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 百叹悲摧——歌剧《一江春水》改编刍议

合集下载

简析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揭示的女性依附身份悲剧

简析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揭示的女性依附身份悲剧

简析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揭示的女性依附身份悲剧
王聿霄
【期刊名称】《大舞台》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10月.这是一部由联华影艺社与昆仑公司出品发行、蔡楚生与郑君里合作编导、汇聚了多位著名影星的现实主义力作.这部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通过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传达了侵略战争、心理矛盾、落后观念给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造成的危机.
【总页数】2页(P119-120)
【作者】王聿霄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3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简析《源氏物语》中的女性人生悲剧 [J], 王彬
2.理想矛盾悲剧——简析谌容笔下女性的人生之态 [J], 何齐
3.女性的战争:简析张爱玲早期电影中的女性意识 [J], 黄望莉
4.女性题材在现实主义电影的架构解读--简析中国无声电影《神女》 [J], 黄倩
5.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 [J], 张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自艺术歌曲风格探析——以《春思曲》《点绛唇·赋登楼》为例

黄自艺术歌曲风格探析——以《春思曲》《点绛唇·赋登楼》为例

5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3自黄自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才在中国音乐舞台上不断涌现,并且造就了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创作高潮。

毋庸置疑,黄自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专业“艺术歌曲”的集大成者、艺术歌曲的创作大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的专业“艺术歌曲”创作水平;黄自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还能很好的体现出当时中国作曲家对待“艺术歌曲”这种异国文化的基本态度和认知观念——因为黄自所创作的这些“艺术歌曲”都完美地包含了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作曲技巧与审美取向,同时还很好的融入了浓郁的民族素材和本土风格特征。

这些独具特征的表达方式也是中国早期专业“艺术歌曲”所具备的基本特点,也正是如此,通过分析研究黄自的艺术歌曲作品,能够揭示出当时中国作曲家在融合西方技法与民族精神、本土内涵时的基本状况。

(三)黄自艺术歌曲的总体特征在黄自的教学与创作生涯中,主张将中华民族音乐风格与西方音乐的体裁、技法、观念等相结合,探索中国音乐的民族范式与风格,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均很好地展现出早期中国本土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在这些艺术歌曲作品中既有黄自汲取浪漫主义时期德奥传统技法的痕迹,也有吸收欧洲文化中艺术歌曲精华的特征,还有结合中国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的印痕。

总体来看,黄自所创作的“艺术歌曲”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恬淡典雅、风格独特,钢琴伴奏也具有独创性,诗歌与音乐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很好地表现了作品的情绪和意境,使其艺术歌曲成为集“诗”“乐”“情”等元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黄自艺术歌曲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黄自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创作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为现代诗歌谱曲的艺术歌曲,如《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等;第二类是古典诗词谱曲的作品,如《南乡子》《点绛唇·赋登楼》《卜算子》等。

本文就重点选取《春思曲》和《点绛唇·赋登楼》这两首不同类型的艺术歌曲代表,对其曲式结构、材料发展手法、和声与调性、演唱特征等进行分析论述。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说课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说课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01 设计 05 说教学反思
导语情境设计
学习活动
课时作业
活动三:就词改诗,比较赏析
01
活动设计一:
本词八句话,尝试改成一首七言律诗。
体会为什么李煜会选择词这种文体来表达他的情感。
月下花前何时了,如烟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今朝难回首。 雕栏玉砌应犹在,青春朱颜都已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
04 说板书设计
导语情境设计
学习活动
课时作业
活动三:就词改诗,比较赏析
01
活动设计二:
全体同学带着学习后的收获和对作品的重新理解,一起诵
读词作;再给《虞美人》添加一个言简意赅能概括内容的标题。
小组讨论,推选出最佳标题“伤·逝”
05 说教学反思
导语情境设计
学习活动
课时作业
01 说教材分析 02 说教法学法
地位与作用 学情教情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
01 说教材分析
02 说教法学法
03 说教学过程 04 说板书设计 05 说教学反思
学情:受众是一群“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十五六岁的高一孩子,让他们去 理解李煜的往事之叹、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并产生共情,确实有些“为赋新词 强说愁”了;且大部分学生对于诗词的学习存在一种误区,就是把能背诵、会 默写当作最终的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X 年版 )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 中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体验,培养 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 选择性必修教材均设置了一个“古诗词诵读”栏目,每期安排4首古代诗歌,共20 首,配以简明的注释和阅读指点,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培养对传统文化及 其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李煜的《虞美人》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古诗词诵读”栏目中的第三首作品。

