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8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呈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27)《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示例:作者在描写月色时用了隐喻的手法,以水喻月, 隐去了比喻的本体,不着一个月字。先写月色,“积水 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清;然后 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 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明;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 推想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 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 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高手。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2)文章篇末的议论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 感情? 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 的悲凉与自慰。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 者称自己为“闲人”,说说其中包含了作者当时怎样的 心境。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 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 的悲凉心境。
想到没有与我一同游乐的人。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中像充满水,澄澈透明,其中水藻和荇菜纵横交错,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3. 句子朗读节奏 (1)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 /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文意理解 (1)请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月色的千古名句的妙处。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全文中心】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
期间,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
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1. 词语解释
(1)月色入户
户: 门
(2)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字词分类整理(1)字词注释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耳”同“尔”,语气词,罢了。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觕⑤恶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①南迁:贬谪到南方。
①梧、藤:梧州、藤州。
①鬻(yù):卖。
①觕(cū)同“粗”。
①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3)共买食.之(____________)(4)饮酒但.饮湿(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如果你是苏东坡,在(乙)文的情景中,会对九三郎说些什么?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B.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C.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尊崇。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18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1. 解释下列(xiàliè)加点词语。(4分)
(1)月色入户
(
门)
(2)欣然起行
(
) 高兴
(3)念无与为乐者 (4)水中藻、荇交横
( 考虑,想到 )
(
)
交错纵横
12/12/2021
第八页,共十三页。
2. 将下列(xiàliè)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根据课文内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一句描写的庭中景物可知,这句中提到的“水”并不是庭 12/12/2021
中有水,而是月光如水,运用(yùnyòng)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D项错
误。
第十页,共十三页。
4. 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 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4分)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 (zhǐyǒu)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户[EJ]:___________________[2015A]
欣[F]:____________门_________[2015A]
(3)念无与为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
念:____________________高__兴__[2015A] 相与:__________考__虑__,__想__到____
【解析】首先,结合文章题干要求,必须明确“闲人”表达了 苏轼的哪些复杂情感,结合课文可知,“闲人”包含了作者郁 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gǎnkǎi)、赏月 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情感。然后,结合所给例句,选择 一种情感,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被贬谪的背景进行理解和阐述 即可。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宋史苏轼传》含答案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遵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徒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B.怀民亦未寝./暮寝.而思之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愿人长久D.轼庐.于其上/南阳诸葛庐.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河将害城事急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甲】文结尾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请说说你对闲人的理解?12.✬【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性情品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9.D 10.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①“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②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③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
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推荐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8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拓展延伸类 3.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 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 话的? 答:示例: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 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
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2
(5)庭下如积水空明 (6)水中藻、荇交横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课文理解与迁移
空明: _______________ 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F]:____________[2015A] 交错纵横 闲人:_______________ 清闲的人
(一)选择题梳理【针对文言选择题梳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入”用拟人的手法,写月光似乎也通人情, 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作伴。“欣然”足见作者心中的兴奋和 喜悦。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11
谢谢观看!
【解析】首先,结合文章题干要求,必须明确“闲人”表达
了苏轼的哪些复杂情感,结合课文可知,“闲人”包含了作 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 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情感。然后,结合所给例句,选 择一种情感,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被贬谪的背景进行理解和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 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9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②,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⑦。
〔注释〕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承天寺,在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南)。
当时苏轼因被新党指控为讪谤朝廷,贬谪在黄州。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作者贬官黄州的第四年。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公元1078—1084年)。
③张怀民,即张梦得,苏轼之友,亦贬官黄州,初到时寓居承天寺。
④步,用为动词,散步。
⑤空明,透明,形容庭中似水般澄澈。
⑥藻荇(xing性),泛指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形似心脏,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⑦闲人,此指不追求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当时作者贬官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过着近乎流放的闲居生活,所以自称为“闲人”。
〔解析〕苏轼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持保守态度,终于获罪而贬谪黄州充当团练副使。
这个闲职,使苏轼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苏轼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有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绪,本篇也不例外。
前段叙寺庭步月,在“解衣欲睡”之深夜,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兴之所来,不可自己。
这正是苏轼那旷达性格的表现。
但一人独步,未免寂寞,于是至承天寺寻朋友共同游乐。
一“念”之闪,立即行动。
这又是苏轼那不顾形迹的旷达表现。
“相与步于中庭”一句点实了题目“承天寺夜游”,又为后文的写景抒情留下了无穷尽的地步。
中段写景,夜间闲游,可入文者甚多:寺、庭、日、树、草、风声、虫鸣等等,如果一一娓娓道来,可制成相当规模的文章。
但作者只撷取月光来描写,将庭中的月色比为“积水”,将月下的竹柏影喻为“藻荇”,而一个“空明”,极言月光之澄澈洁净,一个“交横”,则写尽了竹木丛生错杂之状态。
出奇的联想构成了绮丽的美景,而又如此贴切、动人,令人宛然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