治中国北方200余年的代合魏政权。

辽保宁七年(975年)辽景宗与萧太后命在滦河上游西岸的凉陉构筑凉殿,以为纳凉之所;金世宗亦曾命在滦河上游的囫囵诺尔北侧建筑避暑“景明宫”。

蒙古中统四年(1264年)忽必烈将滦河(上都河)上游北岸的开平府(今内蒙多伦县)加号上都,并在东西沿上都河建造行宫,曰东凉亭和西凉亭,成为第二个政治中心。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爱新觉罗·玄烨在滦河中游岸北营造热河行宫(避署山庄),辟为清廷另一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滦河沿岸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于1898年出生在滦河下游右岸乐亭县大黑坨村。

1911年发生在滦州(今滦县)的辛亥滦州起义,是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白雅雨等,响应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组织的中国北方一次重大的武装起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滦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是革命根据地,很多有志之士为救民救国而壮烈牺牲。

1938年20多万人的冀东大暴动,首先在滦县的港北、高各庄、门庄、多余屯(今属滦南县)一带打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诉你个真滦河滦河,是华北第二大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巴颜屯图尔古山麓,流经沽源县、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多伦县,复人丰宁县,至隆化县汇人小滦河,以下始称滦河。

向南流经栾平、承德、宽城、兴隆、迁西、迁安、滦县、滦南、昌黎、乐亭,于昌黎县的刘台铺、乐亭县的兜网铺之间注入渤海,全长877公里。

河北省内长约600公里,河床宽500至3000米,流域面积54000平方公里。

年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最大泄洪量34000立方米/秒。

滦河属山溪性河流,雨季河水暴涨水量较大,旱季河水暴落,河水澄清。

支流主要有吐里根河、小滦河、伊马图河、武烈河、瀑河、老牛河、郁河、散河及青龙河等。

一滦河流域早在4000年前,滦河两岸就有人栖居。

滦河上游不仅是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壮大的摇篮,而且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治交往、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最为活跃的地区。

西晋元康五年(295年)拓拔禄官将濡源以西划归亲辖之都,孕育了统治中国北方200余年的代合魏政权。

辽保宁七年(975年)辽景宗与萧太后命在滦河上游西岸的凉陉构筑凉殿,以为纳凉之所;金世宗亦曾命在滦河上游的囫囵诺尔北侧建筑避暑“景明宫”。

蒙古中统四年(1264年)忽必烈将滦河(上都河)上游北岸的开平府(今内蒙多伦县)加号上都,并在东西沿上都河建造行宫,曰东凉亭和西凉亭,成为第二个政治中心。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爱新觉罗·玄烨在滦河中游岸北营造热河行宫(避署山庄),辟为清廷另一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滦河沿岸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于1898年出生在滦河下游右岸乐亭县大黑坨村。

1911年发生在滦州(今滦县)的辛亥滦州起义,是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白雅雨等,响应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组织的中国北方一次重大的武装起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滦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是革命根据地,很多有志之士为救民救国而壮烈牺牲。

1938年20多万人的冀东大暴动,首先在滦县的港北、高各庄、门庄、多余屯(今属滦南县)一带打响。

1948年解放隆化战斗的关键时刻,战斗英雄董存瑞高举炸药包,在滦河进入燕山腹地的隆化县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滦河沿岸文化积淀十分丰.厚。

产生了独具韵味的民间艺术如乐亭大鼓、滦州皮影和评剧。

民间剪纸、驴皮雕等艺术早已风糜国内外。

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许多历史名人,如伯夷、叔齐、公孙赞、张觉、韩当、黄素志、萧显、史梦兰、成兆才、韩敬之等。

二滦河源头滦河,古称濡水,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

唐朝末期始写为滦。

宋丁度《集韵》作双,其义为温水,因上游有众多温泉而得名。

滦河上游称闪电河,其源流众多,形如闪电状态分布在广阔的坝上高原区。

关于滦河源头,历史上众说纷纭。

北魏时期郦道远《水经注》述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

”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陈祖缓《职方图考》及顾祖禹《方舆纪要》等,有滦河“出炭山东北”之说。

《金史》、《元史》载“滦河金莲川中”。

《潮朝通志》、黄彭年《畿辅通志》、王履泰《畿辅安澜志》及王树桐《河北通志稿·水道篇》,清代和王申纂修《钦定热河志》中之滦源考,称滦河源“自独石外东北一百三十里牧场界内之巴颜屯图古尔山,左坳名达连图大巴汗,右坳名会伯勒图大巴汗,各有两泉涌出,四泉奔流,伏而复见,名都尔本诺尔”。

