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农事图
节气图解PPT课件

•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 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 春天的回归。
•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 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
申遗
•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 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
生长阶段。
已过春分春欲去。千炬 花间,作意留春住。一曲清歌 无误顾。绕梁馀韵归何处。尽 日劝春春不语。红气蒸霞,且 看桃千树。才子霏谈更五鼓。 剩看走笔挥风雨。
春分
•
此时气候清爽温
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
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
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
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
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
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
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
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
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
似蛟龙。”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惊蛰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
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
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随着不断地观察、
1.一节一气晓农事

天空的云在飘浮,雷声轻轻,鸟儿在啼鸣,杨柳已
经泛绿,在风中飞舞,杏花开了,燕支草被细雨打湿了。 就在那花丛里,一个人站在那儿,再看春的色彩,在听 春的呢喃,在感受初春的气息。
描一描
“画图数九”是中国北方的民 间习俗。“九九消寒图”是 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 垂柳珍重待春风(风字的繁 体字是風)”,这九个字每 字9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 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 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 直到“九九”过完,一幅 “九九消寒图”就大功告成 了。
悦读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九月:初一飞霜侵众生,重阳无雨一天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高。
十月: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
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损人民。
十一月: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难,
冬至天暗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
十二月: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年来,
若然此日天睛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三国演义》中,有“青梅煮酒
论英雄”的情节。这个“煮青梅 酒”,说的就是芒种这一天的习俗。 五月份,梅子成熟,但新鲜梅子大 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煮制 后方可食用。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
总结出来的经验智慧,不仅在农业 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影响 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 念。
二十四节气分布图
秒懂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 律的生动见证,它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智慧以及对宇宙认知的独特性。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 梨”的习俗。传说在清 代雍正年间,晋商渠百 川将要走西口时,恰逢 惊蛰之日,他的父亲拿 出梨让他吃下,并嘱咐 他不忘祖先,努力创业, 光宗耀祖。后来,走西 口者也效仿吃梨,多有 “离家创业”之意,亦 有“努力荣祖”之念。
二十四节气图文介绍 PPT

大雪冬至后, 篮装水不漏
大雪
大雪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最低温度降到0℃或以下。积雪可储存作物来年生长所需 水分。“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应多喝水、食温补、常喝粥。
终藏之气, 至此而极也
冬至
古说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 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可吃羊肉等温补。
小寒
小寒大寒, 冷成冰团
小寒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小寒天冷,注意防寒保暖,加强体育锻炼。 饮食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小寒过后,年味渐浓,人们开始置办年货。
大寒见三白, 农人衣食足
大寒
大寒后,神州大地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天气也开始渐渐回暖。人生的起伏就 像四季轮转,严寒褪尽才有大地回春,历经磨练方可破土重生。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立秋
立秋意味着夏季结束,秋季即将开始。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有差别,大部分地区暑气难消,注意提防“秋老虎”。
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处暑
处暑节气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秋天正式开启,但由于“秋老虎”也在处暑期间出没, 因此人们会再次遭遇高温天气。处暑过后,秋意渐浓,是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万物至此皆长大
立夏
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立夏是夏天的开始,万物在这个节气中 生长茂盛,小满小满, 麦粒渐满
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大麦等夏熟作物籽粒渐饱满,但尚未成熟。各地渐次 进入夏季,南北温差缩小,降水增多。饮食以健脾养胃为原则,注意多饮水,别贪凉。
露气寒冷, 将凝结也
寒露
寒露节气,标志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北方已是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天冷露寒; 南方也蝉噤荷残,秋意渐浓。进入寒露后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
24节气

定义1: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 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 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 寒、大寒。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 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 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 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 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的。
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编辑本段
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但却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划分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 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 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2012/3/5
w
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 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 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 回归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农村·农业·农民2016.7A本栏目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二十四节气:第五大发明“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短短的56个字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的季节、天文、天气和物候的变化规律。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老的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关于天文、气象方面的历法,曾被气象学家誉为第五大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测定节气的方法和仪器。
人们发现房屋树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投下了阴影,同时,这些影子在一年中随着时辰的变化又具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子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就是最早的圭表。
根据长期的观测发现,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短,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在冬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长,之后天气逐渐转热,于是便确立了最早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
连续两次测到的表影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相隔的天数是365天,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先民就测算出一年等于365天。
二十四节气产生于西周早期,在春秋时期,人们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
公元前139年,刘安所著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04年,邓平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历法《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其中,正式成为历法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根据对太阳和自然界的观察形成的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
该体系是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轨道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反映气候、物候、时令、天文等方面变化的规律。
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夏至、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分别是一年中最热、最冷时候,出现在大暑、大寒的节气中;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农作物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是谚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和成语“不违农时”的道理。
综合实践之二十四节气精简版ppt课件

物候现象
“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 意 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 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 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 “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 治 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 品质。 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 意 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
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 惊蛰 清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
雨水
春分
谷雨
二十四节气歌
立夏 芒种 小暑
夏满芒夏暑相连
小满
夏至
大暑
二十四节气歌
立秋 白露 寒露
秋处露秋寒霜降
处暑
秋分
霜降
二十四节气歌
立冬 大雪 小寒
冬雪雪冬小大寒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
3天以上低于12度,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
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
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 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物候现象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 日 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 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 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 和 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 病虫防治工作。 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 要
气候特点
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 季 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 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
二十四节气图文并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图文并茂篇一:《中国24节气》全释、图文并茂《中国24节气》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二十四节气图文并茂)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古画典藏:描绘民间二十四节气的古代农耕劳作图

古画典藏:描绘民间二十四节气的古代农耕劳作图1、立春: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降雨开始。
3、惊蛰:3月5日-6日,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每年3月21日-22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平分。
许多越冬的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及时,作物茁壮成长。
7、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夏季开始。
8、小满: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
麦类等夏熟农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6月6日前后,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10、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炎热夏天开始来临。
11、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气候开始炎热起来。
12、大署: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的季节。
14、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是结束之意,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5、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开始转凉爽,晚上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平分现象。
17、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下降,天气变冷,露水有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天气渐冷,开始有霜,而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农事图
篇一:二十四节气农事图
二十四节气农事图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祖先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它总结了天文、气象和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季节、寒暑、天气的变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篇二:最美二十四节气图
最美二十四节气图
生活图文·文/wulala·20XX-10-17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
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
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本文精美的摄影图片由摄影师青简,走遍中国11个省份,从两年多的摄影照片里挑选出。
“只有走遍全中国,才能完整感受二十四个节气。
”青简(微博)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
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
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
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
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
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
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
"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