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适量运动:每周至 少进行150分钟的有
氧运动
控制体重:保持正 常体重,避免肥胖
戒烟限酒:戒烟, 限制酒精摄入量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避免过度紧张
和焦虑
定期体检:早期发 现疾病,及时治疗
预防效果评估
定期体检: 早期发现 心脑血管 疾病,及 时治疗
健康饮食: 低盐、低 脂、低糖, 多吃蔬菜 水果
适量运动: 提高心肺 功能,增 强免疫力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建 议进行定期复查,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3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 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疾病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预防方法
健康饮食:低盐、 低脂、低糖,多吃
蔬菜水果
控制体重: 避免肥胖, 降低心脑 血管疾病 风险
戒烟限酒: 减少心脑 血管疾病 发病率
保持良好 的心态: 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 虑,保持 心情舒畅
预防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治疗方法:探 索新的治疗方 法和技术,提 高治疗效果
预防措施:研 究预防心脑血 管疾病的方法 和策略,降低 发病率
康复治疗:研 究心脑血管疾 病康复治疗的 方法和技术, 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研究挑战与机遇
挑战:心脑血管 疾病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
挑战:缺乏有效 的早期诊断和治 疗方法
机遇:新技术和 新方Hale Waihona Puke 的不断发 展和应用评价等方式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中风。
为脑部或颈部血管病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供应障碍,包括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急性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
可导致偏瘫、失语、昏迷等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尤以高血压患者为多见。
1 诊断根据急骤发病,迅速出现偏瘫,有或没有意识障碍,即可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疾病。
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动脉粥样硬化症而年龄又在40岁以上,或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纤维颤动,或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或体检发现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等,对诊断更有帮助。
2 治疗2.1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2.1.1 内科治疗2.1.1.1 卧床休息避免刺激因素及不必要的搬动,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在发病6小时以内,更应严密观察其变化。
2.1.1.2 控制血压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2]超过140mmHg时可适当使用降压药,如利血平1mg,肌肉注射,每日1~2次。
血压不下降或仍继续上升时可用氯丙嗪12.5~25mg,肌肉注射。
但不宜使血压下降过低,以避免脑、心、肾的供血不足。
2.1.1.3 降低颅内压力根据病情轻重,可适当降低颅内压力。
如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每日2~3次;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日1~4次,利尿酸钠25~50mg或速尿20~4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ml,缓慢静脉注射。
亦可用地塞米松5~10mg 静脉滴注。
如有脑疝征兆时如呼吸节律变化、瞳孔变化者,要用强力脱水治疗。
2.1.2 外科治疗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可根据病情分级考虑。
Ⅰ级:患者神志清楚至昏迷,不完全偏瘫。
可做好家属工作,说明病情和外科治疗的意义,做好造影及手术准备。
Ⅱ级:浅昏迷至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
应及时造影及手术治疗。
Ⅲ级: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病灶侧瞳孔散大。
中医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中医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中医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脑血管疾病来说,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饮食不当或体虚;面色红润可能表示热象内盛,血液瘀阻或血热等问题;面色黄褐可能代表湿热内蕴或脾胃失健等。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也能给中医师提供很多诊断线索。
例如,苔黄腻可能表示痰湿内蕴,湿热内蕴或脾虚湿盛等问题;苔白可能表示气血两虚,阳气不足等。
此外,观察患者的脉搏也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例如,脉浮代表气虚;脉沉代表血虚或阴虚等。
通过望诊,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脑血管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部位。
闻诊是利用听觉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对于脑血管疾病,中医师可以通过听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心跳声等来判断是否有痰饮内积的问题,以及是否有风痰壅滞、气血失和等其他相关情况。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生活习惯等来获得病情的重要信息。
对于脑血管疾病来说,中医师会询问患者是否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失眠、失语、咀嚼困难等症状,以及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史。
此外,中医师还会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发生的原因。
切诊是中医师通过摸诊患者身体以获得病情信息的方法。
对于脑血管疾病来说,中医师会通过摸诊患者头部、面部等局部,以及患者的舌质和舌苔来判断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例如,头部发硬可能表示气血瘀滞;舌苔厚腻可能表示湿痰内蕴等。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通过观察面色、舌质、舌苔,听呼吸声、心跳声,询问症状、疾病史和生活习惯,摸诊头部、面部及舌质,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脑血管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部位,为后续的治疗和调理提供依据。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介绍其中的一些常见疾病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所谓望,即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闻,则是通过听取患者的病情陈述、医生的闻诊等方式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则是医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情况。
切,则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病情。
通过综合上述四种方法的结果,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并进一步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
二、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1.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肝阳上亢、气滞血瘀。
治疗方面,中医主张以调理肝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
2.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堵塞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心脾失血。
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调和气血、健脾和胃、舒筋活络。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中药调理等。
3. 中风中风是指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造成脑组织损伤的疾病。
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痰淤血瘀。
治疗方面,中医主张疏通经络、化痰活血、祛风定痉。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拔罐、中药煎剂等。
4. 心肌炎心肌炎是指心肌受到病毒、细菌感染或过敏反应等因素损伤导致的炎症性疾病。
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治疗方面,中医强调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煎剂、艾灸、拔罐等。
三、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除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还注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中医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CVA)、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以及动脉瘤等。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疗法,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念。
一、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医诊断脑血管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即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病理变化,倾听患者的病情描述,询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等,并通过脉诊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1. 望诊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和舌质等外部表现,可初步判断脑血管疾病的病情。
例如,中风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萎黄、舌质红绛、舌苔黄腻等。
