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慢性肝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_郑锋玲
肠道菌群失衡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作者单位:610000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科医学中 心,健康管理中心肠道菌群失衡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余 麟 马月秋 伍晓梅 郭姣姣【摘要】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种因感染HBV 导致的慢性、进行性和弥漫性肝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进展为肝衰竭、肝细胞癌的风险均较高。
肠道菌群是人体代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肠道菌群失衡关系密切,粪菌移植和益生菌干预等方法可抑制肝纤维化进展,在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文就肠道菌群失衡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肠道菌群;肠道微生态DOI: 10. 3969/j. issn. 1673-534X. 2024. 02. 004由HBV 感染引起的肝损伤是一个慢性病变过程,如临床治疗不及时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脏纤维组织发生弥漫性增生,形成小结节,之后进展为假小叶,从而破坏肝脏正常结构和血供,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约占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的78.8%,且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并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2]。
肠道菌群是人体代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通过门静脉、淋巴系统与肝脏建立解剖学关联,并基于肠道与肝脏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肠-肝轴,在调控肝脏炎症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4]。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与宿主、环境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在代谢、免疫、防御等方面发挥着多种生理功能,维持宿主的健康状态;在病理状态下,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会导致肠道菌群的构成发生变化,破坏肠黏膜屏障完整性,使HBV 进入肝脏,通过炎症反应诱导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加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展[5-6]。
肠道菌群改变参与了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亦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潜在的临床治疗靶点,如何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紊乱,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并促进疾病缓解,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并肠道菌群失调与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近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并肠道菌群失调与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近况摘要:在慢性肝病特别是失代偿期肝硬化中,肝脏的胆汁酸的分泌异常以及胃肠道的瘀血,常易引起肠道生境的系列变化,直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还可以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形成,而内毒素血症的存在又可加重肝脏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临床上予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辅以治疗胃肠道菌群失调与内毒素血症,用于改善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症状。
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并肠道菌群失调与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近况分述如下。
1 病因病机1.1 现代医学的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胃肠道存在着多种正常的菌群,影响胃肠微生物群落生态平衡的因素主要来自宿主和外环境等三个方面:(1)宿主:①胃酸:胃酸是调节胃内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胃酸的减少导致杀菌作用降低,引起胃内细菌增加;②肠蠕动:小肠蠕动的速度直接影响上部消化道的微生物群落的定性与定量结果;③胆汁:胆汁是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的因素之一,其中结合胆汁酸对定植于小肠菌群组成的影响主要是对外藉菌的抑制。
结合胆汁酸对食物及上部生境如口腔、胃,下部生境如回肠、盲肠和结肠来的外籍菌有抑制作用。
在肝病时,由于胆汁分泌异常,常导致小肠上部细菌过生长综合征;④粘液:胃肠道的菌群大部分存在于粘液中,因而其组成受粘液的调节;⑤免疫:宿主的免疫是控制胃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重要因素。
正常菌群可刺激宿主产生轻度免疫反应,从而给其本身的繁殖规模设下了限制;⑥宿主的性激素代谢:肠菌群密切地参与性固醇的肠肝循环的代谢。
(2)环境:环境的因素多半是通过改变宿主的生理功能,间接地影响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环境、宿主和微生物三者动态的平衡是保持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基本因素。
(3)微生物:微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建立峰顶群落的组成上肯定是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包括保持群落的稳定性和结构性。
具体地说,正常微生物群具排除外籍菌的作用,同时保持原籍菌的正常特性。
这些作用来源于细菌素、抗生素、营养竞争,以及诸如挥发性脂肪酸和H 2 S等有毒的代谢终末产物和低的氧化还原电势(Eh)等[1]。
肠道真菌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真菌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鲁益婷 曾 欣*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科(200120)摘要 诸多慢性肝病进程中存在肠道真菌紊乱,肠道真菌通过直接定植或通过代谢产物及其分泌的各种调节因子间接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
调节肠道真菌可能为慢性肝病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本文综述了肠道真菌的研究方法、慢性肝病患者的肠道真菌群改变,探讨肠道真菌调控肝脏疾病的机制和治疗肝病的应用,以期为肝脏疾病与肠道真菌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索各种肝脏疾病中肠道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征,为肝脏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组; 肠道真菌; 肝疾病; 治疗Progress of Research on Gut Mycobiome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s LU Yiting, ZENG X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 Shanghai East Hospital , Tongji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120)Correspondence to: ZENG Xin, Email: *********************Abstract Gut mycobio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ost ’s health, and many chronic liver diseases are accompaniedby gut fungi disorder. Gut mycobiome i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ver diseases through direct colonization orindirectly through its metabolites and various regulatory factors.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fungi may provide a new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This article reviewed research methods for gut fungi and 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fungi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s, explored the impact of gut mycobiome on liver disease pathogenesis, assessed its potential utility as therapeutic target ,and obj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liver diseases and gutmycobiome.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stinal fungi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various liver diseases so as to provide new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Key words Gut Microbiome; Gut Mycobiome; Liver Diseases; Therapy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2.12.008*本文通信作者,Email:*********************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内最庞大的微生物群,其细胞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基因总量是人体基因组的100倍,由细菌、古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真菌构成。
道微生态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635 1638.