中华民国十八年《热河省河流调查表》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均记载滦河“源出独石口听马尼图山之北”。

1982年版《辞源》称滦河“出察哈尔独石县东北黑龙山。

”近年来一些内部资料又依据1978年版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更为滦河源头出丰宁、赤城交界山东猴顶山北麓等等。

1983年,河北省丰宁县地名办主任赵介民同志对滦河源头进行了实地考察,而后写出《滦河正源考》(见《河北地方志》1986年第4期)一文。

他认为上述各说均不能说出滦河真正的源头。

他断定:“滦河正源在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骆驼乡孤石村东南部海拔2206米的小梁山南坡大古道沟。

东西相距300米有两口大泉,似一对孪生姊妹。

离泉二里之遥,既可听到哗哗水声。

三滦河变迁滦河进人燕山腹地,地势高峻,汛期洪水暴涨暴落,挟带大量沉沙奔腾而下。

河床淤积,导致河流多次改道。

故前人称滦河是“糠帮”、“沙底”的浪荡河。

据史料记载:“滦河在历史上的重大迁徙有14次之多,影响涉及整个冀东平原。

”又据地质考古资料分析和卫星照片验证,滦河在3000年以前,曾由大黑汀向南,沿“照燕洲弃谷”经丰润的南观、崖口与还乡河汇流,再经铁厂、邱庄、左家坞,穿过丰润县城关归蓟运河人海,塑造了丰润、玉田南部平原,具有冲击扇形。

扇轴长约70公里,扇北起丰润、玉田,西、南达现代蓟运河,东至现代之陡河,面积3000平方公里。

晚更新世以来,滦河流域北部为持续上升的燕山山脉,南部系不断沉降的渤海盆地,由于控制河流走向的断裂带两侧不等速升降(掀斜)运动影响和受东侧清河溯源侵蚀袭夺,造成古滦河与清河的钓鱼岩老分水岭被夷平和照燕洲新分水岭的产生。

古滦河由迁西改向东流与清河汇流,于迁安印子峪、西峡口一带南流,经迁安盆地,循现代沙河——小青龙河——溯河地区,于雷庄至滦县间进入山前平原,到柏各庄一带人海,塑造以迁安印子峪、西峡口为顶点的沙河、溯河冲击扇。

轴长100公里,走向正南,北起西峡口,分布于整个迁安盆地和沙河、小青龙河、溯河地区,西至陡河,东界饮马河,南达滦南柏各庄,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

到晚更新世末期,与清河汇流的滦河继续受地质构造的掀斜运动影响和青龙河溯源浸蚀袭夺,造成山东庄老分水岭的产生,滦河再次改道。

由迁安县爪村一带改向南流,与青龙河汇流南流,于滦县、昌黎的横山出路,改向东南经昌黎的指挥、大夫庄、晒甲坨至团林一带人海。

后又改由靖安、围杆庄、毛家河北人海。

此次改道,塑造了滦河现代冲击扇(是以滦县为顶的冲击扇),走向南偏东,扇北起滦县,南达滦河口,西至滦南、东至昌黎,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

到14世纪至19世纪滦河又由东改西,从滦县转向正南,于滦南县柳赞一带人海。

在此期间,滦河下游河道,随水情的变化,仍有下述迁徙摆动:元泰定元年(1324年)以前,滦河由滦南县马城向南流经长凝、高各庄,于柳赞人海。

元泰定元年至清嘉庆十六年(1324—1811年),滦河又东移经汀流河、庞各庄、新寨、古河,于捞鱼尖人海。

其中清嘉庆十六年因“秋雨滦溢,城乡尽成泽国”,滦河再次东徙昌黎县境人海。

清嘉庆十八年至光绪九年(公元1813~捣83年),滦河由汀流河、乐亭、汤家河、胡家坨、聂庄、于董庄一带人海。

清光绪九年至民国四年(1883-1915年),滦河在现代河道左右摆动,即滦县——马城——汀流河——新集——会里——茹河——姜各庄——莲花池一带。

但入海口尚变化频繁,直到1939年才经今日之河道人海口人海。

昌黎县姜各庄一带村庄被隔滦河南岸,河上无桥不便管理,1949年12月将其划归乐亭管辖。

由于滦河河道变迁频繁,影响范围极广,仅滦南、乐亭、昌黎三县与滦河有关的地名如长凝、东沙窝、西沙窝、泡里(一溜十八泡积水成泡)、套里(南套、北套、崔套等。

套:指滦河套)、老滦河底、小长河、小滦河、二滦河、古河、芦河、汤家河、黄口、冯哨、陈渡口、河南庄、毛河北、潘各庄(曾名“潘粮庄”)、围杆庄(原称“桅杆庄”)、小仓上、马坨店(码头店)等。