2. 闻诊法中医闻诊主要是通过嗅闻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瘀血阻滞造成气味异常,如口臭、体臭等。
3. 问诊法中医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情的方式来了解病因、病史、临床表现等方面的信息。
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问诊着重于患者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血脉状况等。
4. 切诊法中医切诊主要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情况来了解病情。
脑血管疾病可导致脉搏变化,如脉弦细、脉沉结等。
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并非只依靠单一的症状,而是通过综合分析各种症状,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征来确定疾病的发展程度,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和中药配合治疗等多种手段。
1. 药物疗法中医药物疗法是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中药治疗方剂包括丹参注射液、川芎茶剂等。
这些中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状况,缓解脑血管痉挛等症状。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来刺激神经,调节患者的脑功能,改善血流情况。
3. 中药配合治疗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往往会配合使用多种中药,以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的脑灌注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包括脑卒中、脑血管畸形、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等。
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针对病情的不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案。
以下是针对脑血管病分级诊疗的技术方案。
1.分级诊断技术为了对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可以采用下列技术进行分级诊断:-脑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MRI等,用于检测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等,以及判断有无脑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
-脑部功能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认知功能评估等,用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2.分级治疗技术针对不同的脑血管病分级,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技术:-一级治疗:针对轻度脑血管病,可采用药物治疗,并进行脑血管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改善脑灌注的药物等。
脑血管康复训练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认知训练等。
-二级治疗:针对中度脑血管病,需要进行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手术。
血管内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介入手术等,用于清除血管狭窄和修复血管通畅。
外科手术包括脑血管搭桥、血管旁路手术等,用于恢复受损的血管功能。
-三级治疗:针对重度脑血管病,需要进行紧急的介入手术或开颅手术,用于解除血管阻塞和排除血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3.分级术后管理技术术后管理是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根据术后患者的病情,可以采取以下技术进行术后管理:-神经监测技术:利用神经监测仪器进行术后患者的神经系统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脑水肿、脑梗死等。
-康复训练技术:根据术后患者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康复、言语康复、认知康复等,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药物治疗技术:根据术后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和监测药物治疗的方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患者恢复。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制定,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并由专业的医生和技术团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简述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的病变导致的脑功能障碍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
下面将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一、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脑血管病治疗的关键。
早期诊断可以尽早发现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诊断的方法包括: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进行初步诊断。
影像学检查: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为治疗提供依据。
二、早期治疗早期治疗是脑血管病治疗的关键。
早期治疗可以尽早控制病情,减轻症状,避免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降压、降脂等药物。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以采用介入治疗,如血管内溶栓、血管内支架等。
三、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脑血管病治疗的关键。
综合治疗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采取多种治疗措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康复治疗:对于一些脑血管病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可以采用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
饮食调理:对于一些脑血管病患者,可以采用饮食调理,如低盐、低脂、高纤维等饮食。
总之,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
早期诊断可以尽早发现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治疗可以尽早控制病情,减轻症状,避免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综合治疗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采取多种治疗措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脑血管狭窄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01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治 疗方法,通过在狭窄的脑血管内 部放置支架,扩张血管,改善脑 部供血。
02
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 大多数脑血管狭窄患者,但需要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操作规范,防 止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脑血管狭窄的早期治疗方 法之一,主要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药 物来降低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 素,减少脑血管狭窄的进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降 脂药、降压药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通过手术方式治疗脑血管狭窄的一种方法,通过切除颈动脉 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解除颈动脉狭窄,改善脑部供血。
04
脑血管狭窄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脑缺血和脑卒中
脑缺血
脑血管狭窄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引发脑缺血。脑缺血可能导致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严重 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
脑卒中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导 致的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坏 死。脑卒中可能导致偏瘫、失语、意 识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其他并发症及处理
血管痉挛
脑血管狭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能会 出现血管痉挛,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 发头痛、恶心等症状。对于血管痉挛的 处理,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血管扩张治 疗。
VS
认知功能障碍
脑血管狭窄及治疗可能对患者的认知功能 造成一定影响,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 不集中等症状。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的处理 ,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影血管造影(DSA)
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方法,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结构和血流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狭窄 的金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神经功能评估量表
Glasgow昏迷量表 神经功能缺失量表(NIHSS,ESS,CSS等) 认知功能检测量表 日常生活能力检测量表
治疗原则
超早期治疗 个体化原则 整体化观念 早期康复 综合保护治疗 (卒中单元)
二级预防
注意问题
维持生命体卒中的诊断与治疗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 林健雯
定位 定性 (p75-76) 诊断
诊断过程
是否脑卒中,或是TIA? 脑的受累部位? 哪条血管受累? 属于哪一种病理类型? 病因是什么? 哪些功能受损?