[3]Chen
Y,Yang F.1.u communities
H,et a1.Characte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of fecal
microbial
cirrhosis.
Hepatology,2011.54:562—572.
[4]Backhed
an
F,Ding
H,Wang T,et a1.The
gut
microbiota
as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regulates fat storage.Proc Nat[
80%。尽管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 楚,但肠道来源的某些含氮物质在其发病中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肠杆菌科细菌多呈尿素酶阳 性,可分解肠道尿素、蛋白质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如 氨、酚类、吲哚、硫醇等,由于肝硬化时肠道细菌过 度生长、肠道通透性增加及肝功能异常、门体分流 均可导致这些肠源性毒性物质进入体循环,并透 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导致肝性脑 病。目前,利用益生菌或益生元选择性刺激肠道 有益菌生长,抑制肠杆菌科细菌增殖,以及应用肠 道不吸收抗生素利福昔明(rifaximin)来防治肝性 脑病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u“”。 总之,慢性肝病和肠道微生态失衡往往互为 因果。对于慢性肝病的治疗除了重视基础肝病的 治疗外,还应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出发,重建肠道微 生态平衡,完善其功能。但是,目前涉及肠道微生 态失衡研究大多集中在动物模型上。虽然利用益 生菌等治疗慢性肝病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治疗方 法大多集中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过度 生长和补充益生菌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上,其剂 量如何选择、疗程多长目前尚不确定,如何规范使 用仍值得探讨。研究肠道微生态与机体相互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在慢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1 0 6・
实用肝脏病杂志2 0 1 4 年1 月第 l 7 卷第 1 期
J P r a e H e p a t o l , J a n . 2 0 1 4 . V o 1 . 1 7 N o . 1
・
综述 ・
肠 道 菌群 失调在慢 性肝 病发 病 中的作 用研 究进展
赵 欣 综述, 赵 彩彦 审校
【 Ke y w o r d s 】 C i r r h o s i s ; N o n — lc a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se a ; A l c o h o l i c l i v e r d i s e se a ; D y s b a c t e r i o s i s
等专性厌氧菌 为主。在 生理状态下 , 肠道 菌群是人体 的一道 天然屏障 , 与机体保 持动态平 衡 , 对 维持健康 起着 不可或缺 的作 用 , 其对宿 主的生理功 能主要 取决于各菌种间种类和数 量的平衡嗍 。 大量研究表 明, 慢性肝 脏疾病患者存在不 同程度 的肠道菌群失 调。双歧 杆菌 、 乳 酸杆 菌等厌氧菌的正常繁殖 受到抑制 、 数量减少 , 革兰阴性细菌过度生长 繁殖 , 其死亡后
A ii f l a t e d t o He b e i Me d i c o 1 U n v i e r s i t y , S h i j i o z h u a n g 0 5 0 0 5 1 , C h i n a
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研究

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作用。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收诊的10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1:1比例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就诊,n=51)与研究组(后就诊,n=51),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方案治疗基础上增加益生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变化。
结果:①肠道菌群变化,治疗后组间肠杆菌、酵母样真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差异显著(P<0.05)。
②肠道屏障功能,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AO、TNF-a、D-乳酸水平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③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差异不大(P>0.05),但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益生菌可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
cirrhosis.【关键词】益生菌;肝硬化;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肝功能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病程中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免疫功能减弱、通透性增加,机体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X)、D-乳酸水平急剧升高,引起肠道菌群易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
益生菌可在一定程度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态,进机体肠黏膜细胞更新及再生,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本研究应用常规肝硬化护肝治疗基础上,增加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肠黏膜屏障功能、肝功能的影响。
1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收诊的10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1:1比例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就诊,n=51)与研究组(后就诊,n=51)。
所有病例经病理、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排除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药物过敏、肝性脑病、精神异常以及恶性肿瘤、无法正常交流等患者。