江水滔滔声呜咽

江水滔滔声呜咽

作者: 陈辉
作者机构:
出版物刊名: 音乐生活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 悠悠江水向东流,满腹冤愁何处诉?征夫魂断异乡路,可怜新妇哭断肠。

徐缓凄凉,如泣如诉,时而悲愤,时而激越的音乐震慑了听众的心灵。

这是一曲凄楚的悲歌,仿佛人世间所有的辛酸与苦难全浓缩在一个柔弱女性的哭泣中。

第一次听《江河水》是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的岁月"中,一段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配乐——双管独奏《江河水》,将那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骨肉分离的战乱岁月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河水》原系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乐种——"辽南鼓乐"中的一首笙管曲牌,原名叫《江儿水》,后由鲁丁改编成双管独奏曲。

20世纪60年代,黄海怀又将它移植为二胡独奏曲。

乐曲深刻地表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对黑暗现实饱含血泪的控诉。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 江
春 水

一段复杂的人生路 3、深邃的意境追求 制作:陈柏林
4、传神的细节设计
2、强烈的对比手法
东 流
(1)对于影片涉及的重要时间,重要事件及重要题意——文字叠印在画面 (3) 中国传统戏剧讲究故事性,讲究悬念,讲究矛盾冲突 大悬念:素芬和忠良这两条平行发展情节线最后相交会发生什么样的戏剧火花,他们 • 愁的基调:全片第一个镜头:夕阳树影的映照下闪耀着粼粼波光的浩荡江水奔腾 的婚姻是怎么样的结果? 2 ( )特色:《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有正面描述抗日战争,而是通过一个家庭的悲 不息,伴着悲怆而激昂的剧性: • 欢离合来控诉这场战争。 时间,地点,背景交代:“九一八事变后的上海”几个赫赫大字。 A 日本投降,满街响起胜利的鞭炮声,张母到阳台看热闹,腰腿病奇迹般的好了,素 • 影片紧紧抓住“家庭的离散”这一核心情节,在三条线上结构剧情: 人物出场:电影播映5~6分钟,三个主要人物(素芬,张忠良,王丽珍)均以登 芬和抗儿赶回来,一家人沉浸在欢乐中,婆媳商议着赶快给忠良写信,尽快团聚。 1)素芬带着张母和抗儿如何在沦陷区苦受煎熬 场亮相,而且各自的身份,性格及互相关系也大体显露出来(符合我国戏剧开场 抗生天真地装扮忠良模样说:“我刚坐飞机回来,你们好吗?”这是素芬一家难 2)张忠良如何在国统区一步步腐化堕落 的要求) 得的高兴场面。影片节奏松弛下来,紧接这一个镜头:忠良真的坐飞机到上海, 3几个工厂的镜头,第一个出场人物是正在纱车前工作的素芬。 )张忠民等爱国志士如何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 A 松弛的节奏又变了。 第一,二条线是主线,第三条是辅线。三条线交叉,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向前推进。 B 在挂着“妇女补习学校”牌子的教室里,素芬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认真地听张忠 B 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观众完全可以用看戏的审美习惯来看 邮费涨价,房主逼租,一家人只能靠米汤水度日,素芬到温公馆做佣人,伙计领着 良挥着教鞭讲课,黑板上东三省地图,上面醒目写着“东北”两字。 素芬见女主人何文艳时,张忠良正躺在里屋的床上,此刻,影片内在的节奏一下 这部电影 C 镜头很快转到“恭祝国庆”晚会上,忠良报幕:下面欢迎王丽珍小姐表演西班牙舞, 子加快了。 切换一个花篮的特写镜头,绸带上写着:何文艳赠给王丽珍小姐

一曲动人而又高雅的歌——谈歌剧《水仙女》中咏叹调《月亮颂》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

一曲动人而又高雅的歌——谈歌剧《水仙女》中咏叹调《月亮颂》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

