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
牛棚杂忆

读《牛棚杂忆》有感看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感触很深,从他的自叙中,我对那个年代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和现在美好生活一对比,我发现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人用血汗换来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
下面我将写一些他的回忆。
其实季羡林一开始是没有卷入那场风波的,他得到了暂时的逍遥,并且颇为得意。
可是他苦思苦想:自己也因该对号入座。
当时帽子满天飞,号也很多。
他觉得有两顶帽子,两个号对自己是现成的:一个是走资派,一个是反动学术权威。
之后季羡林先生快活了半年。
就是1966年下半年到1967年上半年,虽然全国和全校正为一场巨大无比的风暴所席卷,可是季羡林头上暂时是晴天。
“夫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北大也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老佛爷”为首的新北大公社,一派是对立的井冈山。
后来季羡林还是顶着压力上了井冈山,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跳了出来”。
不跳不要紧,一跳就有麻烦了,老佛爷能放过他吗?接着季羡林就开始被抄家啦。
1967年11月30号深夜,正在睡觉的季羡林被老佛爷的铁杆信徒吵醒,没来得及穿衣服,就被赶入厨房,年近古稀的婶母和自己的老伴也被赶入厨房。
天气很冷,让人都浑身打寒战,接着就是抄家。
他们愿意砸烂什么就砸烂什么,愿意踢碎什么就踢碎什么。
遇到锁着的东西,他们就把开启的手段一律简化,不用钥匙,而用斧头凿开。
管你书箱衣箱,咔嚓一声,铁断木飞。
自己多年攒下的小古董,小玩意,都被他们毁了,季老是多么痛心呀!自己的处境没有得到井冈山的同情,反而想推掉包袱,季老被这个东西搞得身心俱疲,他想到了死,处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于是他设计好了自己的死亡方法和地点,下一步就是实践了。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候,自己被拉去了批斗,到了现场才知道自己是陪斗的,被人管不了这么多了,自己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双腿已经没有力气支撑啦,腿痛得无法忍受。
后来一口浓痰啪的一声吐在自己的脸上,自己只能咬紧牙根了。
后来就被押去“示众”,马路两旁的人用石头砸他,自己是眼冒金星呀。
《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回忆了他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
读了此书的一个感觉是,季羡林老先生对社会的复杂性和阴暗面认识似乎比较肤浅,对人的复杂性和人性的阴暗面认识似乎也比较肤浅。
这本书写完了好几年没有出版,为什么迟迟没有出版?季羡林说原因之一是他在等待,等待那些在文革中疯狂的迫害过别人的人能够反省自己,反省以后写成书,说说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他想看到这些人写了以后再出版自己的书。
结果,他一直没有等到。
这就好像在说:一个人在等待老虎吃人以后,有一天会良心发现,把吃的人吐出来。
或者说等老虎悔恨自己的虎皮是吃肉以后长出来的,有一天要扒下自己的虎皮以谢天下。
其实“文革”一开始的时候,人家并没有针对他,没有整他也没有批斗他,他完全可以遵循知识分子远离政治的传统,躲远点,当个逍遥派。
但随着运动的开展,两个派别都没有来邀请他参加,他自己反而觉得受了冷落,觉得自己被排斥在运动之外了。
他看不惯当时的政治红人、北大实际掌权者的行径,于是一怒之下加入了掌权者的对立面。
按他自己的话说是“牛劲发作,自己跳了出来”。
牛在各种文化中,都是吃苦劳作,埋头苦干的符号,也是不知回头,倔强笨拙的象征。
季羡林的牛劲儿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他的厄运开始了。
他遭到了疯狂的打击和迫害,他经受了残酷的肉体和灵魂的磨难和摧残,差点丢了老命。
他的遭遇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他自找的。
这说明了他政治上的比较幼稚,对人的复杂性认识的幼稚。
他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尽侮辱和折磨,这近乎是自取其辱,旁人看来似乎是一个笑话。
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不是搞政治的材料。
不是那块料千万别掺和政治,否则只能自取其辱,自投罗网,自受其苦,徒增笑柄,弄不好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
季羡林的经历说明:犟脾气的人总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尤其在政治上和官场上,彭德怀是另外一个例子。
人们说:性格即命运。
深信然。
季羡林“自己跳出来”,结果被整得惨不忍睹,他差点自杀,因为偶然的原因没有死成。
从那以后,他鬼使神差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忍受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大大小小肉体上、精神上的折磨、摧残和侮辱,人不人鬼不鬼的活了下来,而且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像他一样,受尽屈辱和折磨活了下来,不能忍受侮辱和折磨而自杀的知识分子很少。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文化革命时期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牛棚杂忆》读后感范文四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牛棚杂忆》读后感【1】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
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文化革命”时期。
《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
“文化革命”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
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 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类似的历史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季老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秋后算账,只是为了把这段岁月记下来,好给人们以某些伤痛,某些酸楚;以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我们现在过于幸福,依然忘记了过去的可同,之沉静在今天的幸福,忘记了过去的伤口,忘记了过去发生的惨痛。