肠道菌群改变与肝纤维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年9月18日; 22(26): 3937-3940ISSN 1009-3079 (print) ISSN 2219-2859 (online)文献综述 REVIEW肠道菌群改变与肝纤维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王 蓉, 宋明宇, 李学文, 杜 鹏, 杨 玲®■背景资料人体肠道中含有大量微生物, 其中99%为细菌, 其中的有益菌群具有帮助人体吸收水分, 排除有害物质, 帮助合成多种维生素, 避免病原菌对人体危害等功能. 肠道菌群处于健康的平衡状态时, 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以很少的数目存在, 他们产生的有毒代谢物不足以对宿主的健康产生危害. 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时, 人体就会出现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 甚至影响肝脏正常生理功能, 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相应的当肝脏发生病变, 可以诱发或加重肠道菌群的症状.王蓉, 李学文, 杜鹏, 长江航运总医院消化内科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宋明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杨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湖北省武汉市 430022王蓉, 住院医师, 主要从事慢性肝病与胃肠疾病的研究.作者贡献分布: 本综述由王蓉完成; 宋明宇与李学文检索文献; 杨玲与杜鹏审校.通讯作者: 杨玲, 教授, 主任医师, 430022,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收稿日期: 2014-06-23 修回日期: 2014-07-12接受日期: 2014-08-07 在线出版日期: 2014-09-18Alterations in intestinal flora and hepatic fibrosisRong Wang, Ming-Yu Song, Xue-Wen Li, Peng Du, Ling YangRong Wang, Xue-Wen Li, Peng Du,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the Yangtse River Ship-ping, Wuhan 430000, Hubei Province, ChinaMing-Yu So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00, Hubei Province, ChinaLing Ya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22, Hubei Province, ChinaCorrespondence to: Ling Yang, Professor, Chief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77 Jiefang Avenue, Wuhan 430022, Hu-beiProvince,**********************Received: 2014-06-23 Revised: 2014-07-12Accepted: 2014-08-07 Published online: 2014-09-18AbstractThe normal intestinal flora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human health. Wh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body changes and there exists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a variety of diseases may develop, especially liver diseases. The existence of hepatic fibrosis can cause or aggravate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The status of the body's intestinal flora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ver fibrosis, and they can influence each other. This review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terationsin intestinal flora and hepatic fibrosis to prov ide new clues to the therapy of this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2014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Key Words: Intestinal flora; Hepatic fibrosis; Re-search progressWang R, Song MY, Li XW, Du P, Yang L. Alterations in intestinal flora and hepatic fibrosis. 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 2014; 22(26): 3937-3940 URL: /1009-3079/22/3937.asp DOI: /10.11569/wcjd.v22.i26.3937摘要正常的肠道菌群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 产生肠道菌群失调时, 会引起或加重机体多种疾病, 特别是肝脏疾病. 相反, 肝纤维化发生时也可以引起或加重肠道菌群失调. 机体肠道菌群的状况与肝纤维化进程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二者的关系, 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2014年版权归百世登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所有.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肝纤维化; 研究进展核心提示: 机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肝脏功能. 而人体处于肝纤维化疾病状态时也可以引起或加剧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 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这为临床上治疗或改善肝纤维化提供了新的可能.王蓉, 宋明宇, 李学文, 杜鹏, 杨玲. 肠道菌群改变与肝纤维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 22(26): 3937-3940URL: /1009-3079/22/3937.asp DOI: /10.11569/wcjd.v22.i26.39370 引言正常成年人肠道中有大量不同类型的细菌, 他们在人体的生理及病理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同行评议者庄林, 主任医师,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3938 ISSN 1009-3079 (print) ISSN 2219-2859 (online)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年9月18日 第22卷 第26期■研发前沿本领域重点研究宿主与微生物在代谢、信号通路、免疫-炎症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肝脏与肠道在生理上的相互作用,希望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状态来对抗或改变肝脏疾病. 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与否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 肝纤维化的发生也可以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 应用药物或者肠道益生菌治疗或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对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有重要的作用[2]. 现在综述肠道菌群与肝纤维化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希望找到治疗肝纤维化的新途径.1 人体肠道菌群的概况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其密度从空肠到回肠末段逐渐递增. Eckburg等[3]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基本上分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6大门, 其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要优势菌群. Qin等[4]研究发现, 人体内至少存在着1000-1150种细菌,肠道元基因组约有330万个. 