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预测

合集下载

最简单的预测地震方法

最简单的预测地震方法

最简单的预测地震方法
嘿,你知道吗,预测地震可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其实有一些超级简单的方法呢!比如说观察动物的异常行为。

动物们可神奇啦,它们好像有着我们人类没有的特殊感知能力。

你想想看,那些平日里温顺的猫猫狗狗,突然变得焦躁不安,上蹿下跳的,或者鸟儿们莫名其妙地成群飞走,这难道不是一种信号吗?这就好像是大自然给我们发出的神秘暗号呀!
还有啊,地下水的变化也值得留意呢。

要是井水突然变得浑浊,或者水位出现异常的升降,这说不定就是地震要来的前奏呀!这就如同平静的湖面突然泛起涟漪,肯定是有什么在搅动它呀!
再看看那些自然界的小细节。

比如地面是不是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裂缝,或者一些原本不该有的隆起或下陷。

这就像是大地的“表情”发生了变化,在告诉我们它可能要“发脾气”啦!
当然啦,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也不是百分百准确的哦。

地震毕竟是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就像天气一样难以捉摸。

但是我们多留意这些小小的迹象,说不定就能在关键时刻多一份准备呢!难道不是吗?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这些方法来准确预测每一次地震,但它们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大自然的一个窗口呀。

我们要养成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警惕,也许就能在地震来临时少一份惊慌,多一份安全。

不要觉得这些方法太简单就不屑一顾呀,有时候最简单的往往就是最有用的呢!所以呀,让我们都行动起来,用这些最简单的方法去试着预测地震吧,为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环境!。

预知地震的简单方法

预知地震的简单方法

预知地震的简单方法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对地震有了更多的认识,但真正准确地预知地震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然而,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我们或许可以提前察觉到地震的苗头,以做好自我防护和应对措施。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方法,可能对预知地震有所帮助。

1. 动物行为观察动物有时能在地震发生前显示出异常的行为变化,他们对地震能敏感地感知到它的到来。

一些案例研究表明,动物如狗、猫、鸟类、鱼类等,可以通过其离奇行为的变化来提醒人们地震的发生。

例如,狗狂吠不止、鸟类飞行方向改变、鱼群大规模迁徙等。

因此,如果我们观察到我们身边的动物表现出不寻常的行为,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尽量去安全的地方,以便应对潜在的地震。

2. 地质形态变化地震发生前,地质结构中的一些变化可能会出现,这也可以作为一个预知地震的指标。

例如,地表的裂缝和地陷、河水的颜色和水位的异常变化、温泉水的化学成分改变等。

此外,地震前的地热现象,如热涌现象或地下温度的异常增高,也可能预示地震的来临。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地质形态变化,提前得知地震的迹象,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

3. 地震仪的使用地震仪是一种专门用于检测地震的仪器,它可以记录地震的各项参数。

安装地震仪并保持对地震活动的监控,可以提早获得地震的相关数据,进而预测地震的可能发生。

地震仪能够检测到地震波产生的细微振动,因此在地震前几分钟或几小时时,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地震仪上的变化来判断地震的临近。

虽然地震仪的使用需要专业知识和设备,但对那些懂得如何操作的人来说,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地震预测方法。

4. 气候变化一些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前气候会发生一些变化。

例如,大气中的电离层和磁场的异常变化,以及地下水和地下断层周围气温的改变等。

此外,人们还注意到,地震发生前经常出现天气风速的突然增大、云形态的变化等。

因此,通过观察气候的变化,也可以提醒人们地震的可能发生。

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预报的方法: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

地震前地球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会失去磁性。

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

此法在房屋没有晃动前就会提前预警。

提前时间10分钟至几十秒。

如果掉下来了,必发生大震。

尽量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

将2个空瓶子用绳子拴住,平行挂在屋中,一旦地震晃动,2个瓶子会碰撞发出警告。

或屋内悬挂响铃型的风铃,在无风时风铃响了,就是地震
在屋内放歌铁盆子,盆内放一个倒立的空瓶子,一旦地震,空瓶子倒了,发出声音
买6瓶矿泉水,并排倒立着放置,地震时,矿泉水会倒掉。