一曲动人而又高雅的歌——谈歌剧《水仙女》中咏叹调《月亮颂》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曲动人而又高r-'-i雅上J口同刁}±=l|的谈歌剧水仙女中咏叹调月亮颂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月亮颂》是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创作的歌剧水仙女》中着名的咏叹调.《水仙女是德沃夏克歌剧创作中的佳品.它取材于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是民族歌剧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歌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咏叹调月亮颂》的音乐纯朴真挚,色彩鲜明,旋律自然流畅,节奏生动多变,浸染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一种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一,德沃夏克的生平及其歌剧水仙女的创作安东尼-德沃夏克(1841—1904),捷克作曲家,生于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家庭,从小就喜爱听自己故乡的民歌.1857年,德沃夏克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从此正式走上音乐道路.1859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布拉格风琴学校毕业后,德沃夏克开始在捷克国家剧院担任中提琴师.到三十岁时,他的一些小作品才开始在音乐会上得到演出.直到1872年,他的爱国主义的赞歌《白山的子孙》出现后,人们才开始注意这个民族解放战士和他的音乐天才.19世纪70年代是德沃夏克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他乐思如泉涌地创作了大量的歌曲,钢琴曲,重奏曲,协奏曲以及举世闻名的斯拉夫舞曲等,美妙动人的作品接踵而来,表现出他非凡的创作才能.德沃夏克音乐作品以曲调优美,节奏及和声丰富多彩,配器简洁生动而着称.明朗,乐观,充满自信,富于幽默感是其音乐的基本特点.他一生的创作活动与祖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紧密相连,这一点在他大型作品的题材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同时,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祖国美丽的大自然,反映了捷克人民的民间生活.德沃夏克力求充分领会民间歌曲,舞曲的感情,然后用精炼的艺术手法将民间音乐的典型音调融于自己的创作.《水仙女》是德沃夏克最优秀的歌剧,这部歌剧是德沃夏克根据亚罗斯拉夫?克瓦皮尔的脚本作曲的一部抒情童话歌剧. 它完成于1900年,并在1901年3月31日首演于布拉格的捷克国家剧院.水仙女这部爱情悲剧描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水仙女爱上了人间漂亮英俊的王子,为了到人间和王子相会,水仙女求助于女魔巴巴雅加.女魔答应帮她,但是有几个条件,首先,她必须变成哑巴;其次,如果一旦失去王子的爱,水仙女将永远生活在湖中的最深处,而王子也会遭遇不幸. 水仙女心切地想到达人间与爱人见面,竞答应了.当水仙女和王子即将成婚时,由于语言障碍,王子爱上了邻国的公主.水仙女痛苦不安,只好遵守诺言,深入湖底.王子遭受到公主的抛弃,悔悟地奔到湖边,请求水仙女宽恕他.在深情一吻后,女魔的预言实现了,王子倒在水仙女怀中死去了,水仙女则悲痛地抱着永远不能复活的王子默默地潜入湖底.故事歌颂了善良的水仙女高尚纯真的爱情,全剧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作曲家为这部歌剧脚本中优美的诗,动人的爱情故事以及真切的情感所深深打动,在不幸的水仙女的童话故事中,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因此,写出的音乐充分地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和大自然的景色.作曲家以深切的同情来描写水仙女鲁莎尔卡. 她的形象是脆弱的,富有诗意的,并具包含了捷克性格.水神的形象也写得十分感人,它憎恨人类但却爱护,关心同族,为水仙女的不幸而表现出极端的痛苦.至于女魔巴巴雅加则是一个既有着魔鬼本性,又有善良一面的典型形象.作曲家还对王子加以着重的描写,他在湖边的两场戏以及剧终音乐中都体现着重要的地位.水仙女》的音乐始终充满带有印象派色彩的神话气氛,美丽动人的旋律,奇妙多变的和声以及华美细致的配器,都完美地体现了富有诗意的缠绵的意境.《月亮颂是歌剧《水仙女》第一幕中的咏叹调,是水仙女去找女魔巴巴雅加以前,独自一人在湖边向月亮倾吐心中秘密和希望的独唱.歌曲朴实明朗,旋律淡雅,抒情的风格使之成为歌剧咏叹调中着名的一段唱腔,现已成为歌剧舞台上艺术家们的保留曲目之一.二,月亮颂的音乐特点一,通过器乐来制造戏剧气氛《月亮颂》的音乐将人的情感和大自然令人陶醉的景色微妙地表现出来,它通过乐器的音色,配器的色彩,多变的和声和节奏,层次分明前后呼应的体裁以及声乐部分舒展优美的旋律, 将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诗意的景色,活生生的爱情,亲切感人的情感.作曲家较少描绘人物和把握戏剧的情节, 更多的是通过器乐来制造戏剧气氛.例如:1,在歌曲的前奏部分(如:谱例1),首先出现的是由竖琴弹奏的琶音,象征着铮铮流动的水声,然后管弦乐队在朦胧的音响背景上清晰地奏出水仙女哀怨动人的主题,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皓月当空,湖水荡漾,寂静,安谧的大森林中,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气氛.谱例1加变化地重复歌曲句尾音型,有如古老森林中的回音,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和森林中的神秘气氛.3,在七小节的间奏中(如:谱例2),出现了代表水妖的音型,听众可以进一步感受戏剧的神话气息和更富于想象力地体验水仙女的形象.谱例2二,音乐旋律与人物的心理刻画紧密结合月亮颂》处处充满着女主人公思念爱人的情感倾诉和此起彼伏的心理描写.这种抒情性的特征通过德沃夏克笔下准确而生动的旋律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作曲家善于运用优美的旋律和激动的歌唱来体现悲剧情节.可以说,《月亮颂》是一首将音乐旋律与人物的心理刻画紧密结合的典范之作.歌曲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二部分备有两个乐段.我们先从歌曲的第一部分来感受一下它是怎样运用旋律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A段带有宣叙调性质,它的旋律在中低声区环绕,好似人物在自言白语地说话.安静平稳的旋律和节奏,是水仙女在寂静的夜晚向皎洁的明月倾吐她心中缠绵的情意,抒发了水仙女对月亮的赞美.伴奏采用了与歌声不同的节奏形式,并在句尾以回声似的重复来加强音乐的流动性和和声的厚度.B段在一个八度大跳引导下出现(如:谱例3),乐句同时进入较高的音区:谱例3meho!啼r.1":三兰三兰:啊月亮留一下一E,冒一鲁儿吧mesi'ekupo+gtojchv}】l袁爱^在停方一knIkdejem0mi—lB段旋律与A段旋律形成对比,它的咏叹调特点更加突出,旋律极为动人,感情也十分丰富.同时歌声的力度从DD进Amf, 伴奏乐队改用跳动节奏音型,增加了水仙女激动不安的情绪.通过反复吟唱"啊,月亮留下吧!留一会儿吧"发出了炽烈的祈求,强烈地表达了水仙女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部分基本上是第一部分的重复,只是节奏和旋律上有一些小的变化.这种重复变化加深了对水仙女心理活动的刻画.尾声部分采用密集的,同音反复的旋律,表现出爱情的炽烈,情感的强烈起伏.音乐整个旋律的发展采用级进的手法,在反复呼唤月亮"留下吧"把歌曲推到了最高潮,深切地表达出水仙女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德沃夏克一生创作的作品很多,其中歌剧就有十二部,除水仙女之外,还有《国王与矿工》(1874),顽固的农民》(1874),《万达》(1875),《农民无赖》(1877),德米特里》(1882),雅各宾党人》(1897)等.但水仙女》是他最成功的歌剧,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捷克语歌剧.而剧中的咏叹调《月亮颂》如今也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咏叹调之一,正是作曲家丰富的作曲手法和深厚的情感刻画,使它成为一曲常演不衰的动人而又高雅的歌.园参考文献:[1]朱振山.外国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2]人民出版社编辑部.西洋百首名曲祥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3]霍诺尔卡.德沃夏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4]贺锡德.365首外国古今名曲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5]李晋伟,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论[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6]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7]吴祖强.作品与曲式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江河水》演奏情感处理