如此数量众多的肠道菌群参与免疫调节、解毒、抗衰老、合成维生素、增强药物代谢与食物吸收等过程, 影响人体多种生理病理代谢过程.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外界环境等建立了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 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 造成菌群失调, 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5].2 菌群失调对肝脏纤维化过程的不良影响2.1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正常微生态的失调, 包括比例失调、定位转移等[6].比例失调主要是指肠道内的优势菌大部分被抑制, 而少数菌种过度繁殖, 两者比例失衡造成肠道菌群种属和数量的失调[7]. 定位转移指肠道菌群和肠道菌群产物如内毒素的易位[8]. 又分为纵向转移、横向转移两种. 纵向转移指正常菌群从原定位向肠黏膜深处转移, 常常是在有菌群比例失调的基础上发生. 横向转移指肠道的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 例如大肠菌群向小肠转移.2.2 菌群失调对肝脏的直接不良影响人体肠道内的血液通过门脉系统, 不断流入肝脏, 因此肠道与肝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正常情况下, 在肠道的屏障功能和肝脏的解毒功能共同作用下,能有效地阻止有害肠道菌群和其有害产物如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9]. 肠道菌群失调时, 其正常的解毒、合成维生素、增强药物代谢与食物吸收等功能减弱, 这将引发或加重肝脏损害过程,直接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10]. Hopf等[11]研究发现, 粗糙型大肠杆菌与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有关. 另外, 肠道菌群失调将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肠道细菌及其各种代谢物等移位进入肠外器官, 过度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引起异常免疫反应, 导致肝细胞凋亡坏死[12,13].2.3 菌群失调对肝脏的间接不良影响肠道菌群中有大量的革兰氏阴性菌, 因此可以说肠道是人体的内毒素池. 正常情况下少量内毒素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绝大部分被肝脏内的免疫活性细胞如肝枯否细胞、肝树突状细胞等及肝非实质细胞如肝星状细胞等清除[14]. 有动物实验[15]证明, 大约40%-50%的静脉注射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由肝脏快速清除. 而且一定量的、低水平的内毒素可维持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促进针对肠道细菌抗体的产生, 可以增强机体对霍乱弧菌、志贺菌属等致病毒素的抵抗力[16].当肠道菌群失调时, 肠道内内毒素产生增多, 特别是当肠道受损后, 肠黏膜细胞之间紧密连接下降, 通透性增高使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弱造成肠道内毒素易位进入门脉系统[10]. 从门脉系统吸收的内毒素, 可以通过侧枝循环, 绕过肝脏, 成为体循环内毒素血症[17].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维持、恶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多项研究[18,19]表明, 在动物肝脏内有内毒素的条件下, CCl4、D-氨基半乳糖可引起严重的肝损害, 口服乳果糖降低体循环内毒素水平后, 可防治肝坏死,内毒素可使血液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 ALT)水平升高, 加剧肝硬化大鼠肝纤维化的进程. 内毒素可以引起肝细胞对K+的通透性增高, 使线粒体肿胀进而引起线粒体损害, 导致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生成障碍, 引起肝细胞的肿胀或坏死[20].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小剂量的内毒素可激活肝内枯否细胞和单核细胞, 释放炎症诱导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1(interleukin-1, IL-1)、IL-6、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栓素等, 内毒素及TNF-α均可诱发肝脏局部性的施旺氏反应, 引起肝脏微循环障碍, 导致肝细胞损害[21]. 并且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增加使抗炎因子及护肝细胞因子减少, 促使肝脏接收更多的肠源性内毒素, 使得肝脏内氧化应激增强, 引起肝纤维化及脂质过氧化[22,23]. 而大剂量的内毒素可以直接诱导肝枯否细胞凋亡, 导■相关报道Yeon Seok Seo等综述了“肝-肠轴”在肝脏纤维化和肝门静脉高压的重要作用. 理解“肝-肠轴”和相关的信号通路为预防治疗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蒋伟伟等综述了肠道菌群与酒精性肝病、肝炎、肝硬化等多种肝脏疾病的相互作用. 指出肠道菌群与肝脏之间有重要的联系.王蓉, 等. 肠道菌群改变与肝纤维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3939致胶原酶合成水平下降, 这可能是肝纤维化进展期间胶原沉积加重, 降解减少的重要原因[24].3 肝纤维化可以引起或加剧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肝脏的纤维化病变可以引起或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 吴旭等[25]研究发现, 肝硬化患者肠道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真杆菌-直肠梭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等细菌数量及构成比发生改变, 但是肠道菌群的这种变化与肝硬化的病因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赵海英等[26]也研究发现, 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主要表现在双歧杆菌的减少.肝脏合成排入肠道的胆汁是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 正常情况下, 大部分的结合胆汁酸在回肠末端吸收, 只有少量进入结肠, 被细菌分解, 发挥调节结肠菌群生态平衡的作用[27]. 当存在肝纤维化时, 胆汁分泌异常, 发生细菌在小肠近端过度生长现象. 而这些过度生长的细菌中厌氧菌、普通类杆菌和需氧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有分解结合胆汁酸的能力[28]. 另外, Shindo等[28]研究发现, 肝纤维化时胃液及空肠部分明显偏碱, 这与细菌的过度生长有关. 严重的肝纤维化时, 小肠的血液灌流减少, 导致肠道缺血蠕动减弱, 这些变化导致病菌易于繁殖, 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29]. 而且此时肠系膜上皮细胞缺血、坏死等, 肠道的屏障功能受损, 通透性增高, 对细菌及内毒素的屏障作用减弱, 大量细菌及内毒素进入组织内. 有研究[30]证实, 存在肝纤维化的患者, 其胃肠道传输功能减弱, 并且这种减弱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得以改善; 另外, 此时的肝脏功能减弱、肝枯否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能力减弱, 这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使得肝纤维化时, 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而内毒素血症反过来又可以加重肝脏损害, 造成一个恶性循环[31]. 