科学家如何预测地震

科学家如何预测地震

科学家如何预测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地震的规律,希望能够提前预测地震,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预测地震的呢?首先,科学家通过监测地壳运动来预测地震。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地震是地壳中岩石发生破裂和位移时释放的能量所引起的地震波。

科学家通过安装在地壳表面和地下的地震仪器,监测地壳中的地震波传播情况,可以了解地壳中岩石的运动状态。

当地壳中岩石发生破裂和位移时,地震波会传播到地表,地震仪器就会记录到这些地震波的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可以判断地壳中是否存在地震的迹象,从而预测地震的可能发生时间和地点。

其次,科学家还通过研究地震前兆来预测地震。

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即将发生前,地表和地下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

比如,地震前会出现地震云、地震雾、地震光等天象异常现象;地震前地表会出现地裂缝、地面变形等地质异常现象;地震前还会出现地下水位异常变化、地磁场异常变化等现象。

科学家通过对这些地震前兆的观测和研究,可以判断地震的发生可能性和可能的规模,从而提前预警和预测地震。

此外,科学家还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网络来预测地震。

地震监测网络是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地震台、地震仪和地震传感器组成的网络系统,用于监测地球上的地震活动。

这些地震台和地震仪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情况,记录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等信息。

科学家通过分析地震监测网络的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从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

最后,科学家还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预测地震。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地壳板块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科学家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地球内部的地质构造和地壳板块的运动规律,从而预测地震的可能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

这种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预测地震,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地震预测原理

地震预测原理

地震预测原理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它所带来的破坏力却是巨大的。

因此,人类一直致力于地震预测的研究,希望能够提前预警,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地震预测原理是通过对地球内部的物理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

下面将介绍一些地震预测的原理和方法。

首先,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震前兆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地球内部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地震仪、地磁仪等仪器进行观测。

例如,地震前几天或几个月,地震发生地区的地震仪可能会记录到地震波的微弱信号,地磁仪可能会记录到地磁场的异常变化。

这些异常变化可能是地震的前兆,可以用来预测地震的发生。

其次,地震预测还可以通过地壳应力的积累和释放来进行。

地震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当地壳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因此,通过对地壳板块的应力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例如,地震发生前,地震带附近的地面可能会发生微小的变形,这种变形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监测,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此外,地震预测还可以通过地下水位的变化来进行。

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地下岩石的应力状态,从而影响地震的发生。

因此,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例如,地震发生前,地震带附近的地下水位可能会出现异常的上升或下降,这种变化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依据之一。

总的来说,地震预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地震仪、地磁仪、卫星遥感技术等多种观测手段,对地球内部的物理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地震前兆、地壳应力、地下水位等变化的观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为地震防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在地震预测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努力,希望能够找到更准确、更快速的地震预测方法,为人类提供更有效的地震预警。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会不断提高,为地震防灾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

地震 预测方法

地震 预测方法

地震预测方法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地震的预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下,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方法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震预测方法。

首先,地震前兆是一种常见的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前兆包括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表的变形、地下水位的变化等。

这些前兆往往在地震发生前就会出现,通过对这些前兆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对地震的发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然而,地震前兆并不是每一次地震都会出现,因此其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是十分可靠。

其次,地震概率预测是一种基于历史地震数据和地质构造的预测方法。

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某一地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发生地震的概率。

同时,地震概率预测也需要考虑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因素,从而对地震的可能发生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可以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另外,地震预警系统也是一种常见的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预警系统是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来对地震进行预测。

一旦监测到地震波的传播,预警系统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信息,以便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最后,地震数学模型也是一种重要的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数学模型是通过对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进行建模和仿真,从而对地震进行预测。

通过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地震的发生过程、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等,从而对地震进行预测和分析。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地震数据和高超的数学建模能力,但可以为地震预测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综上所述,地震预测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各种地震预测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需要综合运用和不断改进。

只有不断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技手段和方法用于地震预测,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民间预测地震的方法