《江河水》演奏情感处理

前言《江河水》原是流传东北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经原旅大歌舞团王石路等同志加工整理成为一首完整的双管独奏曲。

后来,湖北艺术学院黄海怀同志又把它移植成二胡独奏曲,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二胡名曲。

人们从不同角度和需要来解读这首名曲。

有的说:是描写旧社会。

有的说:是妇女受压迫,对着江河哭诉。

还有的说:这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等等。

乐曲为演奏者和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空间,体现了这首器乐曲的艺术魅力。

一《江河水》的来源“辽宁鼓乐”是流传在东北辽南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形式,其中有一首曲牌,名字就叫《江河水》。

50年代初,由王石路、朱广庆和民间艺人出身的朱长安、谷新善根据这首同名笙管曲曲牌进行整理、加工将其改编成一首具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的双管独奏曲。

改编后的《江河水》由引子和三个部分组成。

乐曲以悲愤、凄楚、激昂的音调,真切动人的情感,表现了在黑暗的旧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和对统治阶级无比的愤慨。

二黄海怀先生简介黄海怀(1935-1967),当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

1949年--1952年在萍乡三中(鳌洲中学)读初中,他的二胡作品在发展传统演奏技巧的同时,敢于大胆借鉴西洋音乐的手法,因此既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又有一定程度的推陈出新。