近年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结果也证实肝脏病变发生时, 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和循环中内毒素升高的现象[32,33].4 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延缓或终止肝纤维化的进程肠道菌群失调时对肝脏有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 诱发或加重肝纤维化的进程, 而肝纤维化发生时, 也可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和内毒素血症, 这二者相互诱导相互促进, 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在合理的病因治疗、较好的抗纤维化治疗和合理的保肝对症与支持治疗的前提下, 应用各种手段改善或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状态, 可能终止或改善肝脏纤维化的进程[34].对肠道菌群失调调节的主要手段有微生态制剂调节和中药调节.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制成的制剂. 目前主要有两种微生态制剂: 优势种群制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益生菌,常用的有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制剂; 促进优势菌群生长的制剂, 通过促进体内的益生菌生长繁殖发挥作用[6]. Imani Fooladi等[35]综述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 发现应用益生菌可以降低肠道内病菌的繁殖, 降低促炎症介质的释放, 减少细菌微生物的脲酶活性, 降低粪便pH值减少氨吸附. 益生菌疗法可以作为一种安全、廉价、非侵入性的方法, 减少肝脏疾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症状, 改善肝脏疾病的发展过程. 国内大量研究[26-36]也表明了益生菌对肝纤维化过程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应用以含党参、茯苓、白术为主的中药合剂进行健脾、补气, 能够有效保护肠黏膜, 促进组织修复, 促进组织修复, 调节肠道菌群, 降低内毒素水平,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37-39].总之, 应用益生菌、中药等疗法, 改善或治疗肠道菌群, 打破肠道菌群失调与肝纤维化的恶性循环, 可能作为治疗肝脏纤维化的一种新途径.5 参考文献1 Seo YS, Shah VH. The role of gut-liver axis in thepathogenesis of liver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Clin Mol Hepatol2012; 18: 337-346 [PMID:23323248 DOI: 10.3350/cmh.2012.18.4.337]2 蒋伟伟, 刘玉兰. 肠道菌群与常见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 21: 5-63 Eckburg PB, Bik EM, Bernstein CN, Purdom E,Dethlefsen L, Sargent M, Gill SR, Nelson KE, Rel-man DA. Diversity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al flora. Science2005; 308: 1635-1638 [PMID:15831718 DOI: 10.1126/science.1110591]4 Qin J, Li R, Raes J, Arumugam M, Burgdorf KS,Manichanh C, Nielsen T, Pons N, Levenez F, Yama-da T, Mende DR, Li J, Xu J, Li S, Li D, Cao J, Wang B,Liang H, Zheng H, Xie Y, Tap J, Lepage P, BertalanM, Batto JM, Hansen T, Le Paslier D, Linneberg A,Nielsen HB, Pelletier E, Renault P, Sicheritz-PontenT, Turner K, Zhu H, Yu C, Li S, Jian M, Zhou Y, LiY, Zhang X, Li S, Qin N, Yang H, Wang J, BrunakS, Doré J, Guarner F, Kristiansen K, Pedersen O,Parkhill J, Weissenbach J, Bork P, Ehrlich SD,Wang J. A human gut microbial gene catalogueestablished by metagenomic sequencing. Nature2010; 464: 59-65 [PMID: 20203603 DOI: 10.1038/na-ture08821]5 翟齐啸, 田丰伟, 王刚, 陈卫.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13: 337-3416 尹军霞, 林德荣. 肠道菌群与疾病. 生物学通报2004;39: 26-287 朱宁川, 陈岩. 肝病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4; 16: 64-65■创新盘点本综述从肠道菌群失调对肝纤维化的不良影响及肝纤维化发生后加重肠道菌群的状况两方面阐述了肠道菌群状态与肝纤维化进程联系密切, 进而提出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可延缓或终止肝纤维化的进程这一概念, 对指导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有重要意义.■应用要点本文阐述了肠道菌群与肝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治疗或改善肝纤维化进程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3940 ISSN 1009-3079 (print) ISSN 2219-2859 (online)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年9月18日 第22卷 第26期8 Wiest R, Garcia-Tsao G.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BT)in cirrhosis. Hepatology2005; 41: 422-433 [PMID:15723320 DOI: 10.1002/hep.20632]9 Szabo G, Bala S, Petrasek J, Gattu A. Gut-liver axisand sensing microbes. Dig Dis2010; 28: 737-744[PMID: 21525758 DOI: 10.1159/000324281]10 马士恒, 刘金星. 肠道菌群及内毒素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1; 18: 62-6411 Hopf U, Möller B, Stemerowicz R, Lobeck H, Rodl-off A, Freudenberg M, Galanos C, Huhn D. Relationbetween Escherichia coli R(rough)-forms in gut,lipid A in liver, and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Lancet1989; 2: 1419-1422 [PMID: 2574361 DOI: 10.1016/S0140-6736(89)92034-5]12 秦庆福, 李洪福. 