民间预测地震的方法

民间预测地震的⽅法 ⼏乎每次⼤的地震后,都会涌现⼀批“预⾔帝”,他们因为“成功”预测到了某次地震⽽倍受追捧。

为什么民间科学家总能预测得准?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民间预测地震的⽅法。

民间预测地震的⽅法 民间地震预测⽅法⼀:动物预测 在古代,⼈们就注意到动物能预报地震。

唐代的《开元占经·地镜》就记载:"⿏聚朝廷市衢中⽽鸣,地⽅屠裂"。

1975年2⽉4⽇,我国辽宁省海城发⽣7.3级地震,震前有许多⼈发现鸡、鸭、⽺等20多种动物活动出现异常情况,纷纷上报地震部门,为地震部门及时作出临震预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前,英国科学家也撰⽂证实,蟾蜍可能具备"某种预报地震的能⼒"。

研究⼈员称,蟾蜍的对环境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类,因此它们可能在地震发⽣前句发现了从地下排放出来的⼤量氡⽓或反常电离⼦,所以仓皇逃⾛避难。

我们不能否认,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度⽐⼈类强得多,它们能⽐⼈类更早感知到⼀些异常现象,从⽽达到预报灾害事件的可能。

有⼈分析,如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断层⾯之间具有的强⼤磨擦⼒使之产⽣⼀种每秒仅⼏次⾄⼗多次、低于⼈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

那些感觉⼗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作出反应,⼈类便会看到动物的⼀些异常举动。

对于动物的反常,民间有⼏句顺⼝溜这样总结: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骡马不进厩,猪不吃⾷狗乱咬。

鸭不下⽔岸上闹,鸡飞上树⾼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叼着⼩⿏跑。

兔⼦竖⽿蹦⼜撞,鱼跃⽔⾯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民间地震预测⽅法⼆:地震云预测 对于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法,我国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载:"昼中或⽇落之后,天际晴朗,⽽有细云如⼀线,甚长,震兆也",1935年宁夏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也写道,"天晴⽇暖,碧空清净,忽见⿊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不散,势必为地震"。

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意见

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意见

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意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地震活动监测技术的提升,对地震趋势的预测能力也逐渐提高。

然而,地震是一种复杂的地球自然现象,其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趋势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将根据当前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对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地震的发生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而板块运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地震和地壳运动的情况来推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但并不能确定具体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因此,对于地震的预测应该是一种概率性的判断。

一、全国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全国地震活动总体上呈现着一定的规律性,地震分布在特定的地壳运动带上,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印度洋地震带等。

根据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中国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二、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对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的预测如下:1.西南地区地震活动可能增强西南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其中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经常发生较强的地震。

近年来,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有所减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应力会逐渐积累,未来几年内可能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导致地震活动增强。

因此,对于西南地区的地震防御和减灾工作应该高度关注。

2.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可能增加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的另一重要区域,包括青海、甘肃、新疆等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地区经历了一系列较强的地震活动。

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板块运动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剧烈,地震活动也相对频繁。

未来几年内,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增加,需要加强地震监测和灾害应对能力。

3.北方地区地震活动可能相对较弱相对于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地震活动较为稳定,相对较弱。