匆匆读过这本书,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他季羡林,精通十一国语言的学者,北大的著名教授,面对生活的苦楚,他备下了助眠药,随时都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活着,只能天天保持着挨批斗的姿势:直腿弯腰双臂垂地。
牛棚杂忆读后感500字

牛棚杂忆读后感500字
【篇一:读《牛棚杂忆》有感】
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
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文革”时期。
《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
“文革”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
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
牛棚杂忆第五章读后感

牛棚杂忆第五章读后感
这一章里,季老描述的那些遭遇,就像一场场黑色幽默剧。
你能想象吗?一群人被莫名其妙地划分成不同的阵营,然后被各种各样奇怪的规矩束缚着。
那些所谓的“罪名”,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帽子,不管合不合适,就扣在了脑袋上。
季老自己就被这无端的浪潮裹挟着,毫无还手之力。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不合理的事情发生,还得默默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这其中最让我觉得荒诞的是,那些人在“牛棚”里制定的规则。
这规则不是为了什么公平正义或者是让人改过自新,更像是一种折腾人的游戏。
他们得做一些毫无意义的劳动,仅仅是为了显示对这些被批判者的“改造”。
季老他们就像一群被牵线的木偶,线在那些混乱时期掌权者的手里,只能按照他们的想法机械地动着。
这就好比让一群学者去做一些小学生都能做的体力活,还美其名曰“思想改造”,这不是瞎胡闹嘛!
不过在这黑暗荒诞的情节里,也能看到一点点人性的微光。
季老偶尔提到一些在同样境遇中的难友之间互相的支持和理解,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安慰的话,在那个时候都显得特别珍贵。
就像在寒冷的冬夜里,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火星子,虽然不能取暖,但至少能给心里带来一丝希望。
这也让我明白了,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人性中美好的那一面总是会努力挣扎着冒出头来。
读完这一章,我心里是既气愤又感慨。
气愤的是那个错乱的时代对人的迫害,感慨的是季老这样的人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后,还能够用平和的文字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
这一章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一个小角落,虽然黑暗,但也有着希望的影子,让我更加珍惜现在这种能讲道理、讲人权的时代,可别再让那样的荒诞剧重演了。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所著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讲述了他在文革时期被关进牛棚的亲身经历。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季羡林先生的坚韧、智慧和人性光辉所打动,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被季羡林先生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所震撼。
在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革命”,被关进牛棚,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
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用坚韧和勇气面对困境。
他在牛棚中坚持写作,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这种坚韧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勇气的重要性。
其次,我被季羡林先生的智慧和思想所打动。
在《牛棚杂忆》中,他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还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闪耀出来。
这种智慧和思想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自由。
此外,季羡林先生的文字表达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以朴实、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牛棚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的经历和心境。
同时,他还通过幽默、讽刺等手法揭示了历史的荒诞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文字表达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热爱阅读和学习。
最后,《牛棚杂忆》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闪耀出来。
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我们在面对历史时应该保持的敬畏和反思的态度。
通过这部作品,我对文革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也更加珍惜当下的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除了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牛棚杂忆》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复杂性。
即使在遭受非人折磨的情况下,季羡林先生依然保持了对人性的信任和尊重。
2018-2019-季慕林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季慕林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牛棚杂忆没有呢?它是季慕林先生的随笔。