慢性肝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2; 24: 476-47713 Seki E, Brenner DA. Toll-like receptors and adap-tor molecules in liver disease: update. Hepatology2008; 48: 322-335 [PMID: 18506843 DOI: 10.1002/hep.22306]14 Crispe IN. The liver as a lymphoid organ. Annu RevImmunol2009; 27: 147-163 [PMID: 19302037 DOI:10.1146/annurev.immunol.021908.132629]15 Dolganiuc A, Norkina O, Kodys K, Catalano D, Ba-kis G, Marshall C, Mandrekar P, Szabo G. Viral andhost factors induce macrophage activation and lossof toll-like receptor tolerance in chronic HCV infec-tion. Gastroenterology2007; 133: 1627-1636 [PMID:17916356 DOI: 10.1053/j.gastro.2007.08.003]16 Keraan M, Meyers OL, Engelbrecht GH, Hickman R,Saunders SJ, Terblanche J. Increased serum immu-noglobulin levels following portacaval shunt in thenormal rat. Gut1974; 15: 468-472 [PMID: 4136811DOI: 10.1136/gut.15.6.468]17 Guarner C, Soriano G, Such J, Teixidó M, Ramis I,Bulbena O, Roselló J, Guarner F, Gelpi E, Balanzó J.Systemic prostacyclin in cirrhotic patients. Relation-ship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changes afterintestinal decontamination. Gastroenterology1992;102: 303-309 [PMID: 1727763]18 Liaudet L, Rosselet A, Schaller MD, Markert M,Perret C, Feihl F. Nonselective versus selectiveinhibit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ex-perimental endotoxic shock. J Infect Dis1998; 177:127-132 [PMID: 9419179 DOI: 10.1086/513813]19 Guarner F, Wallace JL, MacNaughton WK, IbbotsonGC, Arroyo V, Rodés J. Endotoxin-induced ascitesformation in the rat: partial mediation by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Hepatology 1989; 10: 788-794 [PMID:2807157 DOI: 10.1002/hep.1840100507]20 刘建仓, 陆松敏, 郭素清, 李著. 家兔内毒素血症时肝肾心肺线粒体磷脂酶A_2及其膜流动性的改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7; 13: 80-8421 赵龙凤, 李红, 韩德五.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 8: 1145-114922 López E, López I, Ferreira A, Sequí J. Clini-cal and technical phosphoproteomic research.Proteome Sci2011; 9: 27 [PMID: 21635771 DOI:10.1186/1477-5956-9-27]23 Nibbe RK, Chance MR. Approaches to biomark-ers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looking back, togo forward. Biomark Med2009; 3: 385-396 [PMID:20161020 DOI: 10.2217/bmm.09.33]24 刘近春, 张新日, 韩德五, 李艳娇, 刘清华. NO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 中国微循环 2004; 8:295-29725 吴旭, 吴云峰, 毛朝亮, 吴中明. 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 2491-249526 赵海英, 王惠吉, 吕治, 许淑珍.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 2003; 23: 19-2127 樊建设, 唐由凯. 论肝脏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关系.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6; 8: 48-4928 Shindo K, Machida M, Miyakawa K, FukumuraM. A syndrome of cirrhosis, achlorhydria, small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and fat malabsorp-tion. Am J Gastroenterol 1993; 88: 2084-2091 [PMID:8249977]29 Gunnarsdottir SA, Sadik R, Shev S, Simrén M,Sjövall H, Stotzer PO, Abrahamsson H, Olsson R,Björnsson ES. Small intestinal motility disturbancesand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Am J Gastroenterol2003; 98: 1362-1370 [PMID: 12818282 DOI: 10.1111/j.1572-0241.2003.07475.x]30 Van Thiel DH, Fagiuoli S, Wright HI, Chien MC,Gavaler JS.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in cirrhoticpatients: effec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its treatment. Hepatology1994; 19: 67-71 [PMID:8276369 DOI: 10.1002/hep.1840190112]31 葛声, 马可. 肠道菌群与肝硬化. 营养健康新观察2009; (2): 16-1932 李兰娟, 肖党生, 吴仲文, 杨青, 傅素珍, 陈春雷. 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菌群和内毒素的动态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 44-4633 李兰娟, 吴仲文, 马伟杭, 俞云松, 陈亚岗.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 19:24-2634 Garcovich M, Zocco MA, Roccarina D, Ponziani FR,Gasbarrini A.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paticencephalopathy: focusing on gut microbiota. WorldJ Gastroenterol 2012; 18: 6693-6700 [PMID: 23239905DOI: 10.3748/wjg.v18.i46.6693]35 Imani Fooladi AA, Mahmoodzadeh Hosseini H,Nourani MR, Khani S, Alavian SM. Probiotic as anovel treatment strategy against liver disease. HepatMon 2013; 13: e7521 [PMID: 23610585 DOI: 10.5812/hepatmon.7521]36 李飞, 刘杰, 党光珍, 崔云龙. 益生菌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 10:6941-694837 刘蓉, 唐方. 中药保护肠屏障功能研究概况.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4; 38: 57-5938 鄢伟伦, 王帅帅, 任霞. 白术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山东中医杂志 2011; 30: 417-41939 宋克玉, 江振友, 严群超, 陈琛, 施珊珊. 党参及茯苓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1; 27: 142-145编辑 田滢 电编 闫晋利■同行评价本文有一定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读性, 对指导相关的临床工作和相关的科研工作有一定意义. 本文能反映我国或国际胃肠病学在该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水平.。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虽然属于慢性肝病,但是患者有发展为肝硬化的风险,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多难题。