四滦河漕运历史上,皇廷以水路运输粮秣以供应京师或接济军需,称为“漕运”。

可供运输的河道叫漕河。

向南运输漕粮,“自板城(今承德)散河(今迁西境内)一带,泛舟滦河,输归金京(金国到1153年迁都北京,此时金京尚在辽阳),而以锛城为栖粮之所。

”但因滦河一直是由偏凉汀向东南逶迤人海,不与锛城相通,所以,金国特由滦州城南10公里太平庄村北开挖一条运河,名叫闾芬沟,引滦人青河人溯河,再人北河(古运粮河)直达锛城屯积粮草。

直到1239年11月还有文献记载:“令整修滦河故道,以供漕运。

”据民国二十六年《滦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卢龙、石城两县,置马城县,以通水运。

”乐亭县阚庄村民在村东南滦河故道上挖河时发现一艘古代沉船,经专家鉴定系元朝遗物。

自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有记载以来,滦河水运活跃了1700多年,其中元朝尤为发达。

元朝建都北京。

来自蒙古草原的元朝统治集团艳羡北京的皇家格局和历史地位,但受不了北京的酷热溽暑,早年他们在滦河上游北岸原开平府(今内蒙多伦县)建都,叫做“上都”,每年四至九月便到此处理朝政。

上都做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天下各地的精华,主要借助了滦河水运的畅通。

南方供晶进入皇廷,原有三条水道:一由大沽口经白河到通州;二由娘娘宫经粮河到蓟州;三由芦台经蚕沙口到滦河,直到上都。

因此滦河水运非常重要。

忽必烈至元十九年(1282年)5月敕令“造船于滦州。

”“造大小船两千艘,以备漕运。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大臣姚演奉敕疏浚滦河,漕运上都,备用船只500艘,水手1万名,纤夫24000名,可见规模之大。

·明朝为了沟通长城内外及供应军需,继续发展滦河漕运。

洪武八年(1375年)和成化十七年(1481年),“颖川侯“傅友德和管粮郎中郑廉曾经分奏滦河漕运引西,沟通还乡河——陡河——沙河——陷河——青河——滦河,以便“接运军储”,“分贮海运”,均得到皇帝支持,大兴修建。

但因水小,而沙河又“易淤”,“随行随止”,“不一二年,就壅塞而废”。

以后滦河漕运始终为朝政大事,多有关注。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北宁铁路修到滦州,在横山脚下东南方偏凉汀修建滦州火车站,使这里成为水陆两用码头,上至八沟、热河、建昌、迁安,下至乐亭海口,常年往来木帆千艘,每艘4吨,另有水筏数十只。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也关注滦河水运。

在《建国方略》中谋划在滦河口建造“北方大港”,因军阀混战,未能实施。

五滦河水灾滦河在历史上水灾频繁,滦河下游的两岸人民深受其害。

流传着“自古滦河多灾害,粮川美景一夜丢”和“岩山似虎头,一股清水向南流,悲叹祖居无远虑,留给儿女世代愁”的民谣。

旧时代,由于连年战乱,军阀割据,横征暴敛,水利工程无从搞起。

滦河既没有完整的河槽,更没有抗御洪水的堤埝。

每逢汛期,滦水出槽漫溢,遍地横流。

滦河中下游地区人民屡遭洪水灾害。

握《迁安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六月,连日大雨,滦河猛涨,致使“道馑相望,父鬻子,夫卖妻,人民相食。

”又据《滦县志》、《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记载:自元至元六年(1269年)至1985年有较大的水灾69次。

其中,“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六月十二、三日大雨,滦水溢,平地水深丈余。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二十一日,滦河横溢,马城一带,冲决尤酷,变膏腴为沙碛,富者立贫,贫者待毙。

”“光绪二十年(1894年)秋七月大雨,滦河溢,高下田,颗粒不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