下面为你们献上牛棚杂忆读后感 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牛棚杂忆读后感【一】最近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随着季先生的笔尖感受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全中国的所有人都卷入了那个被称为“革命”的运动,有一大批人受到了痛苦的折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折磨致死,或者“自绝于人民”。
虽然这样多的人都亲身经历过,并且这段岁月离现在并不久远,可是由于一些现实原因,见诸于世的关于文革的资料并不多,以至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在听到“文革”这个词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陌生,看到一些资料也感觉像是读天方夜谭。
万幸,有季羡林老先生这样曾经处在文革风口浪尖、亲身经历过文革,并且有勇气把这段历史记述下来的人,才使得我们年经人能够真切地了解那段往事,并且使得我们能够对这场灾难进行反思,以期能够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季老先生在文革过去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在对这场人类浩劫进行反思。
他总结道:“文化大革命”既无文化又无革命,完全是一场人类浩劫,发生的所有事情无非就是“折磨人”三个字。
(文字与原文可能有出入,大致意思如此)文革中,先是把人打倒,打倒的理由是什么呢?最多的两个罪名是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走资派(尽管极少数最高级别的领导除外,然而国家主席都不能幸免),所有的业务骨干都是反动学术权威,他们几乎都被“红卫兵”打倒了。
什么是打倒呢?就是剥夺了你的一切权利,甚至生命的权利。
被打倒的人,被红卫兵折磨致死或者杀死,是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的(那时候还有法律吗?)。
打倒之后就是折磨,各种各样的折磨,“折磨”这是一个抽象的词,被红卫兵演绎成各种具体的令人瞠目结舌的版本。
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

You must not be an ugly person, but you must not be too kind!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牛棚杂忆读书笔记1前几年看《学者随笔》,读到季羡林先生写的《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即《牛棚杂忆》第20节,有两处感慨颇深,其一是结尾,季羡林先生写道: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
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
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弄成知识分子。
不知您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想,我心里的感觉是酸溜溜的,很不是味道。
季羡林先生说,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
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
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
否则,我只能说谎了。
定稿与草稿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定稿中的刺儿少了一点,气儿也减了一些。
我实际上是不愿意这样干的,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尔。
“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恐怕是很多回忆起牛棚杂忆读书笔记2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国学大师同时对佛教,梵语文化,吐火语等这些因为衰颓或者消失而成为隐学的科目中有权威的发言权,多重光环同加于一身,光华扎眼,引用一些媒体语就是国宝.以前看书店海报宣传季老出了一本反思牛棚杂忆读书笔记3我绝对不是故意去揭开那道已经愈合的伤疤的。
人生就如一趟毫无目的旅行,路上有良辰美景、青山绿水,一样会有穷凶极恶和荆棘沟壑,否则,说所有的美,都不会显得那么撩人。
吃多了红烧肉,偶尔来盘小葱拌豆腐,可能会别有风情的。
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历来是不缺乏灾难的,就连烧书,都有了几千年的传统。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知识分子的一次大清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
《牛棚杂忆》是200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季羡林。
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一)
匆忙之中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首先感到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的文笔竟然如此通俗易懂。
作为通晓多种语言的一代文学泰斗,季老完全可以将通篇语言写的更符合他的身份。
然而季先生却是用着简单幽默甚至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与“棚友们”生在“**”中的不幸遭遇迫害。
读完此书,不禁令人心痛,让人不寒而栗。
回过来想,我觉得季先生之所以用通俗的笔调,易懂动的文字可能是为了让我辈子孙能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为将来不再有同样的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而给历史做了诚实完整的记述。
中国文人历来是“士可杀不可辱”,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然而,思绪重新回到那个黑白倒悬乾坤颠倒的动荡年代我们可以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了,刑可以上大夫,士可杀亦可辱。
在“牛棚”里,被关押的人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而且还要经受许多诸如“跪煤碴”、“油漆涂脸”之类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如此残酷实为世所罕见,让人心寒。
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元梓的所作所为,季羡林先生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
书中在痛斥“**”中所谓“**小将”的行为时作者引用发展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