本文综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分析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因果关系,寻求潜在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案。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has been increasing.Although it is a chronic liver disease,patients have a risk of developing cirrhosis,which brings many problems for clinical treatmen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nalyzes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flora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nd seeks potentially effective new treatment options.Key words:Intestinal flora;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echanism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非过量饮酒引起的类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综合征,严重的可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有研究表明[1],近6年NAFLD患病率升高了近一倍,促进了NAFLD的机制复杂。
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其关系密切[2]。
本文目的在于通过综述肠道菌群NAFLD的关系,阐述发病机制,便于对疾病更好地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损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 -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 和肝硬化,主要病理表现是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目 前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 NAFLD 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的改变通过 Toll 样受体特异性识别 脂多糖,并激活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促使肝脏慢性炎症的 产生,最终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小肠细 菌的过度生长也被证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形成中 起着重要作用。
△通信作者。副研究员; E - mail: avenluo@ gzucm. edu. cn
生态系统维持着动态的平衡来保证人体的健康。 肝脏接受来自门静脉系统供应的血液,肠道与肝脏通过
门静脉系统及肠系膜淋巴结系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2]。肠 道内的细菌及其产物,如细菌脂多糖( LPS) 、肽聚糖、脂蛋白 等,可随着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肠 道黏膜屏障的作用,进入肝脏的细菌及产物只有少量,肝脏 能很快地予以清除。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通透性增 加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下,这些细菌及产物会大量通过 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称为细菌移位。这些肠源性的细菌及 产物能激活肝脏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是通过 Toll - like 受体( TLR) [3]。
广东医学 2015 年 7 月 第 36 卷第 14 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ul. 2015,Vol. 36,No. 14
·2269·
[41] LIN J F,PAN H C,MA L P,et al. The cell neural adhesion molecule contactin - 2 ( TAG - 1) is beneficial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adult zebrafish[J]. PLoS One,2012,7 ( 12) : e52376.
peptidase legumain is essential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adult zebrafish[J]. PLoS One,2014,9 ( 4 ) : e95098.
( 收稿日期: 2014 - 11 - 17 编辑: 陈嘉伟)
5 肝硬化
肝硬化的主要病理表现是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
和假小叶的形成。其中,肝纤维化是肝硬化演变发展过程的 一个重要阶段。肝硬化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呕吐等胃 肠道症状,而且腹泻的程度跟肝功能受损的程度呈正相关, 可以说明 肝 硬 化 患 者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肠 道 菌 群 失 衡。 刘 建 军[18]在检测肝硬化患者粪便中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时发现,肝硬化组中肠球菌属和肠杆菌属的数量显著高于正 常组。这些过度生长的细菌会改变肠壁通透性,推动肠道细 菌移位的发生,而且与肝硬化病情严重度呈正相关。有实验 室应用 16S - rDNA 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 PCR 的方法对肝 硬化患者粪便的菌群进行分析,发现拟杆菌和毛螺菌科细菌 与肝硬化 Child - Pugh 评分呈负相关,肠杆菌科和韦荣球菌 科与 Child - Pugh 评分呈正相关[19 - 20]。
2 病毒性肝损伤
病毒性肝损伤是由嗜肝病毒( 肝炎病毒) 造成的以肝脏 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慢性损伤性疾病,目前研究较多的是 乙型肝炎病毒 ( HBV) 和丙型肝炎病毒 ( HCV) 所引起的感 染。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常伴发有 内毒素血症,而且内毒素血症的严重程度与肝小叶坏死、肝 细胞再生、肝星状细胞的分化成明显的量效关系[4]。CHEN 等[5]用乳糖醇治疗因感染了 HBV 和 HCV 的内毒素血症患 者,发现给药组的临床症状减轻,而且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数 量明显升高。另一项研究发现,丙肝患者的血清 IFN - γ、内 毒素水平和 HCV 核心蛋白相对比较高,过高的 IFN - γ、内 毒素水平和 HCV 核心蛋白放大了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激活 后引起的炎症反应,最终导致机体对 Toll 样受体的耐受性丧 失,造成病毒性肝炎患者持续的炎症反应[6]。由此可见,肠 道内的内毒素水平与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密切 相关,全面深入地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对治疗病毒性肝损伤至 关重要。