其代表作品为二胡曲《赛马》,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杰出的二胡作品之一。

1962年《江河水》黄海怀又将东北民歌《江河水》移植改编为二胡独奏曲,得成功。

该曲悲愤的旋律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有人甚至认为《江河水》可与阿炳的《二泉映月》相媲美。

在1965年拍摄的电影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以一盲公出卖孙女的悲惨场面,配以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悲愤旋律,深刻地表现了旧社会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此曲和《赛马》直到今天,仍然盛传不衰。

1962年“羊城音乐花会”上,黄海怀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的亲切接见。

他常以此为荣,更加竭尽才智,献身音乐事业。

1964年,一代名曲《赛马》、《江河水》被灌制成唱片,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奠定了黄海怀在我国音乐界的地位。

斯文谁复念知音?——听武汉歌舞剧院新创歌剧《高山流水》

斯文谁复念知音?——听武汉歌舞剧院新创歌剧《高山流水》

斯文谁复念知音?——听武汉歌舞剧院新创歌剧《高山流水》作者:陈志音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9期武汉素有“知音故里”之美誉。

曾以1959年的《向秀丽》、1979年的《启明星》等歌剧佳作向共和国华诞献礼的武汉歌舞剧院,继1985年创演歌剧《郑和》之后,再无歌剧新作后续。

2014年6月15日-17日,大型原创歌剧《高山流水》在琴台大剧院首轮演出,这是武汉歌舞剧院近三十年来首部原创歌剧。

在同类题材、同类体裁的文艺作品中,该剧独辟蹊径,是一次大胆的全新演绎。

文思机巧“无中生有”从春秋百余字的典故,到明代不足万言的白话,黄维若借鉴楚辞文法、春秋笔法,按照歌剧章法、音乐语法,将其敷衍成一部演出超过两小时的正歌剧。

从节目册上看角色安排,已足见编剧之精明老道。

用其生花妙笔,“无中生有”出一二三来:一位母亲、二座王宫、三位女神。

一、冯梦龙写伯牙子期相约翌年中秋再会,突现凶兆弦断心惊时,伯牙问路寻踪,在村边与子期之父不期而遇。

是否因为男角太多、女声太少?在歌剧舞台上,老叟变身老妇。

伯牙船上静候,钟母如约而至。

一个母亲的哭诉,更富于情感的张力、角色的魅力。

二、冯梦龙笔下的伯牙,是在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的楚人,出使省亲公私兼顾。

楚王则以礼相待“赠以黄金彩缎高车驷马”。

因为突出“难觅知音”这个“难”字,编剧特意编出两场戏,在楚晋两国王宫,伯牙抚琴,两番遭遇一般心情。

楚王崇尚强权,暴君和群臣唇枪舌剑,责难伯牙琴音温吞绵软,无法彰显王权的威力;晋王沉湎酒池肉林,昏君和群姬贫嘴薄舌,讥讽伯牙琴音清淡寡味,无法表达人生的欢愉。

第二场楚王宫里的男声合唱,第四场晋王宫内的女声合唱,音乐演化出气质性格大相径庭,情调色彩对比鲜明的“戏”来。

三、冯梦龙笔端的“高山流水”俱为伯牙意念心灵指动弦鸣的无形音响,单有古琴音乐也不足以支撑一部歌剧。

从天籁自然化合琴音出发,编剧又着意编出由三个旦角构成一组神女,高山、流水、星辰幻化为有形角色,她们在舞台上同男一号相伴相依,如影随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江春水百叹悲摧——歌剧《一江春水》改编刍议
何兆华;郭新洋
【期刊名称】《歌剧》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lt;正&gt;几年前就有所风闻,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有意将老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改编为大歌剧上演。

当时我就有所预感,认为这一选择可以大有作为!但后来的日子里似乎有些冷寂,令我纳闷为什么会"偶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未料,在今秋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这位"春水佳人"就突然地呼之欲出、应运而生了,并且还是以艺术节开幕式的高规格身姿,走到高朋满座的观众面前!为此,我们不能不为歌剧《一江春水》浓墨重彩的问世而欢欣鼓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何兆华;郭新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2
【相关文献】
1.从歌剧《一江春水》探析中国歌剧本土化创作 [J], 谢潘婕;吴睿睿
2.牙套还需绷绷紧——原创歌剧《一江春水》 [J], 李莉;郭新洋;
3.“悲摧”还是“悲催”?——兼谈词语由伤害义到悲哀义的引申 [J], 王云路;刘芳
4.千锤百炼出精品《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修订版问世 [J],
5.歌剧特质与民族审美的平衡之道评原创歌剧《一江春水》 [J], 张辰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