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畜生吃人,因为它饿。
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
而人则不然。
”
经历了各式批斗的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
这次批斗就是如此。
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
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
……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
”读到此处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波澜,很难想到季老会用这种笔调记述那段艰辛屈辱的历史。
到此,我觉得有必要想一下季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仅仅纾解自己数十年前的个人愤慨?还是为了打击报复?自然不是,对于淡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季老来说,世俗名利已然如过眼烟云,他写该书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我们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牛棚”或者“猪棚”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的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朴实无华文章如此,可一代文学大家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地反思。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的书问世,对我们乃至后辈的教育将超过任何教科书!有这样的文章出现,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善良心才会在我们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心中留下深深地痕迹,人折磨人这样的
社会悲剧才能够避免重演!
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样也有信心的说这样的牛棚不会白搭!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二)
2007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揭晓,季羡林先生当选。
人们对他的评价是: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颁奖词说:他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碧霄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家、教育家呵社会活动家。
翻译家,散文家,精通十二国语言。
他于1911年出生,2009年逝世,在他这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所经历的事情,作为90后的我无法亲身体会,只能在历史书籍中获得些许了解。
他渊博的学识,无几人能出其右。
也许就是这般渊博的学识,这般丰富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这样的一代伟人。
一句牛棚杂忆秘辛多,道出了季老写此书的不易。
简单来说,《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对其在**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的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在**中的不幸遭遇。
此书对**的残酷性的揭露让人不寒而栗,让人难以想象。
他出书的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不让历史重演。
季老为此书写了一首短短的祝词:“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抱负,而是一面镜子,从重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书中较前面的部分也有写到“如果把这一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地写出来,它将成为
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
常在这面镜子照一照,会有无限的好处。
”确实,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面对很多人不想回忆的灾难,季羡林先生选择了直面它,让“十年浩劫”不被人们轻易淡忘了。
《牛棚杂忆》这本书就字数来说,确实是一本小书,我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便看完了。
书中的很多内容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关于书中经常出现的法律一词。
也许是一种作为法学学科的学生对于法律的敏感,书中的不少情景让我正如季老先生所讲,没有经历那些事的人那般,衍生中流露出“天下哪里能有这样的事情呢?”季羡林先生提到,在他还是一名‘自由人’时,那些**小将发言历数被批斗者的罪状,几乎是百分百的遭殃污蔑,还要上升到惊人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高度,到最后成了他说什么都是真理,都是法律的程度。
不仅如此,在季先生被抄家时还写道,“我们的性命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当时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
”“他们的长矛中,他们的木棒中就出法律。
在牛棚里有了《劳改罪犯守则》就等于有了宪法。
”法律的字眼并不少,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法律存在。
我没有要大讲法律是什么或法治改怎样的意思。
只是在不可置信的同时为自己生活在这祥和的时代感到幸运。
不知为何,我想起了刘少奇同志,在他受到迫害时,他曾拿着宪法掷地有声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宪法规定了你们没有这样的权力!”可是,把宪法搬出来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一个作用。
在“宪法”呵口头补充法律的条文下,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打成“劳动最烦”,没有翻案机会,进了劳改大院就是罪该万死,死有余辜。
而季先生只是因为没烧完的信,
一把菜刀而“有幸”体验着毫无人权可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