肠道菌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 广州 510405)
DOI:10.13820/ki.gdyx.2015.14.041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代谢器官,肠腔内栖息
的细菌总重量约 1 千克,数量超过 1014 个,至少包含 500 个 菌种,是 人 体 总 细 胞 的 10 多 倍,因 此 被 称 为“微 生 物 器 官”[1]。这些细菌与宿主间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作用,构建 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发挥营养、免疫、应答、代谢等一 系列的生理作用。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双重血供系 统,其中 75% 来自门静脉系统,25% 来自肝动脉,而门静脉 主要收集来自大肠、小肠、胰腺、脾、胆囊、胃、食管下段等腹 腔不成对脏器的静脉血入肝脏,因此肝脏与肠道之间存在密 切的联系,形成“肠 - 肝”轴( Gut—Liver Axis) 。随着对肠 - 肝轴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肝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中,肠 道菌群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与肝损伤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 影响的关系也逐渐被阐明。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的逐步 重视,以及基因芯片、指纹图谱、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 技术的出现,可对肝病时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种群结构、进 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 深入研究,实现 对 肝 病 患 者 肠 道 菌 群 结 构 及 代 谢 产 物 的 监 测,为疾病的早期预测提供参考信息,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 靠的理论依据。现就近年来肠道菌群各种层面研究与慢性 肝损伤的相辅相成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明确肠道菌群研究在 慢性肝损伤中的认知、理解范畴和现状,为进一步利用新一 代高通量测序宏基因技术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所致肝损伤提 供思路。
1 肠道菌群与肝脏的关系
正常人肠道内寄生着大量微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肠 道菌群是肠道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体内最大的贮 菌库,也是体内最大的内毒素池。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 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并且与宿主相互作用,发挥着代谢、营 养、屏障保护、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等多方 面作用。肠道菌群可以协助肝脏对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 素、激素、药物等的代谢进行调节,而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一 系列的生理作用形成结合胆汁酸分布到肠腔内,能够抑制外 来菌的生长,而且游离型胆汁酸通过调节肠腔内的 pH 值来 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肝脏还能够清除肠源性细菌、真菌, 将肠道中有害细菌产生的物质代谢为无害物质,肝脏与肠道
·2270·
广东医学 2015 年 7 月 第 36 卷第 14 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ul. 2015,Vol. 36,No. 14
者体内革兰阴性菌的过度生长产生了大量的 LPS,LPS 诱导 TNF - α,激活 NO 合成酶系统( iNOS) ,导致肠上皮细胞的紧 密连接松解,并加重了肠道的炎症反应,NO 的大量合成加重 了肝脏的氧化 应 激 反 应,造 成 肝 脏 的 损 伤[10]。 过 量 的 饮 酒 导致了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失调,改变了肝脏的代谢途径致使 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升高,成为酒精性肝病的潜在发病机制, 而肠道菌群失调造成内毒素血症也是造成肝脏损伤的重要 发病原因。
3 酒精性肝损伤
酒精性肝损伤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慢性损伤性 疾病。在酒精性肝病发生机制中肠道来源的内毒素在诱导 肝脏炎症和纤维变性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大肠内的肠道菌 群参与乙醇的代谢,将乙醇转化为有毒性的乙醛,导致肠道 的通透性增加,打破了肠道菌群的平衡,更多的 LPS 进入到 肝脏[7]。与正常人相比,酒精性肝病患者血内毒素水平明显 增高[8]。而且长期饮酒的人,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 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革兰阴性菌的生长[9]。酒精性肝病患
6 微生态调节剂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微生态制剂是益生菌和益生元, 其中对人体起有益作用的主要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益 生菌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有害菌 的入侵及生长、改善肠道的屏障功能、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改善肠道上皮 细 胞 的 生 存 能 力 等 方 面 来 发 挥 治 疗 作 用[21]。 有研究人员采用益生菌辅助性治疗酒精性肝病,发现接受益 生菌治疗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粪便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 数量明显升高,肝脏血生化等 实 验 室 指 标 均 明 显 下 降[22]。 姚惠香等[23]用益生菌治疗 NAFLD,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肝 功能指标、内毒素、二胺氧化酶( DAO) 水平明显下降,肝脏脂 肪含量明显减少,说明益生菌能改善 NAFLD 患者肠道屏障 功能,减轻肝脏损伤及脂肪沉积。有研究者给肝硬化患者口 服肠道益生菌制剂后,发现肝硬化患者 LBP、血清总胆红素 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显著降低[24]。曹伟[25] 在研 究益生菌对急性肝衰竭小鼠 Notch 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时 发现,益生菌干预组与急性肝衰竭模型组比较,血浆 LPS、生 化指标、肝组织内 Notch 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及血清 HMGB1、 IL - 10 水平均显著下降,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明显得到改 善,提示益生菌通过降低血浆 LPS 水平发挥对肝脏的保护作 用,可能与抑制 Notch 信号转导通路有关。目前,多项研究 结果都很好地证明了益生菌能够有效地减轻各因素对肝脏 的损伤,改善肝脏功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