然而,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预知或排除。

北方地区虽然地震活动强度较低,但仍然需要继续加强地震监测和减灾工作,保持对地震灾害的高度警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监测
手段方法
(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
,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数据分类
地震科学数据按照其获取途径可以划分为五大类:
观测数据:包括:地震、地磁、重力、地形变、地电、地下流体、强震动、现今地壳运动等观测数据。这是地震科学数据中数量最大的一类数据。
探测数据:包括:人工地震、大地电磁、地震流动台阵等数据。
调查数据:包括:地震地质、地震灾害、地震现场科考、工程震害、震害预测、地震遥感等数据。
地震预报
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是指地震中期预报和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年至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个月至几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中期预报。对某地几天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短期预报。对某地几小时至几天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临震预报。
地震中长期预报,特别是地震长期预报,主要目的是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地区、时间范围和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并作出某一地区的地震趋势分析。
短期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要求迅速、纪实、准确地确定发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以便在强烈地震到来之前,采取必要的坚决的预防措施。
类似这样的经常性的监测手段和预报方法还有不少。地震学家们根据多种手段观测的结果,综合考虑环境因素、构造条件和地球动力因素等,提出慎之又慎的分析预测意见。
监测设施
包括地震台内的监测仪器设备、设施;地震台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堤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地震遥测台网接受中心的观测设备、中继站、遥测点用房等;地震专用测量标志、测量场地等。中国共有地震监测台站1400个左右,其中专业台站有700个左右。在1400个台站中,约有40%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观测效果极不理想,还有20%已受到相当大的破坏,必须重新选点和搬迁。
实验数据:包括:构造物理实验、新构造年代测试、建筑物结构抗震实验、岩土地震工程实验等数据。
专题数据:这类数据为综合性数据,主要服务于某一重要研究专题、重大工程项目、某一特定区域综合研究等工作目标而建立的。如:地学大断面探测研究、火山监测研究、水库地震监测研究、矿震监测研究、典型大震震害、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数据、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建筑物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数据。
2002年以后,在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博物馆、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河南博物馆等多学科的专家组成。该课题组建立了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实现了从概念模型到科学模型的跨越。2005年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2008年8月完成了定型模型的小型铸造。
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是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失灵现象。最常见的是收音机的失灵、手机信号减弱或消失、电子闹钟失灵等现象。
地声
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得最多。
地声的声响与平日人们熟悉的声音不同且多种多样。如:“犹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似采石放连珠炮般的声响”“类似于机器轰鸣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等。但是,有时地声也不易与远处传来的风声、雷声、机器轰鸣声等相鉴别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地动仪
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器—
—地动仪,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遗憾的是,地动仪实物和图样失传,只留下了文字记载,实物逐渐成为了千古之谜。
关于张衡地动仪的记载,见于《续汉书》(司马彪)、《后汉纪》(袁宏)、《后汉书》(范晔)三部史书。这些史料记述了地动仪的外观,内部结构,工作过程,以及验震情况。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古今中外,许多人都试图复原地动仪,但是,始终没有成功的复原模型出现,大多数都处于概念模型阶段,或者与史书不符,或者复原的实物模型不能正常工作。
监测环境
《地震观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是指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最小区域。”并给定“最小距离”的三个附表。《防震减灾法》规定:“地震观测环境应当按照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通常用干扰源距地震监测设施的最小距离划定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区,对于在条例或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距离有关地震监测设施的最小距离的一些干扰源,如铁路、电气化铁路、高压输电线、发电厂、建筑群、无线电发射装置等,则通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现场实测确定。
地下水异常
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生物异常
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
(3)地磁测量: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
(4)地电观测:地震孕育过程中,将伴随有地下介质(主要是岩石)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与岩石受力变形及破裂过程有关,因此提取这一信息可以预测地震。
(5)重力观测:地球重力场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地球物理场之一,它与观测点的位置和地球内部介质密度有关。因此,通过重力场变化可以了解到地壳的变形、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6)地应力观测:地震孕育不论机制如何,其实质是一个力学过程,是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地壳体中应力作用的结果。观测地壳应力的变化,可以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2)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决策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正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地震科学数据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型工矿企业、核电站、水库、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均应进行地震和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估以及相关研究工作。如中国已经确定的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送等重大建设项目,以及西部大开发中的各项重要设施建设均需要地震危险区划及各种尺度的地震预测结果和多项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和活动地质构造数据等作为项目立项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解决有关问题的科学依据。
地光
地光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中国已在多次地震前观测到,它们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地光出现的时间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观测。鉴别地光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它的形状和颜色有时也与电焊光、闪电等有相似之处。
(7)地下水物理和化学的动态观测: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异常现象,宏观现象如水井水位上涨,水中翻花冒泡、井水变色变味等;微观现象如水化学成分改变(如水中溶解氡气量变化等),固体潮(天体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涨落现象)的改变等。通过地下水动态的观测,可以直接地了解含水层受周围的影响情况和受力的情况,从而进行地震预报。
观测数据
数据意义
(1)在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作用
地球科学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离不开大量地球观测数据信息。如,地球深部构造、地球动力学、地壳现今运动等研究需要大量的地震地磁、重力和地壳形变数据。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古登保说:地震是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正是现代地震观测,特别是数字地震观测,使地球物理学家揭示了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内部介质的变化。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形成与地震、地磁观测是密切结合的。留美地球物理学家宋晓东博士和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合作,通过对大量的连续观测地震数据的研究,发现地球内核与地球外部自转速度不一样的重要现象,被列为二十世纪地球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因此,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基础数据是人类认识地球和地球形成的重要依据,是地球科学创新和发现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和各高等院校的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研究部门对中国地震局对外开放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观测数据抱有极大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