脑血管病与脑卒中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的病变所 引起的脑功能障碍(p118)
包括急性和慢性
脑卒中(stroke)---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 碍所导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神经功能缺 损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症状持续超过 24小时或引致死亡(p118)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h)
非常可能的脑卒中
急性起病 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如偏瘫、失语 其他的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的存在 ---无其他诊断的明显提示
调整血压 脑梗死患者血压>200/120mmHg,适当降压 脑出血患者血压>180/105mmHg,适当降压
恢复期的血压调控
急性期过后颅内压不高而血压持续升高 者,应进行系统抗高血压治疗,把血压 控制在理想水平
脑出血内、外科治疗的评价
存在争议,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意识水平正常、神经功能缺陷轻微的病人不需要手术 昏迷伴瞳孔固定、生命体征不稳者,任何内、外科治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脑静脉血栓形成
SAH的前驱症状(p140-141)
警告性渗漏 压迫症状(最常见是Ⅲ脑神经麻痹) 癫痫发作
SAH的常见并发症
再出血 脑血管痉挛 脑积水
诊断过程
是否脑卒中,或是TIA? 脑的受累部位? 哪条血管受累? 属于哪一种病理类型? 病因是什么? 哪些功能受损?
脑血管病的病因(p123、125)
血管壁病变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其他(栓塞、受压、外伤)
诊断步骤
临床诊断 头颅CT 头颅MRI及MRA C.S.F检查 DSA 超声检查(心脏、颈部血管、TCD) 抽血(常规+病因)
诊断过程
是否脑卒中,或是TIA? 脑的受累部位? 哪条血管受累? 属于哪一种病理类型? 病因是什么? 哪些功能受损?
栓子来源(心源性、动脉-动脉栓塞、其他) 大面积栓塞性脑梗死的特点
---中青年多见 ---起病急骤,迅速达高峰 ---出血性脑梗死多见 ---癫痫多见
特殊类型的脑梗死(p132-135)
分水岭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重要概念
缺血半暗带 时间窗
脑卒中的病理类型
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溶栓适应症和并发症 √抗血小板聚集 抗凝(进展型卒中、溶栓后防止再闭塞) 降纤 脑保护 外科治疗
TIA的治疗
偶发或单发者,应看作永久性卒中的重 要危险因素,进行适当处理
频繁发作应作为神经科急诊处理 抗血小板聚集 抗凝 钙通道阻滞剂 溶栓?
脑出血的治疗
控制脑水肿 外科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首先考虑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一切引起颅压、血压增高的因素 降颅压 防止并发症 脑脊液置换疗法
治疗原则
超早期治疗 个体化原则 整体化观念 早期康复 综合保护治疗(卒中单元)
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
病因预防 在发病前防止和减少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121-122)
不可调节的: 高龄 种族 性别 家族史 遗传因素
可调节的:
高血压 有过卒中史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或杂音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 脂质紊乱 饮酒 同型胱氨酸高
TIA 心脏病 肥胖 糖尿病 吸烟 纤维蛋白原升高 血清叶酸低
合理生活方式
二级预防
预防再次脑卒中发病 病因预防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合理生活方式
溶栓(Thromolysis)适应症
年龄<75岁 无意识障碍(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除外) 时间窗内 治疗前收缩压>180mmHg或
舒张压>110mmHg CT排除颅内出血且低密度病灶尚未出现 排除TIA 无出血倾向 肌力<3级或有失语
溶栓并发症
继发出血(脑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 再灌注损伤与脑水肿 再闭塞
血压调控( p120-121 )
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 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限于平均动脉压为60~ 160mmHg时 高血压动脉硬化时自动调节功能下降
血压调控
急性期血压升高是对颅内压增高情况下为保持 相对稳定的脑血流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反应
颅内压 血压 一般可不使用降压药,密切观察 根据年龄、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后血压情况来
疗效果均不佳 脑干出血一般不做手术 高龄或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不宜手术
脑出血内、外科治疗的评价
下列情况可以考虑手术: 小脑血肿>10ml,直径>3cm 中到大量脑叶出血,症状持续恶化的年轻患者 壳核出血>30ml,血肿继续增大或神经功能进
行性恶化者 脑室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有明确的脑出血病因,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
脑的静脉系统
诊断过程
是否脑卒中,或是TIA? 脑的受累部位? 哪条血管受累? 属于哪一种病理类型? 病因是什么? 哪些功能受损?
脑卒中的病理类型
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的病理类型
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关于脑栓塞(p130-131)
非局限性的神经功能缺失很少 是由于脑卒中引起
诊断过程
是否脑卒中,或是TIA? 脑的受累部位? 哪条血管受累? 属于哪一种病理类型? 病因是什么? 哪些功能受损?
脑的血液供应(p119-120)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大脑半球前3/5(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
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 ) 大脑半球后2/5、丘脑、脑干、小脑